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隱匿在大街小巷中的補鞋修鞋工匠

2020-12-27 郎嘎尼瑪

隱匿在大街小巷中的補鞋匠

黃自宏

生於上個世紀80年代,我從記事起,那些在大街小巷生根和穿梭的各類傳統手工藝人:磨菜刀剪刀的、修雨傘的、配鑰匙的、補鍋的……當然在這些形形色色、林林總總的人群之中,總會有著那麼一個或者一些補鞋修鞋的工匠。

這些補鞋匠一般貌不驚人,甚至還有些不修邊幅,不過,他們的行頭卻總是裝備齊全、準備充分的:一根自己坐的小凳、對面是一把客人坐的靠背椅子、給客人臨時放腳用的涼拖鞋或者棉拖鞋、中間擺著一個類似縫紉機、穿著魚線般透明或者黑色尼龍線的補鞋用具,腳底往往是一個木質或者塑料的盒子箱子,裡面裝著諸如鞋底模具、銼刀、小榔頭、膠皮、萬能膠、鞋釘一類的各種原料。有的補鞋匠,也會順帶修理自行車。

當時由於還處在計劃經濟的歲月年代,物資供應比較緊缺,市面上也缺乏如今這般琳琅滿目的商品,常見的鞋子就是產自雅安的黑色棕色牛皮鞋、產於樂山的黑色棕色豬皮鞋、「回力」牌白色運動球鞋、黑色布鞋、黑色棉鞋……實話實說,當時的鞋子,款式十分保守和土氣,但質量還不錯,拳頭產品,耐穿耐磨。

不過,言歸正傳,即便再耐穿耐磨,即便再愛護珍惜,一雙嶄新的鞋子穿在腳上一年半載、兩三年,總會慢慢開始損耗:要麼前端像鯰魚一般張口,要麼兩側開口,要麼鞋底開始斷裂……小時候,我個子長得比較快,腿腳也長得快,於是鞋子也總是消磨得比較快。

家人一直有著勤儉節約的好習慣,「笑破不笑補」,乾淨整潔,一直是我們達成的共識——衣服褲子襪子被子如此,當然,鞋子也是如此。

對於布鞋、棉鞋一類布質布料的,倒是可以自己在家縫縫補補,但膠鞋、皮鞋一類膠皮質地的,就得需要去補鞋匠那種專門的工具、原料和手藝,才能完美再現呈現。

對於補膠鞋,一般是鞋邊緣與鞋底的銜接結合部位裂口,需要在內側用銼刀把黏合部位刮磨平整,取一塊比裂口部位略長和寬的膠片,抹上萬能膠,黏合上去。如果遇上鞋的表面有刮傷裂痕,則用色澤相近的絲線或者尼龍線進行縫補。如果膠鞋底部有裂口了,則沒有補的必要,直接換上一雙新的即可。

至於皮鞋,可以修補的方式就多了:鞋面和鞋底脫離,可以用尼龍線縫補;表面有裂口,縫上尼龍線、內側用粘上萬能膠的膠皮貼上;鞋底、鞋幫有縫漏水,一般是內側粘合;鞋底可以用鞋釘加固……修補下來,一般是一兩元到一二十元不等,補丁隱秘又結實,又可以繼續穿上一兩年。

