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翼殺手》劇照,©Park Circus/Warner Bros
1982年,雷德利·斯科特的《銀翼殺手》上映。該片以強烈的視覺風格營造出大都會擁擠、混亂的景觀,重塑了人們對未來社會的想像。這一年,被普遍認為是賽博朋克誕生的關鍵年份。
VCD影促有幸獲得《銀翼殺手》發行方Park Circus Group的授權,將在8月5號、18號進行兩場放映活動(詳情見文末)。在觀看影片之前我們不妨來回顧下《銀翼殺手》所帶動的賽博朋克的歷史。
賽博朋克36年:
從科幻先鋒到科幻懷舊?
文丨謝仲其
臺灣資深賽博朋克文化研究者
引言
在36年的歷史中,賽博朋克的每件基石作品都做出了各自不同的貢獻,交織成一個複雜、多元的龐大文化。哪怕個別元素可能自成一派發展,甚至只剩下一個氛圍,也能讓人一眼辨識出其中的賽博朋克感。或許正如同它自身帶給人的印象:過剩的資訊在藝術、科技與社會的交會處雜然而立,卻又溢滿無可抹滅的「新浪漫」……也因為這樣的特質,要在短短的篇幅中綜覽其發展歷史不免掛一漏萬,只能精選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讓大家漫遊賽博朋克廣大的網路時有個參照的座標。
史前史
1946年硬派偵探小說《大眠》改編電影的配樂(https://www.imdb.com/title/tt0038355/soundtrack)
賽博朋克自然不是遺世獨立、突然降生的,它的許多元素與風格在過去都有蹤跡可循。除了明顯的30年代雷蒙·錢德勒的硬派偵探小說以及後來的黑色電影情節,1956年阿爾弗雷德·貝斯特以《基督山恩仇記》為藍本創作的科幻小說《群星,我的歸宿》被賽博朋克核心作家威廉·吉布森視為個人科幻創作的起源;1968 年菲利普·K·狄克在《銀翼殺手》原著小說《仿生人會夢見電子羊嗎?》當中已經鋪陳出大企業掌控社會的景況,以及人類社會乃至自身身心的人造曖昧處。
1982:賽博朋克創始爆發
Kraftwerk–The Man-Machine (1978)
YMO–Technodelic (1981)
將1982年當作賽博朋克誕生的關鍵年份並非誇張。這一年最受後世人矚目的自然是《銀翼殺手》的上映。這部將菲利普·狄克小說原著高度變造而成的電影,在凝縮原著探討的人類/機械曖昧界線之餘,又以強烈的視覺風格營造出大都會擁擠、混亂的景觀。
▲《銀翼殺手》劇照,©Park Circus/Warner Bros
與此同時,威廉·吉布森也在本年發表了短篇小說《全息玫瑰碎片》(Burning Chrome),率先描繪了「賽博空間(cyberspace)」 這個概念。這套想像的科技與現實中的網際網路/虛擬實境概念有所共鳴,進而進入現實電腦駭客的次文化,被沿用為電腦網路界的專有詞彙。這是當時還在用打字機寫小說的吉布森意想不到的結果,也被視為賽博朋克作為預知社會的先鋒科幻類型的象徵。
另一方面,日本作為當時先進科技企業遍布的國家,與美國同時期創造出自己獨特的賽博朋克類型。他們高度發達的動漫畫文化,成為日本獨特的賽博朋克表現方式。在名震天下的電影《阿基拉》(Akira)之前,不能忽視的是同樣在1982年開始連載的原始漫畫版本。漫畫以超精密的都會景物描寫與動作場面,還有人機交融變異的場景,打出自己賽博朋克的獨門風格。
▲《阿基拉》海報,AKIRA (Movie) Based on the graphic novel 「Akira」 by Katsuhiro Otomo. First published by 「Young Magazine」, Kodansha Ltd. ©1988 MASH・ROOM/ AKIRA COMMITTEE All Rights Reserved.
