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的名字叫做Charlotte van de Woosen;中文名叫王翠鳳。」
我相信大家跟我一樣,都有這樣的情況。跟某些人初次見面的時候,他們都會自我介紹說——
「你好!我叫David!」
你此刻心裡就會咒罵:
「去你的David!中國人互相見面叫個屁英文名!老子的通訊錄裡面已經有十幾個David了鬼分得清誰是誰!」
然後你的通訊錄裡只能備註:
「割了雙眼皮的那個David」
「左下巴有顆痣的David」
「隔壁辦公室禿頂的David」
「19號晚上JJ很大的那個David」
..
「去你丫的!兩個中國人之間互相認識叫個屁英文名啊!你們好好的中文名都被狗吃了嗎!」
有那麼一句話糙理不糙的話,意思是你選擇不了你的爸媽,但是你可以選擇你的朋友。這個道理率先體現在了取名字這件事上,你剛出生的時候因為連屁都不懂,你爸媽就自作主張地就給你取了名,比如:
王狗蛋、李鐵柱
張大貴、陳大富
王二丫、趙金鳳
吳哈哈、李嘻嘻
……
隨著時間的推移,你的中文名接連被同學同事老師上司恥笑,然而改身份證上的名字又太麻煩……為了洗白自己、從此踏入上層社會;很多人在自我介紹的時候都會介紹自己的英文名,畢竟中文名難以更改,可是英文名是自己挑的呀~!
可是,在這個教育還未完全普及、人們對於外語還缺乏深度認知的年代,取英文名對於大部分人來說也是一種挑戰。然而:
很多人選擇病急亂投醫——
YangFanJame也有一句話糙理不糙的話:中文名體現的是你父母的文化水平,英文名體現的是你自己的文化水平。以下這幾大類英文名,能讓對方在聽聞的第一瞬間大喊——
「能不能好好介紹自己的中文名?
你知道你的英文名比中文名還俗氣嗎?」
歡迎大家對號入座
如果有什麼說得不對的地方——
你打我呀~
在「取爛大街的英文名」這件事上,直男是最得心應手的。因為他們懶到連去搜尋引擎上挑一下都不肯。直男的英文名要麼是小學英語老師賜的,要麼就是隨便什麼電影男主角的名字。
然而名如其人,直男們都不小心活成了英文名看起來的那種樣子——
Peter(皮特):常見於中小型公司業務部,十有八九是大肚子禿頂中年白領,坐寫字樓、下班擠地鐵、愛好喝啤酒;夢想是有朝一日變成像布拉德皮特一樣的肌肉男。
William(威廉):直男裡的公主病,覺得自己取一個英國皇室常見專用名就能自帶貴族血統;這個名字,一般常見於淘寶英倫風男裝店主,以及西餐廳服務員領班。
David(大衛): 中老年企業領導層專屬姓名,名字是剛上英文輔導班的女兒,或者喜愛美劇的太太取的。改革開放以來在中國最受歡迎、最多人使用的男性英文名,等同於中國姓名中的「李小明」。
Mike(麥克): 常見於進城務工的奮進青年群體;喜歡聽美國鄉村音樂、迷戀老友記等上世紀美劇;基本和美國中西部農場主劃等號,是加速城鄉結合發展的核心力量。
Michael(麥可): 自戀狂,此名常見於酒吧DJ、夜店鋼管舞郎以及健身房私人教練職業群體。覺得自己是流行時尚、男性魅力以及肌肉荷爾蒙最前沿的代表,直男癌裡的重災區。
Ryan(萊恩): 《貓和老鼠》看多了,常見於從事體育行業以及交通類行業從業人員。統一愛好是泡女人和玩3p,是各種約會小軟體上的常客。
Jack(傑克): 髮廊洗剪吹洗頭小哥專用英文名,自帶廉價鄉土氣,要麼喜歡穿緊身皮褲配尖頭皮靴;要麼喜歡穿格子襯衫配高幫運動鞋,最喜歡的品牌是以純和傑克瓊斯,基本沒看過《鐵達尼號》。
