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城「三王」之《棋王》:他和我們都不太一樣

2020-12-22 一心書屋

《棋王》與《樹王》《孩子王》並稱為阿城的「三王」系列。

《棋王》,發表於1984年。

這部小說是有些神奇的

獵奇的人看到的是棋王以一敵九的傳奇。上了年紀的人看,會追憶起那段上山下鄉的歲月。有心事的人看,胸中的憋悶會煙消雲散。慣於憂愁的人看到的是如何解憂。汲汲於富貴功名的人讀後,會覺得自己如同困獸。文學史上將其定位為「尋根文學」。愛文學的人稱讚其文字洗鍊脫俗,有些古意,又有些劍氣……

小說叫《棋王》,寫得也主要是棋王。

阿城,原名鍾阿城,1949年生

棋王,名叫王一生,和小說裡的「我」一樣,都是下鄉插隊的知青。

他在吃飯這件事上,非常的虔誠

有過飢餓記憶的人,他們心裡仿佛都有一個填不滿的大洞。

吃飯的時候慢條斯理、細嚼慢咽的人,大多是從小過著養尊處優的生活。

而一個人吃起飯來,若是有攻城略地的架勢,那他多半是打小就挨過餓的。

王一生的母親出身不好,後來在他上初中的時候就去世了。後爸拉扯著他和妹妹這兩個孩子,生活艱難地很。

所以,對他來說,吃飽了飯就是幸福。他說:

人要知足,頓頓飽就是福。」

他吃飯的時候,嘴角的油花要時常抹進嘴裡。偶爾粘在嘴上、掉在地上的飯粒他也寶貝極了,仿佛是佳餚珍饈一樣,一定要把它鄭重地咽到肚裡才安心。吃完了飯,還要嗦了筷子,然後在飯盒裡倒上水,再慢慢地喝下去,就像品一碗上好的海參湯。

現在的人們,可能已經無法理解這種對食物的感情了

我爸總是說起他上學時候的經歷。有一回,他們班去一個村子裡採藥材。中午,我爸就在他好朋友家吃飯。飯桌上只有黑面餑餑和地瓜。我爸一看,就把我奶奶給他帶的桃酥放到一邊,和大家吃一樣的。

人的家庭條件實在是差別很大的,有些飢餓的記憶往往會伴隨人的一生。

我爺爺今年已經快八十歲了,他經歷過戰亂和饑荒。每次家裡吃麵條,我們剛動筷子,爺爺早就吃完一碗了。他說小時候一大家族的人都生活在一起,吃飯的時候得瞪得起眼來,要不然就得餓肚子。

我小時候在奶奶家待的時間長,也和爺爺學著用饅頭擦碗底,拾飯粒。

這樣確實不衛生。可是,衛生,似乎是吃飽肚子的人才講的。

阿城筆下的棋王,並不是什麼大師級的人物,他就是個普普通通的人

他不要什麼斯文,也不知道什麼用餐禮儀。他把自己放得很低很低,因為他本來就身處社會的底層

底層的人,首先是要活命,要吃飽了飯,要活下去

他母親也時常叮囑他,學習是唯一的出路。只有念到初中,才能找個像樣的營生。

不過,他雖迷戀食物,卻也並不貪婪

孔子曾稱讚顏回,說他雖然物質上貧乏,但是卻有著自己的追求。

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孔子說起自己來,他覺得吃著普通的飯菜,有水喝,困了就枕著胳膊睡覺就足夠了,他不屑於追求不屬於自己的名和利。

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

王一生,很符合孔子的觀念。他在滿足了基本溫飽之後,對物質的追求就止步了

大多數人都做不到吧。人們雖吃飽穿暖,但是生活有時候是個大泥潭一樣,當你得到的越多,想要的也會越多。

王一生對食物的迷戀,我們覺得很陌生。

他對物質的要求很低,我們也覺得很陌生,很遙遠。他仿佛像是某個古時候的人。

他下象棋,不是師從名門。他家也不是什麼象棋世家。

因為家裡窮,學校組織什麼活動,他都不能參加。

他母親給印刷廠疊書頁子,他也跟著母親一起弄。

巧的是,這書是一本講象棋的書。

他天資聰穎,自己看出些下棋的門道來。

可是他母親不允許他把心思用在這上面。因為她覺得,這是有錢人玩的東西。

不過她一想,自己的孩子除了下棋,也沒有別的娛樂方式,就同意他下了。但是也千叮嚀萬囑咐道:

