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覺民英勇就義,陳意映收到遺書後,幾欲隨他而去,公婆下跪才將她勸住

2021-02-07 執筆讀春秋

提起林覺民,大家首先會想到的便是「黃花崗七十二烈士」。的確,這位不顧自身安危,投身於敢死隊的美少年,用實際行動向世人證明了何為家國大義。在那場異常慘烈的黃花崗戰役中,先輩們拼盡全身的力氣,只為離夢想更近一點。

出發前三天,林覺民大約也想到了自己的結局不會太好。所以,他寫下了令無數人為之淚目的《與妻書》,並囑託自己的朋友:我死,幸為轉達。

後來,這封訣別信還是被送到了林覺民妻子陳意映的手上。陳意映看完書信後悲憤不已,欲隨丈夫而去。最後,在公婆的極力勸說下,她才控制住了自己。那麼,林覺民到底在書中寫了什麼呢?

無情未必真豪傑,憐子如何不丈夫?

如果放到現在社會,林覺民肯定會在高考季登上熱搜。因為,林覺民在參加科舉考試時,竟在卷子上寫下了「少年不望萬戶侯」幾個大字。這要放在高考中,可能就是妥妥的零分作文了。

當然,透過此事可以看到,林覺民那種倔強和敢於破舊的形象也是躍然紙上。不過,就和郭德綱說的那句「你可以沒有學歷、卻不能沒有文化」一樣。

林覺民雖然對科舉不感興趣,但是並不代表林覺民的文化知識學得不好。十四歲時,林覺民就進了全閔大學堂,而後在這裡繼續學習。

一九零五年,林覺民結婚了,是父母為他定下的一門親事,對方名叫陳意映,是螺江陳氏的十九世孫女,雙方絕對可以算得上是門當戶對。雖然是「父母之命」,但是林覺民和陳意映的感情卻很好。

林覺民並沒有因為自己崇尚新文化,就去排斥這個渾身帶著舊社會味道的妻子,反倒是用心去善待她。在林覺民的鼓勵和支持下,陳意映開始放腳,開始接受新思想的洗禮。

在那個文人拋妻頻發的年代,林覺民可以說是一股清流了。結婚第二年,林覺民去日本留學了。也就是那裡,林覺民接觸到了先進的思想,並積極參與了進去。

回國之後,林覺民更是用實際行動證明了自己決定改變國家命運的決心。而後,他參與了黃花崗起義,後來在起義中英勇犧牲。

然而,這個進步人士,直到起義前三天,還在擔憂家中的嬌妻幼子。可是他又明白:國之不保,小家何存?帶著大義、帶著復興民族的決心,林覺民走進了起義的先頭部隊。

令人淚目的《與妻書》

林覺民在起義中犧牲之後,他寫下的訣別信成為了遺書,並被交到了他妻子陳意映的手上。與其說這封《與妻書》是一封家書,不如說它是一封感人肺腑的散文。

《與妻書》不但展示了一個丈夫對妻子的思念和不舍,更是反映了一位進步義士的悲壯內心。正是因為書寫它的人用情至深,所以才讓它成為了千古一家書。

信中,林覺民對妻子、家庭的小愛和對民族、國家的大愛交織在了一起。任誰看到這封信,都會明白林覺民對陳意映的一番拳拳愛意,以及對喚醒民族意識的渴望之情。然而,可悲的是那個時代。

就像林覺民在文中所寫的那般:汝體吾此心,於啼泣之餘,亦以天下人為念,當亦樂犧牲吾身與汝身之福利,為天下人謀永福也。汝其勿悲!

