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學創作上,有這麼一個說法,優秀的作家、偉大作品都是時代造就的。
例如19世紀的俄國,資本主義迅速發展,推動工業文明大潮,並與原有的封建主義,專制階層發生激烈的搏鬥。在這樣暴風驟雨的時代背景下,造就了一批反映時代精神的偉大作品或優秀作家。其中就有:普希金、託爾斯泰、屠格涅夫、陀思妥耶夫斯基、契訶夫和高爾基等世界級文豪。
中國文學的集中式繁榮,最近則要追溯至上世紀八十年代。
當時人們對文學發自肺腑的渴求與熱愛,以及精神上突然間的巨大釋放,文學創作者自然熱情高漲,使得八十年代的文學異常的繁榮。
隨之火起來的還有那個年代耳熟能詳的作家,例如莫言、殘雪、賈平凹、路遙、餘華、蘇童、王朔、劉震雲、阿城等大批作家,他們大都是在八十年代開始寫作,不少人最好的作品,也都是在八十年代寫成。
80年代銷量過百萬冊的人民文學和收穫期刊
人民文學出版社編輯汪兆騫說,80 年代是一個作家群星璀璨的時代。
在這之前,莫言是圖書管理員、殘雪是個體裁縫、餘華是牙醫、蘇童是大學生、王朔是醫藥公司業務員、阿城是下鄉返城知青。在那個剛剛步入正軌的時代裡,他們每一個人都渴望用文學參與這個時代。也正是這種渴望,使得他們走上了文學創作的道路,並留下了非常不錯的經典作品。
1984年冬夜,圖書管理員莫言被馬爾克斯筆下《百年孤獨》震撼得在在房間興奮地打轉。從那以後,他也開始提筆,試圖將中國的鄉村寫成魔幻的史詩。第二年,他就發表了《透明的紅蘿蔔》一舉成名。1986年,在《人民文學》雜誌發表小說《紅高粱》引起文壇轟動。
1983年,當了5年牙醫的餘華偶然間被卡夫卡的筆觸打開了眼界和野心。1984年他開始發表小說,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和蘇童、殘雪、王朔、馬原等人的創作形成了一股文學潮流,評論界稱之為「先鋒文學」。
1983年,王朔從醫藥公司辭職,嘗試經商,不但沒賺到錢還多次被騙,轉頭嘗試創作。
1984年,在《當代》雜誌發表初處女作中篇小說《空中小姐》,爾後陸續發表了 《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動物兇猛》等中、長篇小說,後續出版《王朔文集》。這套文集,破了兩個記錄:一是此前從沒有在世的作家能出文集;二是應王朔的要求,出版社對這套書實行版稅付酬制,此前作家從來只拿固定稿費。
80年代初期,文學創作熱潮剛興起的時候,大多數作家基本在摸索和學習西方文學的筆觸。西方熱之後,所有作家聚在一起,都會談論一個人的作品,這個人是阿城。他是一眾作家中屈指可數,用純粹的漢語語法,寫中國故事的一個,他的創作與其它作家的作品,以及西方小說涇渭分明。
上世紀80年代,喜歡講故事的返城知青阿城,給幾個朋友講了個下鄉時下棋的故事。一講完,大家都說故事精彩,可以寫成小說,鐵定好看。
阿城回家花了不到四天時間,一氣呵成寫成小說《棋王》發表到《上海文學》,瞬間引爆全國。再後來他接連推出《樹王》、《孩子王》,生生震驚了當時中國文壇,被圈內稱為作家中的作家。
上世紀八十代,就是這樣一群各行各業的人,因為文學匯聚到同一條路上。用自己的筆觸無一例外的記錄了時代、參與了時代。
所以很多人把八十年代,當成是中國文學的黃金時代,也被人們稱為「文藝復興」。
八十年代的文學的文學熱潮一直持續到九十年代。那時隨著中國影視的迅速崛起。作家們的作品進入電影改編的鼎盛時期。阿城、莫言、王朔、史鐵生、劉震雲等,幾乎所有成名作家的作品,都被各位導演搶著搬上銀幕。
王朔僅在1988年,就有四部改編電影同時上映。張藝謀改編了莫言的《紅高粱》,又把蘇童的《妻妾成群》改編成《大紅燈籠高高掛》,還天價籤下餘華的《活著》。
阿城的成名作三王系列,更是被各大導演瓜分。臺灣導演侯孝賢找他要《孩子王》的改編權,阿城說:早就被陳凱歌下手了。侯孝賢又問,那《棋王》《樹王》呢,阿城說:早被徐克、田壯壯搶走了。
現在回過頭來看,那時應該是八十年代作家最好的時代,也是中國近代文學發展最好的時代。此後,新興的網絡文學和更加商業化的暢銷書很快的充斥市場,80年代的作家們,各自以不同的方式離去。中國文壇從此幾乎再沒有代表性的作家和有思想厚度的作品。
有一部很少人看過的紀錄片電影《詩意的年代》,參演的演員,幾乎全部是八十年代的當紅作家,其中有阿城、王朔、馬原、餘華、陳村等一共12位那個時代的當紅作家。
《詩意的年代》紀錄的就是中國文學的勢微,作家們的離去。
