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教授格非:鄉村文明慢慢消失,該依靠什麼來建立城市倫理?

2020-12-23 觀妙識微

「不管中國怎麼變化,中國到目前為止還是一個鄉村社會,基本的鄉村倫理價值非常強烈,中國仍然維繫在一個幾千年的鄉村文明的基礎之上。」這是2019年5月9日,著名作家、清華大學教授格非在山西汾陽賈家莊舉辦的首屆呂梁文學季上,就「鄉村會在中國消失嗎」這一問題分享的觀點。

當天,格非演講的題目是「鄉村的消失意味著什麼」,隨後他解釋道,他說的鄉村消失是指「鄉村文明被城市文明所取代」。「我們幾千年的文明所附著的鄉村,它解體之後,最重要的價值體系沒有了。那麼我們依靠什麼來建立城市文明、城市倫理?」

鄉村文明vs城市文明

在古代社會,鄉村文明和城市文明並無差別,二者的性質均為「人類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區別僅在於地域分布。長期以來,只要有人類社會,鄉村就會以一個文明的形態存在、發展,直至人類進化,創造城市,規範城市文化。

所以我們可以大膽地說,鄉村文化是城市文化的根,城市文明是在鄉村文明的基礎上產生、發展的。就目前而言,中國還是一個鄉村社會,仍然維繫在長達數千年的鄉村文明基礎之上。

但到了現代社會,隨著科技不斷發展,城鎮數量劇增,鄉村文明似乎站在了城市文明的對立面,越來越多的人,不了解鄉村文明,甚至對鄉村及鄉民產生嫌惡情緒。

那麼二者是否真的站在對立面呢?

鄉村與城市的關係

在西方國家,從19世紀開始,逐漸產生了價值觀、文化的對立,部分人認為:鄉村與城市是對立的。那麼把這一觀點放到中國來看,還正確嗎?

格非提出,「中國過去的這種城市化,它是非常緩慢的,漸進的,從來就沒有產生過城市和鄉村的直接對立」,中國古代對城市的設想是按照鄉村模式來推進的。新中國成立以後,我國更是確立了基本的發展模式——希望通過鄉村的積累來反哺城市。

鄉村土地多,農民勤勞,是糧食的生產大戶,同時也適宜養殖、放牧,是發展畜牧、農漁業等的好地方,最早就是鄉村用糧食來支持城市的工業化發展;城市則擁有更好的教育、醫療、科技水平,培養優秀人才,助國家全方面發展。

因此二者的關係是互相包含的,二者應該相輔相成、共同成長。由此我們得出結論:就目前來說,中國的鄉村和城市不是對立的。

但是在這一發展模式影響下,城市經濟逐漸超越了鄉村,人們的需要也從生理、安全的需要轉變為尊重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於是,城市文明進化了,它在漸漸超越、取代鄉村文明。

人們對鄉村的偏見源自何處?

不知從何時開始,在一些人眼中,鄉村成了愚昧、落後的代名詞,而城市成了先進、文明的代表。一群陰謀論者走上一個極端,認為中國要步入工業化、實現現代化,就必須完全拋棄鄉村文化,轉而全面接收城市文化,重點塑造城市文明。

在這些「學者」的指引下,有一批鄉民開始吹捧城市文化,追求「市民身份」;同時,城市人被「洗腦」,開始覺得自己高人一等,而鄉村及鄉民不值一提。鄉村怎麼就愚昧、落後了呢?

首先我們必須承認,村文化中確實存在糟粕,好比「封建迷信」「包辦婚姻」等陋習,還有「隨地吐痰」「隨地大小便」等亂象;這些不文明、不現代化的東西,我們必須摒棄。

那麼,為什麼到了21世紀,還會存在不講文明、沒有素質的人呢?

其實這和中國的迅速發展、變化有關,從改革開放到今天的四十多年中,國家的重點建設對象成了城市,很多年輕人更了解的主體也是城市。而被忽視了的鄉村,沒有受過訓練的鄉民,就和新的、規範的城市文明格格不入了。於是,不同層次、年齡的群體,開始出現不適應。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很多農村老年人不會使用電子產品,沒有接受過義務教育,他們不會玩手機,不會電子支付,甚至連字都不認識。「這個社會的變化也沒有問你這麼做行不行,直接就來了。」

哪怕是在包容性極高的今天,依然有人對鄉村存在偏見,這也導致很多有趣的民俗民風隱匿,蘊含文化價值的技藝失傳,承載深厚文化的村落被拆,鄉村文明慢慢消失。但是,城市文明就真的毫無瑕疵嗎?

