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將消失的鄉村工匠

2021-02-17 美麗商州

       在商洛的每一個鄉村,自古以來,常常遊走著或背有工具,或挑著擔兒,不耕而食、不織而衣、憑藉一門手藝闖蕩江湖的人。他們大多孤身一個,時而三兩結伴,心中信奉尊崇的是祖師爺老子或墨子。沒有了他們,鄉村的所有生產和生活都將停滯、窒息,生老病死、衣食住行、婚喪嫁娶都將寸步難行。他們是鄉村的百靈鳥,鄉村的智囊,鄉村的千裡眼、順風耳,鄉村的血脈和神經。

     他們便是形形色色的鄉村工匠。 

      石匠。肩上搭條一前一後兩個兜的細長口袋,以耐磨柔韌的牛皮縫製,裡面裝有短柄的鐵錘、鋼鏨、做磨眼的鋼箍、做磨蒂的木軸。鄉村人只把他們當作石匠,又叫攥磨子的,攥意為琢,琢磨的琢。但仔細想想,那些砌壘石壩、石埝的也應被視為石匠。他們的工具則是鋼釺、大錘、抬石頭的鐵絲絡子。他們大約是最早或最先出現的鄉村工匠。因為人類自孩提時起,每天一睜開眼,看見的便是俯拾皆是的石頭,順手便可以製作為工具,抵擋或捕獲鳥獸,採摘挖掘植物的葉稈根莖,果腹、禦寒。那麼,當時的人,大概個個都像石匠了。但真正能稱之為「匠」的,恐怕還是那些少數的善於將一塊塊石頭,以不同的力道,朝不同的方向,打、砸、撇、摔出刀、錘、鏟、球、寬的或尖的鋒刃的人,他們製作的那些東西,分別叫做砍砸器、手斧、薄刃斧、手鎬、石刀、石球、刮削器、尖狀器、雕刻器等等。歷史學家通常把這樣打制石器的年代叫做舊石器時代,距今約250萬年至1萬年。之後,人類進化成以磨製石器為主,並製作陶器,那便叫做新石器時代。自從有了鐵,鐵鏟、鐵鏨、鐵錐、鐵槓和鐵錘諸類後,石匠們便如虎添翼,大放異彩。不說都市宮殿和郊外陵墓石雕的各種天上飛的地上走的珍禽異獸、樓臺亭閣,單看鄉村尋常人家門前的拴馬樁、上馬凳,院內的馬槽、牛槽、豬槽、碾子、磨子、滾子,住房的臺階、踏步、頂柱石,以及上面刻的線條、雲紋、圖案、故事、人物,神韻的微妙,氣息的生動,便教後生的我們,仰天擊節讚嘆,低頭扼腕嘆息了。但先是政治的風雲,使那些象徵奢侈的石製品不再生產出來,隨後「電」和「水泥」這兩個巨無霸,更是摧枯拉朽般地橫掃過去,將殘存的石磨、石碾統統推送進了民俗博物館。當混凝土傾瀉而出,無絲毫美感,劈頭蓋腦地灌下去,澆築出各種大壩、堤埝時,身懷砌壘石頭手藝兒的最後一批石匠,那繭手搬動粗笨石塊的喀喇聲,鐵錘鋼鏨敲擊的叮叮噹噹聲,便永遠消失了,連一絲兒痕跡也未曾遺存。 

