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櫚大道說:
很久沒有遇到能不間斷看完的紀錄片了,但是上周一口氣看完了三集關於比爾·蓋茨的紀錄片——Inside Bill’s Brain:Decoding Bill Gates,中文叫《走進比爾:解碼比爾·蓋茨》。
這部紀錄片,並沒有講述比爾·蓋茨商業傳奇驚心動魄的故事,而是講述他在辭去微軟執行長職務之後,作為慈善家、全球問題解決者以及比爾和梅林達·蓋茨基金會聯合創始人的後微軟生活。 紀錄片還採訪了比爾和梅琳達·蓋茨,以及他們的朋友、家人、慈善事業和商業上的合作夥伴。在拋開「世界首富」、「天才」、「微軟CEO」這些標籤之後,我們看到的是一個真實的、熱情的、將時間和出色才智投入到解決一些世界上最持久的問題上的慈善家。
第 1 集,比爾·蓋茨為了讓第三世界貧民窟的人們能夠喝上乾淨的水,擺脫痢疾困擾,他不惜投入數億美元,經過幾年時間的調研,重新設計了廁所,研發了歐姆尼汙水處理器,讓第三世界的小孩不再因痢疾喪生。
第 2 集,比爾·蓋茨為了消除世界上的脊髓灰質炎(俗稱小兒麻痺症)而推出「終局戰略計劃」,並為此在 6 年內投入 60 億
美元。
第 3 集,比爾·蓋茨為了找到一種安全的方式使用核能,最終有了泰拉電力。 在這 3 集紀錄片中,我們看到了,比爾·蓋茨並不只是一個成功的創業者和世界首富,他改變世界的方式,更來自於他對人類社會整體的關心、和解決問題的卓越智慧。
而這樣優秀的品質的建成,少不了兩種力量的加持,一個是終生學習,一個就是來自家庭,尤其是他媽媽的影響,可以說,媽媽對比爾·蓋茨的成長和一生都起了重要的作用。 到底是什麼樣的一位母親培養出了如此博愛大義的世界首富,在紀錄片中,我們找到了答案。
比爾·蓋茨的媽媽瑪麗·蓋茨 Mary Gates
「媽媽是我一生的榜樣」可以說,比爾·蓋茨做慈善的初衷離不開母親對他的影響,在他小時候,母親就做足了榜樣。 在紀錄片裡,比爾提到最多次的人就是「媽媽」,每每提起媽媽,已經60多歲的他還是一臉崇拜。
不僅僅是比爾·蓋茨,他的姐姐、妹妹也對媽媽讚譽有加。在姐姐的心目中:「如果不是我爸媽,我覺得他(比爾·蓋茨)應該不會成為現在這個樣子。」
比爾的媽媽在西雅圖的社交圈裡很知名,她是社區領袖,也是華盛頓大學董事會成員,做了很多志願者的工作。 因為投入參與,她成為了慈善組織聯盟United Way的重要一員,跟聯合募捐會一起做慈善。
每天忙忙碌碌的她,卻很有力量。 她說:「那些孩子的父母,一定會為他們做了什麼而感到驕傲。」
媽媽幾乎參與了孩子們每一天活動和學習的安排。她為了激發比爾的興趣,總是抓住各種機會讓他接觸新鮮事物。比如在比爾六歲的時候,媽媽找到一所大學的關係,帶比爾去醫學實驗室觀看醫學用品,激發比爾更多的可能性。
媽媽總是能量四溢,並且要求全家人都充滿力量。在一次很有名的圓桌會議上,媽媽是唯一的女性代表。這讓比爾·蓋茨姐弟幾個備受鼓舞。
她很有人緣,社交技能很高,而且不是那種虛偽的客套,她總是很真誠地關心別人。在微軟的創業早期,媽媽也一直和比爾強調:商業成功不是唯一的目標,他必須要成為社會的一員,為社區做貢獻。
媽媽把比爾介紹給她的社交圈,讓他也參與了慈善機構United Way的各種活動,她就像比爾的燈塔一樣,影響了他很多。但是,青少年時期的比爾是個典型的問題少年,古怪,內向,獨來獨往,還經常把自己關起來。