工作後,我穿正裝和皮鞋比較多,所以,也會常常去街頭修補皮鞋,再度熟悉和重溫那些隱匿在大街小巷中的工匠手藝。

相關焦點

  • 那些被遺忘在角落的補鞋故事
    文/圖 李建新改革開放以前,物質相對匱乏,縫縫補補是生活中的常態。俗話說:「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依稀記得在那個年代的大小街巷內有著各類傳統手工藝人:補碗補鍋的、磨刀的、配鑰匙的……在這些形形色色、林林總總的人群之中,總會有著那麼一個或者一些補鞋、修傘的工匠。在雙峰縣井字鎮井字街,每逢趕場的日子,總有三個補鞋匠會準時準點的出現在那個小小的角落裡,為有需求的人縫縫補補,人們親切地稱他們為三個「臭皮匠」。
  • 殘疾大叔補鞋30年供出大學生女兒,修鞋最多收5元
    「黃師傅,又來麻煩你補鞋了。」在湖南長沙縣金井鎮金井集鎮農貿市場入口處,一間不足十平方米的修理店內,擠滿了等待補鞋、配鑰匙的居民。伴隨著補鞋機器的咔嚓聲,51歲的修補匠黃海明正佝僂著身子,嫻熟地轉動機器,嘴裡與前來補鞋的顧客閒聊著生活趣事。
  • 一位城市老鞋匠的堅守:深巷裡擺攤修鞋25年,每天營業到日落
    25日晌午,濟南市槐蔭區順祥街西頭的拐角處,64歲的韓國思正坐在一把藤椅上打著瞌睡,他面前的木製小桌子上堆滿了各式修理工具,旁邊還有一架鏽跡斑斑的補鞋機。韓國思從1995年便開始擺攤修鞋,如今已經成為方圓幾公裡家喻戶曉的「名人」。
  • 農村這種最原始的補鞋攤子,生意非常好,城裡人恐怕見不到!
    今天小編去趕集,看到最少有三四個這樣的補鞋的攤子,而且生意還都不錯。是不是農村人比較會過日子?鞋子衣服壞了,縫縫補補接著穿。因為修個鞋子也就一兩塊錢最多不超過五塊,買個新的起碼要幾十吧。圖中的這位師傅正在給人換拉鏈。補鞋匠張師傅,已經從事補鞋工作二十多年。
  • 石家莊:桃園路「修鞋哥」 巧手收穫幸福
    即日起,本報開設「奔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小康算算帳」和「奔向我們的小康生活·脫貧路上你我他」兩個欄目,通過挖掘脫貧前後的各項指標數字變化,通過報導脫貧攻堅路上的感人事跡等,全面展示石家莊市在脫貧攻堅戰中取得的成果成效。今日推出「脫貧路上你我他」第一篇,關注一位殘疾人自強不息,用一雙巧手換來幸福生活的故事。
  • 小時人物|古橋擺攤修鞋48年!沒想到,紹興這位橋婆婆這麼有故事
    1981年,義大利攝影師馬達羅來紹興旅遊,他隨手拍下了一張兩名中國婦女在橋腳修鞋的照片。當時,義大利人還以為那是兩臺老式的縫紉機。拍於1982年的老照片。兩名女子中的一人,就是俞珠囡。這張照片,後來參加了影展,又印到書上,俞珠囡一度成了當地名人。
  • 寧波鄞州76歲老師傅補鞋近50年:放不下這門手藝
    俞阿海是東吳鎮南村人,上世紀七十年代,他開始從事補鞋這一行,一幹就是近50年。除了風雨天氣,他總會騎著一輛三輪車來到街頭,三輪車上裝的都是補鞋的工具,皮釘、鉗子、剪子、錘子......一應俱全,這些工具仿佛帶著濃濃的歷史感,從上個世紀穿越到今天。在東吳鎮,只要向附近居民打聽哪裡可以補鞋,大家就會不約而同地指引你來到俞阿海的補鞋攤。
  • 手工藝的「聲音」|在你遺忘的角落 補鞋的故事在繼續……
    紅網時刻11月3日訊(記者 楊滋 通訊員 李建新)每逢趕集,天還沒亮,湖南省雙峰縣井字鎮的補鞋匠們就挑著擔出了門,一頭是補鞋機,一頭是木箱,裡頭裝著尼龍線、釘子、膠水,還有廢輪胎皮等。扁擔在兩肩來迴轉換,一轉換就是幾十年。補鞋是個苦差。
  • 「修鞋只有我一個,其他人替代不了」 義烏修鞋匠,再次感動義烏!
