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榮光丨千古家國情,林覺民絕筆書字字血淚!

2021-02-07 紀錄中國
1900年的一天,三坊七巷口走出一對父子,他們去參加科舉的第一關——童生考試。年僅十三歲的孩子在考卷上奮筆寫下了「少年不望萬戶侯」七個大字,便揚長而去了。這個男孩便是日後寫下《稟父書》和《與妻書》的林覺民。
1905年,18歲的林覺民迎娶了14歲的陳意映。陳意映,出生在一個官宦世家,她自小讀書,能詩善文。雖然成婚有些不情願,可林覺民慢慢被陳意映的才華吸引,婚後倆人的洞房小屋,陳意映取名為雙棲樓。婚後一年,陳意映誕下一子,取名依新。

1907年,林覺民登上東渡日本的客輪。儘管囊中羞澀,父親林孝穎還是讓林覺民去日本留學。這也成為了林覺民一生中最重要的一次啟程。 櫻花爛漫的異國,此時正聚集著一大群憂國憂民的血性男兒。在這些人裡,最堅定的革命者,就是孫中山。他第一個喊出「振興中華」的口號。1905年8月20日,在東京赤坂區一座民宅的二層,中國同盟會成立。

林覺民來到日本後不久,他便加入中國同盟會。林覺民奔走在日本,對國人呼籲:「中國危在旦夕,大丈夫應仗劍而起。」演講之餘,林覺民還寫下了《論立憲與教育之關係》《論今日人心宜重古道》等,一篇篇檄文如匕首,在他的筆下鋒利出鞘。

雖然遠在異國他鄉,林覺民卻並不孤單。越來越多的中國留學生加入同盟會,一場運動開始在孫中山的心中醞釀。此時的中國,清政府除了要向西方國家支付巨額賠款,還要維護自己在國內的統治:加緊擴軍,瘋狂的掠奪和搜刮,百姓早已無法生存。1910年11月13日,孫中山在馬來西亞檳榔嶼召集黃興等同盟會骨幹舉行會議,決定從革命黨人中挑選幾百名敢死隊員舉行起義,地點就設在廣州。

1911年4月的一個深夜,幾聲低沉的敲門聲驚醒了睡夢中的林孝穎。他趕忙開門。一位身穿詰襟制服、頭戴學生制帽的青年人,出現在他面前。這人正是四年前赴日留學的愛子林覺民。 林覺民回到家中,父親的驚詫與妻子的驚喜,在同一刻向他襲來。學校放櫻花假的說辭,也讓林孝穎將信將疑。 那些天,林覺民天不亮就離開家,待深夜陳意映熟睡後才喝得大醉回家,心裡的苦楚,他都想講給妻子,可林覺民並沒有開口,自己要做的事只會讓陳意映擔驚受怕。▲黃興帶領他們參加黃花崗起義,從日本回來就是組織「選鋒隊」,這就是敢死隊。

這座偏僻小島上的寺院,見證了一百多年前那不為人知的悲壯一幕。那些日子林覺民經常來到這裡。為了選拔敢死隊員,數百人秘密聚集於此。

「選鋒隊」成立了,新的問題又來了,起義需要武器彈藥,可經費不足,林覺民就召集人馬自製炸藥。林覺民先把做好的炸藥裝進小罐子,為了掩人耳目,再將小罐子放進提盒裡運輸。按照計劃,做好的炸藥先運至香港,再送進廣州城,林覺民親自護送。

前幾次放假回家,林覺民都會抱著孩子,教陳意映日語。而這一次他卻不願見父親、妻子、孩子,他怕分別時的難離難捨,他怕自己丟掉誓死的決心。細心的陳意映覺察出林覺民的異樣懇請林覺民,如若遠行就將自己帶上,無論生死,都願相隨。此時陳意映已有八個月身孕,林覺民又怎能將她帶在身旁。1911年4月9日,林覺民帶領二十幾名「選鋒」隊員從馬尾登船前往香港。1911年4月24日深夜,林覺民獨自坐在書桌前,明天就要帶領「選鋒」隊員進廣州了。國家存亡的憂愁與故鄉親人的思念裹挾著衝擊著他的心,此刻林覺民再也抑制不住他的情緒,淚水奪眶而出。他拿起筆,把自己最後想要對妻子說的話,寫進了這封《與妻書》。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書與汝永別矣!吾作此書時,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書時,吾已成為陰間一鬼……汝腹中之物,吾疑其女也,女必像汝,吾心甚慰。

