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覺民:《與妻書》100年來最感人的一封情書

2021-02-23 女菌愛讀書

想寫一個人,

思量幾許,

還是先聽了齊豫的一首歌,

歌名就一個字——覺。

林覺民的覺。

覺 
當我看見你的信 
我竟然相信 
剎那即永恆 
再多的難捨和捨得 
有時候不得不舍 

這是一首革命的壯烈與愛戀的繾綣交匯融合的歌,齊豫空靈純淨的嗓音是一個女人向命運溫柔的質問,還有深深的無奈的嘆喟——

你的不得不舍和遺棄都是真情的堅持

我留守著數不完的夜和載沉載浮的凌遲

誰給你選擇的權利 

讓你就這樣的離去
誰把我無止境的付出都化成紙上的一個名字

這個名字便是陳意映,林覺民的妻子。

《百年情書》劇照

背景介紹:

林覺民出生在今天福州最為繁華的三坊七巷。林覺民同學在13歲參加科舉考試時揮筆寫下了「少年不望萬戶侯」七個大字,然後揚長而去。1907年,林覺民前往日本讀書。在日本讀書期間,林覺民參加了同盟會,成為一名革命戰士。1911年,林覺民從日本歸來,準備參加廣州起義。林覺民回家探望父母和已經懷孕的妻子後,毅然前往廣州參加起義。在前往廣州的路上,在深夜時分,他在手帕上寫下了這篇今天家喻戶曉的《與妻書》。

林覺民在廣州起義中是受傷被捕的。時任兩廣總督的張鳴岐和水師提督李準會審林覺民。林覺民不會說廣東話,便用英語回答問題。他慷慨陳詞,滿庭震動。兩廣總督張鳴歧嘆道:「惜哉,林覺民!面貌如玉,肝腸如鐵,心地光明如雪」。當時有人勸總督大人為國留才,而張總督認為這種英雄人物萬不可留給革命黨,遂下令處死。林英雄殉國時,年僅24歲。

《辛亥革命》劇照

意映卿卿如晤: 

吾今以此書與汝永別矣!吾作此書時,尚為世中一人;汝看此書時,吾已成為陰間一鬼。吾作此書,淚珠和筆墨齊下,不能竟書而欲擱筆。又恐汝不察吾衷,謂吾忍舍汝而死,謂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為汝言之。

吾至愛汝!即此愛汝一念,使吾勇於就死也!吾自遇汝以來,常願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屬,然遍地腥雲,滿街狼犬,稱心快意,幾家能夠?司馬青衫,吾不能學太上之忘情也。語云,仁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吾充吾愛汝之心,助天下人愛其所愛,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顧汝也。汝體吾此心,於悲啼之餘,亦以天下人為念,當亦樂犧牲吾身與汝身之福利,為天下人謀永福也。汝其勿悲。

汝憶否四五年前某夕,吾嘗語曰:「與使吾先死也,無寧汝先吾而死。」汝初聞言而怒,後經吾婉解,雖不謂吾言為是,而亦無辭相答。吾之意蓋謂以汝之弱,必不能禁失吾之悲,吾先死留苦與汝,吾心不忍,故寧請汝先死,吾擔悲也。嗟夫,誰知吾卒先汝而死乎!

吾真不能忘汝也!回憶后街之屋,入門穿廊,過前後廳,又三四折有小廳,廳旁一室為吾與汝雙棲之所。初婚三四個月,適冬之望日前後,窗外疏梅篩月影,依稀掩映,吾與汝並肩攜手,低低切切,何事不語,何情不訴!及今思之,空餘淚痕!又回憶六七年前,吾之逃家復歸也,汝泣告我:「望今後有遠行,必以告妾,妾願隨君行。」吾亦既許汝矣。前十餘日回家,即欲乘便以此行之事語汝,及與汝相對,又不能啟口;且以汝之有身也,更恐不勝悲,故惟日日呼酒買醉。嗟夫!當時餘心之悲,蓋不能以寸管形容之。

《辛亥革命》劇照

吾誠願與汝相守以死。第以今日事勢觀之,天災可以死,盜賊可以死,瓜分之日可以死,奸官汙吏虐民可以死,吾輩處今日之中國,國中無地無時不可以死!到那時使吾眼睜睜看汝死,或使汝眼睜睜看我死,吾能之乎!抑汝能之乎!即可不死,而離散不相見,徒使兩地眼成穿而骨化石,試問古來幾曾見破鏡能重圓,則較死為苦也。將奈之何?今日吾與汝幸雙健;天下人人不當死而死,與不願離而離者,不可數計;鍾情如我輩者,能忍之乎?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顧汝也!吾今死無餘憾,國事成不成,自有同志者在。依新已五歲,轉眼成人,汝其善撫之,使之肖我。汝腹中之物,吾疑其女也,女必像汝,吾心甚慰;或又是男,則亦教其以父志為志,則我死後,尚有二意洞在也,甚幸甚幸!