1983-1991:運動的爆發與退潮
阿基拉原聲帶
Brazil原聲帶
「Tetsuo: The Iron Man」原聲帶
如果說威廉.吉布森82年的 Burning Chrome 首次提出了賽博朋克的重要概念之一,84年的《神經漫遊者》(Neuromancer )則一口氣奠定了賽博朋克的所有關鍵元素。從賽博空間、生化改造到城市景觀、衣裝時尚……各種元素都成為後世賽博朋克作品的參照與引用,奠定了後世的對賽博朋克的第一印象。
如同許多文類、樂種,當時被歸類為「賽博朋克」作家們一直有意無意地抗拒這個標籤,作品也持續嘗試著更多新的可能性。例如重要推手布魯斯·斯特林(Bruce Sterling)1985年的Schismatrix(以及相同世界觀的五篇短篇)將賽博朋克的後人類想像推到遠未來的遙遠星系。
在文學之外,影視圖像作品也逐漸抬頭。1985年特瑞·吉列姆(Terry Gilliam)執導的電影《妙想天開》(Brazil)用黑色幽默的狂想描繪悲慘的被全面控制的社會。1988年《阿基拉》(Akira)電影不只是漫畫版的改編,它以凝縮緊密的情節、直接有力的動態視覺震撼了所有東西方的觀眾,成為毋庸置疑的賽博朋克影視經典。
1989年開始刊載的士郎正宗漫畫作品《攻殼機動隊》,更以網路時代前的超級博學、巧妙交織的多重領域知識,編造出前所未見的網路警匪劇。士郎高超的描繪技巧,打破了網絡空間概念難以視覺化的門檻,更將高科技展望與東方哲學相結合,創造出歐美創作者無法企及的主題深度。
▲《攻殼機動隊》漫畫,版權歸出版方所有
大約在這個時候,賽博朋克開始被定型,原始創作者們紛紛感受到局限。1991年,曾經戮力推廣賽博朋克的Bruce Sterling撰寫了文章《九零年代的賽博朋克》,宣告賽博朋克作為文學運動的終結;無巧不巧,在同一年出版的《攻殼機動隊》後記,士郎正宗也同時談論賽博朋克作為運動熱潮已經終結。
1992-2001:後賽博朋克時代與影視崛起
攻殼機動隊電影版原聲帶
Juno Reactor -Beyond the Infinite
電子樂團 Juno Reactor 以民族樂曲結合高壓電子合成器的風格或許相當符合賽博朋克的想像,無怪乎《駭客任務》系列會多次引用其樂曲作為配樂。在此放置的是1995年知名專輯Beyond the Infinite,開場樂曲Guardian Angel也曾被另一部賽博朋克動畫《機魂末世錄》(Texnolyze,2003)選為主題曲。
自1992年尼爾·史蒂芬森全面引進賽博朋克要素(包括精彩的博學資訊交雜),卻以戲謔化呈現的《潰雪》(Snow Crash)之後,小說創作進入後賽博朋克的時代。原本的作家也逐漸轉型,一邊保留賽博朋克中描繪科技力量型塑世界樣貌的特色,一邊將故事時代從近未來移至古代,或者將關鍵科技從電腦網路移至生化科技、環境科技等,衍生出蒸氣朋克、柴油朋克、太陽能朋克等眾多分支類型。
但是賽博朋克類型的創作能量,從小說逐漸滲透到影視作品當中。1995年由押井守執導的電影版《攻殼機動隊》以其強烈的個人風格對原著進行大幅度改造,上承《銀翼殺手》電影的冷硬影像風格,加上東西交融(保加利亞合唱與日本民謠曲)的配樂,成為全球大部分「攻殼」粉絲對此系列的第一印象。
▲《攻殼機動隊》海報,版權歸KÔDANSHA所有
Ghost In The Shell Movie(1995 年版)1995 Shirow Masamune / KODANSHA·BANDAI VISUAL·MANGA ENTERTAINMENT. All Rights Reserved. Short ver: 1995,S/K,B,M
1997年貳瓶勉的漫畫 Blame! 將賽博朋克的「城市」與「後人類」要素增幅至最大,冷調、龐雜而充滿想像力的世界觀(尤其是那深不可測的建築景象)、高衝擊力的畫面對比極簡的對白解釋,讓這部作品凝聚了強大的力量,正如漫畫中的手槍般在賽博朋克歷史上打出無可抹滅的痕跡。
