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回家過年,有錯嗎?

2021-01-18 騰訊網

01

最近各地疫情形勢又嚴峻起來了。

連續幾天的本土新增都維持在三位數。

石家莊的情況還沒有明顯好轉,黑龍江那邊也陷入焦灼。全國各地好像打地鼠一樣,東一個,西一個,看得人心裡干著急。

儘管中高風險地區都第一時間出臺了相應政策,對出入省人員與路線進行嚴格管控,但春運依舊是對疫情防控的巨大考驗。

這實在是因為春運的流動人口數太大了。

可以參考下去年的數據。即使返程時受疫情影響,2020年春運期間的客流量依舊有14.14億人次之多,而2019年的客流量則將近30億人次。

而且高鐵、飛機、大巴等公共運輸環境,極易構成密閉空間,同車人員都處於接觸密切狀態,一旦有一個陽性,就可能造成大規模擴散。

考慮到這些,很多省市開始倡議「就地過年」

根據新聞報導,北京、上海、寧夏、山東、河南、安徽、湖北、河北等29個省區市,在最近先後發出「春節期間非必要不返鄉」的倡議,鼓勵企事業單位安排彈性休假,有條件的「就地過年」

主要目的還是呼籲大家不要亂跑,儘量減少人口流動,不給防控增加壓力。

很多企業、單位積極配合,以多倍工資、留廠獎勵、彈性休假等措施鼓勵員工「就地過年」。

還有地方打出非常應景的特色橫幅,為員工提供了各種留守理由。

為了方便大家更新行程,12306的退改政策也進行了相應的調整,留出了更多選擇空間。

這些善意之舉都在儘可能為不回家過年行方便。

有人積極響應倡議,決定留在本地過年不回家,不給家鄉增加防疫負擔。

那些依舊決定回家的人,也表示回家路上會做好防護,有認真了解當地防疫政策,會積極配合核酸檢測或隔離措施,絕不大意鬆懈。

倡議並非強制,無論選擇是否回家,都是自己的自由,既不違法也不違規,各有各的選擇,本來相安無事。

偏偏有些人,開始對回家過年的人道德綁架了。

在他們眼中,一定要回家過年的人都只是矯情,因為回家過年並不是「必要」的事情。

他們覺得,疫情當前卻還要回家的人,都是自私自利,不考慮家人,也不考慮大局,只會添亂。

這樣的言論就著實有些過分了。

02

我們先說說,回家過年究竟是不是「必要」的。

通常而言,過年回家的主要群體是在外務工的打工人們,其中有各個建築工地、工廠裡打拼的農民工,也有在寫字樓裡戰戰兢兢打卡的普通社畜;此外還涉及到一部分大學生。

他們中的大部分人,在工作所在地,即沒有穩定家庭或住所,也沒有特別交心的家人、朋友,這讓他們無法在所在地獲得屬於家的歸屬感。

對他們來說,每年只有過年這個時候,能夠有一段名正言順的假期,可以回家與家人團聚。

這種相隔幾千公裡、一年有且只有一次的相聚,難道是不必要的嗎?

更何況,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必要」理由。

有人家裡只剩老人家在。兒女們平時忙工作,就盼著過年時回去看看,陪著老人家說說話。一想到要是過年只有老人們自己,就覺得難受。

有的家庭夫妻兩人都在外面打工賺錢,把孩子留在家讀書。每年只有春節能抽空回去看看。那些留守家庭的小孩,只在這時有機會見到父母,能像正常家庭的小孩一樣,撲進父母懷裡撒嬌。

儘管近幾年來,在脫貧攻堅政策的幫助下,我國留守兒童數量已經大幅下降,但仍然維持在百萬量級,留守老人也是同樣。

這一數據背後,其實正是幾百萬個渴望著回家團聚的家庭。

除了家中有留守兒童或留守老人的這種情況,還有夫妻因工作原因常年分隔兩地,一年到頭就等著春節放假的時候能見上幾天。

有人惦記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年齡大了,見一面少一面。誰也不知道未來的事情會怎麼樣,只想趁現在,多陪一會是一會。

