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的太空探索歷程初步:望遠鏡的發明(1608年)

2020-12-24 天文在線

望遠鏡

望遠鏡是一種利用透鏡或曲面鏡與透鏡的排列順序,從而放大遠處物體的光學儀器,或是通過發射、吸收反射電磁輻射來觀測遠處物體的各種儀器。已知最早的實用望遠鏡是17世紀初荷蘭利用玻璃鏡片發明的折光式望遠鏡。它們既適用於地面應用,也適用在天文學領域。

反射式望遠鏡利用鏡面聚焦並收集光線,它是在第一臺折光式望遠鏡問世後幾十年內發明的。在20世紀,人們發明出許多新型望遠鏡,包括20世紀30年代的射電望遠鏡和20世紀60年代的紅外望遠鏡。現如今,望遠鏡一詞泛指能夠探測到電磁光譜不同區域的儀器,某些情況下還包括其他類型的探測器。

詞源

望遠鏡「telescope」(來源於古希臘語,τλε——「tele」——「遠的」;σκοπεν——skopein——「觀測、看」;τηλεσκπο—teleskopos—「遠望」)。這個字是希臘數學家喬瓦尼·德米西亞尼在1611年於伽利略在Accademia dei Lincei的一場餐會中,推銷他的儀器時提出的。在《星際信使》這本書中,伽利略使用的詞彙是「perspicillum」。

歷史

現存最早的望遠鏡出現在1608年,荷蘭米德爾堡的眼鏡製造商漢斯·利伯謝向政府申請折光式望遠鏡專利,實際發明者不詳,但是這一消息已經遠揚歐洲。1609年,伽利略聽說後,自創新的版本,並將望遠鏡用於天體觀觀測。

折光式望遠鏡發明後不久,人們開始研究是否可以將採光元件中的透鏡換為反射鏡。拋物面反射鏡的潛在優勢是可以減少球面像差、避免色差,這一發現催生了許多設計理念與嘗試。1668年,牛頓建造了第一臺實用反射式望遠鏡,這種設計以他的名字命名,即牛頓反射鏡。

1733年,消色差透鏡的發明糾正了單透鏡的色差問題,促使人們發明出更短、更實用的折光望遠鏡。反射望遠鏡雖然不受限於折射鏡呈現出的色彩問題,但由於18世紀和19世紀初採用的金屬反射鏡有著易鏽蝕屬性,反射望遠鏡的使用也因此受到了阻礙。

1857年的銀鍍膜玻璃鏡和1932年鍍鋁鏡的引入使這一問題迎刃而解。由於折光式望遠鏡的最大物理尺寸限制約為1米(40英寸),因此20世紀初以來建造的絕大多數大型光學研究望遠鏡都是反射式望遠鏡。目前最大的反射式望遠鏡的物鏡大於10米(33英尺),目前30-40米的設計工作正在進行中。

20世紀,望遠鏡發展取得了長足進展,能夠支持望遠鏡在從無線電到伽馬射線的各種波長下工作。1937年,第一臺用於建造的射電望遠鏡投入使用。從那時起,各種複雜的天文儀器層見疊出。

60英寸的海爾望遠鏡在1908年首次亮相(圖源:維基)

種類

「望遠鏡」這一廣義概念涵蓋了許多種類的儀器,其中大部分的儀器是用來探測電磁輻射的,但是這些儀器在如何使用方面有著很大的區別,天文學家需要使用不同儀器收集各頻段的光(電磁輻射)。

望遠鏡可以按照對於光的波長的探測能力進行分類:

X射線望遠鏡,探測比紫外線更短的波長紫外線望遠鏡,探測比可見光更短的波長光學望遠鏡,探測可見光紅外線望遠鏡,探測比可見光更長的波長亞毫米望遠鏡,探測的微波波長比紅外光長射電望遠鏡,探測更長波長

現代望遠鏡通常不使用膠片,而使用CCD記錄圖像。圖中展示了克卜勒太空飛行器的傳感器陣列(圖源:維基)。

隨著波長變長,使用天線技術傳輸電磁波變得更加容易(儘管可以製造出更加微小的天線)。收集近紅外線的方式與收集可見光的方式十分類似,然而在遠紅外和亞毫米範圍內,望遠鏡的操作原理與射電望遠鏡十分接近。比如,詹姆斯-克拉克-麥克斯韋望遠鏡可以使用拋物線鋁製天線觀測從3微米(0.003毫米)到2000微米(2毫米)的波長。斯皮策太空望遠鏡使用反射鏡(反射光學器件),觀測的波長範圍大概是從3微米(0.003毫米)到180微米(0.18毫米)。同樣使用反射光學器件的哈勃空間望遠鏡與廣角相機類III,則可以在約0.2μm(0.0002毫米)至1.7μm(0.0017毫米)的頻率範圍內進行觀測(從紫外線到紅外線)。