至今,這部電影是80年代作家第一次和最後一次在銀幕裡集體出場。此後,他們再也沒有集體發聲。他們就像八十年代繁榮一時的文學熱潮一樣,在新的時代裡消失散去。
導演呂樂本意是找一群作家聊文學、聊詩意、拍一部紀錄片向文學致敬,但作家們一聊儘是詩意的遠去。方方認為詩意的東西從來不在當下,只在過去。阿城從中國打孔子的時候聊起,聊到基督教文明進入中國,聊到詩和文學怎麼就在現代沒落了……
作為中國當代最為重要的作家之一,阿城一直也是特立獨行的一個。
王朔把他當偶像,莫言說寫不出他那樣的文字,整個圈子說他是作家中的作家,但他卻根本沒把自己當作家。包括創作了震驚文壇的小說三王系列以後,他也並沒有囿於小說的創作,他寫文化散文,談電影、音樂、繪畫、收藏、攝影、美食、做電影編劇。90年代,他又到美國遊歷、謀生,此後一直游離於文壇之外。他曾自我評價說,自己不是職業作家,只是對什麼感興趣了就研究點什麼。
有一年,編輯楊葵找到阿城,想出版他的舊作,問有什麼要求,指望不指望暢銷,阿城叼著菸斗,想了一下,就說了句:把書脊弄筆直就行。
說的雲淡風輕,但阿城的話總能讓人耳目一新,就像他的作品一樣,總有和常人不同的看事角度,留意常人往往忽略的細節。普普通通的口語化的句子,若無其事漫不經心地敘事,卻讓人讀著讀著就被打動了。這就是阿城的文學態度,也是他的處世態度。
最後,朗讀君給大家捧上被譽為作家中的作家的阿城經典二十周年紀念版。讓大家重溫那個時代的經典作品,也重溫那個時代作家的文學態度。
喜歡錘鍊文字的人,從裡面可以感受到文字的美;
喜歡得到思想的人,可以從中得到與眾不同的思想和認識;
甚至喜歡聽書的人,你可以聽到故事。
阿城經典二十周年紀念版
阿城出版作品很少,結集出版的作品更少。
阿城經典二十周年紀念版文集一併收錄了阿城八九十年代的經典代表作品,無論是收藏,還是每一個真正能靜下心來讀書的人都不容錯過的經典。
如竇文濤所言,這些作品就像「鑽石」一樣,特別耐琢磨,言有盡而意無窮:
經典小說集——收齊阿城經典小說《棋王》《孩子王》《樹王》
這三篇中篇小說是阿城經久不衰的必讀經典作品,許多人都是通過阿城的小說知道阿城、迷上阿城。
有人評價說,阿城是最擅長講故事的作家,也是漢語語法應用的最神乎其技的作家,以純粹的漢語語法講中國故事,摒棄華麗辭藻,普普通通的口語化的句子,湊在一起,僅僅是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生活即景,一經點染,立刻生動起來,很容易讓人身臨其境。
《閒話閒說》——阿城用世俗的視覺剖解中國傳統文化
《閒話閒說》是阿城對中國文化的說談系列,其實就是阿城通過自己的視覺和淺煉的語言講術的一部通俗中國文學史。
講孔子、講紅樓夢、講道家儒家、講中國文化與文明的聯繫、講中國世俗與中國小說……紀念版增訂中國世俗與中國文學。
透過此書,你會發現阿城對什麼事情都能深入淺出的剖解,宏大的精深的中國文化在阿城的筆下不但有孔孟老莊,更有世俗的生活。
《常識與通識》——阿城遊歷世界的散文集
阿城是一個作家,更是一個雜家。臺灣作家唐諾有一段極富魅力的形容,說他是最像孔子的人,「行遍天下的人生際遇,但凡文學、繪畫、電影、音樂、攝影、收藏,無所不通,無所不精,是這個時代真正的手藝人。」
《常識與通識》十二篇散文,寫自洛杉磯、墨西哥、上海、臺北,遊歷世界的阿城向讀者講述「常識」,主張「沒有代溝,只有知識結構」。將專業變成常識,就有了閱讀樂趣。讀雜書時所得的各種想法進入通識的系統裡,找到它自己的位置。
《威尼斯日記》——受邀威尼斯寫作交出的隨筆作品
義大利每年都會從世界範圍內選一名作家在威尼斯住三個月,然後交一部作品。1992年,阿城以作家身份受到邀約旅居去了趟威尼斯。阿城之前的上一個受邀者是諾貝爾獎得主,俄國詩人布羅茨基。
飽讀中國經典的中國作家阿城,來到匯集藝術與浪漫的水城威尼斯。東方遇上西方、古典遇上現代……各種不同形式的光芒,透過阿城練達、充滿智慧的筆觸,呈現你從沒看過的威尼斯風情。
阿城的作品除了文字生動至極、自成高格,還有他的人生哲學和對生活的觀察,更有常人不同的看事角度,留意常人往往忽略的細節。
在書中你會體會到陳丹青評價的,就是語言在阿城那兒是可以玩的;
在書中你會讀到阿城做人做事做文章,真實豁達厚重深沉;
在書中你會讀到阿城在世俗中又看盡世俗,他在紅塵外又染盡塵埃……
現在下單,618活動優惠價144元,點擊下方橫條進入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