大家不保,小家又怎能幸福呢?林覺民對妻子的情義自然不用懷疑,而林覺民對國家的奉獻,就更加讓人動容了!然而,林覺民想要和妻子長相廝守的心願,終究是沒能實現。

他在信中回憶了兩人的甜蜜往昔,分析了當時國家的境況,在反覆強調自己對妻子感情的同時,卻又不得不面對當時的局面。就這樣,林覺民帶著對妻子的滿心愛戀,堅決走上了為國犧牲的道路。

收到來信的陳意映,正是因為太明白丈夫想要表達的感情了,所以才會有了自殺的念頭。但是,當時的陳意映,已經懷有二胎了,而且家中的長子年紀也還小。

於是,在公公婆婆跪求的情況下,陳意映只得斷了隨丈夫而去的念頭。然而,陳意映內心的悲痛還是沒能消失。林覺民去世的第二年,陳意映因為走不出感情的枷鎖,還是抑鬱而終了。

可嘆一對相愛至深的夫妻,沒能攜手到老。更為可悲的是,他們的長子後來也不幸夭折。留下了個老二,跟著爺爺奶奶一起長大。

結語

從小愛來說,必須敬佩林覺民的人品。那個是一個新舊文化交替的年代,不少民國才子在娶了家中安排的妻子以後,又因為追求自由而在外面找了別的情人。

即便是驕傲如魯迅,也沒能免得了俗。雖說他和朱安、許廣平之間的事情,不是一兩句話語就能說得清楚的,但是魯迅不讓琵琶別抱事實,還是無法抹去的。

徐志摩就更過分了,他一邊打著孝順的名義,讓張幼儀懷孕,一邊又打著追求幸福的旗幟,和林徽因、陸小曼攪和在一起。文學貢獻的背後,是他對感情的隨意和不忠。

但是,林覺民比起那些文人才子,就好得多。他知道自家媳婦也是個舊社會女性,所以他願意陪著她成長,教她知識、助她成長,讓她在愛的陪伴下,盛開成一朵美麗的花。

況且,別說林覺民也是博才多學之輩,單看他那張令人讚嘆的臉,就知道他肯定也是一個非常受人歡迎的人。然而,林覺民還是守住了,他自始至終只對妻子愛得深沉。

從家國大義來說,林覺民就更令人敬佩了。有時候看這類紀錄片,會忍不住問自己:假如自己生在那個年代,本身也出生在富裕家庭,自己還有沒有勇氣去為了大義付出?

答案是不確定的。因為沒到絕境的時候,並不知道自己會不會勇敢拼搏。對比之下,像林覺民這種本身就有錢又有才的人,還願意為了國家大義而選擇犧牲,這實在是太偉大了。

要知道,哪怕林覺民不去奮鬥,他也能安穩的過完這一輩子。但是,林覺民還是站了出來,帶著對妻子的濃濃愛意,選擇了為國犧牲。有如此先輩志士,實在是吾輩之幸!