吾家後日當甚貧,貧無所苦,清靜過日而已。 

吾今與汝無言矣!吾居九泉之下,遙聞汝哭聲,當哭相和也。吾平日不信有鬼,今則又望其真有。今人又言心電感應有道,吾亦望其言是實,則吾之死,吾靈尚依依旁汝也,汝不必以無侶悲!

吾生平未嘗以吾所志語汝,是吾不是處。然語之,又恐汝日日為吾擔憂。吾犧牲百死而不辭,而使汝擔憂,的的非吾所忍。吾愛汝至,所以為汝謀者惟恐未盡。汝幸而偶我,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國!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國,卒不忍獨善其身!嗟夫!巾短情長,所未盡者尚有萬千,汝可摹擬得之。吾今不能見汝矣!汝不能舍吾,其時時於夢中尋我乎!一慟!

辛亥三月念六夜四鼓,意洞手書。

白話譯文

意映愛妻,見字如面:我現在用這封信跟你永遠分別了!我寫這封信時,還是人世間一個人;你看這封信時,我已經成為陰間一鬼了。我寫這封信,淚珠和筆墨一齊落下,不能夠寫完信就想放下筆,又怕你不了解我的苦衷,說我忍心拋棄你去死,說我不知道你不想讓我死,所以就強忍著悲痛給你說這些話。

       我非常愛你,也就是愛你的這一意念,促使我勇敢地去死呀。我自從結識你以來,常希望天下的有情人都能結為夫婦;然而遍地血腥陰雲,滿街兇狼惡犬,有幾家能稱心滿意呢?江州司馬同情琵琶女的遭遇而淚溼青衫,我不能學習那種思想境界高的聖人而忘掉感情啊。古語說:仁愛的人「尊敬自己的老人,從而推及尊敬別人的老人,愛護自己的兒女,從而推及愛護別人的兒女」。我擴充我愛你的心情,幫助天下人愛他們所愛的人,所以我才敢在你之前死而不顧你呀。你能體諒我這種心情,在哭泣之後,也把天下的人作為自己思念的人,應該也樂意犧牲我一生和你一生的福利,替天下人謀求永久的幸福了。你不要悲傷啊!

你還記得嗎?四五年前的一個晚上,我曾經對你說:「與其讓我先死,不如讓你先死。」你剛聽這話就很生氣,後來經過我委婉的解釋,你雖然不說我的話是對的,但也無話可答。我的意思是說憑你的瘦弱身體,一定經受不住失去我的悲痛,我先死,把痛苦留給你,我內心不忍,所以寧願希望你先死,讓我來承擔悲痛吧。唉!誰知道我終究比你先死呢?我實在是不能忘記你啊!回憶后街我們的家,進入大門,穿過走廊,經過前廳和後廳,又轉三四個彎,有一個小廳,小廳旁有一間房,那是我和你共同居住的地方。剛結婚三四個月,正趕上冬月十五日前後,窗外稀疏的梅枝篩下月影遮掩映襯;我和你並肩攜手,低聲私語,什麼事不說?什麼感情不傾訴呢?到現在回想起當時的情景,只剩下淚痕。又回憶起六七年前,我背著家裡人出走又回到家時,你小聲哭著告訴我:「希望今後要遠走,一定把這事告訴我,我願隨著你遠行。」我也已經答應你了。十幾天前回家,就想順便把這次遠行的事告訴你,等到跟你面對時,又開不了口,況且因你懷孕了,更怕你不能承受悲傷,所以只天天要酒求得一醉。唉!當時我內心的悲痛,是不能用筆墨來形容的。


