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匿在大街小巷中的補鞋匠
黃自宏
生於上個世紀80年代,我從記事起,那些在大街小巷生根和穿梭的各類傳統手工藝人:磨菜刀剪刀的、修雨傘的、配鑰匙的、補鍋的……當然在這些形形色色、林林總總的人群之中,總會有著那麼一個或者一些補鞋修鞋的工匠。
這些補鞋匠一般貌不驚人,甚至還有些不修邊幅,不過,他們的行頭卻總是裝備齊全、準備充分的:一根自己坐的小凳、對面是一把客人坐的靠背椅子、給客人臨時放腳用的涼拖鞋或者棉拖鞋、中間擺著一個類似縫紉機、穿著魚線般透明或者黑色尼龍線的補鞋用具,腳底往往是一個木質或者塑料的盒子箱子,裡面裝著諸如鞋底模具、銼刀、小榔頭、膠皮、萬能膠、鞋釘一類的各種原料。有的補鞋匠,也會順帶修理自行車。
當時由於還處在計劃經濟的歲月年代,物資供應比較緊缺,市面上也缺乏如今這般琳琅滿目的商品,常見的鞋子就是產自雅安的黑色棕色牛皮鞋、產於樂山的黑色棕色豬皮鞋、「回力」牌白色運動球鞋、黑色布鞋、黑色棉鞋……實話實說,當時的鞋子,款式十分保守和土氣,但質量還不錯,拳頭產品,耐穿耐磨。
不過,言歸正傳,即便再耐穿耐磨,即便再愛護珍惜,一雙嶄新的鞋子穿在腳上一年半載、兩三年,總會慢慢開始損耗:要麼前端像鯰魚一般張口,要麼兩側開口,要麼鞋底開始斷裂……小時候,我個子長得比較快,腿腳也長得快,於是鞋子也總是消磨得比較快。
家人一直有著勤儉節約的好習慣,「笑破不笑補」,乾淨整潔,一直是我們達成的共識——衣服褲子襪子被子如此,當然,鞋子也是如此。
對於布鞋、棉鞋一類布質布料的,倒是可以自己在家縫縫補補,但膠鞋、皮鞋一類膠皮質地的,就得需要去補鞋匠那種專門的工具、原料和手藝,才能完美再現呈現。
對於補膠鞋,一般是鞋邊緣與鞋底的銜接結合部位裂口,需要在內側用銼刀把黏合部位刮磨平整,取一塊比裂口部位略長和寬的膠片,抹上萬能膠,黏合上去。如果遇上鞋的表面有刮傷裂痕,則用色澤相近的絲線或者尼龍線進行縫補。如果膠鞋底部有裂口了,則沒有補的必要,直接換上一雙新的即可。
至於皮鞋,可以修補的方式就多了:鞋面和鞋底脫離,可以用尼龍線縫補;表面有裂口,縫上尼龍線、內側用粘上萬能膠的膠皮貼上;鞋底、鞋幫有縫漏水,一般是內側粘合;鞋底可以用鞋釘加固……修補下來,一般是一兩元到一二十元不等,補丁隱秘又結實,又可以繼續穿上一兩年。
工作後,我穿正裝和皮鞋比較多,所以,也會常常去街頭修補皮鞋,再度熟悉和重溫那些隱匿在大街小巷中的工匠手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