    從1992年開始,老王堅持為軍人、環衛工人免費補鞋。一晃二十幾年,截至目前,他已經為現役、退役軍人免費修鞋2萬多雙。2017年,王興弟被金華市雙擁領導小組評為感動金華最美雙擁人物。今年年初,王興弟被評為第二屆「感動義烏」人物暨義烏市道德模範。
  • 靠修鞋月入2萬,鄭州90後小夥畢業後成修鞋匠,客源來自全國各地
    為了完成自己的「修鞋夢」,焦少華不顧家人的反對,辭去了自己管培生的工作,去一所大學做輔導員,利用寒暑假學習修鞋,朝著自己的「修鞋匠夢」奔去。「坐過十幾個小時火車去過盤錦,那有專業的修鞋師傅。」焦少華修復球鞋中,限量、籤名款也不在少數,他在球鞋圈子裡的口碑和第一桶金,也是在這樣的修復中慢慢積累下來的。很多人在寄送球鞋時同時送來的,還有一份份特別叮囑。「某某球星籤名紀念款,價值1xxxx元。」;「前女友送的禮物,前女友要結婚,把鞋修好還回去。」
  • 修鞋老人雨中苦等陌生人2小時,感動...
    只因說了一句著急等著穿鞋子,70多歲的修鞋老人冒雨到擺攤的位置送鞋,在雨中等候了兩小時,手凍得冰涼,還堅持不肯接受40元酬金。「現在這樣的人真的越來越少了。」一份正能量獎勵,致敬善良樸實的老鞋匠,歷經生活滄桑,他的內心依然澄淨敞亮!
  • 即將消失的鄉村工匠
    他們便是形形色色的鄉村工匠。       石匠。肩上搭條一前一後兩個兜的細長口袋,以耐磨柔韌的牛皮縫製,裡面裝有短柄的鐵錘、鋼鏨、做磨眼的鋼箍、做磨蒂的木軸。鄉村人只把他們當作石匠,又叫攥磨子的,攥意為琢,琢磨的琢。但仔細想想,那些砌壘石壩、石埝的也應被視為石匠。他們的工具則是鋼釺、大錘、抬石頭的鐵絲絡子。他們大約是最早或最先出現的鄉村工匠。
  • 北京這些老裁縫鋪加了新服務:一攬子滿足改衣修鞋等生活需求
    修鞋師傅「老王」正在為顧客服務。「80後」師傅多項全能便民服務也有工匠精神「我一直在這兒改衣服,改褲腰、改褲長、修鞋底兒。」去年「五一」,匠心工坊正式入駐盒馬門店,雖然面積只有30平方米,但服務內容齊全,提供洗衣、服裝修改、皮衣洗護、鞋子洗護、修鞋、配鑰匙、手錶維修、名品養護共八項服務。其中,服裝修改、修鞋、配鑰匙、手錶維修都可以在店裡進行,其他服務會將相應物品送到公司的洗護中心。53歲的張大姐負責服裝修改,過硬的技術受到周邊居民的一致好評。
  • 回訪補鞋匠|卓越兄@臺北
    時代呼籲工匠,但我們的動手能力,逐漸的在退化。小的時候,我喜歡把家裡的時鐘、收音機拆了,但在裝回去的工序上出差錯。以至於常常被大人鞭得半死。所以我有的時候喜歡買點宜家的東西,實際是在提高自己的diy水平的。一次做夢,說自己被軍方要求把航母拆散了,然後裝回去,急得尿都要hsiam出來,後來噩夢醒來是早晨。
  • 天南地北常德人|蔣模雲:以鞋為劍闖天涯
    凝聚常德力量 常德廣播電視臺 全新打造的電視專欄 《天南地北常德人》 為您講述在外常德優秀兒女 創業打拼的精彩人生 17歲離開父母出門打工,從一名鞋廠的修鞋工做起
  • 補鞋膠的正確使用方法
    鞋膠 粘鞋專用膠 沾鞋子樹脂軟膠修鞋匠防水萬能強力鞋膠 品 名:補鞋膠膠水淨重:20克/瓶特點:防水、牢固、不發黃、不發硬、耐水洗、不傷鞋、不傷腿補鞋膠使用方法:1、粘接前應先清除接合面的水、油、鐵鏽、油漆,接合面要吻合。
  • 女子在街邊修鞋,苦練外語10年成為故宮講解員,還在北京買了房
    後來聽人說故宮一帶人員流動量大,賺得多,朱桂扼就把修鞋攤遷到了那裡有一天,一位故宮講解員來朱桂扼這裡修鞋。閒聊中對方告訴她,做講解員這一行不需要太高學歷,只要對故宮熟悉,會一門外語就行。那女孩漫不經心的一句話,卻讓朱桂扼看到了生命的曙光。她進一步了解到,來故宮遊玩的外國人不一定都講英語,一些旅行社非常缺乏小語種講解員,大部分只能靠外聘。於是朱桂扼下決心學習小語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