可你要記住,先說吃,再說下棋。」

他很聽母親的話,先說吃,再下棋。

母親臨終的時候,說她沒錢給孩子買盤像樣的棋,就撿了人家扔的牙刷把,磨成了一個個棋子。但是她不識字,所以棋子上面也沒刻什麼。

王一生從此就一直帶著這盤無字棋,像愛惜自己的生命一樣地保護著它。

母親既要求他走正途,好有個謀生的本事。又小心翼翼地支持他追求自己所熱愛的。

看這部小說會感動,但是又說不出來到底哪裡動人。

可能是作者的筆觸太平實了,淡淡地寫這些母子深情,讓人平白無故落了眼淚,卻又一時想不起為了什麼。

只有細細地想起來,才會恍然明白。

古往今來,人為財死,鳥為食亡。一個「利」字當頭,就迷了多少人的眼睛。有的時候人們會覺得自己變得麻木,往往為了爭得些蠅頭小利就不顧了情誼

所以,當我們看王一生的時候,會有一種恍若隔世的感覺。

當他以一敵九,贏下了所有棋局之後,他看著他母親為他磨的棋子,聲淚俱下,他說:

媽,兒今天……媽——」

他這個人,下棋有道,做人不忘根本。

讓人仔細想起來,莫名地想哭

可是,他這個人卻總是呆呆的。

人們都叫他棋呆子。

他要下棋,就只管下棋。別人利用他,故意帶他出去下棋。他出棋快,慢慢地連看棋的人都一門心思撲在這上面。帶他去的那些人就開始偷人錢包。為了這事,王一生還被人逮起來過。

不過他是真的不知道自己被利用了。

他要下棋,就只關心這楚河漢界。

除了專心,他還很耿直

他和城裡的名手邀戰。人家見了他,只是扔給他一副古人留下的殘局。王一生也是厲害,竟解了這局。那名手一看他頗有天賦,就說可以收他為徒。

可是,這別人都求之不得的好事,他卻拒絕了。他問那名手:

這殘局你可走通了?」

那名手說還沒有。王一生說:

那我為什麼要做你的徒弟?」

他好像真的很呆,仿佛一點世故都不懂得似的

不過,因為不市儈,也不圓滑,所以他看起來倒是有些逍遙自在,仿佛存在於某一個自由的時空中

後來,地區舉辦象棋比賽,王一生想參加,但是沒報上名。

「我」的一個朋友倪斌為了自己能調到個好的去處,就把家裡祖傳的一副象棋送給書記做人情。因為倪斌和書記提起過王一生。書記收了禮之後,就一道同意了王一生參賽的事。

參加比賽,若是得了冠軍,以後就能調去做好一點的工作。

可是王一生卻並不願意。他覺得人家祖傳下來的象棋是多麼寶貴啊,他連母親給他磨的小棋子,都珍惜的和個什麼似的。他還說:

我反正是不賽了,被人作了交易,倒像是我佔了便宜。我下得贏下不贏是我自己的事,這樣賽,被人戳脊梁骨。」

他一點虧心的事,一點佔便宜的事都不做

別人聽了他的話,都覺得他真是個呆子。

所以,他這個人,雖愛下棋,但是只靠自己的本事去贏,一點歪門邪道都不會去想

他好像擺脫了人世間很多無形的枷鎖。他不理會棋盤以外的世界,不會礙於面子去拜一個所謂的高手為師,不會為了榮譽去走後門。

他只看重自己有沒有下棋的真本事。

輸與贏,對於他來說,與比賽上宣布的名次沒有關係

他的心,就只在他熱愛的東西上。

旁的,他一概不在乎

下棋,對他來說,是一種靈魂的寄託,是精神上自由馳騁的世界

這個世界,是純粹的

最後,他拼盡全力地與九個人廝殺,其中還有本次地區比賽的前三名。

王一生孤身一人坐在大屋子中央,瞪眼看著我們,雙手支在膝上,鐵鑄一個細樹樁,似無所見,似無所聞。高高的一盞電燈,暗暗地照在他臉上,眼睛深陷進去,黑黑的似俯視大千世界,茫茫宇宙。那生命像聚在一頭亂髮中,久久不散,又慢慢瀰漫開來,灼得人臉疼。」