有網友講自己的經歷,說姥姥94歲了,就想回家和他們在一起,哪怕只是晚上陪姥姥睡,聽聽她的呼吸聲,也是開心的。

這一點我特別能感同身受。

年中的時候,我家老爺子住了一回院,主要症狀是腎衰和貧血,再附帶老人常有的基礎病。簡單說,就是身體器官基本都在罷工邊緣了。

醫生從那會開始就一直在給我們全家人做心理工作,說情況不太好,住院也沒什麼用,老爺子也快90了,不建議太激進的治療方案,最多就是吃點藥,再定期複查。

話裡話外都在暗示我們,過一天是一天。

那這個情況,我過年能不回家嗎?說直白點,這次不回去,誰知道下次見面是什麼情況呢?

還有那些常年在外的農民工們。他們通常在正月十六後出來工作,到臘月中旬回家。一整年,至少十一個月都在外面,沒有旅遊,沒有節假日。

回家過年是他們一年裡最大的期待與執念。

他們還需要在這時,安排好接下來一整年家裡的各項事宜,才能安心在節後重歸工作崗位。

說到底,很多人辛辛苦苦漂泊在外打工一整年,不就是為了春節時能安安心心回家,陪長輩、孩子一起過個團團圓圓的好年嗎?

在上海新出的通知中,也特意強調「除返鄉探親、必要公務等以外,...,鼓勵在滬過春節」,顯然是將返鄉探親放在了「必要」的語境下。

03

說完了「必要」,再說說「就地過年」的問題。

有條件的人就地過年當然沒問題,但也不是所有人都有條件。

有人住得偏遠,宿舍附近沒什麼買菜送菜的地方,還有斷水斷電的風險。

吃飯也麻煩。會做飯的暫且不提,自力更生不成問題。那些不會做飯的,過年時又幾乎沒外賣可點,大概只能靠吃自己做的黑暗料理為生吧。

但有人的出租屋裡根本沒什麼廚具,那大概就直接囤好泡麵過日子了。

有網友去年過年沒能回去,就靠一個電壓力鍋過日子,回憶起來很心酸了。

對農民工群體來說,事情就複雜了。

他們平時吃飯都是靠路邊攤或者工作盒飯,住宿是七八人一間的活動板房,穿著是工作服。

但活動板房裡沒空調,大冬天外面零下好幾度的,晚上怎麼熬?工地生活區更是沒辦法做飯,電壓等基礎條件達不到要求,也不符合安全規範。

還有那些大學生們。

儘管學校能保障水電正常和超市開放,但能起到多大的效果呢?光靠吃超市裡的零食為生嗎?