城市文明薰陶下的新生代

毋庸置疑,城市文明給年輕人帶來了很多便利。他們接受新潮的教育,享受較完善的醫療,善用電子產品……可是大數據表明,近年來患心理疾病甚至自殺的年輕人越來越多。這一現象引發人們反思:城市文明薰陶下的新生代,為什麼如此脆弱?

格非如是說:「對於中國傳統文化來說,個人永遠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不是個人,是個人背後的那個群體。

到我們這一代人,甚至我們之前,一個人長成年輕人之後,他遇到一點困難隨隨便便就自殺了。這在古代是不可能的,不是你處置你的生命,你背後有那麼多人,有撫養你的人,有那麼大的群體,每個人的分量都是非常重的。今天的社會出現了一個新的狀態,我們的存在變得非常輕……」

通過分析,我們發現,由於發達的科技,現在的年輕人可以說是人手一臺電子產品,這就導致面對面交流變少,家人親友間的溝通不暢,比如父母和孩子,彼此覺得對方不理解自己,加深矛盾。

伴隨著各種高科技產物的誕生,例如AI,它們取代了一部分人的工作,因此就業壓力變大,導致生活壓力增加,工薪階層的民眾心理變得脆弱。

在這樣的情況下,學生、上班族,一時想不開的人驟然增加。以上說明,城市文明還有進步空間,而鄉村文明也仍有可借鑑之處。

文學界對城市和鄉村

「我們的生存變得很輕,文學也變得很輕,你們看今天的穿越小說,看大量年輕人所寫的消費主義小說,它非常輕,它不承擔一個歷史、一個民族、一個社會的使命。」

「在人們的記憶中,鄉村是安詳穩定、恬淡自足的象徵,故鄉是人們魂牽夢繞的地方」,老一輩的作家很多人都寫鄉村文化,如魯迅、沈從文、路遙、莫言等等。

新一輩的作家,只了解城市文化,創作背景也多為城市,主體多是城市人;格非認為,文學界應當正視鄉村文明,認真思考城鄉問題,用文字回應時代提出的問題。

所以我們在此呼籲更多的年輕作家,深入了解鄉村文化,細緻描畫鄉村文明,能夠讓更多的人正確認識「鄉村」。

鄉村的未來

鄉村的未來究竟何去何從?怎樣才能更好地保留鄉村文明?格非說,我們要具有兩種視野,一種展望城市生活,一種追溯鄉村歷史。所以我們應從鄉村出發,正面應對。

現在走在很多城市的鄉村,你會發現到處是寬廣的馬路、整齊的房屋,農村的基礎設施日漸完備。這些都是政府體察民意,決定翻修殘破老路、擴建小路,拆遷老樓危樓,重建新型農村。

並且相關部門非常重視生態,嚴控汙水排放及垃圾處理,增加綠植,加強自然環境保護。鄉村中的公共運輸工具也在穩步增加,如公交車、共享單車、共享汽車;公交公司人性化地開闢了更多公交線路,增加站點,在站點處修建擋雨棚等便民設施。

與此同時,我們能看到很多軟設施也在提升。鄉村學校也開始引進優秀老師,提升教育水平,給孩子們開展各式各樣的文化課,讓祖國的花朵從小就接受多樣化的教育;在更偏遠的山區村落裡,每年也有大量教師前去支教,儘量讓這些孩子在教育方面得到平等對待。

鄉下有很多老年人一輩子沒交過社保,老了也無退休金,很多地方政府為了解決這些老人的養老問題、讓這些老人過得更舒心,會根據年齡每月發放「退休金」。

這一舉措也在逐年加大力度,江蘇地區給高齡老人發放的補貼從一開始的每月一百多到如今漲至小一千,逢年過節也會慰問老人,關心他們身體,送一些吃食、紅包等等。到目前為止,全國31個省份均已建立高齡津貼制度。

更重要的一點是我們能看到很多人都在申請非遺,中國的非遺條例,保護了很多小地方的、小眾的技藝。很多傳統文化其實就藏在鄉村中,一些小眾剪紙、刺繡,出自民間的舞龍、舞獅,世代口口相傳的醫藥、文學等等,在網際網路的普及、國家的支持下,走到了大眾面前。

後記

近年來,政府部門提出了一系列「鄉村振興」「新農村建設」政策,基層幹部依次落實,帶動了鄉村發展;鄉村人也通過網際網路,進一步宣傳鄉村文明;城市人也放棄刻板印象,對鄉村逐步改觀……