好萊塢與日本動漫中賽博朋克作品交互影響的成果,可以說在《駭客任務》(The Matrix)這部電影裡達到集大成。本作將賽博朋克的網路與虛實要素截彎取直、理出一道直接有力的故事線,搭配當時最先進而富創意的電腦影像技術,簡直像是將過去迂迴曲折的賽博朋克迷宮清掃通暢,造出一所老少鹹宜的遊樂場。
2002-2011:虛實網路交會的落差空窗期
攻殼機動隊S.A.C. 原聲帶
Nine Inch Nails「Year Zero」
這時期現實世界網際網路的大量普及,乍看似乎應驗了賽博朋克對網路空間的想像,實際上反而使其陷入了某種尷尬景況。當時網際網路與VR技術侷促的效果能耐,與幻想故事間產生了巨大的鴻溝,讓人感覺賽博朋克的幻想網路空間過於虛無飄渺,一種奠基在科技力量上的現實感消失不再。
這時對創作者來說,網路科技似乎還不如現實世界的議題來得有吸引力。最大的表徵就是吉布森直接脫離科幻世界,寫起了故事背景座落在現實社會的《藍螞蟻三部曲》。
2004年起神山健治主導的電視版《攻殼機動隊》以不同於士郎、押井版本的詮釋角度,嘗試深化國家、社會議題。搖滾樂團Nine Inch Nails 2007年的專輯 Year Zero 與精心布置的另類現實遊戲(alternate reality game)相結合,演繹出一個國家全面控制的反烏託邦未來。
2011-2016 社群網站與網路彌因的興起
@/RMBit Live Performance 現場記錄(https://vimeo.com/79776396)
Macintosh Plus -フローラルの専門店
Vaporwave風潮的引爆點:電子樂手Vektroid以「Macintosh Plus」的名義所發表專輯「フローラルの専門店」
社群平臺興起後最具代表性的賽博朋克風潮,當屬新興樂種「蒸氣波」(vaporwave)。它從大段採樣、重度調變80年代抒情名曲開始,影像設計取用了經典賽博朋克的霓虹氛圍、隨意採取、錯誤拼寫的日文標題、四處浮現的企業品牌標誌……充滿80年代風格與(日本)商業文化的(半帶諷刺的)崇拜。蒸氣波樂种放棄敘事只留氛圍,人機之間的正反辯證與政經綜合體掌控的議題探討自然也都不存在,至此賽博朋克元素不再是具備探討批判性的敘事創作。再加上純粹仰賴線上販售,同時在視頻網站大量免費散播,讓它更接近於一種莫名流行的網路彌因(meme)。
此外值得留意的是,中國新媒體藝術家如RMBit、陸揚都巧妙結合了賽博朋克的各種元素,推出自己獨特的面向。例如RMBit 2013年的現場演出作品「@」精彩地正面挑戰了當時許多賽博朋克作品都還無法處理的社群網路現象。
▲《子宮戰士》截幀,陸楊作品,版權歸藝術家及Asia Artists Rights Management所有
2012-2018:復古或復興?
Malka Older為賽博朋克加入搜尋網站、民主選舉等新要素的小說 Infomacracy(2016)當中出現的空想新樂種Gronkytonk ,眾多樂手試圖將其重現(https://soundcloud.com/disquiet/sets/disquiet-junto-project-0302)
銀翼殺手2049原聲帶
近兩年賽博朋克風潮又有重新崛起之勢,一方面是因為新一波科技發展與之相符:AR/VR科技終於精細到足以欺瞞感官,智能型手機等行動網路載具的出現使網路空間終於可以隨時隨地與生活緊密連結、不再專屬於電腦桌前。另一方面或許是更關鍵的,現實世界各種社會景況發展都高速朝向賽博朋克描繪的「高等科技低等生活」反烏託邦,社會階級差別嚴重、企業政治聚合體對社會的全面監控與操作……
2017年除了《攻殼機動隊》被好萊塢改編成真人電影外,電影 《銀翼殺手2049》做到對前作的致敬(劇情內容更加對映菲利普·狄克的原著與生平)及創新(做到徹底不仰賴霓虹燈景)交融無礙。2018年更有電視劇《碳變》、遊戲《底特律:變人》,還有醞釀多時的《賽博朋克 2077》——這部全面呈現賽博朋克經典要素的遊戲,吉布森看過預告後卻覺得是「披著普通80年代復古式未來的俠盜賽車手」。
從先鋒科幻到復古科幻,賽博朋克經歷各種變化,同時不斷擴展可能性。如今它80年代的輝煌是否會成為其變革的瓶頸?在新時代的新脈落下又能否延伸出更加不同的面貌?