畢竟做飯用的各類廚具,在學校宿舍,可都屬於違規電器。

這種沒條件的「就地過年」實在大可不必。

04

以上這些,道德綁架者似乎都無法理解。

他們說等春暖花開再回家看父母孩子的時候,可能沒有想到大部分人是沒有這樣靈活的假期,能自己決定想什麼時候回家就什麼時候回家的。

他們說過年在哪過都一樣的時候,可能沒有想到有些人的生活環境,確實無法就地過年。

他們說今年不回家還有明年的時候,可能沒有想到或許確實有人等不到明年。

在這些人的思維中,回家過年的人就是傻的,也不知道防護,也不知道要配合政策。

其實恰恰相反,這些回家過年的人,都在努力通過不同措施,盡力不增加疫情傳播的可能性。

畢竟大家都明白疫情有風險。

已經到家的在外務工人員,正根據當地對低風險地區返鄉人員的要求,在家中進行為期一周的居家隔離,連女兒去看他都被拒之門外,可以說自我要求很嚴格了。

正在路上的歸客們,戴好了口罩,備好了消毒溼巾,哪怕渴了餓了都不摘。

他們自己認真,也囑咐身邊的人認真。到家先消毒,再去做核酸,用嚴謹的態度面對疫情。

工地上的工人拼命趕工,希望早早把工作量完成,儘量能提前些日子回家,避開年末春運高峰這種人員流動量最大的時刻。這也是新聞裡曾建議過的「錯峰返鄉」的一種形式。

那些還沒有回家的打工人們,也都在認真查閱相關信息,向當地工作人員諮詢具體事宜,為順利回家做準備。

各省市地區紛紛出臺相應政策,對低風險地區返鄉人員普遍要求7天內的核酸檢測證明,和一段時間的居家隔離;對中高風險地區的,則需要更嚴格的集中隔離。

這些都是決定回家的人早早了解過的。

他們做好了積極配合政策的準備,絕不是抱著給家鄉添亂的態度回家過年的。

05

說回倡議本身。

倡議是什麼意思,就是提倡呼籲但不強制執行,所以我們可以就自身條件作出決定。

倡議之下的選擇是自由的。新聞裡也說,同樣尊重「過年要回家」的權利。

我們可以選擇返鄉,只要嚴格按照當地要求,配合完成返鄉的一些政策,並及時進行登記。

我們也可以選擇留守,只要有條件且自己願意。

有人說倡議是一刀切,但我不覺得。本來現實情況就是會有各種各樣的可能性,哪裡會有那種完美無缺的倡議,能把所有可能性都包括在內呢。

我覺得一方面,倡議是一種警示,是通過另一種方式告訴所有人,疫情未結束,防控要細心。

另一方面,倡議也會促成一部分人就地過年,那就相應地減少了一部分人的流動性,這同樣也達成了降低風險的目的。

總而言之,倡議的出發點是好的。

回家的人自然有他們一心想回家的道理,不回家的人也有獨自在異鄉過年的那份決心。

固然主動留下值得表揚,但這並不意味著,回家過年就是添亂。

我們尊重選擇不回家的人,也應該理解選擇回家的人。

無論如何,出門在外都要做好防護。

願大家無論身在何方,都能過個心想事成的好年,來年萬事順遂如意。

-END-

對了,文章最後,提一下我們的視頻號。

長話短說,我們現在做了兩個視頻號,分別是「雷斯林」和「雷斯林Raist」。

在「雷斯林Raist」裡,你能看到我們對世界的一些看法,以及我們公眾號文章的視頻化演繹。

都是短視頻,既表達了我想表達的東西,看起來又比較輕鬆,很適合大家不想讀文字的時候隨便刷刷。

另一個視頻號叫「雷斯林」。

在這個號裡,我會像發朋友圈一樣,分享一些日常的生活,一些好吃的好玩的。

總之,生活中讓我感動的種種瞬間,我都會記錄在「雷斯林」這個視頻號裡。

相關焦點

  • 一通電話造成的悲劇,《租個女友回家過年》中的佟潔有錯嗎
    《租個女友回家過年》是由著名演員薛佳凝和杜淳演的,看過好幾年了,最近又被這部劇吸引再看了一遍,這部劇吸引我的地方是拍攝手法不誇張,很接地氣。因年紀有三十多歲,被家人逼婚租了楚笑笑回家過年。在整個電視劇的人物刻畫和劇情來看,確實是因為佟潔打了一通分手的電話讓孫翌偉在情緒上引起波動,但開車的孫翌偉作為一個成年人來說,難道在開車的時候,不能感情用事嗎?
  • 所有的在昆的想回家過年的人,建議在昆過年,只為你我大家的安好