林覺民對這紛擾的世界有著太多的眷戀,他放心不下自己的妻子,他想見一見,那還未出生的孩子。然而在國家存亡之時,林覺民只是擦乾眼角的淚水,直面這未知的戰鬥。

4月25日,林覺民帶領「選鋒隊」,潛入廣州城。可一進廣州,他就收到了一個壞消息。清政府突然增兵廣州,下令全城戒嚴。

原來,在起義軍裡出了奸細,起義的所有細節兩廣總督張鳴岐都了如指掌。他甚至了解到起義領袖黃興就藏匿於小東營5號。城外的起義部隊不能進城,原定的十路起義軍也不能到位。更急迫的是,購買的軍火也沒能運進廣州城,很多人紛紛提議取消起義。

在一本名為《黃花崗福建十傑》的書中,當時在現場的鄭烈回憶了林覺民的慷慨陳詞。「此舉若敗,死者必多,定能感動同胞。吾輩死,而同胞尚不醒者,吾決不信也。使吾同胞,一旦盡奮而起,克復神州,重興祖國,則吾輩雖死之日猶生之年也。寧有憾哉!寧有憾哉!」。用自己的生命,喚醒國人,林覺民視死如歸的態度,讓黃興堅定了起義的決心,他把起義時間定在了兩天後的4月27日。

1911年4月27日,下午5點30分,黃花崗起義打響。120多名青年,臂纏白巾,手執槍械炸彈,直撲兩廣總督署。可這裡早已人去樓空,戰鬥剛一打響兩廣總督張鳴岐就從後門逃走了。「選鋒隊」在追擊中遇到了水師提督李準的大隊清軍,展開巷戰。黃興右手受傷,斷了兩指,林覺民腰部中彈,鮮血泉湧,他強忍傷痛繼續戰鬥,直至力盡被俘。經過一夜激戰,終因寡不敵眾,起義宣告失敗。

1911年5月3日,林覺民和七十幾名被捕的起義軍,在廣州的天字碼頭被清政府殺害,張鳴岐命令將起義軍的屍體拋進珠江。林覺民犧牲時,年僅24歲。

這次起義中,80多名「選鋒」隊員犧牲,他們的平均年齡只有29歲。最終,只有72具烈士遺骸被人收集起來,合葬於廣州北郊白雲山南麓的黃花崗。孫中山得知起義失敗的消息後,悲嘆道,「吾黨菁華,付之一炬!」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1911年10月12日,武漢三鎮光復。短短四個多月,大清王朝土崩瓦解,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徹底結束。林覺民犧牲的消息傳回了他的家,為躲避清政府追捕,陳意映賣掉祖宅,帶著全家搬到了光祿坊早題巷。一天夜裡,不知是誰冒著風險,將一個小包裹送到這裡。打開來看,正是林覺民在起義前三天寫下的絕筆:《稟父書》和《與妻書》。吾充吾愛汝之心,助天下人愛其所愛,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顧汝也。汝體吾此心,於啼泣之餘,亦以天下人為念,當亦樂犧牲吾身與汝身之福利,為天下人謀永福也。

當年,陳意映讀到《與妻書》時,究竟會是怎樣的一種心境?1911年5月19日,林覺民犧牲不足一個月,悲傷過度的陳意映早產,生下遺腹子林仲新。兩年後,陳意映鬱鬱而終,年僅22歲。

當年從陳意映手中買下林家老宅的人名叫謝欒恩,他的孫女對這幢老房子有過生動描寫。「這所房子很大,祖父和我們這一房,就住在大廳堂的兩邊,我們這邊前後房,住著我們一家6口,祖父的前、後房只有他一個人,和滿屋滿架的書。那裡就成了我的樂園……」 謝欒恩的孫女就是著名作家冰心。

