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城《棋王》|淺析小說蘊含的中國傳統文學的審美與精神

2020-12-22 坐看亦云

在很多人心中,阿城都是中國最會講故事的作家。

「王一生的姿勢沒有變,仍舊是雙手扶膝,眼平視著,像是望著極遠極遠的遠處,又像是盯著極近極近的近處,瘦瘦的肩挑著寬大的衣服,土沒拍乾淨,東一塊兒,西一塊兒,喉結許久才動一下......我指了指水碗,他接過去,正要喝,一個局號報了棋步。他把碗高高地平端著,水紋絲不動。他看著碗邊,回報了棋步,就把碗緩緩湊到嘴邊兒。這時下一個局號又報了棋步,他把嘴定在碗邊兒,半響,回報了棋步,才咽一口水下去,『咕』的一聲兒,聲音大得可怕,眼裡有了淚花......我又把碗遞過去,他豎起手掌止住我,回到他的世界裡去了。」

這是阿城筆下《棋王》對決九大高手的一個場面。

它以第一人稱「我」的限知視角,講述了呆子王一生以棋徵戰沙場,也徵戰他的人生的故事。

這樣的視角,讓讀者我很快的被代入,被牽引,但又因是旁知視角,總讓我有聽朋友轉述身邊人經歷的既視感

作者阿城,被譽為「最會講故事的作家」。下放那些年,每天吃完飯侃大山,大伙兒最盼望聽他講故事,他也能聊,從名著到聊齋,從神話到野史,阿城的故事總是層出不窮。

《棋王》是他八十年代發表的《三王》中的一篇,篇幅不長,快的話兩三個小時就能看完,但細品一品,你會發現它有著中國傳統文學的傳承

1、故事梗概

故事發生在文革時期,「我」下鄉途中偶遇醉心棋道的知青:王一生。

他下棋有股子痴勁兒,曠工都要約人下棋,沒有棋盤就在心裡下盲棋,為了棋,可以廢寢忘食,對棋的痴迷程度,完全是名副其實的棋呆子。

你來我往熟悉了,才知道呆子到垃圾站找尋丟失的棋譜,偶遇一撿破爛老頭,老頭名不經傳,卻是棋道高手,傳給他一本下棋(武功)秘籍,他自己摸索,竟然悟出了點兒名堂,棋力大增。

這頗有點兒金庸筆下,名不經傳的小人物,入了落拓高人法眼,得天獨厚,練成稀世絕學,獨霸武林的傳奇。

《棋王》中最精彩的一幕,是棋呆子王一生,因呆氣,沒有參加象棋大賽,但又不願錯失與高手過招的機會。

好在他並沒有勝負心,只一心想切磋,於是三五好友,陪他邀約大賽的冠亞季軍,為省時間,同時與他對決。

這一場賽事,一傳十,十傳百,轟動了全縣,最後形成他一人同時對決九大高手的局面。

這棋怎麼下?