他純粹起來,簡直把自己的全部生命都撲在了棋局上

那些對手紛紛敗下陣來,就連本次地區比賽的第一名都請他給個面子,平手言和。

此時,王一生已經耗盡全力似的,很久,才說出話來。他同意言和了。

沒有鮮花,沒有頒獎的儀式,人們只是簇擁著這個棋呆子

人群中的他,就像個無冕之王。

可他也是人群中的一個,別人經歷過的悲歡,他也都要經歷一遍的。

他和別人一樣,首先要吃飽了飯。

他也和別人一樣,有個自己解憂的方式

物質與精神,真是一個也不能少。

下棋,和他的生命交融到了一起。

他的精神,在棋盤上生了根,又滋養了他這個人。

他活著,像棵樹一樣扎著根

以上所寫的,只是某些打動我的地方。

至於他下棋技藝的高超,對道家無為思想的體悟和運用,則推薦大家去讀一下原著。

還有很多沒有寫到的部分,因為小說本身真的是太豐富了,而且給人常讀常新的感覺。

咱們明天書屋再見。

相關焦點

  • 阿城《棋王》:信念之火不滅,理想自在心間
    陳丹青說「阿城是作家裡的作家。阿城以平實細緻的文筆為讀者塑造了棋王王一生的形象。他不高大,不驕傲,不傳奇,只不過是出身農村的普通青年。,再謀棋這篇作品是以第一人稱寫的,但我只是個敘述者和旁觀者,並不是主角棋王。
  • 《閒話閒說》:看阿城如何解讀自己筆下世俗化的「棋王」王一生
    講老實話,我不太願意複述這些事情,尤其是細節。」「我覺得這些事情總在腐蝕我,它們與我以前對生活的認識太不合轍,總好像是在嘲笑我的理想。」我似乎陷入的是精神困境。事實上,使我擺脫精神困境的正是看似沒有任何精神追求的王一生。《棋王》所寫的,首先當然就是棋。關於棋,王一生的母親講得很明白:先說吃,再說下棋。
  • 阿城小說中的道家思想淺析——以《棋王》《樹王》《孩子王》為例
    汪曾祺在評價《棋王》時曾給阿城小說很高的評價:"讀了阿城的小說,我覺得,這樣的小說我寫不出來。我相信,不但是我,很多人都寫不出來。這樣就很好。這樣就增加了一篇新的小說,給小說的這個概念帶進了一點新的東西。否則,多寫一篇,少寫一篇:寫,或不寫,差不多。"
  • 阿城《棋王》一個棋痴的傳奇故事:好的小說,可以反覆閱讀
    他被王朔稱為「作家中的作家」,他就是自稱雜家,文字手藝人的阿城先生。書呢,就是阿城先生的成名作《棋王》。《棋王》裡寫了痴迷象棋的下鄉知青王一生的故事,頗為傳奇。《棋王》出版2年後,也就是1986年,新書《棋王、樹王、孩子王》。集合了三個中篇,以後的各版本似乎都為三篇的合集。
  • 作家中的作家—鍾阿城—小說《棋王》
    雖不為大眾所熟知,但阿城老師在當代作家圈備受推崇,被王朔贊為「作家中的作家」。一口氣讀完他的小說《棋王》,覺鬼斧神工,驚為天人。故事:文革期間以棋呆子-王一生為主角的一群知青吃飯扛鋤頭下棋看棋的經歷。精神內核:家破人亡,吃不飽飯,活得不像人,但有一處痴迷和精神氣,有情有義,才支撐一個人活得像個人。鍾阿城以下三段節選。我的幾個朋友,都已被我送去插隊,現在輪到我了,竟沒有人來送。
  • 阿城《棋王》|淺析小說蘊含的中國傳統文學的審美與精神
    作者阿城,被譽為「最會講故事的作家」。下放那些年,每天吃完飯侃大山,大伙兒最盼望聽他講故事,他也能聊,從名著到聊齋,從神話到野史,阿城的故事總是層出不窮。《棋王》是他八十年代發表的《三王》中的一篇,篇幅不長,快的話兩三個小時就能看完,但細品一品,你會發現它有著中國傳統文學的傳承。
