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歲的段改衛是嵩縣何村鄉牛村的一名養殖戶,也是當地唯一的「旱鴨子」散養大戶,儘管才養了2000多隻鴨子,在當地村民眼裡,能在沒水的乾溝裡養鴨子,已經算是一個「能人」。
牛村位於山溝深處,上世紀5、60年代,曾經在距離村子不遠的地方修建過一個水庫,近年來降雨量的減少,牛村的小河谷裡,已經好多年沒有見過溪水了。隨著山裡居民逐漸搬離山村,曾經的河谷耕地,栽種了大片楊樹,段改衛的養鴨基地就在楊樹林的深處。
公路停車向前步行,樹林裡到處一人來深的雜草叢生,繼續向前走十幾米,卻很少見到荒草。段改衛告訴作者:距離鴨場1公裡的地方,早就叫鴨子吃的精光了,新的草芽還沒有發上來。每半個月,谷裡雜草長出來,段改衛就把鴨子放進樹林裡,快速消滅林下的雜草。
荒坡邊,三間簡易房,一個不大的育雛棚,就是段改衛現在生活的地方。
段改衛告訴作者:自己有兩個孩子,以前到處打零工,掙不到多少錢,也沒時間照顧家人。3年前到信陽打工,看到當地很多人養鴨子,開始詳細了解,後來又到南陽、開封等地考察,準備了兩三年,剛好今年春季無法外出,就找了這塊地方,準備養養試試。
以前,段改衛也是覺得沒有水養不成鴨子,考察的同時,也在網上尋找有關旱地養鴨子的經驗。段改衛告訴作者:他在網上關注了一個旱地養鴨子的年輕人,每天直播在山地養鴨子的生活,說養旱鴨子,一個人一年能賺30萬。段改衛想自己出去頂著大太陽幹活,一年也賺不了30萬,於是更加堅定了養鴨子的決心。
段改衛跟妻子商量,妻子也覺得年齡慢慢大了,出去找活幹也不是那麼容易,兩個人算了一下帳,覺得也投資不了多少錢,於是準備10萬塊錢,搭建育雛棚、簡易板房。
今年4月份的時候,段改衛跑到信陽,買回來3000隻鴨苗,開始了自己的第一次創業。
當時鴨蛋的收購價格在7元以上,按照鴨苗供應商給他的預算,產蛋期每天最少可以收400斤左右的鴨蛋,當年就可以收回成本。
10萬元很快花完了,豫西山區溫度低,鴨蛋下蛋量卻並不是很理想。5月份以後,玉米、飼料的價格大幅度上漲,段改衛只好拎著鴨蛋找親戚們,四處求人借錢,截止現在已經投入20餘萬元。
段改衛說:「我也打聽了各地的行情,今年整體價格都不理想。去年一斤蛋能賣7塊多,今年飼料貴了不少,鴨蛋價格才三塊多,減少了一半。」段改衛打聽到南方部分地區鴨蛋價格還是可以的,自己的產量有限,不可能送那麼遠,只能按照自己現有的銷路先維持著。
今年新收的玉米,已經有一半餵了鴨子,喜歡喝玉米糝湯的段改衛留了一少部分,他說:「今年這情況,就是咱人吃的賴一點,鴨子不能吃的不行,保持一天8筐蛋,還能維持,要是不好好喂,不產蛋了,那就全賠了。」
段改衛和嵩縣另一位在山地養鴨子的老鄉,供應一個收購商,每5天送一次。段改衛說自己不會做生意,鮮鴨蛋不知道去哪裡賣,深加工更不會,再加上今年是頭一年搞養殖,只能先供應收購商。
對於未來的行情變化,段改衛其實並不是很在意,他認為既然從事了這一行,就算再難,也要堅持下去。自己半輩子沒幹出過什麼成績,養旱鴨子技術不高,每天只需要早上餵一次,一天都不用管,比養雞還省事。剩餘的時間,還能照料自家的耕地,陪陪家人。
段改衛也考慮過通過網絡視頻的形式,推廣自己的鴨蛋,弄了一個星期,除了親戚朋友,還不到100個粉絲,一個鴨蛋也沒有賣出去,也就作罷了。
段改衛告訴作者:網上賣鴨蛋的,有些就不是養殖戶,自己只能養好鴨子,不會銷售,至於能不能賺到錢,只好聽天由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