格林威治皇家天文臺的 "洋蔥 "圓頂上設有一臺28英寸的折光望遠鏡,前景是威廉-赫歇爾直徑120釐米(47英寸)的反射望遠鏡(因其焦距而被稱為 "40英尺望遠鏡")的剩餘部分(圖源:維基)。

對于波長較短、頻率較高的光子,使用的是瞥入式光學器件,而不是。追蹤望遠鏡和SOHO望遠鏡可以使用特殊的反射鏡來反射極紫外光,能夠比其他儀器產生更高的解析度和更明亮的圖像。更大的孔徑不僅意味著收集更多的光,還能實現更精細的角度解析度。

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的主鏡組件(在建)。圖中所示的是一個金鍍層的分段式鏡面,能夠反射從近紅外到中紅外的(橙紅色)可見光(圖源:維基)。

望遠鏡也可按照位置分為三種,分別為:地基望遠鏡、空間望遠鏡和機載望遠鏡。望遠鏡還可以按使用者分類,比如以儀器操作者是專業天文學家還是業餘天文學家操作進行分類。由一臺及多臺望遠鏡構成的儀器或整體園區可以被稱作天文臺。

光學望遠鏡

光學望遠鏡主要收集電磁波譜的可見光(儘管有些望遠鏡在紅外和紫外光中使用)。 光學望遠鏡能夠擴大遠處物體的張角,提升其視亮度,使其能夠完成觀測、拍攝、研究圖像並傳輸至電腦的功能。望遠鏡通過採用一個或多個由玻璃或鏡面製成的光學元件,收集光和其他電磁輻射,使該光或輻射匯聚在一個焦點。光學望遠鏡常常用於天文學和許多非天文學儀器,包括:經緯儀(包括天象儀)、聚光鏡、單筒望遠鏡、雙筒望遠鏡、照相機鏡頭和小望遠鏡。主要有三種類型:

使用透鏡成像的折射式望遠鏡使用鏡面排列成像的反射式望遠鏡用鏡子和透鏡組合而成的反射式望遠鏡菲涅爾成像儀是一種用於太空望遠鏡的超輕型儀器,它使用菲涅爾透鏡來聚焦光線。

尼斯天文臺的50釐米口徑折射望遠鏡

打開現代8米反射器的圓頂以用於夜間觀測

除了這些基本的光學儀器種類,也有許多根據執行的任務分類的光學儀器,比如,天體照像儀、彗星探測器和太陽望遠鏡。

射電望遠鏡

射電望遠鏡是定向無線電天線,通常使用一個「大碟子」來收集無線電波。有時,碟形天線由導電金屬絲網構成,其開口小於被觀測的波長。

與光學望遠鏡不同的是,傳統的射電望遠鏡只有單獨一個接收器,並記錄被觀測區域的單一時間變化信號;該信號可以在不同的頻率上進行採樣。在一些較新的射電望遠鏡設計中,一個天線包含一個由多個接收器組成的陣列,被稱為焦平面陣列。

通過收集與關聯幾個碟片同時接收到的信號,可以計算出高解析度的圖像。這種多碟陣列被稱為天文幹涉儀,這種技術被稱為孔徑合成。這些陣列的「虛擬」孔徑大小與望遠鏡之間的距離相似。截至2005年,創紀錄的陣列大小是地球直徑的數倍,利用天基甚長基線幹涉儀(VLBI)望遠鏡,如日本HALCA(通信和天文學高級實驗室)VSOP(VLBI空間觀測計劃)衛星。

