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經過一次又一次社會劇變,尤其經歷春秋戰國、秦末戰亂、三國戰亂、五胡亂華等之後,曾經輝煌一時的周朝王族,大多早已化為尋常百姓。然而鮮為人知的是,周朝王族的其中一支後人,千年後竟然又建了周朝,可惜只維持十五年!
我們都知道,周人始祖為后稷,是黃帝玄孫、帝嚳嫡長子。
根據《史記》記載,后稷母親姜原是帝嚳原配,一次郊外踏青,碰見一個巨人足印,其大小遠勝常人,突然產生踩踏的欲望,結果「踐之而身動如孕者,居期而生子」。這一次神奇遭遇,讓姜原非常擔心,認為這是不祥之兆,於是就先後將后稷拋入隘巷、山林、冰河。
然後就是見證奇蹟的時刻了:首先在隘巷中,牛馬自覺避開;其次在山林中,恰逢山中人多沒丟成;最後扔到河冰之上,忽然飛來一隻大鳥,用自己豐滿的羽翼把嬰兒蓋住,以防嬰兒凍僵。
由此,姜原認為此子非同凡響,便將嬰兒抱回精心撫養。因為最初本是要拋棄他,所以給他起名叫「棄」。堯舜時,后稷為司農之神,第一個建立糧食儲備庫和畎畝法,放糧救飢,賜百姓種子,唐堯封后稷於有邰(今中國陝西省武功縣西南),被認為是禹最倚重的三公之一。
周人描述始祖時,不免添油加醋,神話祖先出生,彰顯周人不凡。黃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其中帝嚳、后稷傳承的都是姬姓。
后稷之後千餘年,武王伐紂建立周朝,周天子姬發大封諸侯時,姬姓國有53個,當時可以說遍地姓姬。
古人姓氏由來,其中之一是隨封地名稱,比如武王滅商後,封五弟姬叔度於蔡,因而史稱蔡叔度。周成王時,因為蔡國參與三監之亂,周公平定叛亂處死姬叔度之後,改封蔡叔度之子蔡仲於蔡,新蔡國在河南的上蔡縣。戰國時期,楚滅蔡後,國人以國為姓,散居各地。還有比如歷史上的鄭國、魯國等都是姬姓封地,後來他們都以封地為姓氏。
因此,周初姬姓子孫遍及天下,但到了戰國後期,諸侯攻伐兼併之後,周朝王族後人很多已經不是姬姓,甚至連自身都不太清楚與姬姓關係。
根據《左傳》記載,由姬姓直接演化的姓氏數不勝數,大約有411個,比如周姓、吳姓、鄭姓、王姓、魯姓、曹姓、魏姓等,佔《百家姓》總數504姓的82%。更為驚人的是,由這411個姓衍生出來的姓氏更是不知凡幾,因而姬姓是貨真價實的「萬姓之祖」。
如今,姬姓位於《百家姓》第297位,全國總人口僅54萬餘,遠沒有分支出來的周、吳、鄭、王等姓氏人口多,反而已經變成了一個不折不扣的小姓。
武王建周之後,過了三百餘年,周幽王執政時,因為寵信褒姒,想要傳位褒姒之子伯服,廢除申後及太子姬宜臼,於是姬宜臼逃奔申國,申侯聯合繒國和犬戎進攻周幽王,周幽王與鄭桓公均被犬戎所殺。在《史記》中,這一段歷史描述的非常荒唐,即「烽火戲諸侯」。
隨後,申、魯、許等諸侯國擁立姬宜臼繼位。姬宜臼為避犬戎之難,於公元前770年遷都洛邑,是為周平王,史稱東周。「平王之時,周室衰微,諸侯強並弱,齊、楚、秦、晉始大,政由方伯」,這一次政變之後,周朝王室權威銳降,由此拉開了春秋爭霸序幕。
周平王在位51年,一共育有三子:長子姬洩、次子姬狐、少子姬武。但由於周平王太長壽,首先熬死了太子姬洩,其次姬狐從鄭國奔回繼位時,因悲傷過度而死,於是王位就傳承給了姬洩之子姬林。在這一次王位之爭中,少子姬武沒有出場,可能早已去世,可能無人推舉..但千餘年之後,姬武后人卻成了皇帝,又建了周朝。
公元690年,武則天稱帝,改國號為周,定都洛陽,稱「神都」,建立武周。
我們都知道,歷朝開國皇帝登基,一般都要給自己找個真龍天子的佐證,或者拿出一些不同尋常的身份以證明其高貴血統,這些或是真實存在,或是牽強附會,難辨真假。為了顯示自身血統身份不凡,武則天認為武氏家族起源於周平王少子姬武。
唐代林寶《元和姓纂》記載:「周平王少子生而有文(紋)在手日『武』, 遂以為氏。」即因周平王的小兒子手掌上有一「武」字形狀紋路,故被賜為武氏,為周朝大夫,後來他的子孫因而以武為氏,史稱武姓正宗。
在武則天族譜上,記錄始祖為周文王姬昌,於是武則天追尊周文王為武周始祖文皇帝,周平王少子為睿祖康皇帝。也就是說,武則天認為其是周朝王室後裔,並非《舊唐書》中駱賓王戲謔的「出身寒微」。
武則天之所以定國號為「周」,固然有其他方面考慮,但武氏源自周朝王室也是重要原因之一。為了效法周公,武則天仿照西周初年修建明堂,作為宣教之用;為了效法周代,武則天將洛陽定為武周都城;為了效法周禮,令百官按《周禮》行事,將六部尚書改為六官(天地春夏秋冬)等,武則天再一次「重建周朝」,一定程度上說明武則天的「祖先情結」。
可惜的是,武周王朝只延續了15年,公元705年張柬之等發動神龍政變,國號再度改為唐,武氏家族在此之後不久也退出唐朝政治舞臺。
值得一提的是,武姓起源眾多,但多來歷不凡,除了姬武起源之外,還有夏臣武羅的武羅國、商王武丁之後以祖名為氏、漢朝的武強王梁,以及其他一些來源。因此,武則天是不是周朝王族後人不好說,但也不能簡單的否定。
參考資料:《史記》、《元和姓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