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覺民《與妻書》:妻子看完後一病不起,生完孩子後抑鬱而終

2021-03-05 出奇制勝123

左:

林覺民 右:

陳意映

今人觀舊事,如走馬觀花,秋毫不察。而舊人翻查舊事,則歷歷在目,感同身受。

古往今來同影戲,頃刻存亡興滅。華夏兒女串聯起的土地之上,難以數盡碧血丹心。

汗青之上,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依稀可見。他們無不有兒女,無不有家室,但為大國而棄小家,此所謂撐起民族脊梁的仗義之士。

林覺民正是這樣國家興亡之際嶄露頭角的民間志士之一,一封《與妻書》成一生絕唱,妻子讀完鬱郁終日,產下遺子後隨夫而逝。

民族覺醒,匹夫出仕

林覺民與髮妻陳意映少年時代相識,封建的包辦婚姻風氣沒有影響這對郎才女貌的自由戀愛。

二人雖然是傳統婚禮,但已經有現代婚姻的味道。陳意映被林覺民的鴻鵠之志深深感染,也正因這般情投意合,才換來最終情真意切的夫亡婦隨。

林覺民與家人

作為中國最早一代的民族覺醒者,林覺民出生於19世紀末中國的一個鄉紳家庭,家庭條件優越。覺民父母安排覺民本是隨波逐流,讀書十載,謀求一官半職,自此碌碌一生。

然而造化弄人,自幼飽受儒家文化薰陶的林覺民,不滿足於宦海沉浮,更不願對貪腐的政治勢力唯唯諾諾。

他從孔聖人言行先典中悟出:好男兒志在天下,所謂修身治國平天下,匹夫也應當將治國立為己任;同時他也意識到這個延續了幾千年封建社會的盲目性與局限性。

他對儒學中君臣所說並無興趣,反而看出落後思想帶來的弊病與落後社會形態帶給國民生產力的桎梏。所謂功名利祿於他而言,不過是過眼雲煙。

這些為官者又有幾個為國為民,又有多少位高而不憂國。僅僅追求齊家的幸福,忽略了肩上的家國擔當。

在林覺民13歲的科舉考試上,他面對試卷上封建落後的考試內容,寥寥幾筆寫下「少年不望萬戶侯」,向世人明確傳達出他胸中的民族志氣與心中大義。

儘管考試內容對他來講輕而易舉,但他仍然不屑一顧。在接觸到先進思想的薰陶之後,他的胸腔之中冒出了一股與千萬華夏子女相共鳴的革命之火。

林覺民參加科舉考試

新思想從海外來往的船隻舶來,在福建兩廣地區迅速傳播開來,一時之間,知識分子群情高亢,無數新思想的革命者一一站起。

林覺民深受年輕革命家鄒容所感染,其書《革命軍》也被奉為圭臬。他極力讚賞鄒容書中提到的「革命與教育並行」理念,並對此進行實踐。

他同幾個志同道合的朋友在老家租了一大戶空房,用於興辦學校。辦起後,從親朋開始,叫上妻子陳意映與堂妹等共10人聽學。林覺民親自授課,教授國文。

林覺民為尚在蒙昧中的鄉裡人介紹國際形式,將他們的眼光從縣裡走出,到全中國,再放眼全世界。

鄉裡人受到鼓舞后,紛紛投入行動,將纏足陋習取締,放開幾千年就中國封建思想對女性的束縛。

林覺民

倡導革命,精神支柱

光緒二十八年,處於時代交叉口的少年們,無不在新舊兩個對立勢力中久久徘徊。

而當時的林覺民還在西洋文化開放的福建地區,飽經西方文化的感染,他更深一步地發覺清政府的落後與失敗。

當時中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進程已過半,國門大開,無數喪權辱國的條約協議在有為青年的心中閃過久久無法忘懷。