各個階層的人都在努力建設更好的鄉村,讓城市人接受鄉村,讓鄉村人引以為榮,使鄉村文明和城市文明和諧共存

免責聲明:文章內容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圖片或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號作者聯繫,如反映情況屬實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責任文章。文章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

相關焦點

  • 格非:重返小說的巨大矛盾之中
    格非說,他是個不愛動窩的人,早就準備在上海紮根的,他妻子是地道的北京人,當時也已從北京調到上海,有了正式的工作,可家庭發生了變故,家中的老人需要照顧,他們又不得不匆匆忙忙調到北京。之所以選擇清華,是王元化先生的推薦,王先生對他說:「你應該去不那麼熱鬧的地方,清華就是這樣的地方。
  • ...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楊貴慶:美麗鄉村的規劃需要文化定樁
    這350多公裡路,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城市規劃系主任楊貴慶已經走了8年多。作為黃巖美麗鄉村「首席規劃師」,8年多來,楊貴慶兩周一趟往來於上海和黃巖之間,幾乎走遍了黃巖的每一個角落,風雨無阻,尋找適合黃巖的鄉村振興之路。圖說: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城市規劃系主任楊貴慶。
  • 奧爾梅克文明,瑪雅文明的前身,還是殷商人建立的,真的嗎?
    奧梅克文明於公元前1200 年左右產生於中美洲聖洛倫索高地的熱帶叢林當中。聖洛倫索是早期奧梅克文明的中心,在繁盛了大約300年後,於公元前900 年左右,文明中心遷移到靠近墨西哥灣的拉文塔。在經歷了大約500年的繁盛期後,奧梅克文明最終在公元前400年左右消失。
  • 岱嶽區天平街道:美麗鄉村建設助力文明城市創建
    岱嶽區天平街道:美麗鄉村建設助力文明城市創建 2020-06-19 21:3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新版語文教材被刪掉4篇課文,清華教授痛批:愛國情懷消失令人惋惜
    一、小學語文書籍刪減課文達四篇,清華教授出面痛批關注教育的朋友應該知道,從19年的秋季開始,全國的義務教育的書籍統一成了「統編本」的教學版,可能有的人還不太理解,這類版本是由教育部組織和編寫的,有語文、歷史
  • 開化以鄉村與民宿設計大賽為牽引,創意繪就鄉村綠色發展新圖景
    論壇對綠色發展和綠色設計理念進行了深度交流與探討,旨在全面落實新時代生態文明思想的重要內容,更好地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從而推動開化縣美麗鄉村建設邁向新臺階。浙江省自然資源廳副廳長顧浩,開化縣委副書記、代縣長毛獻明,清華同衡規劃院書記、副院長潘芳等領導出席會議。
  • 讀文||北大教授:沒有底線倫理,社會會崩潰的
    「恥感的喪失也是文明消失的一種方式,這不是什麼新鮮玩意兒,可以說是一種返祖現象。」人生存下來是第一要義,原始社會可以叢林法則弱肉強食,但幾千年過去了,如果人仍然處於很高的激素狀態、自衛狀態以及極低的道德狀態,那麼不過是印證了學者餘世存的一句話:「我們離做人還很遠,我們處在人類的前夜,只不過是類人孩而已。」
  • 鄉村文明,根植大地
    近年來,這個區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在打好脫貧攻堅戰的同時,全力推進鄉村文明建設。如今,猶如千年古蓮子發芽生根一樣,「蓮城」那些文明的人和事兒已植根在鄉村大地,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他們,在全面奔小康中,「蓮城」人實現了物質和精神文明的雙豐收。
  • 北大教授:沒有傳統喪禮,中國文化就徹底沒了希望
    傳統喪禮制度將個人、家庭與國家成功地結合到一起,使得社會倫理道德得以鞏固。  傳統喪禮關聯著傳統文化 在談論到傳統喪禮至今仍然沒有根絕的問題時,吳飛教授回應道:"現代中國人和傳統中國禮樂文明的唯一一個具有實質性的聯繫就在喪禮上面。如果傳統喪禮徹底消失了,中國傳統文化也就很難有希望了。"
  • 「文明安寧」文明路上,安寧永不止步——寫在安寧榮膺全國文明城市...
