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中國怎麼變化,中國到目前為止還是一個鄉村社會,基本的鄉村倫理價值非常強烈,中國仍然維繫在一個幾千年的鄉村文明的基礎之上。」這是2019年5月9日,著名作家、清華大學教授格非在山西汾陽賈家莊舉辦的首屆呂梁文學季上,就「鄉村會在中國消失嗎」這一問題分享的觀點。
當天,格非演講的題目是「鄉村的消失意味著什麼」,隨後他解釋道,他說的鄉村消失是指「鄉村文明被城市文明所取代」。「我們幾千年的文明所附著的鄉村,它解體之後,最重要的價值體系沒有了。那麼我們依靠什麼來建立城市文明、城市倫理?」
鄉村文明vs城市文明
在古代社會,鄉村文明和城市文明並無差別,二者的性質均為「人類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區別僅在於地域分布。長期以來,只要有人類社會,鄉村就會以一個文明的形態存在、發展,直至人類進化,創造城市,規範城市文化。
所以我們可以大膽地說,鄉村文化是城市文化的根,城市文明是在鄉村文明的基礎上產生、發展的。就目前而言,中國還是一個鄉村社會,仍然維繫在長達數千年的鄉村文明基礎之上。
但到了現代社會,隨著科技不斷發展,城鎮數量劇增,鄉村文明似乎站在了城市文明的對立面,越來越多的人,不了解鄉村文明,甚至對鄉村及鄉民產生嫌惡情緒。
那麼二者是否真的站在對立面呢?
鄉村與城市的關係
在西方國家,從19世紀開始,逐漸產生了價值觀、文化的對立,部分人認為:鄉村與城市是對立的。那麼把這一觀點放到中國來看,還正確嗎?
格非提出,「中國過去的這種城市化,它是非常緩慢的,漸進的,從來就沒有產生過城市和鄉村的直接對立」,中國古代對城市的設想是按照鄉村模式來推進的。新中國成立以後,我國更是確立了基本的發展模式——希望通過鄉村的積累來反哺城市。
鄉村土地多,農民勤勞,是糧食的生產大戶,同時也適宜養殖、放牧,是發展畜牧、農漁業等的好地方,最早就是鄉村用糧食來支持城市的工業化發展;城市則擁有更好的教育、醫療、科技水平,培養優秀人才,助國家全方面發展。
因此二者的關係是互相包含的,二者應該相輔相成、共同成長。由此我們得出結論:就目前來說,中國的鄉村和城市不是對立的。
但是在這一發展模式影響下,城市經濟逐漸超越了鄉村,人們的需要也從生理、安全的需要轉變為尊重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於是,城市文明進化了,它在漸漸超越、取代鄉村文明。
人們對鄉村的偏見源自何處?
不知從何時開始,在一些人眼中,鄉村成了愚昧、落後的代名詞,而城市成了先進、文明的代表。一群陰謀論者走上一個極端,認為中國要步入工業化、實現現代化,就必須完全拋棄鄉村文化,轉而全面接收城市文化,重點塑造城市文明。
在這些「學者」的指引下,有一批鄉民開始吹捧城市文化,追求「市民身份」;同時,城市人被「洗腦」,開始覺得自己高人一等,而鄉村及鄉民不值一提。鄉村怎麼就愚昧、落後了呢?
首先我們必須承認,鄉村文化中確實存在糟粕,好比「封建迷信」「包辦婚姻」等陋習,還有「隨地吐痰」「隨地大小便」等亂象;這些不文明、不現代化的東西,我們必須摒棄。
那麼,為什麼到了21世紀,還會存在不講文明、沒有素質的人呢?
其實這和中國的迅速發展、變化有關,從改革開放到今天的四十多年中,國家的重點建設對象成了城市,很多年輕人更了解的主體也是城市。而被忽視了的鄉村,沒有受過訓練的鄉民,就和新的、規範的城市文明格格不入了。於是,不同層次、年齡的群體,開始出現不適應。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很多農村老年人不會使用電子產品,沒有接受過義務教育,他們不會玩手機,不會電子支付,甚至連字都不認識。「這個社會的變化也沒有問你這麼做行不行,直接就來了。」
哪怕是在包容性極高的今天,依然有人對鄉村存在偏見,這也導致很多有趣的民俗民風隱匿,蘊含文化價值的技藝失傳,承載深厚文化的村落被拆,鄉村文明慢慢消失。但是,城市文明就真的毫無瑕疵嗎?