落後的理念與新潮的思想在福建地區碰撞的尤為激烈,林覺民從一開始就被這種開放化的新思想所吸引,漸漸地,他摸索出了一條救亡中國的革命之路。

他從意願上是民族改革的強烈支持者,每當他在傳播自己所想之時,總有人會嘲笑他杞人憂天,僅憑他一己之力想顛覆一個王朝可謂痴人說夢。

然而燕雀安知鴻鵠之志,星星之火代代相傳,久而久之便成燎原之勢。

在不被大多數人理解的苦悶之餘,林覺民認定需要尋求新的突圍方式。毅然決然放棄了家中地產,遠赴日本留學。

同盟會合照

東洋之地,不乏相同處境的同胞與同志,他們滿懷著一腔難以言述的熱血,以蚍蜉之力撼動千年封建之樹。

此時,日本的中國留學生中,自發組建了名為同盟會的救國組織,意在向國內同胞傳達先進的思想與精湛的技藝。

林覺民也找到並加入了組織,成為了同盟會福建分會的骨幹成員之一,也是從此刻起,他正式成為了一名先驅的革命者。

革命事業是註定危險而坎坷的,因此在留學時參加同盟會的種種行為,他全都沒有告訴家裡,怕家中妻子與老人擔憂。

星火燎原,家書悲哀

回到祖國之後,清政府的封建統治力逐漸衰弱,同盟會的組織逐漸強大,協會正籌劃在中國各地掀起革命浪潮。

其中廣州起義已經迫在眉睫,林覺民參與革命意願十分強烈,於是組織派遣他前往香港地區做好革命前的相關準備。

在去香港之前,還回到了福建老家招募有志青年,期間回到家中探望妻子,此時妻子已有身孕,身體非常虛弱。

林覺民

林覺民知道此一行兇多吉少,但他不敢告訴妻子自己即將參與革命的消息,只得強顏歡笑,忍著對家人的思念,面對父老鄉親他的淚水只好往肚子裡咽。

在家中呆了沒幾天時間,林覺民又藉故離開,起身前往革命一線。

妻子陳意映雖然嘴上沒說,但她早已察覺到丈夫進行秘密行動之事。

臨行之前,她跟林覺民說:「君今後遠行,必以告妻,願偕行」。生死不離之情,油然而發。

宣統時代,起義軍正式向清政府宣戰,但廣州地區兵力明顯不足,由黃興率領的民族起義軍人數遠遠小於前來鎮壓的清軍,打遊擊戰綽綽有餘但正面戰場還遠遠不是對手。

起義軍趁勢直取總督府,但時間拖得太長,清軍主力部隊前來,半數以上的起義同志紛紛犧牲,隊伍遭到重創,林覺民作為進攻總督府的領導也難逃被俘。

在獄中,林覺民始終不提組織相關信息,慷慨陳詞,絲毫不畏懼死亡,面對清軍他怒吼出封建勢力終將敗退的事實。

判決之前他向家中寄出《與妻書》,隨後林覺民便被無情殺害,享年僅僅24歲。

林覺民夫婦畫像

林覺民與妻子陳意映相識於14歲,雖然是受父母之命,聽媒妁之言相遇,但二人琴瑟相諧,並沒有因包辦婚姻導致感情冷淡。兩人經歷自由戀愛才終於走在一起,相伴終生。

林覺民的家庭衣食無憂,自幼又飽讀詩書,在革命思想的趨勢下又成為了時代的先進知識分子。

舊時代的女人往往以無才為德,除了女紅以外也再無學習,但陳意映卻與眾不同,也通曉禮儀,知書達理,貌美賢淑。

更重要的是,她非常理解並支持丈夫的革命事業,陳意映對林覺民不僅僅是夫妻之愛,更是面對崇仰之人的敬愛。作為丈夫堅實的後盾,陳意映相夫教子,孝敬公婆。

陳意映的思想十分進步,她不僅帶領同鄉女性放開小腳的束縛,還在陳寶琛的夫人王眉壽創辦了福建女子職業學堂後,到學府進修,深受新思潮的洗禮。

隨著家書寄到了林家中,妻子這才真正了解到丈夫的危險工作,頃刻間悲痛萬分。

陳意映

《與妻書》寫於帕上,書中言 「意映卿卿(陳意映)如晤:吾今以此書與汝永別矣!吾作此書時,尚為世中一人;汝看此書時,吾已成為陰間一鬼……」

此言一閱,陳意映頓感天旋地轉。因懷有身孕體弱,又有幾分暈厥之意。