呆子提議:下盲棋。

以一顆腦袋,在思緒里舖九張棋局,真不比金庸筆下華山論劍,少半分銳氣。

我曾試過,在心中下盲棋,走個三四步棋,腦海中的棋盤布局就已模糊不清了,何況他腦中要容下九盤不同的棋局。棋呆子真的是天才。

那一場賽事,人山人海,人頭攢動,比賽開始全場又鴉雀無聲,只有奔忙的傳棋步的話語。

沒有刀劍,卻仿佛旌旗飄揚,幾軍對壘;沒有號角,卻分明徵戰沙場,吼聲震天。

阿城筆下,無拖泥帶水的廢話,生動、細緻,語言在這裡仿佛活了一般,一幅幅畫面嵌入腦海。

所謂「棋道」,也如「禪道」,王一生沉入九盤棋局的世界,思緒的分身以一敵九,最終決勝千裡,造就了「棋王」的奇蹟。

2、沿襲中國傳統文學的語言審美

這就是《棋王》的故事梗概。

說來簡單,但阿城筆下,開出的是樸實的花,卻異常芬芳。

不止是故事神奇,他的文字,他的細節,他文章中蘊含的「古」的氣質,在今人的作品中,已非常難得。

陳丹青都曾說過:阿城的文字是可以把玩的。可見其文字的魅力與韻味。

八十年代的中國,作家、詩人層出不窮,但大多都效仿西方的結構與寫作技法,如餘華、莫言等,或抨擊時代,做衛鬥士。

阿城是不同的,他身上有傳統中國的韻味,這形成了他獨有的特色。

他的筆下,一直保有一種古法的文學傳承,有古文的簡練深邃,又不失白話文的輕鬆易懂,擁有我們漢文化獨有的氣息。如《紅樓夢》,《聊齋志異》,走的都是話本小說的路子,語言飽滿,有靜氣。在世俗的煙火中,沿襲了中華文化味道。

阿城的文章不裝,率性自在,常常一揮而就,細細品讀,卻經得起把玩,他的文字是具有審美、匠心的。

「棋開始了,上千人不再出聲兒。太陽斜斜地照在一切上,燒得耀眼。前幾十排的人都坐下了,仰起來看,後面的人也擠得緊緊的,一個個土眉土眼,頭髮長長短短吹得飄,再沒人動一下,似乎都要把命放在棋裡搏。」

「夜黑黑的,伸手不見五指。我卻還似乎耳邊人聲嚷動,眼前火把通明,山民們鐵了臉,掮著柴禾在林中走,咿咿呀呀地唱。我笑起來,想:不做俗人,哪兒會知道這般樂趣?家破人亡,平了頭每日荷鋤,卻自有真人生在裡面,識到了,即是幸,即是福。衣食是本,自有人類,就是每日在忙這個。可囿在其中,終於還不太像人。」

這便是《棋王》中兩處描述,再來感受下《威尼斯日記》的筆調:

古人最是這閒筆好,令文章一下蕩開。威尼斯像「賦」,鋪陳雕琢,滿滿蕩蕩的一篇文章。華麗亦可以是一種壓迫。

忽然天就亮了,早起的威尼斯人的開門聲皮鞋聲遠遠響起,是個女人,只有女人的鞋跟才能在威尼斯的小巷裡踩出白朗寧手槍似的射擊聲。

這便是阿城的語言,筆調中有一種古風古韻的沿襲,卻又是簡單精煉精準的白話。阿城的文字讓我最驚豔的,就是他的古和他的精。

3、合乎傳統「道」的精神

中國的傳統文化,都含有儒釋道的影子。比如《紅樓夢》,也有個跛腳道人、渺渺真人,總在關鍵時刻,推進劇情,讓人了悟因果。

阿城的文章中也蘊含著傳統精神,棋呆子最後達到了道家「無」的境界。

對決九大高手時,棋呆子眼睛平視前方,周圍幾千人仿佛都已隱去,他如禪定般,老僧入定,進入了一種天人合一的忘我境界。

精神超脫了身體的束縛,陷入天地遼遠的徵戰,那是自己的棋盤,也是自己的戰場,眼睛仿佛是窺見另一世界的大門,黑黑的,看進去,方知思緒的將軍,正在九大戰場上運籌帷幄。目力所及屍橫遍野,耳旁只剩廝殺陣陣。

觀棋如觀人。棋呆子能成為棋道高手,與九大高手華山論劍,其實暗合道家精神。

棋呆子一生只愛兩件事:棋、吃。

他為棋痴迷,卻並無爭鬥之心;他喜歡吃,卻也並不挑剔浪費。這些在書中都有細節描述。

他成為當之無愧的棋王后,依然不失本心,拒絕了冠軍邀請他去家裡住宿的建議,依然與朋友們吃在一起,睡在一個大地鋪上。

這個普通又不普通的知青,隨著「我」的講述,立體了,有了性格,也有了神韻。他的不卑不亢,他的淡然,他的專注與痴,都合乎道的精神。

他能進入人棋合一的忘我境界,是達到了道家「無」的心性層次。

4、傳統文學中的世俗和精神

阿城曾說:「中國傳統小說的精華,其實就是中國世俗精神。純精神的東西,由詩承擔了,小說則是隨世俗一路下來,《紅樓夢》是第一部引入詩的精神的世俗小說。」

在阿城的眼中,世俗和精神是可以合一的。

就像他筆下的王一生,棋道超凡脫俗,達到一個極高的精神高度,無愧為棋王,但也是一個俗人,擁有常人的七情六慾、缺點毛病。

《棋王》結尾,阿城借「我」這個俗人,道出做俗人,才能得樂趣的人生妙悟。在他眼中,「我」是俗人,棋王也是俗人,阿城一生都安於做一個簡單的俗人,但也將這個俗人做得快樂而又極致。

