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旬老人編修百萬字王氏族譜,包含重慶34區縣王姓後人
家裡族譜弄丟了?重慶姓王的人有福了,尋找家譜,可以問問這位老人。沙坪垻年過八旬的老人王崇溥,自上世紀80年代起潛心修譜,在1999年編修出我國第一本王氏宗族的《王氏族譜》,詳細記載了王姓始祖到現今第九十六代王姓後人的信息。如今,老人歷時五年編修的110萬字《中華王氏通書———西南宗支派別錄》出版,涉及重慶、雲南、貴州、四川一千多個王姓宗支信息。
王姓人士不適合稱王
據王崇溥考證,他是王姓第94代,他的孫子是第96代,整個王姓氏族已到了第98代。王崇溥拿出的家譜上顯示,書聖王羲之是王姓的第40代後人。
「歷史上,王姓出了5位帝王,35位皇后,151位宰相。」王崇溥稱,自立姓開宗,王姓氏族歷經兩千多年,有一個十分顯著的特點,那就是「王而不王,不王而王。」
「歷史上稱王的王莽、王建、王世充、王審知,下場都不怎麼好。」王崇溥說,當王氏子孫不再覬覦皇位,轉而潛心於經邦濟世、宇宙人倫、文學藝術時,卻能往往夠獲得至高的成就。王羲之醉心書法,成為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書聖」;王安石傾力變法,雖功敗垂成,卻成為中國歷史上最有影響的政治家之一。
以前的家譜,很少將女性入譜,王崇溥修譜的一個重大特色就是將女性入譜。「這是對傳統譜學的發展和突破,也是當今時代的要求,是很有創見的一種革新。」中國家譜資料研究中心主任李吉評價王崇溥的王氏家譜時稱。
姓氏文化有助預防遺傳病
昨天,重慶晚報記者從重慶市歷史學會百家姓歷史文化專業委員會了解到,全國王姓人口現有9500萬,是全國第一大姓。在重慶的王姓約有200萬餘人,排在李、張、陳、劉姓之後,在重慶是第五大姓。
重慶晚報記者了解到,世界王氏宗親聯誼懇親大會明年將在我市召開,屆時,將有三千名海內外王姓人前來重慶祭祖、遊覽。在上一屆大會上,重慶王氏文化中心和王氏商會代表團擊敗了緬甸、泉州、太原王氏代表團,取得了2015年世界王氏宗親會的舉辦權。
委員會秘書長嶽精柱介紹,中國姓氏文化博大精深,對家譜的研究,不僅倡導倫理規範,長幼有序,還給子孫後代追根溯源提供了依據。「在醫學上也有重要意義。」嶽精柱稱,通過對家族的研究、梳理,在一些家族遺傳病方面也有重要的預防、避免意義。
「姓氏文化經過多年的歷史變遷延續下來,各個姓氏有它獨特的文化。」嶽精柱告訴記者,比如,徐姓出的醫生多,另外某姓氏出的軍事家多。之所以出現這些有趣的現象,嶽精柱解釋,是由於在歷史上,某個家族從事的職業具有繼承性,長期以來,形成了獨特的姓氏文化。
取個字輩名當備註名
如今90後還有00後,取名追求個性化,按照輩分來取名字的已經不多了。王崇溥稱,隨著城市化的進程,家族觀念日益淡薄,在中國延續了幾千年的家譜文化嚴重流失。他說,以前大家都覺得按家譜起名字是老祖宗留下來的東西,必須去傳承,但在改革開放以後,不少人提出這種方式是在搞封建迷信,率先有一部分人拋棄了這種起名方式,更著重在孩子的名字裡包含自己的期望和寓意。王崇溥認為,如果不按字輩取名,將來如果要尋根問祖,理清世系將十分困難。
他建議,父母在給孩子取名的時候最好根據族譜的字輩取名,如果族譜裡的字眼不好或不願意按字輩取名,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隨意取名,此外再另取個字輩名當備註名,便於記錄家譜。
為修譜四次用腦過度住院
為何修譜,王崇溥說由很簡單:熱愛。他說,1989年,大哥從臺灣回來想看族譜卻沒有,於是他便下決心要把家族族譜寫出來。
為了寫稿更方便,對電腦一竅不通的王崇溥,跟著孫子學習電腦知識。「我們那個年代沒有學過拼音,鍵盤上的字母對我來說就是天文字母。」為了方便在電腦上操作文本,2007年,工商大學研究生畢業的外孫鄒立給爺爺配備了一臺電腦,還有手寫板。
為了修譜,王崇溥查閱書籍上百本。「四次住院,醫生都說是用腦過度。」他的妻子萬婆婆說,如今老伴兒的心血算是完成了,她也放心了,不用再擔心老伴兒過度用腦了。
重慶晚報記者 周小平 實習生 秦澤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