Daniel(丹尼爾): 常見於剛剛大學畢業的500強企業理工科實習生,積極奮鬥努力踏實;有文化、沒主見,男版關雎爾。
Alexander(亞歷山大): .我已經不想解釋這個名字了,起這個名字的人最後都會把自己的名字簡化成「Alex」,基本上都是覺得自己祖上和東歐皇室貴族有血緣關係的傻逼。
James(詹姆士):英文名字的老弱病殘,風燭殘年的舊社會專用姓名;特別適用於苟延殘喘在廢舊居民樓裡的留守老人。
Tom(湯姆): 大概是小學英語老師隨機贈送的英文名,常見於二三線城市公務員、國企以及銀行業職員,沒什麼夢想和追求,人生目標基本只有三點:1、加薪升職;2、娶到老婆;3、兒女孝順。
Jerry(傑瑞): 《貓和老鼠》看多了,常見於從事體育行業以及交通類行業從業人員。統一愛好是泡女人和玩3p,是各種約會小軟體上的常客。
Troy(特洛伊): 常見於健身房,四肢發達頭腦簡單的原始雄性動物,每天幻想自己是拯救世界的超級英雄,但最後多從事於搬運工、水管工以及搬磚工。
Zac(扎克): 《歌舞青春》看太多了,基本是沒什麼社會經驗的青年男子,心理年齡基本處於幼稚園畢業水準。
Philip(飛利浦): 叫這個名字的男人大概人生夢想是做一把剃鬚刀吧..
Nick(尼克): .當你實在想不出什麼英文名的時候,就叫Nick吧!
Dick(我建議你們自己去百度一下這個詞的意思): 在不知道dick含義的情況下取這個名,說明這個人很單純(蠢)
知道dick的含義還堅持叫這個名,說明罹患直男癌。無論是以上那種情況,聽到這個英文名都請你以最快的速度退後三米。
當然,如果你身邊圍繞的男人沒幾個叫Peter、David、Dick,而是叫下面這些名字,那麼恭喜你!你很有可能某一天被他們集體邀請去張惠妹/蔡依林的演唱會——
每年還有機會看到他們同時消失、
又同時出現在泰國曼谷潑水節
👇
這些不一樣的美男子的名字是——
Jeff(姐夫): 廣東人常用英文名,香港臺灣人也愛用,一般情況下用這個名字的廣東人比較老實,香港臺灣人比較陰溼,都以為是姐夫嗎?
Chris(克裡斯):基本款基佬英文名本,多是「Christopher」的簡稱。張惠妹演唱會上大喊一聲Chris會有一半的人回頭。男版樊勝美,工資不高生活不順,但是虛榮物質欲望強烈。基本用A貨和蹩腳文化裝點自我,覺得自己特別帥。是構建男性名媛圈子金字塔底端最堅固的墊腳石。
Eric(艾瑞克):常見於男性特殊圈子中的名媛,交際花、老姐姐。每天花五個小時在健身房練肉和自拍,覺得自己又man又帥,讓女生們為之著迷;但實際上,他們每晚躺在床上的習慣性姿勢全都是張開雙腿。
Leo/Leon(裡昂):給自己起這個名字的大多是少年鮮肉款騷貨,常出沒在周末夜店的舞池裡,屁股翹得最高扭得最厲害,床上叫得最大聲。
Kevin(凱文):多見於美容美髮行業到美妝博主造型師,下到髮廊造型總監和洗頭小哥;十個美容美髮從業者裡有九個叫Kevin,上班拿著蘭花指給客戶描眼線;下班拿著手機高舉45度角直播艾克裡裡美妝教程。
Frank/Franky(弗蘭克/弗蘭奇): 常見於一些對自己的外貌身材有謎之自信的男子,多看他一眼他都會覺得你被他的帥氣俘虜了,都覺得你晚上想跟他開房。
Lucas(盧卡斯): 基友圈中國大陸分圈使用頻率第二高的英文名。常見於各種聲色淫慾的秘密場所,或者約炮軟體上常年閃爍的小窗口。公主太后病重災區,覺得世界圍著自己轉,本事不大,脾氣不小,惹急了他們可能會用蘭花指來打你。