城市文明薰陶下的新生代
毋庸置疑,城市文明給年輕人帶來了很多便利。他們接受新潮的教育,享受較完善的醫療,善用電子產品……可是大數據表明,近年來患心理疾病甚至自殺的年輕人越來越多。這一現象引發人們反思:城市文明薰陶下的新生代,為什麼如此脆弱?
格非如是說:「對於中國傳統文化來說,個人永遠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不是個人,是個人背後的那個群體。
到我們這一代人,甚至我們之前,一個人長成年輕人之後,他遇到一點困難隨隨便便就自殺了。這在古代是不可能的,不是你處置你的生命,你背後有那麼多人,有撫養你的人,有那麼大的群體,每個人的分量都是非常重的。今天的社會出現了一個新的狀態,我們的存在變得非常輕……」
通過分析,我們發現,由於發達的科技,現在的年輕人可以說是人手一臺電子產品,這就導致面對面交流變少,家人親友間的溝通不暢,比如父母和孩子,彼此覺得對方不理解自己,加深矛盾。
伴隨著各種高科技產物的誕生,例如AI,它們取代了一部分人的工作,因此就業壓力變大,導致生活壓力增加,工薪階層的民眾心理變得脆弱。
在這樣的情況下,學生、上班族,一時想不開的人驟然增加。以上說明,城市文明還有進步空間,而鄉村文明也仍有可借鑑之處。
文學界對城市和鄉村
「我們的生存變得很輕,文學也變得很輕,你們看今天的穿越小說,看大量年輕人所寫的消費主義小說,它非常輕,它不承擔一個歷史、一個民族、一個社會的使命。」
「在人們的記憶中,鄉村是安詳穩定、恬淡自足的象徵,故鄉是人們魂牽夢繞的地方」,老一輩的作家很多人都寫鄉村文化,如魯迅、沈從文、路遙、莫言等等。
新一輩的作家,只了解城市文化,創作背景也多為城市,主體多是城市人;格非認為,文學界應當正視鄉村文明,認真思考城鄉問題,用文字回應時代提出的問題。
所以我們在此呼籲更多的年輕作家,深入了解鄉村文化,細緻描畫鄉村文明,能夠讓更多的人正確認識「鄉村」。
鄉村的未來
鄉村的未來究竟何去何從?怎樣才能更好地保留鄉村文明?格非說,我們要具有兩種視野,一種展望城市生活,一種追溯鄉村歷史。所以我們應從鄉村出發,正面應對。
現在走在很多城市的鄉村,你會發現到處是寬廣的馬路、整齊的房屋,農村的基礎設施日漸完備。這些都是政府體察民意,決定翻修殘破老路、擴建小路,拆遷老樓危樓,重建新型農村。
並且相關部門非常重視生態,嚴控汙水排放及垃圾處理,增加綠植,加強自然環境保護。鄉村中的公共運輸工具也在穩步增加,如公交車、共享單車、共享汽車;公交公司人性化地開闢了更多公交線路,增加站點,在站點處修建擋雨棚等便民設施。
與此同時,我們能看到很多軟設施也在提升。鄉村學校也開始引進優秀老師,提升教育水平,給孩子們開展各式各樣的文化課,讓祖國的花朵從小就接受多樣化的教育;在更偏遠的山區村落裡,每年也有大量教師前去支教,儘量讓這些孩子在教育方面得到平等對待。
鄉下有很多老年人一輩子沒交過社保,老了也無退休金,很多地方政府為了解決這些老人的養老問題、讓這些老人過得更舒心,會根據年齡每月發放「退休金」。
這一舉措也在逐年加大力度,江蘇地區給高齡老人發放的補貼從一開始的每月一百多到如今漲至小一千,逢年過節也會慰問老人,關心他們身體,送一些吃食、紅包等等。到目前為止,全國31個省份均已建立高齡津貼制度。
更重要的一點是我們能看到很多人都在申請非遺,中國的非遺條例,保護了很多小地方的、小眾的技藝。很多傳統文化其實就藏在鄉村中,一些小眾剪紙、刺繡,出自民間的舞龍、舞獅,世代口口相傳的醫藥、文學等等,在網際網路的普及、國家的支持下,走到了大眾面前。
後記
近年來,政府部門提出了一系列「鄉村振興」「新農村建設」政策,基層幹部依次落實,帶動了鄉村發展;鄉村人也通過網際網路,進一步宣傳鄉村文明;城市人也放棄刻板印象,對鄉村逐步改觀……
各個階層的人都在努力建設更好的鄉村,讓城市人接受鄉村,讓鄉村人引以為榮,使鄉村文明和城市文明和諧共存!
免責聲明:文章內容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圖片或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號作者聯繫,如反映情況屬實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責任文章。文章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