  • 《棋王樹王孩子王》
    今天收到了《阿城文集》,翻了翻,我原以為全是小說,結果裡面幾乎沒有小說,全是雜文、散文。略失望。之所以買《阿城文集》,是因為前幾天看完了他的《棋王、樹王、孩子王》,分別是三個短篇小說,寫得真的好啊:山中溼氣蔓延開,漸漸升高成為雲霧。太陽白白地現出一個圓圈,在霧中走著。林中的露水在葉上聚合,滴落下來,星星點點,多了,如在下雨。
  • 「最被低估的作家」阿城:4天完成小說引爆文壇,莫言都視他為偶像
    人生的最高境界莫過於「得之坦然,失之淡然」,並不是說我們對什麼都是不以為意的態度,而是一種豁達的人生態度。人生中的事,是好是壞,都是我們人生的經歷,面對人生要無所畏懼,才能活得瀟灑自在。《棋王》一書講的主要是主人公「我」在火車上遇到了王一生,在與王一生的交往中「我」了解到王一生是一個棋痴,四處找人陪他下象棋。在當時那個貧瘠的時代,王一生醉心於下棋,在下棋時,他能做到「兩耳不聞窗外事」,拋卻外界的紛擾。因為下棋王一生結識了腳卵。在運動會後,邀請象棋比賽前三名與他戰鬥一場。
  • 棋王的棋,王一生的王
    這個鏡頭是「千面影帝」梁家輝飾演《棋王》的主人公王一生與象棋冠軍們鬥棋時的場景。整部電影讓我對原著更為好奇,有了去讀上一讀的衝勁兒。於是,我去讀了阿城的原著——《棋王》。現在,我的確讀完了《棋王》,也決定好好寫一篇閱讀報告(Reading Report)。棋王的故事,是很簡單的。故事就是說青年們下鄉的事情,只是青年中有個「棋呆子」或稱為「棋王」的人。不管什麼時候,他都喜歡瞎琢磨棋路。棋藝也臻至化境。後與人爭棋的故事。
  • 阿城在車站熟睡遭人拔去鞋,赤腳被誤認乞丐,阿城:作家就是乞丐
    阿城在車站熟睡遭人拔去鞋,赤腳被誤認乞丐,阿城:作家就是乞丐對於阿城,喜愛文學的朋友一定都不陌生,他是王朔、陳丹青推崇的「作家裡的作家」。因為父親是右派,阿城也受到了影響,在學校沒有同學和他一起玩,他只能自己去琉璃廠翻翻古書,看看字畫兒,研究研究古玩。他反倒因禍得福,學了不少東西。阿城說他永遠感謝舊書店,小時候見到的被淘汰的書真是多,古今中外的都有,雖然便宜,但他還是一本也買不起,就站著看。
  • 阿城:莫言視為偶像,王朔極其仰慕,陳丹青:他的話裡都是寶藏
    可今天介紹的這位作家可不是個文藝書生,他駝背弓腰,外形不佳,文字直白樸實,但他有著睿智的頭腦,又涉獵廣泛,可以自己組裝汽車,又能做電影的美術指導,他還具備著一個搞文學的人專有的堅韌、認真。這個人到底是誰呢?他就是一代著名作家阿城。象棋是生活問題,而吃飯卻是生存問題阿誠用一手洗盡鉛華而結實有力的文字向我們描繪了主角王一生對於吃飯近乎虔誠的態度。
  • 王朔:把中國作家都扔到一個荒島上,不給吃的,活下來的準是阿城
    作為昔日的文壇大佬,王朔在當時可以說是無人能及,彼時的文壇,賈平凹、莫言、餘華、史鐵生、劉震雲還都不太出名,而王朔卻早已經聲名鵲起了。作為影響了整整一代人和一代作家的王朔,卻曾在自己的文章裡寫下這樣一段話:把中國作家都扔到一個荒島上,不給吃的,活下來的準是阿城!
  • 尋根文學扛鼎之作——《棋王》