Allen(艾倫): 常見於醫美整形業以及美妝護理行業;名字裡天生帶著追求美貌的的強烈氣息。職業一般白天在屈臣氏或者百貨櫃檯做導購,晚上回家在朋友圈裡代購面膜。
Vincent(文森特): 想裝直男的基佬的統一標配。大多數在北上廣一線城市打拼,多聽從父母之意,違心從事金融、科技以及保險等直男行業;基本上能夠得心應手的邊塗粉底邊刮鬍子。
Ian(伊恩):基本上都是外表正人君子、內心淫亂放蕩的大叔。平時人模狗樣衣冠禽獸,只要一有美色靠近,就無法壓抑自己乾柴烈火的天性。
以上這些一聽就是Gay的名字,小編真的覺得爛透了,你們倒是學學韓國人和香港人取的名字——
han'gen
含根
gen'shuo
x根碩
ju'ji
x巨基
不用英文名就已經贏在了約炮大道的起跑線上。
雖然說女人心海底針,但其實你從她們的英文名就能看出她們對的自我定位以及發展期望。而以下10幾個爛大街的英文名,則預示著10幾種平凡的路人命運——
Amanda(阿曼達): 多見於公司前臺小姐、經理助理以及總監小秘書;職場小白領最愛用名,經理讓阿曼達倒一杯咖啡進來最後可能送來了十幾杯。
Lucy(露西): 熱情開朗、自強不息的鄉村女孩,可能剛剛開始學英語。
Angela(安吉拉): 公主病一號重災區,不管長多醜都覺得自己是天使,撒嬌專業戶,特效哭喪師,跟她做朋友你會非常心累。
Elizabeth(伊莉莎白): 公主病二號重災區,喜歡楊冪唐嫣劉詩詩、迷戀任泉陸毅黃曉明。手機裡關注了200個以上歐美名媛以及微博網紅,實時追蹤明星同款淘寶網紅,渴望在自己有限的經濟條件裡過上跟英國女王一樣的生活。
Rose(蘿絲): 有一種鄉土氣的浪漫,最喜歡的花是玫瑰,最喜歡的國家是法國,最喜歡的電影是《鐵達尼號》;業餘興趣是在朋友圈分享《女性一生必修的十們心靈課程》等雞湯。
Vicky(薇琪):多出現於蛇精臉網紅與整容怪的朋友圈。擅長把自己修成劉梓晨,眼睛要放大十倍雙腿要拉高三米,現實生活中的奴婢,朋友圈裡的名模。
Lily(麗麗): 一個方便隨意又容易讓人忘掉的農村女孩專屬英文名,類似中文裡的「劉冬梅」「李春桃」。順便說一句,我們公眾號的充氣客服小姐也是這個名字。
Nancy(南希): 女傭常用名,普通俗氣爛大街,唯一的優點可能就是聽起來善良本分。
Jennifer(詹妮弗): 一個負能量滿滿的英文名,平時意見最多是她,背後戳人三刀的心機婊也是她。
Anna(安娜): 最沒主見、毫無存在感的名字,可能是第一天到咖啡廳打工的小妹被英語不好的領班隨手發的名字。
Vivian(薇薇安): 會取這個名字的女生名字裡面一般都帶「薇」,自以為是一朵帶刺的薔薇、是世上最堅韌的花朵。但實際上那些你辦公室裡喜歡跟著老闆做小三、愛好挑撥離間的婊子同事都愛叫這個名字。
Jane(簡): 取這個名字的女人就像這個名字的讀音一樣——樸素,生硬,清淡,無趣。表面看是個安安靜靜與世無爭的淑女,實際上是頑固不化的老處女,在愛情方面堅決不將就,有很大的概率孤單終身。
Amy(艾米): 走兩種極端,要麼是家教良好的乖乖女,一輩子做公司前臺、平平淡淡不求混出什麼大名堂;要麼是一等一的浪女,職業多為夜店女王或車展模特,抽菸有專人點火喝酒有專人續杯。
Miranda(米蘭達): 《穿Prada的女魔頭》看多了,時尚受害者,領著兩千月薪,夢想是做能把大衣甩在助理臉上的女魔頭。
Emily(艾米麗): 叫這個名字的女孩,應該從來沒有看過《穿Prada的女魔頭》...
