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萬相志(ID:excuseme65)
圖:網絡
「我只要不餓死自己就行了,沒有人是會被餓死的。」
紀錄片中,有一個家境優渥的北京女孩,有恃無恐地說出了這樣一句話。我真切地感受到:
這世上的人千千萬,但不是每一個人,都能找到「出路」。
有些人,輕而易舉地就能過上高枕無憂的生活。
有些人,拼盡全力,也只能維持溫飽。
這部跟拍6年,記錄三個不同階層孩子成長軌跡的紀錄片,樸實無華地把生活真實的樣子放到你面前。
每一次改變,每一個選擇,都是在通往最後的出口。
這,就是《出路》。
馬百娟:「我長大了要去北京上大學」
——2009
故事開始,12歲的馬百娟穿著略大的紫紅色衣服,背著書包,笑容滿面地對著鏡頭。
在那條蜿蜒的、通往學校的小路上,她就像一隻小小的螞蟻,奮力地搖擺著雙手向前走去。
她坐在一個小土包上,在一片大山的背景裡,讀她的作文:
「我長大了要去北京上大學。」
她是大山裡的孩子。這深山中的學校,只有5個學生,她是其中一個。
她和家人住在窯洞,一年的開銷不超過50塊錢(2008年),儘管如此,她依然攥著皺巴巴的零錢「大手筆」買文具。
馬百娟憧憬著讀書能讓她走出大山,儘管吃得不好,穿得不好,農活兒做不完,但她就是想讀書。
就像她作文裡寫的那樣:「我長大了,要去北京上大學。」
徐佳 :「有段時間,手發抖,題目都做不了」
——2009
這是徐佳第三次,也是最後一次復讀,他是農民工的孩子,他爸爸覺得他們沒有文化,在城市裡打工受了很多屈辱。
所以,砸鍋賣鐵,也要讓孩子上學。
後來,爸爸去世了,考上大學成了這個家唯一的希望。
復讀本身是讓人有羞恥感,有壓力,又恐懼的事情。這一次復讀,是他和媽媽放手一搏的豪賭。
還好,賭對了,他考上了一所不錯的學校。圓了父親的遺願,開始了夢寐以求的大學生活。
未來,站在光明裡向他招手。
袁晗寒:「我只要不餓死自己就行了,而沒有人是會被餓死的。」
——2009
袁晗寒在紀錄片中是個很不同的孩子,父母都是北京人,打小一路從最好的小學、初中、高中讀過來,17歲卻選擇從美院附中輟學。
輟學後留給她的,是大把的時間。
於是,她開了個酒吧,去成人用品店賣東西。
袁晗寒平淡地說:
我沒有想過我以後的生活要到哪一個階層,不會餓死就行了。
沒有人會被餓死。
馬百娟:「……」
——2012、2015
2012年,馬百娟輟學了,她長大了,長胖了,T恤在她的腰間形成一道一道褶皺。
她變得有點兒陌生,不再對著鏡頭笑,看鏡頭的時候還帶了點兒躲閃。
因為沒再讀書,15歲的她去鎮上找工作。
當酒店人員問她:為什麼這麼小卻不上學了?
她臉上因禮貌掛著的笑容裡,多了絲苦澀。
在一個鏡頭裡:
她坐在橋上,只是搖頭,最後低了頭,沉默了很久。
她有很多憧憬,很多想嘗試的,但是都結束了。
家裡人總覺得,女孩子讀點書夠用就行,長大還是要靠丈夫的。
在這樣的封閉的環境裡,她被灌輸了這種想法,雖然不甘心,但是也只能順從。
她在院子裡就著陽光,和兩個肚子高高隆起的女孩牽手聊天。
2015年,她和表哥結婚了。
徐佳:「只有找工作這一條路,能給我媽好的生活」
——2012、2015
12年的時候,徐佳大四了,不是重點大學的他找工作很艱難。
在茫茫的求職人群裡,他不夠出挑,但卻足夠努力。
找到工作後,徐佳和女友結婚了,進入他人生的下一階段。
讀大學,找工作,結婚,生子。他的每一步都是有跡可循的,是我們所有普通人的縮影。
時候到了,應該步入下一個階段,那就該走這一步。
他覺他應該走這條路,也只有這一條路能走。
袁晗寒:「我要對付「無聊」這個敵人」
——2012、2015
袁晗寒後來去了德國。
她不像徐佳,每一步都是有計劃的,她最大的敵人是「無聊」。
因為總是呆在北京,沒有意思,沒有事幹,她也會去實習。
之後,袁晗寒開了自己的藝術投資公司。
她站在上海繁華的街道上,看著遠處的東方明珠,眼裡看不出喜怒哀樂。
有網友說:
馬百娟是童年的我,徐佳是現在的我,袁晗寒是理想的我。
童年時候認定了,好好讀書就能去北京上大學;
長大復讀了,覺得高考是唯一的出路;
工作後按部就班,開始憧憬另一種活法。
這看起來很像不同階段的我們。但,其實一點兒也不像。
他們彼此夠不到對方的生活,也從不曾想像過對方的生活。
就像馬百娟,還沒讀完小學便要嫁人了,她不知道徐佳高考這條路走的多艱難,她只記得,她在日記本裡寫過「我長大要去北京上大學」,但「讀書」兩個字只是匆匆掠過了她的人生;
就像徐佳,復讀了三年,在高考這條獨木橋上浴血而戰,卻從沒想過,袁晗寒會放棄北京最好的高中,在情趣店裡賣東西。他眼裡唯一的路,不是別人生活裡的必需品,不是只有考上大學,才是唯一的活法。
就像袁晗寒,她好像做了所有她想做的事情,但她依舊不知道她最後的路在哪裡。
他們是這個社會不同人群的縮影,他們是這個社會不同的階層。
導演鄭瓊說:
我不認為這個片子是表達了社會的隔閡,我其實希望達到一種融合。
你去打破這個社會的成功學,還有這個社會、這種權力文化帶給你的所有枷鎖,每一個生命社會外衣脫掉的時候,我覺得它是融合的。
導演的想法,是否被觀眾所認可,我不作任何評判。
有人看到了「階層」,出身決定了每個人的命運;
有人看到了「迷茫」,無論哪種出身,始終擺脫不了生活的困境。
不管怎樣,希望你看看這部紀錄片。
-END-
今日互動
你覺得,人生的未來取決於什麼?
上期更精彩
延伸閱讀一:你的嘴,就是你的風水。
延伸閱讀二:「把她肚子搞大,咱們就省錢了!」
延伸閱讀三:丈夫主動戴綠帽?慫恿妻子色誘上司?被刪減的7分鐘,尺度堪比《色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