林家老宅見證了一個為了理想獻出生命的少年,也見證了時代變遷。林覺民他們這樣一群青年,甘用熱血和頭顱震醒民眾,換取中國的未來,書寫了一封動人和無私的「家書」。

相關焦點

  • 林覺民寫下絕筆《與妻書》,夫人看完傷心過度,2年後鬱鬱而終
    林覺民在白巾上一筆一划地寫道:"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書與汝永別矣!吾作此書時,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書時,吾已成為陰間一鬼"。此刻,起義並未開始,誰也難料結局,但是,在林覺民的心中,他早已預設了最壞的可能,就是"成為陰間一鬼。"這不是一份普通的家書,而是一封"絕筆",信中每一個字,都是林覺民的"死前遺言"。
  • 林覺民 | 身在情長在
    林覺民是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與妻書》是林覺民在參加廣州起義前夕,在香港寫給妻子陳意映的絕筆信。這封信的字裡行間,充滿著對愛妻的戀戀不捨、肝腸寸斷和對自己從事革命事業的無悔和堅毅。這樣的一對恩愛夫妻,以林家在當地、當時的社會地位和家境,是能夠過著衣食無虞的平靜生活的,可當這種生活忽然被時代的戰火吞噬,對妻子陳意映來講無疑是毀滅性的打擊。林覺民生前的所作所為,他的妻子陳意映知道一些,但不全面,自己丈夫的思想行為發展到哪一步,她了解得並不太多。
  • 林覺民與陳意映:一封《與妻書》牽出民國最動人的愛情
    那一年,18歲的林覺民與17歲的陳意映在家人的操持下結為夫妻。本以為接受過先進教育的林覺民不會喜歡父母挑選的大家閨秀,沒想到兩人感情非常好,相親相愛,相互扶持和照顧,就此開始了自己的新生活。他們一起在窗前賞梅看雪,一起挽手漫步,有時呢喃低語說些情話。明明新婚燕爾,就已情深意重。後來林覺民暗中參加了革命,長期在外奔波,夫妻倆有時好幾月不見一面。
  • 關於林覺民
    原來,這首歌是專門為林覺民寫的,是華視拍攝的電視劇《林覺民》中的主題歌。除了《訣別》外,我還找到了另外兩首關於他的歌,李建復的《意映卿卿》和齊豫的《覺》。準確地說,前者是寫給林覺民之妻陳意映的。這樣,我就總共找到了三首關於林覺民的歌。     林覺民是何許人也?竟然有人為他寫了三首歌?   林覺民(1887-1911),字意洞,號抖飛,又號天外生,福建閩侯人。
  • 詩詞行旅(16)丨最是詩中家國情
    被免去參議官的陸遊在其寄居的城西南浣花溪畔,奮筆寫下了這樣一首《病起書懷》:「病骨支離紗帽寬,孤臣萬裡客江幹。位卑未敢忘憂國,事定猶須待闔棺。天地神靈扶廟社,京華父老望和鑾。出師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燈更細看。」一場病一晃就是二十多天,病後初愈的陸遊,挑燈夜讀《出師表》。他一定不是第一次讀了,但這一次不禁又讀出幾分「通古今之變」的意味。
  • 【月聽】林覺民:《與妻書》
    夜闌人靜時,想到即將到來的殘酷而轟轟烈烈、生死難卜的起義以及自己的龍鍾老父、弱妻稚子,他思緒翻湧,不能自已,徹夜疾書,分別寫下了給父親和妻子的訣別書,天亮後交給一位朋友,說:「我死,幸為轉達。」  《與妻書》惟其感人,就在於它情真意切,字字泣血,到處都是濃得化不開的真情,纏綿悱惻而又充滿激情,充滿凜然正氣,為國捐軀的激情與對愛妻的深情兩相交融、相互輝映,叫人斷腸落淚,而又撼人魂魄、令人感奮。雖然已時隔一百年,但文章的魅力依然,作者對愛妻的那份真情、那種「以天下人為念」、捨生取義的革命者的氣度風範,依然令人動容,而且將流芳百世、名垂千古。
  • 【品讀】林覺民:不負天下,但負一人
    文/韓梅梅林覺民(1887—1911),字意洞,號抖飛,又號天外生,福建閩侯人。有人形容他的演說極具感染力:「顧盼生姿,指陳透徹,一座為傾!」1910年11月,同盟會商議向海外華僑募款,從各地革命黨人中挑選幾百名敢死隊員,在廣州舉行起義。同盟會總部決定由林覺民到福建籌集經費,並召集革命志士。林覺民再次回到三坊七巷,自己的家中。
  • 林覺民:我愛你,所以願為天下人赴死
    他們的故事,本身就是一曲生命之歌,如泣如訴,盪氣迴腸。1.少年不望萬戶侯在福州,三坊七巷因其歷史之源的重要地位而著稱。 虎門銷煙的林則徐、船政之父沈葆楨、翻譯《天演論》的嚴復、世紀老人冰心等名人,都從這裡走出。
  • 原創丨林覺民與陳意映—《愛不在開始,卻只能停在開始.》