《百年情書》劇照

我確實願意和你相依為命直到老死,但根據現在的局勢來看,天災可以使人死亡,盜賊可以使人死亡,列強瓜分中國的時候可以使人死亡,貪官汙吏虐待百姓可以使人死亡,我們這輩人生在今天的中國,國家內無時無地不可以使人死亡。到那時讓我眼睜睜看你死,或者讓你眼睜睜看我死,我能夠這樣嗎?還是你能這樣做呢?即使能不死,但是夫妻離別分散不能相見,白白地使我們兩地雙眼望穿,屍骨化為石頭,試問自古以來什麼時候曾見過破鏡能重圓的?那麼這種離散比死要痛苦啊,這將怎麼辦呢?今天我和你幸好雙雙健在,天下的不應當死卻死了和不願意分離卻分離了的人,不能用數字來計算,像我們這樣愛情專一的人,能忍受這種事情嗎?這是我敢於毅然去死而不顧你的緣故啊!我現在死去沒有什麼遺憾,國家大事成功與不成功自有同志們在繼續奮鬥。依新已經五歲了,轉眼之間就要長大成人了,希望你好好地撫養他,使他像我。你腹中的胎兒,我猜她是個女孩,是女孩一定像你,我心裡非常欣慰。或許又是個男孩,你就也教育他以父親的志向作為志向,那麼我死後還有兩個意洞在呀。太高興啦,太高興啦!我們家以後的生活該會很貧困,但貧困沒有什麼痛苦,清清靜靜過日子罷了。

我現在跟你再沒有什麼話說了。我在九泉之下遠遠地聽到你的哭聲,應當也用哭聲相應和。我平時不相信有鬼,現在卻又希望它真有。現在又有人說心電感應有道,我也希望這話是真的。那麼我死了,我的靈魂還能依依不捨地伴著你,你不必因為失去伴侶而悲傷了。

我平素不曾把我的志向告訴你,這是我的不對的地方;可是告訴你,又怕你天天為我擔憂。我為國犧牲,死一百次也不推辭,可是讓你擔憂,的確不是我能忍受的。我愛你到了極點,所以替你打算的事情只怕不周全。你有幸嫁給了我,可又如此不幸生在今天的中國!我有幸娶到你,可又如此不幸生在今天的中國!我終究不忍心只顧全自己。唉!方巾短小情義深長,沒有寫完的心裡話,還有成千上萬,你可以憑方巾領會沒寫完的話。我現在不能見到你了,你又不能忘掉我,大概你會在夢中夢到我吧!寫到這裡太悲痛了!辛未年三月二十六日深夜四更,意洞親筆寫。