王朔曾羨慕阿城,說:北京這地方每隔幾十年就要有一個人成「精」,這幾十年成精的就是阿城,如果全國每人都必須追星,我就追阿城。

阿城所會技藝甚雜,可以說門門懂,樣樣還不俗:會做飯,會攢車,會打家具,寫過書,教過鋼琴,當過攝影師,還做過編劇,吃喝玩樂無有不精。

莎翁說:「人應該生活,而非僅僅為了生存而活。」

阿城正是如此,他有自己的精神高度,也常說自己是個手藝人,和木匠沒啥區別;他既可以大雅,也可以大俗;閒時彈得了古琴,也能穿圍裙下廚;做得了編劇作家,也無懼當小工討生活。

這可能就是傳統文化中世俗精神的內涵吧,高調求知,低調做人,既有自己的精神探求,也安於世俗的平凡簡單。

阿城發表的作品不多,但喜愛者卻不少,《三王》就在其列。

《棋王》雖已看完,但其對決的場面,大伙兒打牙祭吃蛇的畫面,好似還活靈活現眼前,佩服阿城筆力的同時,對《樹王》《孩子王》也開始了新的期待。

End 圖/網絡

相關焦點

  • 《棋王》蘊含的中國傳統文化英譯研究——以杜博妮 2010 年修訂本...
    主要研究方向:中國當代文學翻譯,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 內容摘要:阿城的《棋王》是 80 年代「尋根文學」的代表作之一,它蘊含著豐富的中國傳統文化思想,尤其是道家和儒家的思想。「尋根文學」作為一種文化小說,「帶有建構民族文化的宏大理想」(楊健 359)。《棋王》的成功與其帶有這一建構理想和所蘊含的民族傳統文化是分不開的。因此,只有對此進行充分的解讀,才能理解小說的內核和價值。
  • 阿城小說中的道家思想淺析——以《棋王》《樹王》《孩子王》為例
    引言阿城被認為"尋根文學"的代表人物之一,作品總共包括三個中篇小說:《棋王》(1984),《樹王》(1985),《孩子王》(1985);六個短篇小說:《迷路》、《傻子》、《周轉》、《臥鋪》、《會餐》、《樹樁》(1985)。最後還有以《遍地風流》(1986)為題的,由很短的文章組成的系列。
  • 作家中的作家—鍾阿城—小說《棋王》
    雖不為大眾所熟知,但阿城老師在當代作家圈備受推崇,被王朔贊為「作家中的作家」。一口氣讀完他的小說《棋王》,覺鬼斧神工,驚為天人。故事:文革期間以棋呆子-王一生為主角的一群知青吃飯扛鋤頭下棋看棋的經歷。主題:1.如何努力吃飽飯 2.棋呆子如何成為棋王。特點:白描生動,人物刻畫栩栩如生,畫面感強。動詞多而且精準到位,短句多情節緊湊。看似平淡,大有深意,有十分說三分,回味無窮。故事說得驚心動魄。
  • 尋根文學扛鼎之作——《棋王》
    1985年前後,文壇上出現了「尋根文學」思潮,阿城的《棋王》正是「扛鼎之作」。《棋王》主要講述了文革時期痴迷象棋且棋藝精湛的知青王一生富有傳奇色彩的故事,表現了禪道傳統文化等精神食糧對身處困苦中的人的巨大支撐作用。
  • 《閒話閒說》:看阿城如何解讀自己筆下世俗化的「棋王」王一生
    《棋王》中作者以第一人稱「我」敘事,只對自我內心心理活動負責,外界情況都是通過「我」進行描述的,這個手法很多見,玩得溜的比如魯迅先生。通過書中的談吐可以看出來我受過良好教育,具有較高文學素養,是一個具有「五四氣質」的知識分子。
  • 阿城《棋王》一個棋痴的傳奇故事:好的小說,可以反覆閱讀
