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5-10 03:1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原創 李明春 中國海洋學會
雙臺子河水入遼東灣融進渤海,二界溝是雙臺子河口的一個重鎮。新中國成立前二界溝只是一處闖海人的聚集地,特別是在闖關東的年代,許多湧出山海關的人多把唐山作為驛站歇腳而後再擇徑東出的目的地。正是如此,有人選擇省時省力的近徑海路闖蕩進東北。
據老輩人說,在那個闖關東的年代,由唐山的唐海縣沿岸登木船沿近岸穿越渤海北部海域東出,由於二界溝是遼東灣底部的人口聚集地自然便成為這些遷徒者的登陸地,因此二界溝曾有"小唐山"之稱。
隨著遷徒人口的增多,闖關東者少部分人選擇南下遼南與大連,多數人選擇了繼續北上挺進遼北、吉林和黑龍江。留下的人與當時本地聚集的人群逐漸融為一體而成為了一處重要的鄉聚地。自此流傳下了許多傳說、故事、漁歌和諺語,這些歲月的積澱形成了一種特有的文化表達形式被稱為了"古漁雁",並成為遼東半島海洋文化的一個符號。經國務院批准被列為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古漁雁"內涵的"不畏艱險、敢於冒險、走四海、闖天下」精神與「同舟共濟、共赴生死"的海洋文化精神一脈相承。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入海河口是海水與淡水的交匯處,多為極淺海和淺海區域,卻也是海洋初級生產力的富聚區域而多是海水生物的繁衍區。
這一區域多盛產各種小蝦,由於南北方海域不同各入海河口盛產的小蝦品種各異,多用來曬制蝦皮或製成蝦醬。
毛蝦是我國特有的種類,也稱中國毛蝦,渤海是主要的產地。毛蝦體形小,側扁,有一對長眼柄,常年多生活於水質較肥的水域,特別是入海口海域。毛蝦是一種生長迅速,生長期較短,繁殖力強,世代更新快,遊泳能力強的小型蝦類,在生態習性上屬於浮遊動物類群,隨潮流遊動於沿岸、河口或島嶼一帶。
雙臺子河口盛產毛蝦,因此二界溝蝦皮久負盛名。
人所共知,蝦皮是一種特殊的海味食材。但今天的蝦皮與傳統曬制的有何不同?昔日在雙臺子河口二界溝鎮筆者曾採訪過一位老漁民曬制蝦皮的經歷,他道出了傳統曬制蝦皮的奧秘與今天蝦皮的不同之處,至筆者三十多年後想來仍不吐不快。
金秋時節,是遼東灣收穫毛蝦的季節。由於河流入海注入的大量淡水與營養物質,使河口海淡水交匯海域極適於毛蝦繁衍生長,此時漁民捕撈的毛蝦便被曬製成了蝦皮。
其實蝦皮的曬制工藝並不複雜,先是將壘於岸邊的大鐵鍋水燒沸,之後加之少許鹽,然後把經淡水衝洗過的毛蝦倒入鍋中稍加焯過,即可撈出放入大筐中滲水。一般情況當熟毛蝦滲透水時要放置陰涼通風處一夜,便要抬到曬場上攤開進行涼曬。第二天上午八九點鐘抬到曬場上攤開涼曬,期間視情翻攤幾次,至中午前後蝦皮即可曬好。曬好的上乘蝦皮大小均勻,色澤白亮,肉質鮮嫩,鹹淡適中,且有一定乾濕柔軟性。
看官請注意,二界溝傳統曬制的蝦皮久負盛名的奧秘如下所述。曬制蝦皮的老者介紹:二界溝岸上的土地都是鹽鹼地,曬場均建在鹽鹼地上,自然便是含鹽鹼度適中的天然曬場。當滲好水的毛蝦攤於這天然曬場上,當陽光照射時毛蝦體中的水分和鹽鹼地中的水分同時在蒸發,在這一蒸發的過程中鹽鹼地裡的鹽鹼成份即隨之浸入毛蝦,這一傳統的曬製法其實就是在自然環境的空氣中,在陽光的照射下,在鹽鹼地表蝦皮自然滷化的過程。這種特殊的滷化方式使曬制好的蝦皮肉質既鮮嫩,同時又鬆軟、白湛鮮亮、鮮味濃烈、鹹淡適度,不溼不幹、不易碎,與在水泥曬場上曬制的相比完全是兩個味道與口感。
這種傳統的蝦皮曬制方法費工費時,現如今己不多見了。
食用蝦皮大有益處,蝦皮中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和礦物質,尤其是鈣的含量極為豐富,素有"鈣庫"之稱,食用蝦皮是補鈣的較佳途徑。
蝦皮中還含有豐富的鎂元素,對心臟活動具有重要的調節作用,可起到保護血管系統,減少血液中的膽固醇含量。對於預防動脈硬化、高血壓及心肌梗死有一定的作用。蝦皮還具有鎮定的作用,常用來治療神經衰弱與神經功能紊亂等症。
老年人常食用蝦皮,可預防因缺鈣引起的骨質疏鬆症。
說到此,想請諸看官聽句勸:長點心吧,蝦皮雖然不是高大上,但常食用物美價廉,益處多多。
2020.4
作者簡介
李明春,《中國海洋報》資深記者,國土資源作協會員。
1968年入伍北海艦隊,中國海洋大學畢業,華師大結業。撰有新聞、科普、散文、評論、傳記、科幻等作品數百萬字。
出版《海權論衡》《海洋龍脈》《縱橫中國海》《海洋強國夢》專著,傳記《一代宗師——赫崇本》,紀實文學《中國深藍夢》,長篇報告文學《闖海的男人》,長篇小說《紅海灘》《混沌》等30餘部。央視紀錄片《中國向陽紅——向陽紅09》《蛟龍潛深洋》撰稿,大型海洋文化紀錄片《走向海洋》撰稿人之一。
原標題:《潮說八十四|二界溝蝦皮不扒瞎》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