相關焦點

  • 林覺民與陳意映:「卿卿如晤「 絕世《與妻書》
    他為此專門返家,與家人久別重聚。3月,林覺民在福州西禪寺製成炸彈並裝在棺木中,以此方式將炸彈運送給革命黨人。陳意映當時想扮作貴婦隨行掩護,只因懷孕未能去成。4月23日,林覺民經廣州到香港,迎接從日本歸來參加起義的同志。25日,他在濱江樓對身邊同志說:此舉若敗,死者必多,定能感動同胞。
  • 林覺民《與妻書》感動所有人,卻獨負她(陳意映):夫就義後兩年她抑鬱而終
    又回憶六七年前,吾之逃家復歸也,汝泣告我:「望今後有遠行,必以告妾,妾願隨君行。」吾亦既許汝矣。前十餘日回家,即欲乘便以此行之事語汝,及與汝相對,又不能啟口,且以汝之有身也,更恐不勝悲,故惟日日呼酒買醉。嗟夫。當時餘心之悲,蓋不能以寸管形容之。
  • 林覺民&陳意映:一朝風月,萬古長青(下)
    廣州起義之後,陳意映之父陳元凱恰在廣州候補知縣,最先獲得消息。林覺民被處決之時,他深恐清廷會株連林覺民親屬,忙派人連夜趕回閩縣,假借林覺民之話,讓林家人到其他地方躲避。 於是懷孕八個月的陳意映與林孝穎連夜回到娘家大光裡。但大光裡也並不是安全的地方,之後陳意映又搬到娘家附近一處舊屋。屋子地處偏僻,幸未暴露。
  • 原創丨林覺民與陳意映—《愛不在開始,卻只能停在開始.》
    隨著林覺民日漸長大,父親林孝穎便為他定了一門婚事,對方是福州大戶陳元凱的女兒陳意映,早在訂婚之前,林孝穎便摸清了陳家這位小姐的秉性,覺得與林覺民甚是般配才下定決心訂下這門婚事。陳意映自然也是頗有才學,詩詞並不輸於林覺民,她對《紅樓夢》還頗有研究,曾經還著過詠《紅樓夢》人物詩一卷。
  • 【品讀】林覺民:不負天下,但負一人
    「吾今與汝無言矣。吾居九泉之下遙聞汝哭聲,當哭相和也。吾平日不信有鬼,今則又望其真有。令人又言心電感應有道,吾亦望其言是實,則吾之死,吾靈尚依依旁汝也。汝不必以無侶悲。」林覺民是「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就義時只有24歲。他的《與妻書》,很多人在高中的語文課本裡讀過它,但是,可能很少有人能真正去理解,其中的繾綣與決絕、矛盾與苦痛。
  • 林覺民:不負天下卻負卿
    中學時候,在語文課本上讀過林覺民的文章,《與妻書》。未經世事的心又怎能感悟這位民國熱血男兒對妻子的深情篤意?如今,再次品讀,便是一次次無法抑制的感動,幾欲為之落淚斷腸。林覺民是著名的「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在當時的兩廣總督張鳴歧視眼中,他亦是「面貌如玉,肝腸如鐵,心底光明如雪」的奇男子。
  • 林覺民與陳意映:一封《與妻書》牽出民國最動人的愛情
    家中事物全由陳意映一人照料,林覺民對此充滿感激與愧疚。陳意映不知道丈夫在外奔波些什麼,她只知道思念快要將她吞噬。於是她曾哭泣央求:「即使今後遠行,也要一同隨行。」可最終還是沒能一起同行,因為陳意映懷孕了,為了孩子,她必須在家。她又一次送別丈夫,可這次,竟然是永別。1911年春林覺民抵達香港,準備在廣州發動起義。此去一別,可能是永別。在此之際,林覺民不能忘懷的還是家中的愛妻和父母。
  • 林覺民寫下絕筆《與妻書》,夫人看完傷心過度,2年後鬱鬱而終
    林覺民告訴妻子,如果犧牲後她還是忘不了自己,那就希望兩人在夢中得緣一見,他那時還不曾料到,幾天後,他與陳意映便是人鬼兩相隔。林覺民一共寫了三塊白巾,分別給妻子、父親和友人沈仲英,這三塊白巾被他用蠟封好,交給他身邊的朋友阿.三。阿.三拿到信,第二天便乘船離港,幾經周折他終於找到了在清廷任職的沈仲英,他將蠟丸交給沈仲英,沈仲英打開給自己的那份信,讀完後直接焚毀。
  • 林覺民&陳意映:一朝風月,萬古長青(上)
    有了妻子陳意映的支持,林覺民更加昂然奮進,愈戰愈勇。 林覺民不滿官立學堂的腐敗,與幾位學友在城北創辦一所私立小學,又在城南創設閱讀報所,陳列革命書刊供閱覽。 林覺民還在家中辦女學,在他的動員下,陳意映和堂妹林孟瑜等10餘位親眷入學。林覺民親自教授國文課程,抨擊封建之黑暗吃人禮教,並介紹歐美先進國家的社會制度和男女平等情況。
