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軍長徵會師後,還剩多少人?看到結果我驚呆了!

2021-01-17 春天歷史的醜小鴨

首先是中央紅軍也就是紅一方面軍:1934年10月10日從瑞金出發時,人數總共是8.6萬人,經過湘江之戰後,人數銳減到三萬,之後和紅四方面會師後,由於「北上」和「南下」之爭,紅一方面軍改為北上陝甘支隊於1935年10月19日到達陝北吳起鎮,人數約7000人。紅一方面軍所屬的紅5軍團以及朱德和劉伯承被迫隨zhangguotao南下。1935年11月北上陝甘支隊繼續東進,與率先到達陝北的紅15軍團(由紅25、紅26、紅27三個軍組成)勝利會師,會師後恢復紅一方面軍的番號,彭德懷任司令員,人數一共15000人。

紅二方面軍:1935年11月,紅2軍團和紅6軍團退出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開始長徵,到1936年7月在西康的甘孜地區與南下的紅四方面軍會師。根據中央的命令,將紅2、6軍團組建為紅二方面軍,賀龍任軍團長、任弼時任政治委員。紅二方面軍出發時1萬餘人,1936年10月22日在甘肅靜寧與紅一方面軍會師時人數基本沒變。

紅四方面軍:1935年3月紅四方面軍放棄川陝革命根據地開始長徵,出發時共8萬人。紅四方面軍和紅一方面軍會師後,zhangguotao堅持南下吃大米的路線,率領紅四方面軍南下四川。剛開始紅軍勢如破竹,取得了很大的勝利,但「百丈」之役,川軍開始拼命了(百丈關之後就是成都平原了),此戰紅四方面軍雖殲敵不少,但自身也傷亡慘重,由8萬人銳減到4萬人。經過此戰證明,zhangguotao南下的方針是錯誤的,毛主席北方抗日的路線才是對的,zhangguotao被迫同意北上,於1935年10月9日於紅一方面軍在甘肅會寧會師。1936年為了執行寧夏戰役計劃,紅四方面軍的一部分和紅一方面軍的紅5軍團共21800人組成xilujun,最後剩400餘人到達新疆。