    今年春節過年,幾乎全國各地都要求就地過年,當然崑山也不例外!大多農民工表示響應政府號召,但也有部分民工在遺憾同時,非要回家。忍一時,換大家安寧。這句話用在此時,可能比較合適!回家安乘火車,長途汽車。人員密集。而有些無症狀者也可能同乘同路,為了安全,在崑山度過一個快樂的新年吧!
  • 在古代,被判死刑的囚犯能夠回家過年嗎?可能你想的是錯的
    ,再忙的過年也都有用了吧,大家坐在一起烤烤火嘮嘮嗑,真是一種說不出的幸福感。但還是有一小部分人,因為身不由己不能回家團聚,比如說監獄裡的死刑犯們。我們知道,死刑也稱之為極刑。可是有一點卻很奇怪,一般情況來說死刑犯是不能被假釋回家的,哪怕是過春節。因為有些犯人本身有暴力傾向才會導致犯罪,一旦放出去不知道又會製造出怎樣的禍端。可是在古代,卻發生了一個特例。
  • 過年穿什麼?過年回家必備的氣質韓風穿搭推薦,照著穿不會錯!
    小可愛們,距離新年已經進入倒計時模式啦,距離春節已經不到一周的時間了,過年回家走親戚、見家長、同學聚會的新年穿搭都準備好了嗎?好看的搭配有很多種,今天給大家推薦幾套氣質韓系穿搭參考一下,過年的正確打開方式,營造出高級時髦感,不需費力拗造型便可以贏很大!
  • 本周話題:今年過年你回家嗎?
    本周話題:今年過年你回家嗎?你,過年,回家嗎?家裡有牽掛的孩子,有期盼的老人,必須回家啊!央視曾經拍過一部名為《摩託車大軍回家過年》的紀錄片:記錄片裡,記者採訪了一對90後夫妻:「為啥要選擇騎摩託車回家啊?」
  • 夜讀|今年,你打算回家過年嗎?
    夜讀|今年,你打算回家過年嗎?用「吧」不用「嗎」,區別就是,我回家過年,基本已被母親提前理解為既定事實了。畢竟工作地上海和老家安徽,疫情防控都算穩定,回家過年應該是安全的。去年過年,我們一家人分隔三地,只有妹妹和父母團聚。每天的視頻衝淡了孤獨感,減輕了心理壓力,但對彼此的惦念,和不能團聚的遺憾,還是讓本該喜慶的年,過得讓人心情複雜。這大概也是去年過年很多家庭共同的經歷。
  • 回家,過年!
    轉身看了眼火車站烏央烏央的人,B城的火車站,永遠都是這麼擁擠,但是看起來又那麼親切,都是要回家過年的人吧?呦呦勾起了嘴角,笑得格外開心。前陣子同事小喬問呦呦:「呦呦姐,你今年過年回家嗎?」呦呦認真想了一下:「可能回不去。」呦呦剛畢業三年,就從公司的一個小菜鳥晉升到現在主管的位置,說不辛苦肯定是騙人的。
  • 真的想回家過年,但真的回不去...
    這些天陸續收到同學群中好消息,唯獨在北京工作的王鵬,沒想過回家過年。越來越多人帶著行李坐上列車回家的時候,有一部分人,卻堅守在異鄉,度過一個個沒有家人陪伴的春節。陳偉,一名廚師,3年沒有回家過年;老韓,老伴回老家過年,自己不回去;小苗,畢業之後是第一年沒回家過年;王鵬,主動申請春節值班;老高,永遠堅守崗位,沒有春節。不回家過年的他們,究竟是為了什麼?
  • 過年回家,對象準備好了嗎?
    今天,朋友突然興致勃勃的說:「」我們計劃下過年去哪裡旅遊,最好是窮遊的,今年過年不回家了。」而每次,我都信心滿滿的說,明年帶一個回來,可是過了很多個明年,我都沒有帶個人回去,而我爸媽也真的很有先見之明,我真的成了大家口中的剩女,去年的時候,我就信誓旦旦的保證今年一定帶一個回去……,所以今年就不回家過年啦,真的是沒臉面對他們,等哪天真的找到了,再回家。」
  • 春節回家過年圖片,2021回家過年說說
    每年過年回家的長途車程總是讓我難受好幾天新語音包的出現,長途奔波的路上有了溫柔姐姐的陪伴,我已經預想到我的興奮啦昨天跟我媽視頻
  • 2020年快結束了,你是特別期待回家過年嗎
    回家過年對於中國人來說那是一個獨有的情結。不管工作多麼忙碌,不管歸期多麼短暫,依然有人在大年三十那一天動身,開啟回家的路程。2020年是特殊的一年,疫情突然爆發,很多人沒有回家。有人說我已經連續兩年沒有回家過年,真的已經超出忍耐極限了。春節回家團圓成了勞累一年最大的念想。
