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座偏僻小島上的寺院,見證了一百多年前那不為人知的悲壯一幕。那些日子林覺民經常來到這裡。為了選拔敢死隊員,數百人秘密聚集於此。
「選鋒隊」成立了,新的問題又來了,起義需要武器彈藥,可經費不足,林覺民就召集人馬自製炸藥。林覺民先把做好的炸藥裝進小罐子,為了掩人耳目,再將小罐子放進提盒裡運輸。按照計劃,做好的炸藥先運至香港,再送進廣州城,林覺民親自護送。前幾次放假回家,林覺民都會抱著孩子,教陳意映日語。而這一次他卻不願見父親、妻子、孩子,他怕分別時的難離難捨,他怕自己丟掉誓死的決心。細心的陳意映覺察出林覺民的異樣懇請林覺民,如若遠行就將自己帶上,無論生死,都願相隨。此時陳意映已有八個月身孕,林覺民又怎能將她帶在身旁。1911年4月9日,林覺民帶領二十幾名「選鋒」隊員從馬尾登船前往香港。1911年4月24日深夜,林覺民獨自坐在書桌前,明天就要帶領「選鋒」隊員進廣州了。國家存亡的憂愁與故鄉親人的思念裹挾著衝擊著他的心,此刻林覺民再也抑制不住他的情緒,淚水奪眶而出。他拿起筆,把自己最後想要對妻子說的話,寫進了這封《與妻書》。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書與汝永別矣!吾作此書時,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書時,吾已成為陰間一鬼……汝腹中之物,吾疑其女也,女必像汝,吾心甚慰。林覺民對這紛擾的世界有著太多的眷戀,他放心不下自己的妻子,他想見一見,那還未出生的孩子。然而在國家存亡之時,林覺民只是擦乾眼角的淚水,直面這未知的戰鬥。
4月25日,林覺民帶領「選鋒隊」,潛入廣州城。可一進廣州,他就收到了一個壞消息。清政府突然增兵廣州,下令全城戒嚴。
原來,在起義軍裡出了奸細,起義的所有細節兩廣總督張鳴岐都了如指掌。他甚至了解到起義領袖黃興就藏匿於小東營5號。城外的起義部隊不能進城,原定的十路起義軍也不能到位。更急迫的是,購買的軍火也沒能運進廣州城,很多人紛紛提議取消起義。
在一本名為《黃花崗福建十傑》的書中,當時在現場的鄭烈回憶了林覺民的慷慨陳詞。「此舉若敗,死者必多,定能感動同胞。吾輩死,而同胞尚不醒者,吾決不信也。使吾同胞,一旦盡奮而起,克復神州,重興祖國,則吾輩雖死之日猶生之年也。寧有憾哉!寧有憾哉!」。用自己的生命,喚醒國人,林覺民視死如歸的態度,讓黃興堅定了起義的決心,他把起義時間定在了兩天後的4月27日。
1911年4月27日,下午5點30分,黃花崗起義打響。120多名青年,臂纏白巾,手執槍械炸彈,直撲兩廣總督署。可這裡早已人去樓空,戰鬥剛一打響兩廣總督張鳴岐就從後門逃走了。「選鋒隊」在追擊中遇到了水師提督李準的大隊清軍,展開巷戰。黃興右手受傷,斷了兩指,林覺民腰部中彈,鮮血泉湧,他強忍傷痛繼續戰鬥,直至力盡被俘。經過一夜激戰,終因寡不敵眾,起義宣告失敗。
1911年5月3日,林覺民和七十幾名被捕的起義軍,在廣州的天字碼頭被清政府殺害,張鳴岐命令將起義軍的屍體拋進珠江。林覺民犧牲時,年僅24歲。
這次起義中,80多名「選鋒」隊員犧牲,他們的平均年齡只有29歲。最終,只有72具烈士遺骸被人收集起來,合葬於廣州北郊白雲山南麓的黃花崗。孫中山得知起義失敗的消息後,悲嘆道,「吾黨菁華,付之一炬!」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1911年10月12日,武漢三鎮光復。短短四個多月,大清王朝土崩瓦解,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徹底結束。林覺民犧牲的消息傳回了他的家,為躲避清政府追捕,陳意映賣掉祖宅,帶著全家搬到了光祿坊早題巷。一天夜裡,不知是誰冒著風險,將一個小包裹送到這裡。打開來看,正是林覺民在起義前三天寫下的絕筆:《稟父書》和《與妻書》。吾充吾愛汝之心,助天下人愛其所愛,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顧汝也。汝體吾此心,於啼泣之餘,亦以天下人為念,當亦樂犧牲吾身與汝身之福利,為天下人謀永福也。
當年,陳意映讀到《與妻書》時,究竟會是怎樣的一種心境?1911年5月19日,林覺民犧牲不足一個月,悲傷過度的陳意映早產,生下遺腹子林仲新。兩年後,陳意映鬱鬱而終,年僅22歲。
當年從陳意映手中買下林家老宅的人名叫謝欒恩,他的孫女對這幢老房子有過生動描寫。「這所房子很大,祖父和我們這一房,就住在大廳堂的兩邊,我們這邊前後房,住著我們一家6口,祖父的前、後房只有他一個人,和滿屋滿架的書。那裡就成了我的樂園……」 謝欒恩的孫女就是著名作家冰心。
林家老宅見證了一個為了理想獻出生命的少年,也見證了時代變遷。林覺民他們這樣一群青年,甘用熱血和頭顱震醒民眾,換取中國的未來,書寫了一封動人和無私的「家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