  木匠。出行時多為三人,一為大師父,二為合伙人即二師父,三則是徒弟了。徒弟的學徒期一般三年,管吃住無薪資,期滿後師父贈送套做工家具。木匠常常肩搭錛子挑著鋸子,鋸子有鋸條、鋸梁和鋸繩,仿佛豎琴。鋸繩上別了偏斧、刨子、鑿子、鑽子、方尺、墨斗,宛若弦上的音符,動起來便叮叮咚咚、哧啦哧啦、吱兒嗡兒,交響著合奏。他們大概和石匠一樣,同屬最早的鄉村工匠,老祖先當是「構木為巢」的「有巢氏」「有巢氏」中的佼佼者。這麼說仍然面目模糊,不便頂禮膜拜,木匠們之後凝練清晰了下,尊稱為魯班。木匠的麾下,旌旗林立,屬工匠陣容中兵馬最龐大、分工最精細的隊伍。伐木、砍樹,講究角度和最小的損傷,截成適宜的段,叫做木料——可打造的料,木材——有用之材。解板,將樹段立起,固定了畫線,兩人赤膊袒胸,你推我拽如痴如醉拉大鋸,絲兒嗡兒,鋸末飄飛,一層層解開或薄或厚的木板。造房蓋屋,設計木架的高低、屋頂的坡度弧度、開間及入深進深,製作大小二擔、立柱、椽、檁、連簷、箋板、貫條、門、窗、合縫樓。房能造起,便可因家貧日窮年久失修,又無力新建,就要將舊屋扶正,宛若新居,叫做「建」房,在四角垂線為標準,校正、糾正,或牽或拉、或支或撐、或墊柱腳、或掏牆角。以上統稱為大木匠。做衣箱、風箱、櫥具、立櫃、長櫃、桌、椅、凳、床、兀幾、梳妝檯、臉盆架、走馬燈,雕飾、刻縷、鑲嵌、打磨各式圖案、花紋、鳥獸人物,塗染、油漆各種木器,繪製富貴牡丹、五福臨門、吉慶有魚、松竹、壽星、散財童子,靈光閃爍隨心所欲地作畫,躍升為民間美術高手以至於藝術大師,這些則統稱為細木匠。細木匠是木匠族中的VIP,工價高於大木匠,茶飯亦得另眼相待,大木匠是沒資格與他們同室同桌進食的。鋼筋混凝土樓房和民居的興起,使造房蓋屋的大木匠幾無用武之地,無可奈何轉型附屬於建築工。從千裡萬裡外的城市,潮水般湧入的流水線組裝的家具,一夜之間奪走了細木匠們的VIP資格和飯碗,電鋸、電刨、噴槍又用刺耳的響徹鄉野的聒吵聲,驅逐他們去學裝修。走村串鄉畫箱畫櫃畫梳妝檯,預備登堂入室的「候補民間美術大師」們,則徹底銷聲匿跡了。但公正公平點說,木匠是鄉村工匠中最值得額手稱慶的幸運兒,在都市的打工、漂泊族裡,鄉村的室內外工地上,至今仍活躍著他們的身影。 