美國新墨西哥州索科羅的超大陣列

孔徑合成法應用於光學幹涉儀(光學望遠鏡陣列),而孔徑掩蔽幹涉法應用於單一反射望遠鏡。

射電望遠鏡具備大氣層、星際氣體和塵埃雲的優勢,因此也被用來收集微波輻射。

搜尋地外文明計劃(SETI)和阿雷西博天文臺等項目致力於使用射電望遠鏡尋找地外生命。

相關焦點

  • 人類探索太空的十大理由
    倒數開始人類已經到過了月球,機器人也已經去了火星,我們為什麼在不停探索?請看太空探索相關圖片。美國應該把他們的太空探索項目交給私人公司-甚至可以交給其他國家來做。但是那些致力於讓人類成為真正的宇宙民族的人們提出反擊,他們認為太空探索會在各領域為人類帶來切實的利益,諸如健康、礦藏以及安全,在精神層面也大有益處。這裡列舉最強有力的論據來說明太空探索的必要性。10.
  • SpaceX完成最搶眼TESS太空望遠鏡發射任務 去探索系外生命
    它不僅是作為即將於 2020 年前後升空的詹姆斯·韋伯望遠鏡的得力助手,也被看作是 NASA 此前發射的克卜勒太空望遠鏡的繼承者,肩負著發現更多系外行星乃至「第二地球」的重任。圖丨發射升空「行星獵手」上線在銀河系中,類似於太陽的恆星多達 4000 萬個,即便每顆恆星僅有一顆行星圍繞它運行,那麼這些行星的總的數量也將是個天文數字。
  • 哈勃太空望遠鏡,我們看到的宇宙因你而不同
    把望遠鏡送入太空的想法,早已有之。自從1609年伽利略第一次使用望遠鏡觀測星空,此後三百多年,人類一直在探索使用尺寸更大、觀測能力更強的望遠鏡從地面觀測宇宙。更重要的是,這是人類第一次在軌道上維修太空望遠鏡。這次修復,驗證了人類在軌道上維修太空望遠鏡的可行性。此後,NASA又先後於1997年2月、1999年12月、2002年2月和2009年5月對哈勃太空望遠鏡進行了4次維護,航天員在太空行走過程中對儀器進行維修和替換。
  • 哈勃太空望遠鏡紀錄片
    打開APP 哈勃太空望遠鏡紀錄片 快科技 發表於 2020-03-23 14:22:32 據外媒報導,近日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哈勃太空望遠鏡幫助天文學家發現了橫穿星系的類星體海嘯。
  • 哈勃太空望遠鏡拍攝到的天國世界(圖)
    1993年12月中旬,太空人維修過哈勃太空望遠鏡之後,短短幾天就出現奇蹟,望遠鏡聚焦在遙遠天際的一個星團,結果拍攝到宇宙中璀璨的天國世界!哈勃太空望遠鏡拍攝的天國世界終於在16年後被梅森博士透露出來。我們相信,讓人類看到這張圖片也絕對不是偶然的,這也必然在「某人」的安排之中。    也許有一天,「某人」一高興,讓哈勃望遠鏡把自己的影像拍攝下來,送回地球。我猜想會有這一天!    "天國世界"或是"天堂"是否存在,對於有神論者和無神論者來說,永遠是"信者恆信,不信者恆不信"的兩極。
  • 【好書推薦】一本人類宇宙探索的百科全書 《DK太空之旅》
    不僅是展示人類從古到今,從無到有,一步一步探索太空的整個歷程。更重要的是它向孩子傳達的人類寶貴精神力量:努力拼搏的精神,勇不放棄的決心,團結合作的重要性,美好的夢想,還有對未來滿滿的期許。書針對的是6-12歲的孩子,內容非常豐富、精彩、且通俗易懂。
  • 耗資100億美元 人類最強望遠鏡走完關鍵一步
    提到太空望遠鏡,很多人能想到哈勃,它確實是之前最強大的太空望遠鏡,不過它的時代結束了,明年美國要發射詹姆斯·韋伯望遠鏡,這將是人類最野心勃勃的太空探測計劃,耗資將近100億美元。與哈勃望遠鏡的2.4米口徑相比,韋伯望遠鏡達到了6.5米,幾乎是前者的三倍,結構要複雜得多,光學玻璃的精度要達到10nm級別,製造難度極大。
  • 科學家分析克卜勒太空望遠鏡的數據,發現一顆地球大小的系外行星
    地外行星「克卜勒-1649C」隨著人類科技水平不斷的發展人類對於宇宙的探索也不斷深入,人類逐漸找到了發現地外行星的方法,這個方法就是「掩星法」。利用這種方法我們就可以用來探測遙遠的太陽系外行星,為此美國宇航局發射了「克卜勒太空望遠鏡」,該望遠鏡運行在圍繞太陽的軌道上,利用太空光度計,對10萬顆恆星的光度進行觀測,從而來確定是否有行星凌日現象。
  • 哈勃下一任繼承者:韋伯空間望遠鏡,開啟人類首次觀測宇宙邊界
    你是否想知道138億年前宇宙大爆炸初期時,到底是什麼模樣,宇宙的盡頭在哪裡。也許這些謎題將在2021年逐一解開,屆時人類將第一次觸達宇宙的時間起點。
  • 人類探索太空 通訊技術帶寬需增十倍以上
    如果人類想在太陽系內旅遊,需要更好的通訊技術。在我們期待月球和火星之旅的時候,現有的星際通訊技術遠遠滿足不了這樣的需求。 目前在太空中的各個探測器,通過無線電信號通訊,依靠大型無線電天線網絡的支持。太空船的接收器相對比較弱,因此需要向它發射很強的無線電信號。