當然,會取以上這些名字的還是普通人家的本份女孩兒。而隨著經濟全球化、中國商品經濟的不斷發展,在一線城市的女孩之中產生了一種非常惡俗的取名方式——
有這麼一類女孩,她們大多身材姣好,穿衣風格在白富美名媛風和KTV歌女風之間隨意切換,踩著10多公分的細高跟如履平地,帶著僵硬的微笑在角落裡用二十級美顏自拍——所謂心有多大,臉上的玻尿酸就有多少斤,當有人主動上去和她們social,她們會大大方方地自我介紹說:
「Hi, 我是Tiffany/Chanel/Gucci……」
當她們報出這樣的名字,你基本可以斷定——這絕不可能是真名媛。
當然假名媛本身是抵死不會承認這一點的。即使被當眾戳穿,她們也只會淡淡的發個雞湯朋友圈——
「姑娘,別管別人怎麼說,
你本身就是獨一無二的奢侈品。」
除此之外,有一些太太的公主病已經到了高危晚期了;
連英文名也要時刻表現出隨時駕崩的趨勢——
在一個正常的英文名後面加上「baby」
Tiffanybaby
Annababy
Monababy
還有的要硬加上一堆不知道想表達什麼的emoji
「💞💅🏻👑 🌸💎💄👠」
用奢侈品品牌給自己取名的,
頂多是膚淺的物質欲望過剩;
直接叫自己queen或者princess的,
公主病晚期完全沒得救了;
然而俗話說的好:
「公主病不可怕,
就怕公主病有文化。」
那些心性高貴又稍微多讀了點書、多看了幾部歐洲片的公主病(多見於奢侈品公關從業人員),就開始琢磨著怎麼能在英文名中體現自己身上流著貴族的血脈,她們自作主張地在自己的英文名中間加上「de」 、「la」、「van」、「von」——
「Olivia de la Wang」??
「Charlotte van de Woosen」????
然而以上這些名字
翻譯成中文基本大意為這樣:
「大家好,我的名字叫做愛新覺羅.冷雨.落蝶.琉璃鳳舞.輓歌.仙蒂瑞拉.光熙.宮.闕飛仙.彩鱗.娜奧裡亞.王二狗」
啊!
高貴冷咽得簡直要下跪。
上東區名媛Serena Van Der Woodsen撤回了一條消息並朝你扔了個白眼。
各種匪夷所思
為所欲為的取名方式
「取這些名字的人,真的會英語嗎?」
一、疊詞
gaga,momo,kiki,yoyo,tata等等全都莫名的讓人心慌,就像中文裡的「咩咩」「汪汪」「嘎嘎」……其中英文名叫coco的女孩,可能是在無數個流連於CHANEL櫥窗的瞬間、她們想到了最最適合自己的英文名——
「雖然我沒錢買香奈兒的包包,
但是取個香奈兒同款的英文名總不要錢吧?」
二、各種根本不能用來當名字的動詞/形容詞/名詞
疊詞再怎麼弱智,好歹聽起來像名字。很多人為了自己的英文名有一個美好的寓意,學了幾個單詞就以為都能拿來做名字——
"我的夢像天一樣寬廣,我的英文名叫Sky"
「我總是笑著面對一切,我的英文名叫Smile」
「大家都說我的臉像蘋果,我的英文名叫Apple」
「做人要樂觀,我的英文名叫Happy」
……
麻煩上面這些張天空、王微笑、李蘋果、陳開心回去重新讀下小學、搞搞清楚動詞名詞形容詞分別是什麼、再取名可以嗎!