  編織匠。鄉村人一般不這麼說,似乎認為他們還不足以稱之為「匠」,只直白地管織席編席的為打席的,編草鞋線鞋的為打草鞋線鞋的,此外還有編籠的,編筐的,編笸籃、簸箕的。但從他們中間,走出的帝王豪傑可真不少,西蜀的劉備便婦孺皆知。我們這裡的席,是用芋子——低洼處叢生的一種野生蘆葦——編織而成。冬天把它收割回來,平鋪在場面上,一人站碌碡上,耍雜技般用腳前蹬了又後蹬,循環往返,直至把芋子碾壓得柔韌開裂了,剝去皮葉,雪似的亮,選一根作經,壓一根作緯,經經緯緯,復復重重,間或以別子將它們擠壓瓷實,雙手像翻飛的鳥兒起起落落,芋條兒如風吹竹林簌簌閃搖,一張或一領席按規格便成了。鋪上土炕,用瓷碗磨去細碎的毛茬,光潔晶滑,孩子們跳上去便是一個哧溜,或劈個一字腿。也可將它圍起來,倒進糧食,那就是囤了。莊稼人一年到頭,圖的就是個滿囤。草鞋有稻草鞋和龍鬚草鞋,前者耐磨,後者舒服;又有滿耳、偏耳之分,滿耳的結實,偏耳的輕便。編織時一人腰縛繩索,坐條凳這頭,那頭安把有齒狀木楔的草鞋耙子,往木齒上掛些許稻草,掌搓為繩,繫於腰間的繩索,是為牛鼻,左右四繩為筋,可統稱為「經」,之後便是織「緯」了,往來穿梭。線鞋則簡便很多,在手衲的布鞋底子四周,以棉線栽上耳子、鼻頭、後跟,再串連起來。用麻線做的叫麻鞋。麻鞋扎纏子,是昔日山民上山砍柴採藥的精幹裝束。編籠編筐的則是先豎起蓬亂如麻的荊條、竹披,而後便在其間撫琴演奏,撥、弄、挑、鑽,葛藤、竹篾兒如魚穿梭。以上均在自家屋內場院勞作,編織成品,概無售後服務——皆因席、鞋、籠、筐爛了就爛了,沒辦法修補,只得扔了。只有編笸籃、簸箕的,還要頻頻走鄉串村檢視修補,俗語曰「纏」,纏幫補底換沿子。一聲吆喝「纏笸籃嘞——纏簸箕」,閃出副擔兒,挑兩個筐,筐裡有黑的山核桃樹皮、白的水柳條子、淺黃的柳木薄板、鋒利的刃片刀、帶槽的改錐、帶孔的尖錐、小手鋸、小木鑽、結實柔韌的細麻繩兒。笸籃有大小之分,大的多呈橢圓,順長支把柯杈,架籮兒,來回拉動了,籮麥麵苞谷面,一旁即是隆隆作響的石磨或水磨;小的專擱針和頂針、絲線、棉線、花花線,還有姑娘媳婦老太婆們的嬉笑、淚珠和幽幽喟嘆,如俗語所說,哪個女人的笸籃裡沒有幾縷花花線?簸箕分大中小號。大簸箕主揚場簸麥豆。中號的多與磨子配套,收攏糧食和糧食的顆粒麵粉。小簸箕則用來歸掃垃圾。笸籃、簸箕都是以叢生的水柳條子,秋末收割了,去皮、風乾後編織而成。還有一種編織作品,螞蚱籠、老鼠布袋、抖動起來如可愛的小蛇的玩具,等等,往往出於笑眯眯逗弄小孫子的老婆婆之手。現在已很難覓得見它們的蹤跡,僅能從純為裝飾工藝品的各種草編搖籃、提籃、底墊、涼帽,還有用各色硬塑料條編織的小筐,依稀尋得到古人編織樹枝草葉禦寒遮羞的聰明技巧。泥水匠。他們大概是隨木匠之後登場亮相的,木匠搭構起屋舍了,他們便來砌牆壘壁。出行時,行囊最是簡易,隨意兒提個口袋,裡面裝把瓦刀和泥頁,說走咱就走哇。家鄉的村民,均稱他們為「膩」水匠。膩者,動作也,像運氣功,揉、搓、推、擠。泥水匠最主要的工作,就是用泥頁將泥或砂漿「膩」開來,絕不能只是抹;抹出的泥漿、灰漿,既不光潔又不結實。膩通泥,音和意兼而顧之,形與神俱備,全有了。泥水匠最高的技巧是用單面胡基砌一堵牆,或用單磚砌一堵「吆二」高牆。吆二,12公分。鄉村人將這種工藝統稱為「飄」,音上揚,讀做「票」,俏而讚美,形容其飄飄然樣。他們做工的最高境界是幹一天活下來,身上無一滴泥星或灰點,乾乾淨淨,清清爽爽。在所有的鄉村工匠裡,他們是最幸運的一族。從早先的依附於木匠,到現在發展成了萬馬千軍,浩浩蕩蕩,衍生出建築工、粉刷工、水暖工甚至於電工。「一把瓦刀」相當於讀書族的「學會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了,成為鄉村貧苦青年從底層躍升至中產、上層的重要途徑,崛起了不知多少富豪。 