  • 過年不想回家的年輕人,到底在想什麼?
    熟人之間的打招呼方式,也從「吃飯了嗎?」,變成「啥時候放假啊?今年過年回家嗎?」之類的寒暄。但也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在渴望假期、期待回家的同時,內心充滿了恐懼。究其原因,還是因為我們選擇了一個,不符合傳統觀念,不符合大眾期待的人生。
  • 不好意思老闆,我想早點回家過年
    「朱總,不好意思,我想早點回家過年!」「我也是,請準許我們一起放假,就算不準我們就馬上辭職」「這家公司太沒人性了……」十三個人不約而同的說出了自己的意見。老闆的臉綠了。「不好意思我錯了,你們每人年終獎一萬,不小張就憑你摔電腦的樣子,獎勵兩萬,明天開始放假。」朱老闆還沒說完,後面歡呼雀躍。他轉身離開了辦公室,嘴角帶著一抹冷笑。
  • 都說有錢沒錢,回家過年,為什麼有些農村人,不回家過年呢?
    在過去,到了冬至,在外漂泊的人就該回家過年了,現在不同了,春節假期有限,人們都是挨著年跟前兒,懷著期盼,急匆匆趕回家,在這有限的時間裡,跟家人,與親戚朋友,聯絡聯絡感情。這也造就了我國特有的文化現象「春運」,春運雖忙,但是你會發現,依然有一部分人,不想回家過年,這是為什麼呢?"有錢沒錢,回家過年",話雖這樣說,但是一年下來,沒掙到錢,有的人真不想回家。
  • 《過年回家》——心靈的回家之路
    片名《過年回家》,英文譯名《seventeen years》(十七年),講述了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一個組合家庭的故事,工廠的技術工人於正高與女工陶愛榮各自帶著自己的女兒於小琴和陶蘭組建的新家庭一起生活。,而陶蘭想高中畢業後分配到工廠工作也離開這個家。
  • 春節是否回家過年,你選擇好了嗎
    今年過年可以回家嗎,這個話題近期在各大網絡平臺成為了最為熱點的搜索詞。其中原因不外乎疫情影響,既怕回家後被疫情隔離,又怕因為擔憂疫情不能回家陪伴父母兒女。那麼今年春節期間到底能不能回家呢。背著行李回家過年是遊子們的最美時刻疫情趨勢:截止筆者發文,全球疫情感染者即將破8000萬
  • 分享:過年 回家——劉若英
    原諒我劇透了這個淚點最後看完字母知道這個電影原來是根據劉若英《我們的不完美》中的《過年 回家》改編的,我明白了她的初衷。2012年我第一次讀完這部原著,那時的心情就同聽到林爸爸的聲音那樣。特別對於有家庭後的我們格外感觸。
  • 過年了,有一個孩子在村口等媽媽回家
    然而,有一個扎著兩隻羊角辮的小女孩,靜靜的站在樹林邊,一臉期待的望著村口那條延伸至遠方的路……媽媽臨走的時候說過,過年的時候她就會回來,所以,放寒假了,小女孩每天都會站在那裡等媽媽……已經等了好幾天了,可媽媽還沒回來。小女孩多麼希望媽媽的身影能出現在進村的這條路上啊!她太想媽媽了,她好久沒見到媽媽了。
  • 過年不回家的都在想什麼?
    我也一直會顯得格外懂事,一家幾口人的髒衣服一年四季都是我背到河邊去洗三四個鐘頭再回家,家裡的碗筷永遠都是看到大家吃完飯趕緊收拾,我的同學朋友從來不敢帶回家,沒有過零花錢,都是每天中午在一個半小時之內跑來回兩趟近80分鐘路程回家吃飯給這樣一點一點省下來的,生怕奶奶罵,把錢花多了會惹她不高興,想通過勤快主動地承擔家裡的家務
  • 這屆打工人,回家過年都這麼難
    文中寫到,「低風險區到低風險區也要核酸證明嗎?低風險區回中風險區呢?」、「已經打過疫苗的,還需要做檢測嗎?」、「第一次去男朋友家見家長算返鄉嗎?」、「我在城市一個人住,沒有開火做飯,怕過年沒地兒吃飯,怎麼辦……」網友們的反應之所以如此激烈,歸根結底是春節回家過年的傳統,以及職場「打工人」每年回家屈指可數的次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