三、用諧音/近義詞當英文名
不懂語法不可怕,詞彙量少也不可怕——可怕的是詞彙量剛好夠瞎用。那些自以為很有經驗的海歸留學生/資深外企人士,他們給了嗷嗷待哺的學弟學妹一條超(不)實用的建議:
「我們這些跟外國人打交道的人啊,英文名是很重要的。
你最好取一個和你的中文名諧音的英文名,
或者是意義相近的。」
畢業生們醍醐灌頂,連忙改掉了小學英語老師隨機贈送的、用了20年的Mary、Kate、Jack、Bob……取而代之的是各種極度尷尬&勉強的諧音/近義詞,導致鬼佬們努力避免任何一個需要喊他們名字的公開場合——
1.「陳雪兒——Sure Chen」
在場除了陳雪兒以外的人:
「老闆,你突然好什麼好啊??」
2.「李明詩——Let me see」
在場除了除了李明詩以外的人:
「老闆,你要看什麼啊??」
3.「王永不——Never Wang」
在場除了王永不以外的人:
「老闆,誰欺負你啊??」
……
但是無論你們怎麼諧音/近義取英文名
都比不過這位奶奶的取名方式
👇
「讓我摸一下嘛!」
在以上篇幅裡不小心被艾特的你,此時一定很想甩YangFanJame幾個大耳刮子,然後掐住他的脖子逼問:
「這位太太,請問有什麼英文名是你看得上眼的嗎?」
當~然~有~了~
可多了呢。
標榜國際化的時代,中國人也越來越愛給自己取一個英文名了。有個段子透露出取英文名的好處:
每當假期過去,來自四五線城市的翠花、二妮、狗剩、狗蛋又回到了位於京滬穗深CBD的辦公室。在穿上西裝的同時,他們的名字也紛紛變成了Vivian、Joyce、Kevin、Jason、Leo、Lucy、Eddie、Jack。
看來英文名真的有一種讓人聽起來脫胎換骨的魔力。就算沒想裝洋氣,取一個英文名也有實用價值。在外企,可用英文名代替「陳工」、「李博」那樣乾癟的稱呼,也可以「沒大沒小」地在公司裡稱呼上司的英文名,因為他們通常允許甚至提倡這樣稱呼。給出一個好記的英文名,也便於和老外交流。
英美人的英文名是由教名(first name)、中間名(middle name)和姓氏(family name)組成,例如美國前總統名字George Walker Bush (喬治·沃克·布希)。這個結構有點像中國古代人的名字:姓劉、名備、字玄德(字就相當於中間名,只是順序不同)。老外的中間名經常捨去不說,那麼布希總統就叫做George Bush (喬治·布希)。中國人的英文名全名也基本採用這個結構:first name + family name。
香港被英國殖民統治了近百年,逐漸成為英語文化的模仿者。在英語文化上領先於中國其他地區的香港,會引領一些取英文名的風潮。香港人的英文名能體現在身份證上,具有官方認可性。例如,香港市民林令芹的英文名Lincoln就和中文名的香港拼音Lam Ling Kan一起出現在他的「香港永久性居民身份證」中。這個"香港拼音」全稱為「香港政府粵語拼音」,發源自威妥瑪拼音,用英文音模擬粵音,專門用於拼寫在香港出生的人、街道、地方以及公共屋邨的名稱。
▲ 香港永久性居民身份證上的英文名
其餘地區中國人的英文名多數只是作為非官方場合的非正式的稱呼,地位遜色。鑑於香港人引領英文名風潮且對英文名認可度高,那麼他們的英文名就是捨不得繞過的話題。非中國國籍的海外華人也有類似的取英文名傳統,不過不在我們的討論範圍。
Family name要遵從中文名的當地姓氏發音及拼寫。如「周」姓,內地用Zhou(周筆暢——Bibi Zhou),臺灣和香港用Chou或Chow(周杰倫——Jay Chou,周星馳——Stephen Chow)。改姓氏是「大逆不道」的,就別想了。因此中國人取英文名還要是在first name上發揮。
中國人的英文名可以和中文名毫無關係,如謝霆鋒的first name就是Nicholas。大家慣常使用一些爛熟的英文名,如Lucy,John和Peter等,可能是為求保險的心理吧。
▲ 取了常見英文名而遭遇朋友圈重名能怪誰?