  鐵匠。他們是鄉村工匠中的另類,從不走村串鄉,常年守株待兔,圍一鋪火爐,拉一把風箱,輕巧的小鐵錘往擱上了熾紅鐵坯的笨重鐵砧敲擊指點了,大鐵錘便疾風暴雨似地跟過來落下,火花迸濺,如平地裡綻放璀璨盛大的煙花。旁邊一水桶,瞬間波濤翻滾,蒸汽噴湧,宛若蒸汽火車頭,出了個成語叫做「淬火成鋼」。但最紅火的卻最易黯淡消逝,即使堅硬如鐵如鋼。當他們歡呼自動化的電錘替代了沉重粗笨的大錘的時候,沒料到那鏗鏘有力驚心動魄的「咚咚」聲,竟是催促他們走向終結的隆隆鼓聲。而今,只能勉強從無縫連接鐵件的電焊工身上,隱約搜索出他們的印痕。 

  磚瓦匠、窯匠。按歷史學家的說法,人類自新石器時代便製作陶器了,也就有了磚瓦匠和窯匠。因為作瓦和制陶大致相同,都是把泥巴堆上轉盤,旋轉成形,然後送進窯內火燒。不過制陶是把泥條層層壘起,捏且捋,瓦片則是將泥片緊貼轉軸,用兩片水板子拍擊。制陶因無依靠的轉軸,明顯技高一籌,僅憑雙手的掌握,便要捏出窄口圓肚兒的罐、盆、甕,還有我們這兒一種叫做「汪汪」的器皿,比罐粗,比盆高,主要用於儲藏米麵,透氣而不黴不餿。好多年了,我遍查字典,始終沒能查出它的規範寫法,姑妄在此這麼寫了,請教方家。做磚屬最簡易的活兒,只需將泥坨甩進磚形的木鬥子,拍實,刮去多餘的泥巴,咣當扣在地上,即大功告成。鄉村人不屑把做磚者稱為匠,只在說瓦匠時,順嘴捎帶上他們。窯匠是所有鄉村工匠中工價最高、最難伺候因而最傲慢的了。磚瓦匠、陶器匠千辛萬苦制出的貨,全靠他們壘進窯裡,那便是老君爺的煉丹爐了,火燒、水窨,把握住神妙莫測、玄之又玄的度,方能成熟且色純而正。他們出行,只扛把火勾,如燒煤,便加把長鏟;主家除白米白面大魚大肉地招待,還得供奉好煙、好茶加敗火去燥的冰糖。周遭不得閃現任何年齡女人的身影。尊貴如此,卻自機制的磚瓦一出現,頃刻間便煙消雲散,連一絲蹤影也再難覓得。 

  箍甕、箍盆、箍罐匠。將竹條刮去瓤,僅剩竹皮,或寬或窄劈開,扭為索,編成圈狀,寬的箍甕,窄的箍盆、箍罐,從甕、盆、罐的底部套入,小心翼翼推敲至裂縫破損處,緊密箍牢。 

  釘鍋匠。鍋是生鐵鑄就,分筒子鍋,直上直下如筒,為鄉村農戶最常用,鄉村人說的大鍋飯,即是以此做的;撐鍋,敞口如撐開;炒鍋,顧名思義,即炒菜用的鍋;項鍋,鑲嵌在炕與灶之間項頸樣的連通處,俗稱鍋項的地方,做飯時,煙火從灶底竄往土炕,須經過這裡,順便將項鍋裡的水就燒熱了。均有大中小號。若裂縫破損了,釘鍋匠使手鑽打兩排眼,穿進鉚釘,即可滴水不漏。如鐵盆等器皿有損,也可如法修補。 