    一年來,我們欣喜地看到,安寧因為成為全國文明城市,其美譽度、影響力和吸引力有了明顯提高,點讚安寧的人越來越多;一年來,廣大市民的精神面貌煥然一新,熱情好客、寬容謙讓、誠信有禮的文明風尚處處可見,讓人如沐春風;一年來,宜業宜居的城市環境已基本形成,「日行無礙、夜眠無噪、吃得放心、行得順暢、住得愜意、病得無懼、老得無憂」這一美好生活願景正在逐步實現;一年來,安寧已成為全省投資創業的熱土、安家養老的首選
  • 從GPT3到晶片困局,清華學生2000問,清華教授萬字答!
    今年,由於疫情原因,儘管大家無法在清華園相見,但這份遺憾似乎也在劉雲浩教授這3萬字的真誠回答中溶解、反應,變成「來清華,造光明」的希望與力量。 2018年7月,歐盟完成了《人工智慧合作宣言》的籤署,進一步制定了人工智慧的倫理規範。加強制定相應的規範、建立監督與懲戒機制,非常非常重要。而可控的人工智慧將為我們帶來無限的可能。
  • 未解之謎:瑪雅文明消失的三種可能原因
    瑪雅文明是美洲大陸上最為神秘和最為輝煌的文明形態。公元前2000年一公元前1000年,瑪雅人在南美洲的高山密林之中,留下了規模宏大的金字塔、肅穆莊嚴的宮殿和令人嘆為觀止的曆法等超越時代的文明成就。
  • 被質疑來自其他星球的文明,為何會一夜消失?它有多神秘?
    自古以來,史前文明的存在一直困擾著人類,比如瑪雅文明,在歷史上關於瑪雅文明的名勝古蹟數不勝數,可是卻沒有一個人知道,一個如此強大的文明,是怎樣從地球上一夜消失的?莫非他們不是地球人而是外星人嗎?他們的消失只是從地球上消失了,但並沒有從宇宙中消失,這一神秘消失的文明究竟有多強大呢?
  • 彼得·羅素教授任院長,清華SIGS成立未來人居研究院
    讀創/深圳商報首席記者 吳吉 通訊員 餘飛慧近日,清華大學深圳國際研究生院(清華SIGS)宣布成立未來人居研究院(iFHH)。12月2日,清華SIGS舉行聘任儀式,聘請彼得·羅素(Peter Russell)教授為院長。清華大學深圳國際研究生院未來人居學科依託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建設,基於二十一世紀建築學與多個相關學科的交叉,關注未來人類聚居空間的前沿性問題,以創新性設計思維及設計能力的培養為目標,致力於構思和創造更加智能和可持續的建成環境。
  • 【創建文明城市】2020年創建全國文明城市應知應會知識
    全國文明城市的榮譽不是終身制的,實行動態管理,創建成功後每年要接受中央文明辦的公共文明程度指數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的測評和明查暗訪,測評成績不合格將被停止全國文明城市資格。五、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第一標準是什麼?
  • 城市鄉村·空間蝶化
    11月1日,由上海交通大學中國城市治理研究院承辦的2020全球城市論壇在徐匯校區成功舉辦。奉賢區委書記莊木弟應邀參加論壇並發表題為「城市鄉村·空間蝶化——國際化大都市背景下的鄉村振興」的主旨演講。
  • 清華教授的普通女兒,俞敏洪的普通大學,他們的普通高攀不起
    劉瑜女兒就讀的清華附小,就已經是中國大部分孩子遙不可及的夢想了。清華附小光是佔地面積就達到了35000平方米,有人工草皮足球場、籃球場、棒球場,甚至還有國際水準的輪滑場地,圖書館的藏書高達10萬餘冊,知名校友包括楊振寧、鄧稼先,這是普通學校嗎?
  • 耕讀大學:教你少走彎路,更溫柔地建設鄉村
    使我們教育出來的學生失去生命坐標:不知道我從哪裡來,到哪裡去,人生的價值是什麼。3、為資本服務反人類的科技教育。生命被非生命科學異化的結果,是物質化科技進步正在走向替代人、奴隸人、排斥人的反人類科技。 而奴隸主是資本家和科技精英。當代人類文明正在陷入反人類科技的危機。4、為城市化服務的反鄉村教育。
  • 清華前校長曾兩會上說「神仙老虎狗」 什麼意思
    陳吉寧  開會時大教授肯定坐在最前排,是清華的一個傳統,陳吉寧還以清華流傳的一句話例證,「學生是老虎,教授是神仙,校長是條狗。」這就是清華文化。  堂堂校長自稱是狗,與其說這是自嘲,很低調,不如說這是對自身職責的清醒認知和準確定位。
  • 清華考研環境藝術設計
    清華考研環境藝術設計【1】推薦書目【2】考試時間【3】初試考什麼?【3】初試考什麼?蘇丹教授 清華美院副院長 碩士導師&博士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當代設計與藝術評論、當代設計中的審美與當代藝術的研究。主要課程:《建築設計》,《建築形態學》,《景觀設計》、《景觀形態研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