作者:謝仲其
臺灣資深賽博朋克文化研究者、《攻殼機動隊》中文版譯者、聲音藝術家。本文是他為「東方近未來」賽博城市嘉年華賽博朋克歷史回顧展所寫的展覽稿。
《銀翼殺手》
Park Circus Group授權
放映信息
▼
18:30-21:00
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
《銀翼殺手》
《枯草熱》
映後嘉賓:路易&桑尼亞(策展人)
映後話題:敵託邦與同理心
▲《銀翼殺手》海報,©Park Circus Group
銀翼殺手
Blade Runner 1982 / English German Cantonese Japanese Hungarian Arabic / Chinese and English subtitles / 117 min
《銀翼殺手》改編自Philip K. Dick寫於1968年的小說《仿生人會夢見電子羊嗎》。影片背景被設置在不遠的未來,人類決定全面毀滅曾經被當作工具使用,但已經具備思想,可能會對人類造成威脅的複製人。作為獵人的男主開始了一場場獵殺,然而在這一過程中他卻愛上複製人女主,從而對自身和人類的命運產生了反思。多年後的導演剪輯版中,男主更是在片尾認識到了自己也是複製人的現實。故事結構雖然老套,然而導演充滿美學的場景設置,緩慢的影片節奏,以及對於人類和類人關係的探討使得這一電影蒙上了一層神秘而憂傷的色彩,成為了同類影片中難以超越的經典。
雷德利·斯科特
Ridley Scott
雷德利·斯科特是英國著名電影導演,以風格多變、題材廣泛著稱。他的視覺風格別具一格,兼顧商業性與藝術性。1977年,雷德利·斯科特憑處女作《決鬥的人》入圍坎城主競賽。此後的《異形》和《銀翼殺手》均成為科幻經典,後者在2017年推出續集。他的影片往往構圖宏大,視覺畫面層次豐富,充滿細節與真實感。2018年英國電影學院授予其終身成就獎。
▲截幀來自《枯草熱》,單頻道標清影像,2'30'',©Roman Signer
枯草熱
Heufieber 2006 / no dialogues / 2min 30sec
《枯草熱》再次呈現了藝術家許多拍攝於室內空間的作品的慣性:房間的內部,所發生的混亂莽然衝擊著白盒子的規整性——地板上的洞中不斷飛出乾草,藝術家坐在單人沙發上頭戴口罩,試圖閱讀。
羅曼·西格納
Roman Signer
羅曼·西格納,瑞士最重要的當代藝術家之一,自1987年參加卡塞爾文獻展以時間雕塑的概念為人所熟知。雖然使用影像作為載體,羅曼的生活基本與世隔絕,工作方式也極為樸素。他的作品充滿了機智的快速反應和不可抗拒的幽默感,但同時深刻地反應了藝術家對於人的存在,外部世界之荒誕,以及他們之間關係的深入思考。2014年,羅曼的作品曾經在中國進行過巡迴展出。
本季策展人
路易&桑尼亞
網絡文化史廣播《路易私房課》、《桑尼亞在下午給路易講故事》主播,美術史博士,大學教授。長期從事藝術理論與藝術文化的教育和推廣,善於將學術融入生活,以聊天的方式開始,將人漸漸帶入一個豐富的藝術世界。通過生動的童話、神話、傳說、科幻、懸疑等故事講述,進入文化史、文化熱點的延伸與知識闡釋。打通專業壁壘,建立知識之間出人意料的聯繫。
▼
實用指南
VCD會員預約連結
非會員單場票連結
放映地點
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
北京市朝陽區
798藝術區酒仙橋路4號
*所有影片皆為官方授權正版
四季影展2018夏「類人簡史」
影片介紹
成為夏季會員
國際影像文化促進會
World Organization Of Video Culture Development
國際影像文化促進會(以下簡稱:VCD 影促會)於 2017 年夏天在北京正式成立。作為一個非營利機構,它致力於搭建一個觀影、學習和交流的平臺,向公眾普及和推廣藝術影像。一方面,VCD 影促會以舉辦影像資料展、文獻展、講座和學術研討會等方式為更多人提供影像藝術教育;另一方面,它也通過自身平臺挖掘更多優秀的影像藝術作品,在為其提供放映機會的同時助力青年影像藝術家持續創作。
四季影展
Lumen Quarterly
四季影展是VCD影促會的主要落地項目之一,它立足於長期穩定地為觀眾展映高質量的藝術影像作品,並通過主題論壇,講座,文獻梳理等方式優化觀眾的觀影體驗。此影展更加看重個人經驗在文化有機體中的作用,並試圖由此出發,以最開放的態度,將藝術電影、實驗影片、短片、動畫、影像藝術等多種類的影像作品有機的結合在一起。為此,影展以我們所熟悉的春、夏、秋、冬為時間軸展開,每三個月邀請一位藝術家或文化人擔任策展,按主題挑選影片,長期不間斷地進行展映。通過這種穿插,比照式的放映方式,VCD影促會希望能夠開放性地引起話題,使觀眾從更豐富的層面和更平易近人的角度對影片以及動態影像本身產生更多的認識。
我們的二維碼都這麼炫酷了
真的不來掃一下試試!
▼
購票與預約
請點擊「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