攙扶至床上,次日清晨,趁家中公婆不注意,幾欲尋短見,多虧林父及時發覺異樣,進屋出手阻攔。

林父知道兒媳與兒子情深意切,此一亡真乃晴天霹靂,便勸慰兒媳:「孩子是無辜的,如今腹中有覺民遺子,切不可傷身尋死。」在嶽父再三的勸導之下,兒媳終於放棄了尋死。

林覺民犧牲後不久,廣東光復,大清滅亡,統治華夏幾千年的封建帝制就此隕落。可惜林覺民卻再也看不到如此一幕。

自從二人結婚開始,到林覺民犧牲也有七年有餘,在七年來聚少離多的情況下,二人的感情依舊堅如磐石。

《與妻書》

《與妻書》中言,覺民自認為命不久矣,特寄此書望妻子安康,撫養孩子長大,不能親口再見,實在遺憾。

在親屬的支持和振奮之下,妻子強忍著悲傷與痛苦生下覺民骨肉。妊娠中孕婦激素不穩定,再加上噩耗傳來,體弱不堪重負,兒子林中新早產而出,幸好母子平安。

但陳意映產後頓感生活再無追求,月子中,望著兒子面龐愈發像林覺民,心中更是苦不堪言,思念丈夫久而成疾,不久後悲傷而亡。

家中操辦喪事,願覺民於九泉之下能知曉國家之變動,廣東之光復,這也算是了結逝者生前心願。

歲月輕撫,容顏易改,但人心永存。二人相愛,至親伴侶,生死離別,難隔情深。

今前人一去,則留世之人不久於世。與妻一書傳達情之深切,身不由己;抑鬱而終盡顯愛之高尚,為情所亡。

相關焦點

  • 林覺民與陳意映:一封《與妻書》牽出民國最動人的愛情
    家中事物全由陳意映一人照料,林覺民對此充滿感激與愧疚。陳意映不知道丈夫在外奔波些什麼,她只知道思念快要將她吞噬。於是她曾哭泣央求:「即使今後遠行,也要一同隨行。」可最終還是沒能一起同行,因為陳意映懷孕了,為了孩子,她必須在家。她又一次送別丈夫,可這次,竟然是永別。1911年春林覺民抵達香港,準備在廣州發動起義。此去一別,可能是永別。在此之際,林覺民不能忘懷的還是家中的愛妻和父母。
  • 林覺民《與妻書》感動所有人,卻獨負她(陳意映):夫就義後兩年她抑鬱而終
    汝幸而偶我,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中國。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國。卒不忍獨善其身。嗟夫。巾短情長,所未盡者,尚有萬千,汝可以模擬得之。吾今不能見汝矣。汝不能舍吾,其時時於夢中得我乎。一慟。辛未三月廿六夜四鼓,意洞手書。家中諸母皆通文,有不解處,望請其指教,當盡吾意為幸。 附錄:《與妻書》譯文及相關信息意映愛妻,見字如見面:我現在用這封信跟你永遠分別了。
  • 林覺民和《與妻書》
    昨天早上醒來,洗漱的時候,腦子裡靈光一現,想到了林覺民的《與妻書》。明天是九月十八日,八十九年前的九月十八日,日軍開始了侵華戰爭,給中國人民帶來了沉重的災難。而自1840年以來,中國人民為了反抗侵略做出了巨大的犧牲。多少愛國志士毀家紓難,多少中華兒女為國捐軀,可謂是「為有犧牲多壯志,敢叫日月換新天。」而林覺民,是一個偉大的革命家,英勇的烈士。
  • 林覺民寫下絕筆《與妻書》,夫人看完傷心過度,2年後鬱鬱而終
    也許是烈士的壯舉感動人心,也許是潘達微的奔走起了作用,善堂同意將廣東城外白雲山麓的紅花崗作墓地。得到允許後,潘達微變賣房產作為地錢,又購置漱口棺材,他親自帶領工人和仵作來往於諮議局至紅花崗那泥濘的路上,將屍體清洗、擦拭、整理後安置於棺槨中,一具一具歸葬於紅花崗中,他一共收斂了72具遺骸。
  • 林覺民與陳意映:「卿卿如晤「 絕世《與妻書》
