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棋王》與《樹王》《孩子王》並稱為阿城的「三王」系列。
《棋王》,發表於1984年。
這部小說是有些神奇的。
獵奇的人看到的是棋王以一敵九的傳奇。上了年紀的人看,會追憶起那段上山下鄉的歲月。有心事的人看,胸中的憋悶會煙消雲散。慣於憂愁的人看到的是如何解憂。汲汲於富貴功名的人讀後,會覺得自己如同困獸。文學史上將其定位為「尋根文學」。愛文學的人稱讚其文字洗鍊脫俗,有些古意,又有些劍氣……
小說叫《棋王》,寫得也主要是棋王。
一
棋王,名叫王一生,和小說裡的「我」一樣,都是下鄉插隊的知青。
他在吃飯這件事上,非常的虔誠。
有過飢餓記憶的人,他們心裡仿佛都有一個填不滿的大洞。
吃飯的時候慢條斯理、細嚼慢咽的人,大多是從小過著養尊處優的生活。
而一個人吃起飯來,若是有攻城略地的架勢,那他多半是打小就挨過餓的。
王一生的母親出身不好,後來在他上初中的時候就去世了。後爸拉扯著他和妹妹這兩個孩子,生活艱難地很。
所以,對他來說,吃飽了飯就是幸福。他說:
人要知足,頓頓飽就是福。」
他吃飯的時候,嘴角的油花要時常抹進嘴裡。偶爾粘在嘴上、掉在地上的飯粒他也寶貝極了,仿佛是佳餚珍饈一樣,一定要把它鄭重地咽到肚裡才安心。吃完了飯,還要嗦了筷子,然後在飯盒裡倒上水,再慢慢地喝下去,就像品一碗上好的海參湯。
現在的人們,可能已經無法理解這種對食物的感情了。
我爸總是說起他上學時候的經歷。有一回,他們班去一個村子裡採藥材。中午,我爸就在他好朋友家吃飯。飯桌上只有黑面餑餑和地瓜。我爸一看,就把我奶奶給他帶的桃酥放到一邊,和大家吃一樣的。
人的家庭條件實在是差別很大的,有些飢餓的記憶往往會伴隨人的一生。
我爺爺今年已經快八十歲了,他經歷過戰亂和饑荒。每次家裡吃麵條,我們剛動筷子,爺爺早就吃完一碗了。他說小時候一大家族的人都生活在一起,吃飯的時候得瞪得起眼來,要不然就得餓肚子。
我小時候在奶奶家待的時間長,也和爺爺學著用饅頭擦碗底,拾飯粒。
這樣確實不衛生。可是,衛生,似乎是吃飽肚子的人才講的。
阿城筆下的棋王,並不是什麼大師級的人物,他就是個普普通通的人。
他不要什麼斯文,也不知道什麼用餐禮儀。他把自己放得很低很低,因為他本來就身處社會的底層。
底層的人,首先是要活命,要吃飽了飯,要活下去。
他母親也時常叮囑他,學習是唯一的出路。只有念到初中,才能找個像樣的營生。
不過,他雖迷戀食物,卻也並不貪婪。
孔子曾稱讚顏回,說他雖然物質上貧乏,但是卻有著自己的追求。
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孔子說起自己來,他覺得吃著普通的飯菜,有水喝,困了就枕著胳膊睡覺就足夠了,他不屑於追求不屬於自己的名和利。
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
王一生,很符合孔子的觀念。他在滿足了基本溫飽之後,對物質的追求就止步了。
大多數人都做不到吧。人們雖吃飽穿暖,但是生活有時候是個大泥潭一樣,當你得到的越多,想要的也會越多。
王一生對食物的迷戀,我們覺得很陌生。
他對物質的要求很低,我們也覺得很陌生,很遙遠。他仿佛像是某個古時候的人。
二
他下象棋,不是師從名門。他家也不是什麼象棋世家。
因為家裡窮,學校組織什麼活動,他都不能參加。
他母親給印刷廠疊書頁子,他也跟著母親一起弄。
巧的是,這書是一本講象棋的書。
他天資聰穎,自己看出些下棋的門道來。
可是他母親不允許他把心思用在這上面。因為她覺得,這是有錢人玩的東西。
不過她一想,自己的孩子除了下棋,也沒有別的娛樂方式,就同意他下了。但是也千叮嚀萬囑咐道:
可你要記住,先說吃,再說下棋。」
他很聽母親的話,先說吃,再下棋。