家中各位伯母、叔母都通曉文字,有不理解的地方,希望請她們指教。應當完全理解我的心意是好。

相關焦點

  • 林覺民與陳意映:「卿卿如晤「 絕世《與妻書》
    林覺民天性聰慧,讀書過目不忘,深得林孝穎喜愛。林覺民小時候厭惡科舉,遵父命應考童生,竟在試卷上寫下「少年不望萬戶侯」,第一個交卷。1902年,林覺民考入福州全閩大學堂文科學習,曾數次領導學生運動。林覺民林覺民的妻子陳意映,是螺江陳氏第十九世孫女,字芳佩。
  • 林覺民與陳意映:一封《與妻書》牽出民國最動人的愛情
    近日重讀《與妻書》,再一次被林覺民的深情感動,這可能是民國最動人的愛情。
  • 林覺民和《與妻書》
    昨天早上醒來,洗漱的時候,腦子裡靈光一現,想到了林覺民的《與妻書》。明天是九月十八日,八十九年前的九月十八日,日軍開始了侵華戰爭,給中國人民帶來了沉重的災難。而自1840年以來,中國人民為了反抗侵略做出了巨大的犧牲。多少愛國志士毀家紓難,多少中華兒女為國捐軀,可謂是「為有犧牲多壯志,敢叫日月換新天。」而林覺民,是一個偉大的革命家,英勇的烈士。
  • 寫給你的最後一封情書
    今天的故事是《與妻書》《與妻書》又名《與妻訣別書》是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林覺民在1911年黃花崗起義的三天前即4月24日晚寫給其妻子陳意映的訣別信。它講述了為推翻清王朝腐朽的統治,公元1911年4月27日,革命志士炮轟兩廣總督府,遭遇清軍圍攻,死傷慘重,其中一位年僅24歲的青年林覺民,留下了一封盪氣迴腸的《與妻書》,文如黃鐘大呂,情如杜鵑啼血,感動天下。
  • 【月聽】林覺民:《與妻書》
    寫作背景:  《與妻書》又名《與妻訣別書》,是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林覺民,在1911年黃花崗起義的三天前  《與妻書》惟其感人,就在於它情真意切,字字泣血,到處都是濃得化不開的真情,纏綿悱惻而又充滿激情,充滿凜然正氣,為國捐軀的激情與對愛妻的深情兩相交融、相互輝映,叫人斷腸落淚,而又撼人魂魄、令人感奮。雖然已時隔一百年,但文章的魅力依然,作者對愛妻的那份真情、那種「以天下人為念」、捨生取義的革命者的氣度風範,依然令人動容,而且將流芳百世、名垂千古。
  • 林覺民《與妻書》:妻子看完後一病不起,生完孩子後抑鬱而終
    林覺民正是這樣國家興亡之際嶄露頭角的民間志士之一,一封《與妻書》成一生絕唱,妻子讀完鬱郁終日,產下遺子後隨夫而逝。民族覺醒,匹夫出仕林覺民與髮妻陳意映少年時代相識,封建的包辦婚姻風氣沒有影響這對郎才女貌的自由戀愛。二人雖然是傳統婚禮,但已經有現代婚姻的味道。
  • 廣東話劇院《與妻書》臺北首演掌聲雷動
    南方日報臺北訊 (特派記者/郭珊) 廣東話劇院為紀念辛亥革命100周年重點打造的話劇《與妻書》,昨晚在臺北新舞臺隆重首演,這也是該院首次登上臺灣舞臺。國民黨副主席蔣孝嚴、國民黨副秘書長張榮恭,與數百名臺北各界人士及藝術院校師生一起觀看了該劇的演出。演出結束後,在全場觀眾雷鳴般的掌聲中,蔣孝嚴、張榮恭走上舞臺與演員握手併合影留念。
  • 林覺民 | 身在情長在
    林覺民是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與妻書》是林覺民在參加廣州起義前夕,在香港寫給妻子陳意映的絕筆信。這封信的字裡行間,充滿著對愛妻的戀戀不捨、肝腸寸斷和對自己從事革命事業的無悔和堅毅。後參加科舉考試,但卻無意獲取功名,遂在考卷上題了「少年不望萬戶侯」七個大字,離開考場,如此壯舉大有李白那種「天子呼來不上船」的豪邁。他們新婚的時光是那樣的寧靜、安詳、恩愛、甜蜜和富有詩意。「初婚三四個月,適冬之望日前後,窗外疏梅篩月影,依稀掩映;吾與(汝)並肩攜手,低低切切,何事不語?何情不訴?」
  • 《百年情書》|意映卿卿如晤
    陽春白雪總好過下裡巴人歡迎關注,與有榮焉原創 盤絲洞裡的薇薇安既見君子,雲胡不喜落葉知秋初聞《與妻書》,還是在央視的「見字如面」節目之上。再聞《與妻書》,是我特意去搜尋的電影《百年情書》。王柏傑飾演的林覺民,蔣夢婕飾演的陳意映。電影裡家國天下,少年意氣,拋頭顱灑熱血。你我力雖纖薄,但若喚醒民眾,便是希望。這一絲一毫的希望,也要用火熱的鮮血開出花來。《與妻書》是一封情書,也是一封絕筆書。如信中所言: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書與汝永別矣!
  • 林覺民之女,臨終前,忘記前塵往事,卻仍能背誦父親那封訣別書
