01
最近各地疫情形勢又嚴峻起來了。
連續幾天的本土新增都維持在三位數。
石家莊的情況還沒有明顯好轉,黑龍江那邊也陷入焦灼。全國各地好像打地鼠一樣,東一個,西一個,看得人心裡干著急。
儘管中高風險地區都第一時間出臺了相應政策,對出入省人員與路線進行嚴格管控,但春運依舊是對疫情防控的巨大考驗。
這實在是因為春運的流動人口數太大了。
可以參考下去年的數據。即使返程時受疫情影響,2020年春運期間的客流量依舊有14.14億人次之多,而2019年的客流量則將近30億人次。
而且高鐵、飛機、大巴等公共運輸環境,極易構成密閉空間,同車人員都處於接觸密切狀態,一旦有一個陽性,就可能造成大規模擴散。
考慮到這些,很多省市開始倡議「就地過年」。
根據新聞報導,北京、上海、寧夏、山東、河南、安徽、湖北、河北等29個省區市,在最近先後發出「春節期間非必要不返鄉」的倡議,鼓勵企事業單位安排彈性休假,有條件的「就地過年」。
主要目的還是呼籲大家不要亂跑,儘量減少人口流動,不給防控增加壓力。
很多企業、單位積極配合,以多倍工資、留廠獎勵、彈性休假等措施鼓勵員工「就地過年」。
還有地方打出非常應景的特色橫幅,為員工提供了各種留守理由。
為了方便大家更新行程,12306的退改政策也進行了相應的調整,留出了更多選擇空間。
這些善意之舉都在儘可能為不回家過年行方便。
有人積極響應倡議,決定留在本地過年不回家,不給家鄉增加防疫負擔。
那些依舊決定回家的人,也表示回家路上會做好防護,有認真了解當地防疫政策,會積極配合核酸檢測或隔離措施,絕不大意鬆懈。
倡議並非強制,無論選擇是否回家,都是自己的自由,既不違法也不違規,各有各的選擇,本來相安無事。
偏偏有些人,開始對回家過年的人道德綁架了。
在他們眼中,一定要回家過年的人都只是矯情,因為回家過年並不是「必要」的事情。
他們覺得,疫情當前卻還要回家的人,都是自私自利,不考慮家人,也不考慮大局,只會添亂。
這樣的言論就著實有些過分了。
02
我們先說說,回家過年究竟是不是「必要」的。
通常而言,過年回家的主要群體是在外務工的打工人們,其中有各個建築工地、工廠裡打拼的農民工,也有在寫字樓裡戰戰兢兢打卡的普通社畜;此外還涉及到一部分大學生。
他們中的大部分人,在工作所在地,即沒有穩定家庭或住所,也沒有特別交心的家人、朋友,這讓他們無法在所在地獲得屬於家的歸屬感。
對他們來說,每年只有過年這個時候,能夠有一段名正言順的假期,可以回家與家人團聚。
這種相隔幾千公裡、一年有且只有一次的相聚,難道是不必要的嗎?
更何況,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必要」理由。
有人家裡只剩老人家在。兒女們平時忙工作,就盼著過年時回去看看,陪著老人家說說話。一想到要是過年只有老人們自己,就覺得難受。
有的家庭夫妻兩人都在外面打工賺錢,把孩子留在家讀書。每年只有春節能抽空回去看看。那些留守家庭的小孩,只在這時有機會見到父母,能像正常家庭的小孩一樣,撲進父母懷裡撒嬌。
儘管近幾年來,在脫貧攻堅政策的幫助下,我國留守兒童數量已經大幅下降,但仍然維持在百萬量級,留守老人也是同樣。
這一數據背後,其實正是幾百萬個渴望著回家團聚的家庭。
除了家中有留守兒童或留守老人的這種情況,還有夫妻因工作原因常年分隔兩地,一年到頭就等著春節放假的時候能見上幾天。
有人惦記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年齡大了,見一面少一面。誰也不知道未來的事情會怎麼樣,只想趁現在,多陪一會是一會。
有網友講自己的經歷,說姥姥94歲了,就想回家和他們在一起,哪怕只是晚上陪姥姥睡,聽聽她的呼吸聲,也是開心的。
這一點我特別能感同身受。
年中的時候,我家老爺子住了一回院,主要症狀是腎衰和貧血,再附帶老人常有的基礎病。簡單說,就是身體器官基本都在罷工邊緣了。
醫生從那會開始就一直在給我們全家人做心理工作,說情況不太好,住院也沒什麼用,老爺子也快90了,不建議太激進的治療方案,最多就是吃點藥,再定期複查。
話裡話外都在暗示我們,過一天是一天。
那這個情況,我過年能不回家嗎?說直白點,這次不回去,誰知道下次見面是什麼情況呢?
還有那些常年在外的農民工們。他們通常在正月十六後出來工作,到臘月中旬回家。一整年,至少十一個月都在外面,沒有旅遊,沒有節假日。
回家過年是他們一年裡最大的期待與執念。
他們還需要在這時,安排好接下來一整年家裡的各項事宜,才能安心在節後重歸工作崗位。
說到底,很多人辛辛苦苦漂泊在外打工一整年,不就是為了春節時能安安心心回家,陪長輩、孩子一起過個團團圓圓的好年嗎?