  • 「哈勃」太空望遠鏡正向地面降落 或迎來生命終點
    高度和速度的喪失意味著,「哈勃」太空望遠鏡將開始與地球越來越近。  這種情況太糟糕了,因為我們不僅從「哈勃」太空望遠鏡身上學習到了科學知識,而且在人類歷史上具有獨一無二的的重要貢獻。隨著「哈勃」太空望遠鏡向低緯度下降,它與氣體分子的碰撞次數會更頻繁,導致其加速下降。
  • 望遠鏡:打開通向宇宙的窗戶
    與中國的良渚一樣,英國卓瑞爾河岸天文臺(Jodrell Bank Observatory)的順利入選顯得相當與眾不同,因為在這個遺產中,陪伴人類探索遠方的不是詩歌,而是屬於我們這個時代的高科技。 卓瑞爾河岸天文臺隸屬於英國曼徹斯特大學,位於曼徹斯特大學以南20餘公裡柴郡的鄉村中。建成之初,這裡只有一些簡單的天文觀測設備,直到1952年開始建造射電望遠鏡。
  • 太空的「犧牲品」:50年前被人類送上太空的猴子,結局怎麼樣了?
    人類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仰望星空是在400年前,伽利略把望遠鏡指向天空,發現了木星的周圍四顆移動的「小亮星」,那個時候伽利略認為它們是木星的衛星。但是在那個時代,哥白尼的日心論還沒有被承認,這也恰巧是日心論的證據之一。
  • 1992年哈勃太空望遠鏡發現的「十字架」星系,它背後是天堂?
    01 17:30:40 來源: 奇物使者 舉報   筆者:三體-小遙   人類文明一直都在探索宇宙以及生命誕生的問題
  • 「奔向太空」讀後感
    太空非常神秘,充滿了未知,只要聽到「太空」這個詞,我的腦子裡就充滿了疑問和好奇,所以我喜歡讀關於太空知識方面的書。了解到很久很久以前人類就開始探索太空,人們想到太空中去看一看宇宙中究竟是什麼樣子的,所以人類就一直研究到太空中去的工具。
  • 克卜勒太空望遠鏡的八項調查結果
    克卜勒太空望遠鏡自2009年以來,美國宇航局的克卜勒太空望遠鏡一直沿著太陽軌道運行。現在它已經達到了它的使命 - 燃料就是全部。該儀器極大地促進了對系外行星的探索。TRAPPIST-1的行星系統6.六個行星和一個太陽在2011年,克卜勒望遠鏡發現了一個轟動性的發現:天文學家發現了一個帶有六顆系外行星的太陽系。
  • NASA韋伯太空望遠鏡遮陽罩最後測試階段成功
    詹姆斯·韋伯空間望遠鏡(James Webb Space Telescope, 縮寫JWST)是NASA計劃中的紅外線太空望遠鏡,原計劃耗費5億美元並於2007年發射升空。結果項目嚴重超支,發射時間數次推遲,最新預估總耗費高達96.6億美元,發射時間改為2021年3月30日。
  • 人類為什麼要探索太空,這些原因可能大多數人都還不知道
    我們為什麼要離開地球,為什麼我們要探索太空今天我們就來好好探討一下這些問題首先地球是好好的,至少對人類來講適合人類生存的環境。在不斷的惡化中,氣候變化,海平面上升,土地沙漠化自然災害增加。假設人類能夠活過氣候變化和隕石撞擊,我們在這裡居住的時間也是有限的。給地球提供能量的太陽是有一個保質期的,總有一天太陽的能量會耗盡,但是他臨終之前會膨脹幾百倍,過高的溫度會蒸發。海洋湖泊裡面所有的水分會吞噬地球上絕大部分的生命。我猜想很多人可能會說對你說的沒錯,但那是在很多年以後的事情,我現在身邊就有人吃不起飯,看不起病。
  • 第4170回:行星採礦太空淘金,深入探索太空基石
    ,深入探索太空基石《採風追影文化傳播》公益科普教育文章,任何形式轉載請聯繫作者(微信Jumboheritagelist 或 Huang_Jumbo)2200年人類或許實現了大規模的小行星採礦,整個太陽系變成了人類的後花園。
  • 美軍公開UFO視頻,中國人也要找外星人:中國天眼可探索太空生物
    眾所周知,浩瀚的宇宙廣袤無垠,儘管一直以來都有不少專業人士致力其中,試圖探尋其中的奧秘,但是由於神秘的宇宙太過龐大,時至今日人們對其的探索依舊是一知半解。不過按照目前人類現有的技術水平,這種速度顯然是難以達到的,因此美方才逐漸意識到「或許已經有先進的地外文明在觀察地球。」 就在美方公開UFO相關視頻後不久,我國也對外太空生物的尋找實施了確切行動。4月28日,我國科學院天文臺網報導稱「被稱為中國天眼的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將迎來地外文明探索的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