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戰國末期,在楚國上蔡的蘆岡鄉野,當地人總會看到一個牽著黃犬、在田間追逐野兔的年輕人。這個後生叫李斯。
李斯的家算不上豪門,但也是個殷實之家。他靠才學謀得一個小吏之職,專門掌管一個糧庫。
有一天,李斯上廁所時發現,廁所裡的老鼠,一聽到人的腳步聲,就嚇得趕緊躲藏起來。過了一會兒,他到糧倉巡視發現,糧倉中的老鼠,吃的是屯積的粟米,住的是大屋子,卻毫不怕人,一副肆無忌憚的樣子。
這令李斯頗為不解:同樣是老鼠,差別為什麼這麼大呢?苦思冥想了幾天,李斯終於想明白:一個人有出息還是沒出息,就如同老鼠一樣,是由自己所處的環境決定的。由此他認識到,自己眼下的情況就像身處廁所的老鼠,風餐露宿,一輩子也不可能有出頭之日。
頓悟後的李斯,毅然踏上了改變命運之路。
二
離開上蔡,李斯一路奔波到了齊國。他去齊國,是衝著大名鼎鼎的荀子而去的。荀子是儒學大師,但他的思想很接近法家。與李斯一起投到荀子門下的,還有韓非等人。
一晃7年過去了,37歲的李斯決定離開師門,到秦國發展。臨行之前,荀子問他為什麼要到秦國去,李斯答:「先下手者為強,善機變者得利,幹事業都有一個時機問題。現在各國都在爭雄,秦國雄心勃勃,四世有勝,我到那裡,就好比老鼠進了糧倉,可以大幹一場。」
到了秦國,李斯先投到秦國丞相呂不韋門下。呂不韋很欣賞李斯的才華,就把他引薦給了秦王。一次,李斯對秦王說:「凡是幹成事業的人,都必須要抓住時機。現在秦國欣逢盛世,國力強大,滅掉六國完成帝業,如同掃除灶上的灰塵那樣容易,千萬不能錯過良機。」
秦王覺得李斯很有眼光,就把他留在身邊,封為客卿。
三
李斯在秦國,主要辦了兩件大事。第一件大事,是輔助秦王完成統一大業。對六國,李斯提出了「先滅韓,以恐他國」的吞併順序,得到秦王的賞識。接著,李斯暗中派遣謀士帶著金玉珍寶去各國遊說,對各國有能力有才華的人物,能收買的,就多送禮物加以收買;不能收買的,就派刺客把他們殺掉。
李斯做這些工作,是拔「硬刺」,意在消除六國的戰鬥力和抵抗力,為秦軍攻打掃平道路。
秦王政十年(前237年),韓國怕被秦國滅掉,就派水工鄭國到秦國修建「鄭國渠」,目的是想削弱秦國的人力物力,牽制秦軍的東進。東方各國紛紛派遣賓客效仿。後來,事情敗露了。秦王一氣之下下了逐客令,李斯也在被逐之列。李斯心急如焚,連夜給秦王寫了一封長信,勸秦王不要逐客,這就是有名的《諫逐客書》。
李斯說:「從前秦穆公求賢人,從西邊的戎請來由余,從東邊的楚國請來百裡奚,從宋國迎來蹇叔,任用從晉國來的丕豹、公孫支。秦穆公任用了這五個人,兼併了二十國,稱霸西戎。秦孝公重用商鞅,實行新法,移風易俗,國家富強,打敗楚、魏,擴地千裡,秦國強大起來。秦惠王用張儀的計謀,拆散了六國的合縱抗秦,迫使各國服從秦國。秦昭王得到範雎,削弱貴戚力量,加強了王權,蠶食諸侯,秦成帝業。這四代王都是由於任用客卿,對秦國才作出了貢獻。如果這四位君王也下令逐客,只會使國家沒有富利之實。秦國也沒有強大之名。」
此文理足祠勝,雄辯滔滔,打動了秦王嬴政,收回了逐客的成命。
第二件大事,是輔助秦王鞏固了統一成果。秦統一天下後,李斯力排眾議,主張實行郡縣制,修建馳道,統一度量衡和貨幣。此舉被後人稱為「經濟史上的一個創舉」。幾千年來,無論朝代如何更迭,這種計量方法從無更改,至今我們的生活當中,依然還有它的身影。
為了推廣統一的文字,李斯將大篆字體刪繁就簡,整理出筆劃簡單、形體整齊的小篆,親作《倉頡篇》七章,供人臨摹。李斯的書法,「小篆入神,大篆入妙」,用筆如錐畫沙,勁如屈鐵,雍容淵雅,有廟堂之概,被稱為書法鼻祖。
李斯的政治主張,對中國和世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四
李斯人生最大的敗筆,始於「沙丘之變」。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巡遊時在沙丘(今河北廣宗縣)暴亡。此時此刻,大秦的航船向何處去,完全取決於丞相李斯的態度。誰知,李斯利慾薰心,竟與趙高合謀,偽造遺詔,詐稱始皇遺命殺掉長子扶蘇,立少子胡亥為太子。
做了秦二世的胡亥,尋歡作樂,不再上朝,把朝野大事撒手讓趙高代理。趙高覬覦丞相之位,要除掉李斯。公元前208年,李斯被趙高羅織謀反罪名,處以極刑,先被黥面,然後劓鼻,接著砍斷雙腳,又被腰斬,最後是醢刑——將活人放入臼中活活搗死。
李斯的全家同時被殺,並夷三族。臨刑前,李斯含著熱淚對他的兒子說:「還記得嗎?當年我天天領著你們哥幾個,牽著黃犬,在老家東門外的山岡上打獵。那裡樹林茂密,有成群的野兔。可惜,這樣的機會,不會再有了。」
……
李斯的墓,位於上蔡縣蘆崗鄉李斯樓村東南角,是一個高大的土冢。墓西不遠處,有李斯跑馬崗和李斯飲馬澗。據傳,李斯青年時期經常在此處縱馬馳騁,馬渴了就在此澗溝中飲馬。
「上蔡東門狡兔肥,李斯何事忘南歸?功成不解謀身退,直待鹹陽血染衣。」唐朝詩人胡曾的題詩中,充滿了悲涼惋惜之意,讓我們不禁對李斯大起大落的人生,唏噓良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