    正如《與妻書》所述:「初婚三四月,適冬之望日前後,窗外疏梅篩月影,依稀掩映,吾與汝並肩攜手,低低切切。何事不語,何情不訴?」陳意映深受林覺民思想影響,帶頭放棄了纏小腳陋習,進入陳寶琛夫人創辦的福州女子師範學堂學習,成為該校畢業生。
  • 八一八林覺民的妻子吧
    吾生平未嘗以吾所志語汝,是吾不是處。然語之,又恐汝日日為吾擔憂。吾犧牲百死而不辭,而使汝擔憂,的的非吾所忍。吾愛汝至,所以為汝謀者惟恐未盡。汝幸而偶我,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國!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國,卒不忍獨善其身!嗟夫!巾短情長,所未盡者尚有萬千,汝可摹擬得之。吾今不能見汝矣!汝不能舍吾,其時時於夢中尋我乎!一慟!  辛亥三月念六夜四鼓,意洞手書。
  • 【月聽】林覺民:《與妻書》
    ——即4月24日晚——寫給其妻子陳意映的訣別信。夜闌人靜時,想到即將到來的殘酷而轟轟烈烈、生死難卜的起義以及自己的龍鍾老父、弱妻稚子,他思緒翻湧,不能自已,徹夜疾書,分別寫下了給父親和妻子的訣別書,天亮後交給一位朋友,說:「我死,幸為轉達。」
  • 林覺民:不負天下卻負卿
    這是一首革命的壯烈與愛戀的繾綣交匯融合的歌,齊豫空靈純淨的嗓音是一個女人向命運溫柔的質問,還有深深的無奈的嘆喟——你的不得不舍和遺棄都是真情的堅持我留守著數不完的夜和載沉載浮的凌遲誰給你選擇的權利 讓你就這樣的離去誰把我無止境的付出都化成紙上的一個名字這個名字便是陳意映,林覺民的妻子。
  • 林覺民之女,臨終前,忘記前塵往事,卻仍能背誦父親那封訣別書
    ……吾作此書,淚珠和筆墨齊下,不能竟書而欲擱筆……」《與妻書》劇照三天後的4月27日,林覺民參加黃興組織的廣州起義,在激烈的巷戰中因受傷不幸被俘。在獄中,他慷慨激昂地對廣州將軍張鳴歧與水師提督李準說道:「只要革除暴政,建立共和,能使國家安強,則死也瞑目」。李準聽後,為之動容,遂生惻隱之心,意欲拉攏。
  • 林覺民英勇就義,陳意映收到遺書後,幾欲隨他而去,公婆下跪才將她勸住
    出發前三天,林覺民大約也想到了自己的結局不會太好。所以,他寫下了令無數人為之淚目的《與妻書》,並囑託自己的朋友:我死,幸為轉達。後來,這封訣別信還是被送到了林覺民妻子陳意映的手上。陳意映看完書信後悲憤不已,欲隨丈夫而去。
  • 謳歌家國大愛 原創歌劇《與妻書》修改後再度上演
    12月11日至13日在林覺民的故鄉福州,經過兩年後的修改調整,原創民族歌劇《與妻書》再次在福建大劇院上演,唱響謳歌民主革命先驅的動人旋律。歌劇《與妻書》由周長斌編劇、章紹同作曲,鄧一江擔任導演,福建省歌舞劇院和福建師範大學音樂學院演出。
  • 【品讀】林覺民:不負天下,但負一人
    父親也是一片苦心,因為當時革命的暴風雨即將來臨,林孝穎知道兒子的叛逆,所以,讓他去留學,希望避開是非。但是父親想不到的是,在日本,一大批熱血的中國男兒正在那裡聚集,他們正在商討救國之路,林覺民一到日本就加入了同盟會,他參加各種集會,寫進步文章。他參加演說:「中國危在旦夕,大丈夫以死報國,哭泣有什麼用?
  • 林覺民 | 身在情長在
    為了讓自己的愛妻不為自己有太多的擔心,林覺民隱瞞了很多,這也是革命隊伍的組織紀律所需,所以在這封家書中,林覺民除了表達對妻子的眷戀,更多的是向妻子解釋他做出赴死決定的原因:「吾做此書,淚珠和筆墨齊下,不能竟書而欲擱筆,又恐汝不察吾衷,謂吾忍舍汝而死」。從信的內容中我們可以清晰地感觸到林覺民在民族危亡時刻的大義凜然,錚錚鐵骨和深深的家國情懷,還有面對即將永訣於妻、子的內心的糾結與痛楚。