  釘碗釘盤匠。又叫鋦碗鋦盤,鋦是把瓷器破裂的地方,用釘鈀接補起來。盤碗皆為青瓷、細瓷的,粗瓷的就不值釘或鋦了。其法同釘鍋。 

  釘秤匠,釘或修補大秤、小秤、戥子秤。小爐匠、焊匠,使小爐將焊槍燒紅,吱吱溜溜燙蘸了錫塊或錫制牙膏皮等,焊接破損的洋瓷(搪瓷)盆、碗、缸。 

  還有釘鞋匠、修鎖匠、磨剪子菜刀匠…… 

  當我如數家珍地盡心追憶至此,忽然驚悚起來:筆端是不是飄散著悲涼傷感之霧?耽於選擇性地念舊、懷古,時勢卻並不會因哀怨的輓歌而停止腳步。放眼望去,現時鄉村人操持生活,比較起往昔,必須承認,是更方便更多彩更豐富了。還是老百姓豁達開明,俗語云:舊的不去,新的不來。緊隨著舊時鄉村工匠和他們的後裔,如建築工、裝修工、粉刷工、管道工等等,湧現出了更多年輕、新鮮、陽光的面孔,他們不再被稱作匠了,而被稱為手、師、師傅,如拖拉機手、農用車手、挖掘機手、機械師、家用電器或摩託修理師、電腦手機維修師、修鞋修鎖師傅、電工或電焊師傅……他們具有與「匠」相同的心、相同的神、相同的魂,和「匠」血脈相承。(來源:商洛日報)