在上海新出的通知中,也特意強調「除返鄉探親、必要公務等以外,...,鼓勵在滬過春節」,顯然是將返鄉探親放在了「必要」的語境下。
03
說完了「必要」,再說說「就地過年」的問題。
有條件的人就地過年當然沒問題,但也不是所有人都有條件。
有人住得偏遠,宿舍附近沒什麼買菜送菜的地方,還有斷水斷電的風險。
吃飯也麻煩。會做飯的暫且不提,自力更生不成問題。那些不會做飯的,過年時又幾乎沒外賣可點,大概只能靠吃自己做的黑暗料理為生吧。
但有人的出租屋裡根本沒什麼廚具,那大概就直接囤好泡麵過日子了。
有網友去年過年沒能回去,就靠一個電壓力鍋過日子,回憶起來很心酸了。
對農民工群體來說,事情就複雜了。
他們平時吃飯都是靠路邊攤或者工作盒飯,住宿是七八人一間的活動板房,穿著是工作服。
但活動板房裡沒空調,大冬天外面零下好幾度的,晚上怎麼熬?工地生活區更是沒辦法做飯,電壓等基礎條件達不到要求,也不符合安全規範。
還有那些大學生們。
儘管學校能保障水電正常和超市開放,但能起到多大的效果呢?光靠吃超市裡的零食為生嗎?
畢竟做飯用的各類廚具,在學校宿舍,可都屬於違規電器。
這種沒條件的「就地過年」實在大可不必。
04
以上這些,道德綁架者似乎都無法理解。
他們說等春暖花開再回家看父母孩子的時候,可能沒有想到大部分人是沒有這樣靈活的假期,能自己決定想什麼時候回家就什麼時候回家的。
他們說過年在哪過都一樣的時候,可能沒有想到有些人的生活環境,確實無法就地過年。
他們說今年不回家還有明年的時候,可能沒有想到或許確實有人等不到明年。
在這些人的思維中,回家過年的人就是傻的,也不知道防護,也不知道要配合政策。
其實恰恰相反,這些回家過年的人,都在努力通過不同措施,盡力不增加疫情傳播的可能性。
畢竟大家都明白疫情有風險。
已經到家的在外務工人員,正根據當地對低風險地區返鄉人員的要求,在家中進行為期一周的居家隔離,連女兒去看他都被拒之門外,可以說自我要求很嚴格了。
正在路上的歸客們,戴好了口罩,備好了消毒溼巾,哪怕渴了餓了都不摘。
他們自己認真,也囑咐身邊的人認真。到家先消毒,再去做核酸,用嚴謹的態度面對疫情。
工地上的工人拼命趕工,希望早早把工作量完成,儘量能提前些日子回家,避開年末春運高峰這種人員流動量最大的時刻。這也是新聞裡曾建議過的「錯峰返鄉」的一種形式。
那些還沒有回家的打工人們,也都在認真查閱相關信息,向當地工作人員諮詢具體事宜,為順利回家做準備。
各省市地區紛紛出臺相應政策,對低風險地區返鄉人員普遍要求7天內的核酸檢測證明,和一段時間的居家隔離;對中高風險地區的,則需要更嚴格的集中隔離。
這些都是決定回家的人早早了解過的。
他們做好了積極配合政策的準備,絕不是抱著給家鄉添亂的態度回家過年的。
05
說回倡議本身。
倡議是什麼意思,就是提倡呼籲但不強制執行,所以我們可以就自身條件作出決定。
倡議之下的選擇是自由的。新聞裡也說,同樣尊重「過年要回家」的權利。
我們可以選擇返鄉,只要嚴格按照當地要求,配合完成返鄉的一些政策,並及時進行登記。
我們也可以選擇留守,只要有條件且自己願意。
有人說倡議是一刀切,但我不覺得。本來現實情況就是會有各種各樣的可能性,哪裡會有那種完美無缺的倡議,能把所有可能性都包括在內呢。
我覺得一方面,倡議是一種警示,是通過另一種方式告訴所有人,疫情未結束,防控要細心。
另一方面,倡議也會促成一部分人就地過年,那就相應地減少了一部分人的流動性,這同樣也達成了降低風險的目的。
總而言之,倡議的出發點是好的。
回家的人自然有他們一心想回家的道理,不回家的人也有獨自在異鄉過年的那份決心。
固然主動留下值得表揚,但這並不意味著,回家過年就是添亂。
我們尊重選擇不回家的人,也應該理解選擇回家的人。
無論如何,出門在外都要做好防護。
願大家無論身在何方,都能過個心想事成的好年,來年萬事順遂如意。
-END-
對了,文章最後,提一下我們的視頻號。
長話短說,我們現在做了兩個視頻號,分別是「雷斯林」和「雷斯林Raist」。
在「雷斯林Raist」裡,你能看到我們對世界的一些看法,以及我們公眾號文章的視頻化演繹。
都是短視頻,既表達了我想表達的東西,看起來又比較輕鬆,很適合大家不想讀文字的時候隨便刷刷。
另一個視頻號叫「雷斯林」。
在這個號裡,我會像發朋友圈一樣,分享一些日常的生活,一些好吃的好玩的。
總之,生活中讓我感動的種種瞬間,我都會記錄在「雷斯林」這個視頻號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