1937年8月22日,根據國共合作的要求,將陝北的紅1、2、4方面軍和西北紅軍改編為八路軍,人數共4.6萬人。

115師:由紅一方面軍、紅十五軍團和陝南紅軍組成,師長由原紅一方面軍的紅一軍團長林彪擔任,人數1.5萬人。

120師:由紅二方面軍和西北紅軍第2、28軍組成,師長由賀龍擔任,人數1.4萬人。

129師:由紅四方面軍和西北紅軍第29、39等組成,師長由劉伯承擔任,人數1.3萬人。

相關焦點

  • 紅軍三大主力會師後,紅1軍團師長和政委都是誰?軍銜最低是上將
    10月初,紅一、四方面軍終於在會寧會師。10月下旬,紅一、二方面軍又在將臺堡會師。紅軍三大主力會師,標誌著舉世聞名的二萬五千裡長徵的勝利。後跟隨周總理在上海中央特科工作,同國民黨反動派進行隱蔽鬥爭。1932年6月率部參加鄂豫皖蘇區第4次反圍剿作戰。紅軍三大主力會師後,陳賡擔任紅1軍團第1師師長。
  • 教資筆試常考點-初中歷史《紅軍長徵》
    ②內容:批判了黨中央領導人在軍事上、組織上的錯誤,肯定了毛澤東關於紅軍作戰的基本原則,增選毛澤東為政治局常委。會後確定軍事由毛澤東、周恩來、王稼祥負責。③意義:是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生死攸關的轉折點;是中共第一次獨立自主地運用馬克思主義原理,解決了自己的路線、方針、政策,是中共由幼稚走向成熟的標誌。
  • 彭德懷「飛石傳書」,徐向前「飛人渡河」,促成紅軍會師
    1935年6月,中央紅軍歷經千辛萬苦,由江西瑞金長徵來到了川西北地區。而紅四方面軍也離開川陝蘇區,強渡嘉陵江,實施戰略轉移來到了這裡。通過電臺聯繫,兩軍相約派部隊在黑水河達維谷渡口會師。中央紅軍派紅三軍團軍團長彭德懷率一個團,來尋找紅四方面軍兄弟部隊。
  • 經過萬裡長徵後,三大紅軍主力全部輕裝,為何會師時還有3門山炮
    ▲井岡山會師1928年春井岡山會師時,由毛澤東率領的秋收起義部隊和朱德率領的南昌起義部隊合編為工農革命軍第4軍,當時部隊雖然共計6個團近萬官兵,但武器裝備卻明顯不足,僅有2千條槍,重武器則更是少得可憐,僅有1個迫擊炮連。
  • 紅二方面軍長徵沒有蝕本,兩大奇功,會師時毛主席兩次大拇指點讚
    緊緊擁抱了賀龍後,他再次舉起大拇指,說:「你們一萬人,走過來還是一萬人,沒有蝕本,是個了不起的奇蹟,是一個大經驗,要總結,要大家學。」紅二方面軍是長徵末期組成的。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叫中國工農紅軍,簡稱「紅軍」。第二方面軍是工農紅軍三大主力之一。
  • 王文漢向紅軍會寧會師舊址捐贈《毛主席揮手我前進》木刻小屏風
    王文漢向紅軍會寧會師舊址捐贈《毛主席揮手我前進》木刻小屏風常琦彪4月27日,會寧縣慈善會常務副會長、原政協副主席王文漢向紅軍會寧會師舊址捐贈《毛主席揮手我前進》木刻小屏風,會師舊址管委會黨委書記王文漢向會師舊址捐贈了《毛主席揮手我前進》木刻小屏風,任秀珍向王文漢頒發了收藏證書。
  • 紅軍長徵到達陝北的第一支部隊——紅25軍
    紅軍長徵到達陝北的第一支部隊——紅25軍來源:解放軍報作者:梅世雄 張磊峰責任編輯:楊一楠2017-08-09 14:26
  • 第三屆「紅軍長徵論壇」在聖地延安舉辦
    10月18日,由陝西延安、江西贛州、貴州遵義、廣西桂林四地共同發起的「紅軍長徵論壇」城市黨政領導聯席會議第三次會議在中央紅軍長徵勝利會師之地——聖地延安舉辦。此次論壇以「弘揚延安精神,堅定文化自信,走好新時代的長徵路」為主題,旨在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紅軍長徵勝利80周年大會重要講話精神和關於傳承紅色基因的重要指示精神,重溫革命歷史、追憶崢嶸歲月,弘揚長徵精神、感悟長徵力量,交流紅色文化、共謀發展未來。
  • 西南地區紅一角 紅旗漫捲川西北——四川在紅軍長徵中的地位與作用
    受當時四川地貌和交通狀況影響,紅軍長徵過四川的線路理論上有三條:東線從貴州遵義北上進入重慶綦江,再沿重慶北碚向北到達州,與紅四方面軍會合後進入陝甘;中線在瀘州以南渡赤水進四川,再從瀘州和宜賓之間過長江,走成都平原或川中丘陵區北上與紅四方面軍會師,從川北進入陝甘;西線從雲南入川,沿涼山、甘孜、阿壩北上出川到甘陝寧。
  • 「甘肅新晉4A級景區逛起來」紅軍長徵勝利景園 重溫長徵歷史 傳承...
    紅軍長徵勝利景園重溫長徵歷史 傳承紅色基因紅軍長徵勝利景園景區坐標:會寧縣城東南 距蘭州147公裡 連霍高速直達景區紅軍長徵勝利景園位於會寧縣城東南的桃花山上,是一處集愛國主義教育、革命傳統教育、國防教育,瞻仰憑弔和旅遊觀光於一體的紅色旅遊勝地
  • 一塊門板一雙草鞋再現紅軍長徵 「十送紅軍」唱出離別情