    林家的兄長看到林孝穎這樣下去也不是辦法,總不能絕後吧,於是就把自己的孩子過繼給了林孝穎,希望能給夫妻二人帶去溫暖,這個男孩就是林覺民,林孝穎把愛都傾注在林覺民身上,林孝穎是一位飽讀詩書的知識分子,他教林覺民讀書寫字十分上心,他天資聰慧最後也不負眾望,在讀書這條路上一路高歌猛進,順帶說一下,林覺民有一個堂哥叫林長民,林長民後來生了一個女兒,就是林徽因,也就是說,林覺民是林徽因的堂叔
  • 八一八林覺民的妻子吧
  • 林覺民和《與妻書》
    昨天早上醒來,洗漱的時候,腦子裡靈光一現,想到了林覺民的《與妻書》。明天是九月十八日,八十九年前的九月十八日,日軍開始了侵華戰爭,給中國人民帶來了沉重的災難。而自1840年以來,中國人民為了反抗侵略做出了巨大的犧牲。多少愛國志士毀家紓難,多少中華兒女為國捐軀,可謂是「為有犧牲多壯志,敢叫日月換新天。」而林覺民,是一個偉大的革命家,英勇的烈士。
  • 林覺民&陳意映:一朝風月,萬古長青(下)
    林覺民被處決之時,他深恐清廷會株連林覺民親屬,忙派人連夜趕回閩縣,假借林覺民之話,讓林家人到其他地方躲避。 於是懷孕八個月的陳意映與林孝穎連夜回到娘家大光裡。但大光裡也並不是安全的地方,之後陳意映又搬到娘家附近一處舊屋。屋子地處偏僻,幸未暴露。 陳意映千般擔心萬分惦念,林覺民卻始終沒有半點消息。
  • 被片名耽誤的抗戰佳作,于榮光、秋瓷炫演繹一段不應被忘記的歷史
    該劇由于榮光執導,于榮光方家兄弟是這些華僑中的典型大哥方萬海表面上是一個投靠日軍的漢奸,實際上卻是中共潛伏在日軍內部的地下工作者;弟弟方千樹本是紈絝子弟,然而在戰火中,他終於明白了國家和民族的意義,找到了前進的方向。在戰火紛飛與保家衛國的艱難時刻,他們將同伴的屍體埋在路邊,他們說&34;。這個群體被稱為&34;,做出了驚人的貢獻,付出了太多的血淚。他們不應該被忘卻!
  • 林覺民:不負天下卻負卿
    林覺民的覺。林父知道孩子的秉性,原本只是為了讓兒子躲避革命的腥風血雨,卻不知,林覺民,這位骨子裡流著革命熱血的男兒,在日本尋得志同道合者之後,參加同盟會,仗劍而起,積極掀起革命熱潮,如魚得水。他的演講顧盼生姿,一座為傾。期間,同盟會委派林覺民回國籌集資金,購買武器,然後在廣州發起起義。於是,林覺民回到三坊七巷。陳意映自然欣喜萬分。
  • 林覺民與陳意映:「卿卿如晤「 絕世《與妻書》
    1911年4月24日,廣州起義前3天,林覺民愴然寫下一封信,與妻子作別:「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書與汝永別矣……」這篇家國大愛與兒女私情對衝
  • 謳歌家國大愛 原創歌劇《與妻書》修改後再度上演
    明年是中國民主革命「廣州起義」110周年,在廣州起義中被統治者殺害的黃花崗七十二先烈中,中國民主先驅、革命烈士林覺民的事跡一直流傳至今,他就義前寫的絕筆家信《與妻書》抒發著家國情懷,至今仍為人稱道。民族歌劇《與妻書》講述了民主先驅林覺民在廣州起義被捕入獄後,臨就義前寫下《與妻書》的故事,謳歌了民主先驅為了追求民主不惜獻出年輕生命的堅貞不屈的精神,以及林覺民對妻子陳佩芳的深厚情誼。該劇經過修改後,將原劇中的「幕僚」一角,代之以新版的水師提督李準,塑造了李準這位對林覺民及其革命思想行為有所同情的將軍。
  • 林覺民《與妻書》:妻子看完後一病不起,生完孩子後抑鬱而終
    他們無不有兒女,無不有家室,但為大國而棄小家,此所謂撐起民族脊梁的仗義之士。林覺民正是這樣國家興亡之際嶄露頭角的民間志士之一,一封《與妻書》成一生絕唱,妻子讀完鬱郁終日,產下遺子後隨夫而逝。民族覺醒,匹夫出仕林覺民與髮妻陳意映少年時代相識,封建的包辦婚姻風氣沒有影響這對郎才女貌的自由戀愛。
  • 林覺民&陳意映:一朝風月,萬古長青(上)
    有了妻子陳意映的支持,林覺民更加昂然奮進,愈戰愈勇。 林覺民不滿官立學堂的腐敗,與幾位學友在城北創辦一所私立小學,又在城南創設閱讀報所,陳列革命書刊供閱覽。 林覺民還在家中辦女學,在他的動員下,陳意映和堂妹林孟瑜等10餘位親眷入學。林覺民親自教授國文課程,抨擊封建之黑暗吃人禮教,並介紹歐美先進國家的社會制度和男女平等情況。
  • 林覺民:《與妻書》100年來最感人的一封情書
    1907年,林覺民前往日本讀書。在日本讀書期間,林覺民參加了同盟會,成為一名革命戰士。1911年,林覺民從日本歸來,準備參加廣州起義。林覺民回家探望父母和已經懷孕的妻子後,毅然前往廣州參加起義。在前往廣州的路上,在深夜時分,他在手帕上寫下了這篇今天家喻戶曉的《與妻書》。林覺民在廣州起義中是受傷被捕的。時任兩廣總督的張鳴岐和水師提督李準會審林覺民。林覺民不會說廣東話,便用英語回答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