相關焦點

  • 取材真實人物,歌頌工匠精神
    發揚工匠精神,力求打造精品劇目為了更好的塑造角色提升藝術質量,開演前劇組演職人員還親臨故事原型——盧仁峰所在的中國兵器內蒙古第一機械集團有限公司體驗生活。內蒙古話劇院院長趙寶山表示,「我們將不斷發揚工匠精神,對《大國工匠》進一步加工打磨提煉,不斷完善,打造成精品劇目、品牌劇目」。該劇是內蒙古自治區重點扶持劇目、包頭市「十三五」時期重點文藝精品創作規劃項目,2017年獲得國家藝術基金大型舞臺劇新創資助項目。
  • 盤點《鄉村愛情》裡消失的演員,有人閃耀星空,有人回歸家庭
    相信小夥伴們對《鄉村愛情》這部劇並不陌生,憑藉著獨特的劇情,有血有肉的人物刻畫,讓這部劇稱號成為了「最炫鄉村風」的主流,鄉村愛情是由趙本山老師親自指導的電視劇,裡面不只是幽默的故事,還塑造了一系列的人物。隨著時間的推移,《鄉村愛情》已經出到了第十二季,不過在這段時間裡,也有很多演員在劇中消失了,今天,小編帶大家盤點一下,《鄉村愛情》裡消失的三位演員,有人閃耀星空,有人回歸家庭。
  • 民間川菜的工匠細節
    民間川菜的工匠細節黃自宏當今社會,只要一說起川菜,許多人第一反應就是「米飯殺手」!能讓人耳熟能詳、讚不絕口的,首先就是就是食材範圍很廣:從天上飛的、地上跑的、到水裡遊的,應有盡有;從蔬菜、到果品,到藥材,琳琅滿目。其次則是百菜百味。
  • 即將消失的神秘成人禮——繡面紋身
    繡面紋身,即將消失的神秘成人禮 襄樊咩咩羊/攝影古老而獨特的紋身之美,正在逐漸消失。紋身,黎語叫「打登」,海南漢語叫「繡面」或「書面」,西文則叫「打都」,是黎家人的一種傳統習俗。繡面紋身,即將消失的神秘成人禮  攝影/襄樊咩咩羊為了一睹這即將消失的"活化石",我們來到了位於甘什嶺自然保護區內檳榔谷,聽說在檳榔谷內還有為數不多保留有繡面紋身的老人。
  • 《鄉村愛情》中消失的二十位人物,範偉在內,誰的退出最讓人可惜
    到2020年《鄉村愛情》系列已經播出了十二部,在拍攝過程中有新人的不斷加入,也有老人的退出。本期帶大家盤點下《鄉村愛情》中那些「消失」的人物。之後儘管有王木生的歸來,但那個王木生已經不是鄉村愛情最原始的王木生了。
  • 我在杭州做工匠
    這是全國首個經地方人大決定設立的「工匠日」,再次表明了杭州對工匠和工匠精神的傳承和致敬。時代在召喚更多的杭州工匠。每一位兢兢業業的建設者,都是工匠精神的踐行者。「雖然十竹齋工坊已經消失了400多年,但作為木版水印的傳承者,我有義務重新擦亮這塊招牌,向輝煌的十竹齋致敬。」魏立中說。如今的十竹齋,大堂內畫作滿目。
  • 《鄉村愛情13》2月16日開播,15年陪伴,有多少角色消失了
    不過,《鄉村愛情13》中劉能換人這件事,還是透露了一絲危機,那就是隨著演員年紀和人氣的增加,原班人馬還能堅守多久。這些年來,除了謝永強、王小蒙、趙玉田、劉英、李大國、香秀、謝大腳、劉能、謝廣坤、趙四、王大拿等這些老角色尚在,《鄉村愛情》也消失了一些角色,有的只是曇花一現,但讓人印象深刻;有的因演員個人原因,無奈離開。1、李福。
  • 清華教授格非:鄉村文明慢慢消失,該依靠什麼來建立城市倫理?
    「不管中國怎麼變化,中國到目前為止還是一個鄉村社會,基本的鄉村倫理價值非常強烈,中國仍然維繫在一個幾千年的鄉村文明的基礎之上。」這是2019年5月9日,著名作家、清華大學教授格非在山西汾陽賈家莊舉辦的首屆呂梁文學季上,就「鄉村會在中國消失嗎」這一問題分享的觀點。
  • 教師教育:重拾「工匠精神」
    其實,不僅是經濟改革需要培養工匠精神,教師教育改革也要重拾工匠精神。  輕視工匠精神將導致「教學荒蕪」  幾千年來,工匠生活在社會底層,他們賴以生存的技藝經驗與「知識」「真理」無緣,他們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被精英文化輕視。中國傳統思想中,孔子對「學稼、學圃」不以為然。孟子更將它稱為「勞力」,斷言其被「勞心」者統治。這並非「中國特色」。
  • 日本工匠精神的潰敗,中國應該反思些什麼?
    近年來,日本許多曾靠工匠精神佔領國際市場的知名企業陸續潰敗的現實,讓日本工匠精神跌落神壇,使我們不得不重新思考日本工匠精神潰敗的原因以及這帶給中國工業發展什麼啟示。
  • 《鄉村愛情14》即將開機,趙本山弟子集體噤聲,網友道出原因