  • 林覺民《與妻書》:妻子看完後一病不起,生完孩子後抑鬱而終
    林覺民正是這樣國家興亡之際嶄露頭角的民間志士之一,一封《與妻書》成一生絕唱,妻子讀完鬱郁終日,產下遺子後隨夫而逝。民族覺醒,匹夫出仕林覺民與髮妻陳意映少年時代相識,封建的包辦婚姻風氣沒有影響這對郎才女貌的自由戀愛。二人雖然是傳統婚禮,但已經有現代婚姻的味道。
  • 八一八林覺民的妻子吧
    林孝穎相信,以兒子的才智,科舉及第光宗耀祖是遲早的事,可是,當13歲的林覺民在父親的逼迫下參加童生考試時,卻揮筆寫下「少年不望萬戶侯」,第一個走出了考場。陳寶琛很是賞識林孝穎的詩文才學,聘他為全閩大學堂的國文教師,已經15歲的林覺民此時徹底擺脫科舉,隨父進入這所新式學堂學習。
  • 林覺民:我愛你,所以願為天下人赴死
    在此成長環境下,四書五經、諸子百家成為林覺民的必讀書目。他植下了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思想,也了解到橫渠先生「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的境界。 一個人讀過的書,潛移默化中培育出他的氣質。尤其年少時接觸的思想,更是對一個人的一生產生深遠影響。
  • 林覺民和《與妻書》
    昨天早上醒來,洗漱的時候,腦子裡靈光一現,想到了林覺民的《與妻書》。明天是九月十八日,八十九年前的九月十八日,日軍開始了侵華戰爭,給中國人民帶來了沉重的災難。而自1840年以來,中國人民為了反抗侵略做出了巨大的犧牲。多少愛國志士毀家紓難,多少中華兒女為國捐軀,可謂是「為有犧牲多壯志,敢叫日月換新天。」而林覺民,是一個偉大的革命家,英勇的烈士。
  • 林覺民 | 身在情長在
    這樣的一對恩愛夫妻,以林家在當地、當時的社會地位和家境,是能夠過著衣食無虞的平靜生活的,可當這種生活忽然被時代的戰火吞噬,對妻子陳意映來講無疑是毀滅性的打擊。林覺民生前的所作所為,他的妻子陳意映知道一些,但不全面,自己丈夫的思想行為發展到哪一步,她了解得並不太多。
  • 國家榮光丨千古家國情,林覺民絕筆書字字血淚!
    這個男孩便是日後寫下《稟父書》和《與妻書》的林覺民。1905年,18歲的林覺民迎娶了14歲的陳意映。陳意映,出生在一個官宦世家,她自小讀書,能詩善文。雖然成婚有些不情願,可林覺民慢慢被陳意映的才華吸引,婚後倆人的洞房小屋,陳意映取名為雙棲樓。婚後一年,陳意映誕下一子,取名依新。1907年,林覺民登上東渡日本的客輪。儘管囊中羞澀,父親林孝穎還是讓林覺民去日本留學。
  • 關於林覺民
    原來,這首歌是專門為林覺民寫的,是華視拍攝的電視劇《林覺民》中的主題歌。除了《訣別》外,我還找到了另外兩首關於他的歌,李建復的《意映卿卿》和齊豫的《覺》。準確地說,前者是寫給林覺民之妻陳意映的。這樣,我就總共找到了三首關於林覺民的歌。     林覺民是何許人也?竟然有人為他寫了三首歌?   林覺民(1887-1911),字意洞,號抖飛,又號天外生,福建閩侯人。
  • 林覺民之女,臨終前,忘記前塵往事,卻仍能背誦父親那封訣別書
    ……吾作此書,淚珠和筆墨齊下,不能竟書而欲擱筆……」《與妻書》劇照三天後的4月27日,林覺民參加黃興組織的廣州起義,在激烈的巷戰中因受傷不幸被俘。在獄中,他慷慨激昂地對廣州將軍張鳴歧與水師提督李準說道:「只要革除暴政,建立共和,能使國家安強,則死也瞑目」。李準聽後,為之動容,遂生惻隱之心,意欲拉攏。
  • 24歲為國捐軀,他留下一封《與妻書》:在愛面前,死亡不值一提
    歌名中的「覺」字,代指林覺民,他是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歌詞裡的「一個名字」,是指林覺民的妻子陳意映。他的情與義,她的愛與怨,因為緣分互相交融、因為愛情纏繞編織。他們的故事,本身就是一曲生命之歌,如泣如訴,盪氣迴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