由於採用常見名,重名概率就大大增加了。劉德華和許志安都叫Andy,幸好他們還有個姓氏區分。不過,梁朝偉和梁家輝,都叫Tony,加上姓氏,也都是Tony Leung,還是無法區分誰是誰。兩人同處一個圈子,英文名雷同不免尷尬。
▲ 電影《東邪西毒》寫上梁家輝和梁朝偉全拼以免英文名重名
為了便於區分,電影演員表上就要特別加上兩人全名的香港拼音(如《東邪西毒》):梁家輝——Tony Leung Ka Fai,梁朝偉——Tony Leung Chiu Wai。在非正式場合,梁家輝就被稱為「大Tony」,而梁朝偉就被稱為「小Tony」。
▲ 維基百科上提及梁家輝和梁朝偉的英文名重名與區分
別以為「大小Tony」的叫法有點荒唐,在美國人名字中也有類似的情況。美國著名演員小羅伯特·唐尼叫做Robert John Downey Jr.,他的爸爸美國電影導演老羅伯特·唐尼叫Robert John Downey Sr.。父子倆的first name,middle name,family name完全一樣(當然是刻意為之),卻用後綴Jr.(Junior)和Sr.(Senior)來區分。看起來很不正規的區分,卻真是用於官方的名字。
▲ 羅伯特·唐尼父子
儘管有這樣的區分方法,被大概率重名還是不太情願。謝霆鋒二兒子謝振南的英文名Quintus是個拉丁詞,也和本名無關。在古羅馬歷史上,Quintus是最常見的名字之一,但用在現代中國就獨特多了,重名概率也大大降低了。這個名字還代表五月,與他的出身月份吻合。這就告訴大家,可以留點心找一些少用又有不錯寓意的名字,但不是提倡生造英文名。
當然很多人希望中英文名之間有一些聯繫,例如意近或音近。意近的名字,如將「天」翻譯成Sky,「虎」翻譯成Tiger,「冰」翻譯成Ice,都無不可。只是老外會覺得有些詞語不算英文名,與常規的英文名文化格格不入。港姐朱千雪為了粵語諧音叫做Tracy(對應Tsin suet發音),並沒有選擇意近的Snow做英文名,看來她認為諧音比意近更好。
以諧音為噱頭的英文名,各地發音不同則匹配不同。你看Vincent,要是內地人嘴裡的外國人,就是「文森特」,要是香港人嘴裡的外國人,就是「文森」;要是中國內地人,就可作「文笙」;要是香港人,那就可作「永盛」。
香港明星中有很多令人叫好的諧音英文名。李克勤叫Hacken,與香港拼音Hak Kan的讀法極近;容祖兒叫Joey,與香港拼音Cho Yee的讀法極近(為了粵語諧音,也不顧Joey是男人名的慣例了)。同樣妙的英文名還有Bowie(曾寶儀和林保怡)、Maggie(邵美琪和陳美琪)和Ekin(鄭伊健),而Peter這樣的英文名直接對應了一個有外國味道的中文名——黎彼得(香港詞人、演員)。
內地歌手蔣大為叫做David雖然司空見慣,但符合諧音,與中文名關聯度很強。曹可凡主持的節目《可凡傾聽》英文名是"Kevin Hours",「可凡」對應Kevin,真是諧音的絕配。
電視劇《衝上雲霄》裡胡杏兒扮演的蘇怡,就叫做Zoe。這其實是把姓氏和名字加在一起諧音了。英文名在官方出現是需要加姓氏的,既然Zoe已經把「蘇」也諧音進去了,要是再叫Zoe So,就有點「蘇蘇怡」的意思了。
▲ 電視劇《衝上雲霄》中的蘇怡(左一)的英文名叫Zoe