    他被王朔稱為「作家中的作家」,他就是自稱雜家,文字手藝人的阿城先生。書呢,就是阿城先生的成名作《棋王》。《棋王》裡寫了痴迷象棋的下鄉知青王一生的故事,頗為傳奇。《棋王》出版2年後,也就是1986年,新書《棋王、樹王、孩子王》。集合了三個中篇,以後的各版本似乎都為三篇的合集。
  • 阿城《棋王》:信念之火不滅,理想自在心間
    《棋王》是當代作家阿城的短篇小說,也是「尋根文學」的代表作,王蒙曾經評價,這部小說是「對人的智慧、注意力、精力和潛力的一種禮讚。」陳丹青說「阿城是作家裡的作家。阿城以平實細緻的文筆為讀者塑造了棋王王一生的形象。他不高大,不驕傲,不傳奇,只不過是出身農村的普通青年。
  • 王朔:把中國作家都扔到一個荒島上,不給吃的,活下來的準是阿城
    1984年,阿城的短篇小說《棋王》在《上海文學》發表,隨即引發了閱讀熱潮。這篇文章沒有華麗的辭藻,反而像極了老舍,筆觸簡潔卻生動,悄無聲息地抨擊了正統文學。後來有人問他《棋王》的創作機緣,他卻說只是隨心而作,不到4天就寫完了,完全沒想到會引發轟動。
  • 阿城在車站熟睡遭人拔去鞋,赤腳被誤認乞丐,阿城:作家就是乞丐
    1984年的時候,阿城開始準備寫《棋王》,只用了3個晚上的時間,阿城一氣呵成,在7月份的時候,在《上海文學》7月刊上發表,一時洛陽紙貴,讓很多人知道了阿城這個名字。阿城的小東屋每天人來人往,他在那裡接待全國各地各路文學刊物前來求稿的編輯。
  • 阿城,中國電影界的掃地僧
    其中錄入一篇阿城寫的《生活理想與審美理想》,以萬言縱論當年國產片,開篇就是一個掃堂腿:1983年的中國電影,反映平平,沒有黃鐘大呂,亦沒有顯現絕然相反的牛耳之執,似乎就像果樹,總要有稀年。阿城求獨立。他無意接父親的班,想做點自己的事。頭幾年,他沒什麼頭緒,哪裡都試一下。阿城美術功底好。他自告奮勇到北京機場畫過壁畫;也給作家陳建功的小說《飄逝的花頭巾》畫過插圖。
  • 中國為何再少有像阿城莫言這樣的作家?背後原因讓人唏噓
    中國文學的集中式繁榮,最近則要追溯至上世紀八十年代。當時人們對文學發自肺腑的渴求與熱愛,以及精神上突然間的巨大釋放,文學創作者自然熱情高漲,使得八十年代的文學異常的繁榮。阿城回家花了不到四天時間,一氣呵成寫成小說《棋王》發表到《上海文學》,瞬間引爆全國。再後來他接連推出《樹王》、《孩子王》,生生震驚了當時中國文壇,被圈內稱為作家中的作家。
  • 阿城來了!
    在80年代,阿城紅極一時,處女作《棋王》一經發表便震驚文壇,先後獲1984年福建《中短篇小說選刊評選優秀作品獎和第三屆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共包括三個中篇《棋王》、《樹王》、《孩子王》和六個短篇《會餐》、《樹樁》、《周轉》、《臥鋪》、《傻子》和《迷路》。
  • 「最被低估的作家」阿城:4天完成小說引爆文壇,莫言都視他為偶像
    「最被低估的作家」阿城,只用了四天就完成小說《棋王》。這部小說一經出版就引爆全國。阿城在文壇上初露鋒芒,許多作家對他有極高的讚譽,莫言也一度引他為偶像。僅用四天就完成了小說《棋王》阿城原名為鍾阿城,1949年出生於北京阿城一生的成就有很多,他的主要職業是編劇、作家。其實阿城寫作初期並沒有多少作品,但是沒過多長時間,阿城的名字就被廣為人知。一切的源頭都在於他寫的第一部小說《棋王》,至此阿成也被稱為「最被低估的作家」。