  • 國家榮光丨千古家國情,林覺民絕筆書字字血淚!
    年僅十三歲的孩子在考卷上奮筆寫下了「少年不望萬戶侯」七個大字,便揚長而去了。這個男孩便是日後寫下《稟父書》和《與妻書》的林覺民。1905年,18歲的林覺民迎娶了14歲的陳意映。陳意映,出生在一個官宦世家,她自小讀書,能詩善文。雖然成婚有些不情願,可林覺民慢慢被陳意映的才華吸引,婚後倆人的洞房小屋,陳意映取名為雙棲樓。婚後一年,陳意映誕下一子,取名依新。
  • 關於林覺民
    1911年回國後,他留下了情真意切的絕筆「與妻書」,和黃興等革命黨人勇猛地攻入總督衙門,轉戰途中受傷力盡被俘。    據說,清兩廣總督張鳴岐、水師提督李準親自在提督衙門內審訊林覺民時,他毫無懼色。林覺民不會說廣東話,便直接用英語慷慨陳詞。張嘆道:「惜哉,林覺民!面貌如玉,肝腸如鐵,心地光明如雪」。他認為這種人才不可給革命黨,遂下令將其處死。
  • 林覺民:《與妻書》100年來最感人的一封情書
    誰給你選擇的權利 讓你就這樣的離去誰把我無止境的付出都化成紙上的一個名字這個名字便是陳意映,林覺民的妻子。1907年,林覺民前往日本讀書。在日本讀書期間,林覺民參加了同盟會,成為一名革命戰士。1911年,林覺民從日本歸來,準備參加廣州起義。林覺民回家探望父母和已經懷孕的妻子後,毅然前往廣州參加起義。在前往廣州的路上,在深夜時分,他在手帕上寫下了這篇今天家喻戶曉的《與妻書》。林覺民在廣州起義中是受傷被捕的。時任兩廣總督的張鳴岐和水師提督李準會審林覺民。林覺民不會說廣東話,便用英語回答問題。
  • 林覺民&陳意映:一朝風月,萬古長青(下)
    她想一目十行,卻偏偏放不過每一個字,如果,如果……是不是我不看這封信,覺民便會是依然活著?眼前的每一個字,都如一把尖銳的刀子,每讀一個字,心便被狠狠剜下一塊。陳意映的眼睛因為不斷有淚湧出而模糊了眼前的字字句句,仿佛已經失去身上所有的力量,顫抖的雙手甚至承受不了一方手絹的重量。
  • 田 螺 姑 娘 陳 意 映,《與妻書》是感天動地的新螺仙傳奇
    林覺民準備獻身革命事業,深怕自己無法給陳意映幸福,婚禮結束後便不告而別地離家前往廈門港,準備東渡日本。到了廈門,他又擔心父親,便請廈門親戚通知父親自己的決定。父親立即趕來廈門,勸他無論如何也要留個孩子。 林覺民不忍父親傷心,只好跟著父親回到福州,一進家門看到妻子陳意映很是尷尬。
  • 《與妻書》:世間安得雙全法,願今生莫負了卿卿
    在近代歷史上,最有名的一封寫給妻子的信令人不忍卒讀。在戰火紛飛的年代裡,為了推翻清王朝,同盟會黃興率領敢死隊發動廣州起義,攻打兩廣總督府。起義失敗後,黃花崗上犧牲了72名烈士,其中就有一位不到二十五歲的青年人林覺民。「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書與汝永別矣!
  • 生完寶寶焦慮、失眠、還抑鬱?醫生:產後抑鬱不是矯情,是病!
    生娃前:我是漂亮的小仙女 生娃後:衣服舒服就好生娃前:老娘不開心就辭職 生娃後:寶寶奶粉、尿不溼,哪哪都要花錢,忍忍就過去吧生娃前:哎呀,人家拿不動啦(我來我來)生娃後:左手抱娃,右手嬰兒車,肩上還有媽咪包生娃前:精緻白領,周末嗨到不想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