    當年,毛澤東等人出發的東門渡口,如今已成為於都人的休閒場所。每天清早,經常能見到一些上了年紀的老俵坐在河邊的榕樹下,指著湯湯河水談論往事。說起長徵,老俵們常掛嘴邊的,是陸定一的一首詩:十月裡來秋風涼,中央紅軍遠徵忙,星夜渡過於都河,古陂新田打勝仗。談笑間,話題從夜渡於都跳躍到了勝利會師,仿佛二萬五千裡長徵真的是「萬水千山只等閒」。但在當年,整個中國的革命事業卻命懸一線,危在旦夕。
  • 紅色之美丨紅軍長徵勝利景園——重溫長徵歷史 傳承紅色基因
    紅軍長徵勝利景園重溫長徵歷史 傳承紅色基因紅軍長徵勝利景園位於會寧縣城東南的桃花山上,是一處集愛國主義教育、革命傳統教育、國防教育,瞻仰憑弔和旅遊觀光於一體的紅色旅遊勝地,具有較高的史學價值和紅色旅遊文化價值。
  • 紅軍長徵後的十大戰役,都由誰指揮?各自的意義是什麼呢?
    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後,紅軍開始長徵,在長徵之後紅軍也創造不少的經典戰例,這些戰役都是由誰指揮的,各自的意義是什麼?一、強渡烏江時間:1935年1月1日至1月7日主要指揮官:陳光、劉亞樓,耿飈、楊成武;薛嶽,王家烈戰役過程:國軍第2兵團總指揮和貴州總指揮王家烈,指揮在黔北圍堵和消滅紅軍。
  • 浙江衛視獻禮長徵80周年 《我是紅軍》被贊最特別獻禮劇
    為獻禮紅軍長徵勝利80周年,由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圈定的11部重點紅色劇集,即將登陸央視以及各大衛視播出。肩負大臺使命,彰顯大臺責任的浙江衛視不甘人後,為顯誠意,更是兩劇連播。此次入選11部劇集中唯一一部帶有熱血青春標籤的《我是紅軍》,即將於10月21日起每晚19:30登陸浙江衛視中國藍劇場,全方位致敬當年奮戰在各個戰線的革命先烈們。
  • 漫漫長徵路,紅軍吃什麼?
    沒有酒,她們就以水代之,月光下,大家滿懷希望,期待早日會師。當然了,電影和電視劇裡總說,紅軍長徵時吃草根、樹皮和皮帶,這些確實是事實,但謝覺哉在他發表的《謝覺哉文集》裡已經解釋了,並非整個過程都是如此艱苦,不必談長徵就色變。就拿行至遵義的日子舉例。
  • 北上會師,向著勝利前進
    他們將煙送人,抽出畫片互相傳看。」紅軍在哈達鋪「狂歡」的細節成為很多將領回憶錄中的精彩片段。   楊成武將軍則把哈達鋪比作紅軍長徵途中的「加油站」。   在哈達鋪,除了物質補充、改善生活,最重要的是精神糧食——中央紅軍從報紙上獲得了陝北紅軍的消息。   解說員張馨文介紹,哈達鋪的郵政代辦所有不少報紙,其中登載著徐海東率領紅軍和陝北紅軍會合的消息,還有陝北革命根據地「匪區」略圖。紅軍長徵走了二萬多裡,消息閉塞,大家一看到陝甘寧有那麼大的根據地,都十分高興,就在這條消息上畫上了紅槓槓。
  • 紅色之美丨 新晉4A級景區紅軍長徵勝利景園逛起來
    近日,經有關市州文化和旅遊部門推薦,甘肅省文化和旅遊廳按程序組織綜合評定,我省有10家旅遊景區達到國家4A級旅遊景區標準要求,分別為蘭州市七裡河區石佛溝景區、酒泉市玉門油田紅色旅遊景區、張掖市屋蘭古鎮旅遊景區、張掖市臨澤縣丹霞口文旅小鎮景區、白銀市白銀區黃河溼地公園、白銀市會寧縣紅軍長徵會師舊址景區範圍拓展
  • 從《紅星照耀中國·長徵》章勘誤看紅軍長徵的若干細節
    其實,紅軍強渡大渡河的紅軍勇士共有 18位,其中乘第一隻船過河的是 9位。1982年 4月 27日,當年指揮渡江的楊得志致信《歷史研究》編輯部,對強渡大渡河的紅軍勇士的人數問題作了回答:「我們挑選了十七名同志組成奮勇隊,分兩次強渡,第一船由連長熊尚林帶隊,過九人,第二船由營長孫繼先同志(現任濟南軍區顧問)帶隊,又過九人,我是第三船過去的。」
  • 二萬五千裡長徵勝利後,中共險些又開始「第二次長徵」
    很多人都以為,當年紅軍經過二萬五千裡長徵後「勝利到達延安」,其實不然,從長徵勝利到進駐延安的中間,中共中央和紅軍還經歷了一年多異常兇險的時光。幾近山窮水盡,最終柳暗花明。  今天,讓我們重溫那段歷史。  當時,在各方力量激烈博弈之際,走錯一步,接踵而來的可能就是滅頂之災,中國共產黨為何仍然能夠保持正確的航向?
  • 串點連線 區域成環 完整呈現紅軍長徵在川光輝歷程
    資源豐富但分散 未能形成聚合效應   紅軍長徵在四川這片紅色的土地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歷時兩年的紅軍長徵,在四川就有一年零八個月;紅軍三大主力途經四川近70個縣市,加上川陝革命根據地和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的川屬各縣,佔到全省縣數的六成以上;中共中央政治局會理會議、兩河口會議、蘆花會議、沙窩會議、毛兒蓋會議、兩次巴西會議等重要會議都在四川境內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