  • 阿城「三王」之《棋王》:他和我們都不太一樣
    《棋王》與《樹王》《孩子王》並稱為阿城的「三王」系列。《棋王》,發表於1984年。這部小說是有些神奇的。獵奇的人看到的是棋王以一敵九的傳奇。上了年紀的人看,會追憶起那段上山下鄉的歲月。文學史上將其定位為「尋根文學」。愛文學的人稱讚其文字洗鍊脫俗,有些古意,又有些劍氣……小說叫《棋王》,寫得也主要是棋王。
  • 中國能得諾貝爾獎的作家或許不少,但阿城只有一個
    莫言拿諾獎時,在中外文學獲獎論壇上,作家劉震雲笑著說過這樣一段話:莫言獲獎,好多人問我的感受。這就像我哥娶了嫂子,洞房花燭夜,別人問我感覺。我說,祝他愉快。莫言能獲獎,表明在中國,至少有十個人,也可以獲獎。一個也好,十個也罷,將來的將來,必定還會有更多傑出作家站出來的。但有這麼一位作家,卻是獨一無二,此人便是鍾阿城。
  • 【一部大陸和一部臺灣同名小說,合拍成一部香港電影《棋王》】
    電影《棋王》卻完美的把這兩個人物、年代都不相同的故事,縫合到一部電影裡,堪稱第一奇。大陸作家鍾阿城的小說《棋王》,是他本人的短篇小說處女作,故事講述了在文革時期,知青「棋呆子」王一生四處尋找對手下棋、拼棋的故事。《棋王》1984年發表於《上海文學》,著名作家王蒙曾撰文高度讚賞了這篇小說。
  • 豆瓣評分9.2|《棋王》:六便士在左,月亮也在左
    《棋王》便是在這樣的歷史大背景下誕生的,這是當代作家阿城的處女作,1984年發表於《上海文學》第七期。小說甫一發表,便引起文壇震動,先後獲得1984年福建《中篇小說選刊》評選優秀作品獎,和第三屆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
  • 阿城4天寫完一部小說,王朔誇他是人精,莫言:我寫不出這種文字
    這就是中國和人,中國人。」而他自己也好讀書,這從他的文集中便隨處可見,古今中外、文章典故、哲學科學、人情世俗,似乎沒有他不能談的。他本身也敏感,其作品中的那些趣味也常常是日常中被熟視無睹的東西。所以他涉筆成趣不單是文字能力,更有在生活中練就的內家功夫。你看《棋王》中兩處寫「吃」都極為動人,特別是其中寫知青吃蛇的場景,恐怕會是聊阿城的人不得不提的經典之處,這樣的刻畫,非經歷過「餓」的人,不能道出。
  • 王朔:北京十幾年才能出一個人精,這十幾年孕育出的人精就是阿城
    邊緣童年,不邊緣的人生阿城本名鍾阿城,出生在1949年的北京,祖籍在重慶江津,父親鍾掂棐是有名的電影評論家,對美術、文學、戲劇等藝術作品都有獨到的見解,阿城就是在這樣充滿藝術氛圍的家庭中長大的。原本家境殷實,但是在阿城8歲的時候父親被判定為Y派,下放農場工作。
  • 阿城:莫言視為偶像,王朔極其仰慕,陳丹青:他的話裡都是寶藏
    《棋王》挑了棋來寫,實際上體現了中國文化總體的遭遇:在人們吃不上飯的時候,文化應當怎麼辦?在複雜艱難的境遇下,文化之於人的意義又是什麼?只是一個錦上添花的玩意兒而已。阿城描寫人物時有畫面感,他用的詞和句很明顯帶著傳奇小說和話本小說的味道。讀其文字,很容易被感動。故事沒有什麼波瀾,最終也沒有曲折離奇的感情糾葛,但每每讀到有些段落,總容易鼻頭一酸,淚湧上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