    《鄉村愛情14》即將開機,趙本山弟子集體噤聲,網友道出原因文/娛樂酸檸檬不管王小利能不能回歸,也不管劉能的風格有何改變,分析各種渠道得到的消息,《鄉村愛情14》即將開機的事情,似乎板上釘釘,而最有可能是時間就是十月份。
  • 助力提升鄉村教育水平 英孚即將啟動新一年「鄉村英語教師培訓項目」
    來源:時刻頭條(2020年10月17日)近日,全球領先的教育培訓公司英孚教育宣布,其針對中國鄉村英語教師的公益項目,2020-2021年度「英孚全球助學計劃——中國鄉村英語教師培訓項目」已開始籌備工作,並將於近期正式啟動。
  • 如何辨別18世紀法國巴黎風格家具和鄉村風格家具
    在法國的其他一些鄉村地區,他們並沒有首都地區那般的富裕和苛刻的客戶群,因此,儘管巴黎的工匠在選擇木材時非常謹慎,但如果是為其他地方生產和銷售,在選材方面則偏向於使用普通林木,以使預算更加有限的客戶能更輕鬆的負擔。但是,這並不意味著各省缺乏能夠製作優質家具的工匠。就比如哈切家族,他的祖先在1650年左右在土魯斯工作,其最負盛名的兒子皮埃爾·哈切在格勒諾布爾成名,並於1776年去世。
  • 2021年的第一天路過鄉村集市,發現不一樣場景,集市未來會消失嗎
    導語:2021年的第一天路過鄉村集市,發現不一樣場景,集市未來會消失嗎?今天是2021年的元旦節,是農曆的11月18日,這一天也是我老家這邊的集市日,今天外出路過集市,發現原有熱鬧的集市很是冷清,並沒有見有多少人趕集。
  • 博白人出品的助力鄉村振興影片《清鳳》即將開拍!
    北京玉林企業商會博白分會會長、廣西博白鳳山人陳軼誠出品的清遠市首部助力鄉村振興影片《清鳳》即將開拍!9月12日,廣東省清遠市首部助力鄉村振興影片《清鳳》舉行新聞發布會,該片即將在清遠開拍。影片由著名導演郝一平執導,著名演員李明、賈婭和多位優秀青年演員參演。
  • 工匠精神消失的手機2020:衰落、變局、絕唱、破圈
    曾經百花齊放的手機品牌逐漸「消失」在了消費者的視野中。 和魅族一起衰落的還有手機領域工匠精神 「消失」的廠商很多,聯想、金立、努比亞等等,但最值得惋惜的,莫過曾經在歷史上留下過濃墨重彩一筆的魅族了。
  • 工匠造句和解釋_工匠的例句有哪些 - 小孩子點讀
    工匠在教材中的例句:1、隨著雄渾的歌聲響徹雪山曠野,有人獻出錢財,有人布施鐵塊,有人送來糧食,更有大批的漁民、工匠、流浪漢跟著他們,從一個架橋工地走到另一個架橋工地。(出自:統編版六年級下冊-第一單元-4、藏戲)工匠參考例句:1、那位打鐵工匠技藝精湛,所造的鐵器件件精良。2、這根木樑日漸腐朽,快要撐不住屋頂了,得趕緊找工匠更換。3、任何人都是自己幸福的工匠。
  • 貴溪即將消失的村落之吊橋村
    每個村落都有自己的歷史印記,記述著許多不被外人而知的故事,而在時代的浪潮中,總有些村落要消失。花橋水利樞紐工程是惠及鷹潭、貴溪百萬市民的重點民生工程,涉及到文坊鎮6個村、37個村小組、1669戶移民安置,12000多畝土地徵收,這也預示著6個古老村落即將消失。一旦這些村落消失,那些被世人傳唱的故事,將無從考證。
  • 佛山推出「大城工匠」激勵機制,建服務灣區「工匠高地」
    同日,佛山召開了《進一步深入開展「佛山·大城工匠」鍛造工程的意見(試行)》(以下簡稱「《意見》」)新聞發布會,建立健全培養、考核、使用、待遇等一整套的「大城工匠」機制。「大國工匠」成佛山「VIP」據介紹,「大國工匠」只要到佛山就業,憑卡可以享受優質政務服務、全面的人才政策信息、暢順的渠道平臺以及豐富的培訓和文娛活動等。喬羽表示,「希望有更多的能工巧匠,選擇來佛山創業,安居樂業,同時培育更多大城工匠,乃至大國工匠。」出臺《意見》,健全「大城工匠」激勵機制
  • 小慄關注:做鄉村,我們是認真的!
    做鄉村,我們是認真的!說說美意田園那些鄉土用材、鄉土工藝、鄉土表情在美意田園行動中,有這樣一批能工巧匠,他們以匠心、用心、精心,為鄉村增添了許多的看點亮點和趣味意味。美意田園 幸福家園如果你去那些村裡轉轉,給你驚豔心喜的,不止是土磚青瓦的老屋、蜿蜒細窄的道路、青苔細軟的汀步,亦或是向陽生長的作物……還有那些瞬間勾起鄉趣、鄉愁的小細節、微作品、萌表情,它們真實而細膩地呈現出鄉村「有趣的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