    汪曾祺曾說:「讀了阿城的小說,我覺得,這樣的小說我寫不出來。」由此可見,《棋王》自有其獨到之處。王一生母親為娼,從良嫁給帶有一女的王一生的父親。因為家境貧窮,王一生從小不能和其他同學一樣有「看電影」等「奢侈」活動,後迷上象棋,棋藝日益精進,又受到一個撿破爛的老頭的教導,懂得了要「以柔克剛」,順「棋運」、造「棋勢」,棋藝更是爐火純青。然而幼年挨餓的生活和母親的教誨讓他對「吃」保持著虔誠。
  • 豆瓣評分高達9.0,莫言把他當偶像,王朔稱他為人精,阿城是誰?
    阿城是誰?王朔說他是:「北京這地方每幾十年就要有一個人成精,這幾十年養成精的就是阿城。這個人,我是極其仰慕其人,若是下令,全國每人都必須追星,我就追阿城。」莫言把他視為自己的偶像,甚至對外說:我寫不出來阿城這樣的文筆。
  • 與阿城有關的日子
    主要原型是他在雲南景洪農場下鄉時,一個叫何連生的北京知青,那人在景洪下過棋,把當地下棋的全鎮了。《棋王》最早的結局其實不是現在這樣,現在的結局是《上海文學》嫌調子太灰,讓改的。原先的結局阿城在動筆前給幾個朋友講過(大意):多年以後,「我」到雲南出差,聽說王一生已經調到了體委,成了專業棋手,「我」剛進雲南棋院,就看見王一生一嘴的油,從棋院出來。
  • 阿城,中國電影界的掃地僧
    他發了願:等我寫多了,用那稿費搞一個冰棍基金會,讓孩子們在伏天都能吃一點涼東西,消一身細汗。他們老老實實做工的父母想必會歡喜,將錢省下來,冬天多買一些煤,讓孩子們鑽涼被窩時不必再下一個小小的決心。他算了下,《棋王》的稿費到手,一百多斤冬儲菜就有了。《棋王》之後,阿城又打出《樹王》和《孩子王》兩個王。名氣更響,但還是沒富裕。
  • 他是「棋王」也是「孩子王」
    很多人會拿他飾演的《棋王》說事,原因在於阿城的這個故事除了內陸的一版之外,還有梁家輝親自編劇,嚴浩和徐克聯合導演的一版。電影是用餘味來定輸贏的,謝園在這段的表演上臺詞一鼓作氣,說完之後,臉上沒有掛一滴淚,神情之中是觀眾能體會到的悲傷,靠著臺詞中的停頓和語氣帶起整個畫面氛圍,說完之後,觀眾心中的餘味逐漸擴散,是阿城筆下王一生的故事,也是謝園飾演王一生的精髓。
  • 國產電影《棋王》,與你平時看到的國外大片,就是感覺不一樣
    昨日本號推出王朔:要是全國下令追星,我就追他,有朋友對阿城表達了強烈的興趣,今天就特別推薦根據阿城同名小說改編的同名電影《棋王》。
  • 王朔:「我極其仰慕阿城,若是必須要追星,那我就追阿城」
    王朔:阿城一開口,女生笑的神魂顛倒!如果必須追星,我就追他棋呆子:對吃和棋的專注近乎信仰我是在知青下鄉插隊的火車上認識王一生的,關於火車站送別的場景,是阿城《棋王》的開頭,也非常經典:車站是亂得不能再亂,成千上萬的人都在說話。誰也不去注意那條臨時掛起來的大紅布標語,這標語大約掛了不少次,字紙都折得有些壞。
  • 鍾阿城:他是作家中的作家
    1984年鍾阿城的短篇小說《棋王》首發在《上海文學》,這一部14000多字的小說引爆全國,一時洛陽紙貴,鍾阿城開始變得炙手可熱。全國各地的編輯紛至沓來,紛紛向他約稿。有時一天要來好幾撥,有時一撥要來好幾次。對於這類約稿鍾阿城大多不會拒絕。特別是一些小刊物的編輯他更是會特別的關照。那段時間的鐘阿城約稿太多,甚至沒有時間做飯。每次吃飯都是吃方便快捷的麵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