    打開針盒,裡面有兩封書信,一封是給妻子陳意映的《與妻書》,另一封則是寄其父的《稟父書》。當家人讀到這兩封訣別書後,懷有身孕的陳意映悲痛欲絕,當場暈倒在地。丈夫犧牲後,陳意映整日以淚洗面,又擔心腹中的胎兒,支撐著自己活下去。與丈夫雖只做了六年的夫妻,但夫妻之間的愛慕與默契,卻是外人難以理解的。
  • 24歲為國捐軀,他留下一封《與妻書》:在愛面前,死亡不值一提
    這裡,同樣是革命烈士林覺民的故裡。1887年,也就是清朝光緒十三年,林覺民出生在三坊七巷最北面的一條巷子——楊橋巷。他從小過繼給叔父林孝穎。如此良辰美景,林覺民與他心愛的人兒十指相扣,並肩相依,立於窗前,低低切切,互訴衷腸。兩人無話不說,無情不訴。新婚燕爾的三四個月,是林覺民,也是陳意映生命中最美好的時光。卿卿我我共嬋娟,耳鬢廝磨小團圓。林覺民沒有耽溺於這樣的夫妻生活,他希望自己帶動伴侶成長,帶動整個時代進步。
  • 關於林覺民
    原來,這首歌是專門為林覺民寫的,是華視拍攝的電視劇《林覺民》中的主題歌。除了《訣別》外,我還找到了另外兩首關於他的歌,李建復的《意映卿卿》和齊豫的《覺》。準確地說,前者是寫給林覺民之妻陳意映的。這樣,我就總共找到了三首關於林覺民的歌。     林覺民是何許人也?竟然有人為他寫了三首歌?   林覺民(1887-1911),字意洞,號抖飛,又號天外生,福建閩侯人。
  • 八一八林覺民的妻子吧
    近代民主革命烈士,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著譯有《六國比較憲法論》等。   --三坊七巷」系列之五:楊橋巷17號   (2005-06-27 11:16:56)       1900年,家住楊橋巷的父親送兒子參加科舉的第一關童生考試。父親對兒子寄予厚望———學而優才能做官,才能光耀門庭。然
  • 國家榮光丨千古家國情,林覺民絕筆書字字血淚!
    年僅十三歲的孩子在考卷上奮筆寫下了「少年不望萬戶侯」七個大字,便揚長而去了。這個男孩便是日後寫下《稟父書》和《與妻書》的林覺民。1905年,18歲的林覺民迎娶了14歲的陳意映。陳意映,出生在一個官宦世家,她自小讀書,能詩善文。雖然成婚有些不情願,可林覺民慢慢被陳意映的才華吸引,婚後倆人的洞房小屋,陳意映取名為雙棲樓。婚後一年,陳意映誕下一子,取名依新。
  • 謳歌家國大愛 原創歌劇《與妻書》修改後再度上演
    12月11日至13日在林覺民的故鄉福州,經過兩年後的修改調整,原創民族歌劇《與妻書》再次在福建大劇院上演,唱響謳歌民主革命先驅的動人旋律。歌劇《與妻書》由周長斌編劇、章紹同作曲,鄧一江擔任導演,福建省歌舞劇院和福建師範大學音樂學院演出。
  • 《與妻書》:世間安得雙全法,願今生莫負了卿卿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這是宋代大文學家蘇軾為悼念原配妻子王弗而寫的一首悼亡詞《江城子》。蘇東坡十九歲與年方二八的王弗結婚。夫妻恩愛情深,可惜王弗二十七歲去世。
  • 林覺民《與妻書》感動所有人,卻獨負她(陳意映):夫就義後兩年她抑鬱而終
    《與妻書》林覺民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書與汝永別矣。
  • 林覺民英勇就義,陳意映收到遺書後,幾欲隨他而去,公婆下跪才將她勸住
    出發前三天,林覺民大約也想到了自己的結局不會太好。所以,他寫下了令無數人為之淚目的《與妻書》,並囑託自己的朋友:我死,幸為轉達。後來,這封訣別信還是被送到了林覺民妻子陳意映的手上。陳意映看完書信後悲憤不已,欲隨丈夫而去。
  • 林覺民寫下絕筆《與妻書》,夫人看完傷心過度,2年後鬱鬱而終
    1911年,同盟會成員黃興領導革命黨人在廣州再次發動武裝起義。這次起義籌備的相當周密,孫中山吸取了此前數次失敗的經驗,在起義的人員、調度、交通、軍械等方面做了最充分的準備。1887年,林覺民出生在福建福州,自幼過繼給叔父,為家中獨子。13歲時,他應父命參加科舉童生考試,可他志不在求取功名,便在試卷上揮筆寫下"少年不望萬戶侯",轉而求學於新式學堂。1907年,林覺民東渡日本成為慶應大學的一名留學生,不久後,熱衷於革命的他加入了中國同盟會,踏上了一條註定艱辛的"求變"之路路。
  • 林覺民:不負天下卻負卿
    林覺民的覺。中學時候,在語文課本上讀過林覺民的文章,《與妻書》。未經世事的心又怎能感悟這位民國熱血男兒對妻子的深情篤意?如今,再次品讀,便是一次次無法抑制的感動,幾欲為之落淚斷腸。林覺民是著名的「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在當時的兩廣總督張鳴歧視眼中,他亦是「面貌如玉,肝腸如鐵,心底光明如雪」的奇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