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過了快一半了,2020年已經嚴重餘額不足,各位打工人今年的KPI都完成了嗎?12月除了要忙著衝業績,還要好好地回顧總結。你的2020「年度關鍵詞」是什麼?不過,要是說到今年全國宏觀政策中的關鍵詞的話,「促消費」肯定要算一個。
今年以來,全國各地促消費的「招數」一波又一波,其中,消費券似乎總保持著高「曝光率」。消費券確實降低了餐飲娛樂等活動的成本,比如在餐廳吃飯時,可以使用線下餐飲購物券併疊加商家優惠券;點外賣時也有各種滿減優惠。如果不用幾張消費券,就好像「錯過了一個億」。
消費券的使用也為市場拉來了不少「流量」。就拿北京來說,在北京消費季期間,全市共有6家平臺企業發放政企消費券,有8萬多家商戶參與。截至12月4日,累計發放3900萬張政企消費券,財政補貼金額累計達8.29億元,實現銷售額120.62億元,拉動槓桿14.5倍。
除了北京,今年以來,全國多地已密集出臺多項促消費措施,大力促進消費市場穩步回暖。而在各項舉措加持下,很多地區也交出了漂亮的「成績單」。比如,山東省「第四屆山東文化和旅遊惠民消費季」活動期間,省、市、縣三級發放1.5億元文旅消費券,直接帶動消費9.84億,間接帶動消費115.16億元;四川省全省共19個市(州)先後發放1.5億元餐飲消費券,拉動消費超過6億元。
蘇寧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付一夫表示,各地發放消費券,既刺激了短期消費,又精準支持了相關行業的復甦。與直接發錢相比,發放消費券更能用於消費而不是儲蓄起來,刺激效果更明顯。此外,消費券還可以顯著改善經濟低迷時期低收入家庭的生活狀況,並為後續促消費、擴內需的長期政策落地打下較好基礎。
不過,談及消費券能否作為常規刺激消費的工具時,付一夫表示,消費券的刺激效果雖然立竿見影,但並不能根本性地改變人們對未來的收入預期。消費券只是一次性地提升消費者支付能力,無法為消費市場注入長久動力,所以只能算是「治標不治本」。從長期來看,若想真正推動消費市場的發展壯大,還是應該從穩定就業、增加居民收入、優化商品服務供給質量、完善市場秩序、保障消費者權益等方面繼續發力。
(策劃 證券日報音視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