內地歌手魏晨叫做Vision,不僅將姓和名都諧音進去了,還犯了生造英文名的「禁忌」。如果不管姓氏一起諧音的問題,他不如叫Wilson更地道。可別用漫威漫畫裡的幻視(Vision)來壯膽,他只是機械生命體,將就地用Vision做名字沒關係。可能有時候諧音太過吸引,顧不著撇開姓氏了,你看開心麻花的艾倫也捨不得不叫自己Allen,胡歌叫Hugh都用拼音發音來拆解(Hu對應「胡」,gh對應「歌」)這個本該讀「修」的Hugh了。
將姓氏一起諧音進英文名是有點不自然,但若雙名之中取一個字來諧音取英文名卻是妥當的。電視劇《創世紀》的主角葉榮添,就取了一個「添」字,然後諧音為Tim。李連杰作為大陸明星,出道時按普通話拼音叫做Lianjie Li,後來演變成Lianjet Li。再後來為免該名不好記和太長,就直接改成Jet Li,也即取「傑」字作為諧音。Jet有噴氣式飛機的意思,也可以寓意他的事業蒸蒸日上,比起之前的全拼妙多了。
▲ 李連杰介紹其英文名的由來
當然有些人的名字明明很容易根據諧音取英文名,卻沒有選擇這樣做。例如早期邵氏著名港星姜大衛,很多人都以為他英文名是David(因為諧音),但他卻叫John。看來取英文名還是要看自己的喜好,沒有應不應該。
網上有人腦洞大開,給古人「追封」了一些英文名,例如孔子,名仲尼——Johnny,李世民——Simon,甚至給政治人物蔣介石取成Jason。雖是戲謔,卻也給大家用諧音取英文名一個啟發。
有了諧音作關聯,即使這個英文名有點常見且在小圈子裡有重名,也都無所謂了。
香港身份證辦理的時候,會讓市民給出自己的英文名。如果他(她)想不出英文名,那麼工作人員就會只登記他(她)中文名的香港拼音。所以香港人也未必需要取英文名。周潤發也只是拿Chow Yun Fat這樣的全拼名字作英文名闖蕩好萊塢。他的香港拼音是相對適合老外發音的,要是用Zhou Run Fa這樣的普通話拼音,老外會覺得拗口且難記。
▲ 電影《文雀》中鍾珍妮(林熙蕾飾)未放英文名於身份證
張智霖有個來自粵語諧音的英文名Julian,但此名不如他的香港拼音Chilam來得有名。媒體還調侃張智霖的名字Cheung Chi Lam,剛好是林子祥名字Lam Chi Cheung的倒序排列。
▲ 港式拼音的有趣之處:將張智霖和林子祥混淆
大陸人不能使用香港拼音,而普通話拼音又不適合老外識記,這麼說來他們倒是更需要專門取一個英文名。孫儷就叫做Susan Sun,馬雲叫做Jack Ma。當然也不乏仍用普通話拼音代替英文名的,像範冰冰的Fan Bing Bing,周迅的Zhou Xun,也許她們不care英文名。不過像鄧超,一直以全拼Deng Chao行走演藝圈,卻也希望有個脫俗、少重複的英文名,曾經發微博徵集都沒定下來。既然香港官方英文名都可以不取,那大陸的非正式場合稱呼的英文名更不是必須的了。
▲ 鄧超曾在微博徵集英文名
總的來說,取不取英文名,取一個怎樣的英文名,都是需要好好考慮的事情。
喜歡我們的訊息請關注我們的微信號海外資訊快報: haiwai66
(↑長按以上微信號可複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