媽媽怕他因為缺少社交而成為「問題孩子」,就督促他多參加實踐活動,做了很多努力,但他對媽媽的建議卻不領情。 直到母子的矛盾升級到比爾在餐桌上對媽媽大喊大叫。 用比爾·蓋茨今天的話來說,是:充滿諷刺,自作聰明,粗魯無禮。
怎麼辦呢?比爾媽媽選擇了對父母來說最艱難的一條路:蹲下來,和孩子一起尋找問題。因為她覺得,孩子出了問題,不是孩子一個人的問題,而是全家人的問題。 所以,最後她讓全家人都去接受心理諮詢。
心理醫生讓年輕的比爾意識到,是自己看問題的角度錯了,應該學會換位思考。父母有多麼關心他,他卻一直把他們推開。
父母其實真正想要幫助的,是讓比爾與真實世界互動。 為了讓比爾·蓋茨能真正學會換位思考、學會和人交流,媽媽有意為他創造了更多的社交機會。
比如爸爸參加美國律師協會的會議時,會帶上比爾,讓他做迎賓;媽媽會帶他參加聯合勸募會,為社區做貢獻;他們自己組織幾個家庭進行夏令營,讓比爾參與各種他喜愛的體育比賽,抽籤決定,讓孩子去別人家吃飯,這樣,孩子就不可避免地要進行一系列的社交活動。
正如姐姐所說,媽媽強迫他去參加社交活動,「就是這些事情,讓他能夠把自己的大腦,不僅關注學習和教育領域,也能去關注實踐。」母親就像是一個領路人,將比爾·蓋茨的天賦一路點燃,讓內心有些自閉、自大的比爾,慢慢變成了一個善於演講、表達,關心他人疾苦,還有點幽默、風趣的人。
成年後的比爾·蓋茨更加能夠看清:如果沒有媽媽的教育,那麼比爾一定不是現在的比爾。他現在的成功和面對世界的方式,都離不開母親態度的影響。
創業初期,媽媽是堅強後盾母子倆的關係,在暴風雨後終於回歸了平靜,而母親也開始發揮她更大的力量。 當比爾決定從哈佛退學時,母親了解兒子的真實想法後,決定給他自由,還幫助他創業。 大家都知道,比爾·蓋茨創業之初最重要的一份合約是和IBM籤的,很多人不知道,這個合約也是在媽媽的牽線促成下才談成的——比爾·蓋茨的媽媽和IBM當時的執行長是老友。當時這個老友還問瑪麗:「你兒子只上了兩年大學,能幹什麼呢?」 瑪麗笑笑說:「這一次我以自己的成就和人格為我的愛子作最好的擔保。」
為了擴展業務,比爾希望能找到投資者。瑪麗看出兒子的心願,一直為他張羅此事。 1991年7月,瑪麗打電話給兒子比爾,要他去參加一個西雅圖地區的社交活動,有巴菲特參加。 就在這一次,比爾和巴菲特成了好朋友,他們的友誼一直維持到今天。
比爾·蓋茨的姐姐說:媽媽就是比爾·蓋茨的路標。 把一個從小內向,不擅長社交的天才兒童,培養成能夠改變世界的商業奇才,大慈善家,並具有非常廣闊的眼界和格局,這一切都和媽媽從小的引導分不開。
正如媽媽所期許的那樣,他把畢生的工作放在回饋社會上。幫助第三世界,為受苦受難的人解決問題,甚至拿出98%的個人財產給基因會,用於有益於全人類的重要事業上。 媽媽的價值觀,也影響了比爾對下一代的教育概念。比爾的三個孩子個個成績優秀,且低調。只要有時間,比爾一定會和孩子們在一起,陪他們去旅行,開闊眼界和格局。
有時候家庭對待孩子的態度,真的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一個孩子人生的走向。孩子能否活出有高度的人生,父母的陪伴、眼界、智慧和榜樣作用,都至關重要。 還是那句話,即使孩子聰慧如比爾蓋茨,也還是會遇到一大堆的問題。 我們最該做的,是要去發現這個孩子的天賦,給他做出好的榜樣,去引導他活出自己也許不完美,但足夠精彩的人生。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