母親臨終的時候,說她沒錢給孩子買盤像樣的棋,就撿了人家扔的牙刷把,磨成了一個個棋子。但是她不識字,所以棋子上面也沒刻什麼。
王一生從此就一直帶著這盤無字棋,像愛惜自己的生命一樣地保護著它。
母親既要求他走正途,好有個謀生的本事。又小心翼翼地支持他追求自己所熱愛的。
看這部小說會感動,但是又說不出來到底哪裡動人。
可能是作者的筆觸太平實了,淡淡地寫這些母子深情,讓人平白無故落了眼淚,卻又一時想不起為了什麼。
只有細細地想起來,才會恍然明白。
古往今來,人為財死,鳥為食亡。一個「利」字當頭,就迷了多少人的眼睛。有的時候人們會覺得自己變得麻木,往往為了爭得些蠅頭小利就不顧了情誼。
所以,當我們看王一生的時候,會有一種恍若隔世的感覺。
當他以一敵九,贏下了所有棋局之後,他看著他母親為他磨的棋子,聲淚俱下,他說:
媽,兒今天……媽——」
他這個人,下棋有道,做人不忘根本。
讓人仔細想起來,莫名地想哭。
三
可是,他這個人卻總是呆呆的。
人們都叫他棋呆子。
他要下棋,就只管下棋。別人利用他,故意帶他出去下棋。他出棋快,慢慢地連看棋的人都一門心思撲在這上面。帶他去的那些人就開始偷人錢包。為了這事,王一生還被人逮起來過。
不過他是真的不知道自己被利用了。
他要下棋,就只關心這楚河漢界。
除了專心,他還很耿直。
他和城裡的名手邀戰。人家見了他,只是扔給他一副古人留下的殘局。王一生也是厲害,竟解了這局。那名手一看他頗有天賦,就說可以收他為徒。
可是,這別人都求之不得的好事,他卻拒絕了。他問那名手:
這殘局你可走通了?」
那名手說還沒有。王一生說:
那我為什麼要做你的徒弟?」
他好像真的很呆,仿佛一點世故都不懂得似的。
不過,因為不市儈,也不圓滑,所以他看起來倒是有些逍遙自在,仿佛存在於某一個自由的時空中。
後來,地區舉辦象棋比賽,王一生想參加,但是沒報上名。
「我」的一個朋友倪斌為了自己能調到個好的去處,就把家裡祖傳的一副象棋送給書記做人情。因為倪斌和書記提起過王一生。書記收了禮之後,就一道同意了王一生參賽的事。
參加比賽,若是得了冠軍,以後就能調去做好一點的工作。
可是王一生卻並不願意。他覺得人家祖傳下來的象棋是多麼寶貴啊,他連母親給他磨的小棋子,都珍惜的和個什麼似的。他還說:
我反正是不賽了,被人作了交易,倒像是我佔了便宜。我下得贏下不贏是我自己的事,這樣賽,被人戳脊梁骨。」
他一點虧心的事,一點佔便宜的事都不做。
別人聽了他的話,都覺得他真是個呆子。
所以,他這個人,雖愛下棋,但是只靠自己的本事去贏,一點歪門邪道都不會去想。
他好像擺脫了人世間很多無形的枷鎖。他不理會棋盤以外的世界,不會礙於面子去拜一個所謂的高手為師,不會為了榮譽去走後門。
他只看重自己有沒有下棋的真本事。
輸與贏,對於他來說,與比賽上宣布的名次沒有關係。
他的心,就只在他熱愛的東西上。
旁的,他一概不在乎。
下棋,對他來說,是一種靈魂的寄託,是精神上自由馳騁的世界。
這個世界,是純粹的。
四
最後,他拼盡全力地與九個人廝殺,其中還有本次地區比賽的前三名。
王一生孤身一人坐在大屋子中央,瞪眼看著我們,雙手支在膝上,鐵鑄一個細樹樁,似無所見,似無所聞。高高的一盞電燈,暗暗地照在他臉上,眼睛深陷進去,黑黑的似俯視大千世界,茫茫宇宙。那生命像聚在一頭亂髮中,久久不散,又慢慢瀰漫開來,灼得人臉疼。」
他純粹起來,簡直把自己的全部生命都撲在了棋局上。
那些對手紛紛敗下陣來,就連本次地區比賽的第一名都請他給個面子,平手言和。
此時,王一生已經耗盡全力似的,很久,才說出話來。他同意言和了。
沒有鮮花,沒有頒獎的儀式,人們只是簇擁著這個棋呆子。
人群中的他,就像個無冕之王。
可他也是人群中的一個,別人經歷過的悲歡,他也都要經歷一遍的。
他和別人一樣,首先要吃飽了飯。
他也和別人一樣,有個自己解憂的方式。
物質與精神,真是一個也不能少。
下棋,和他的生命交融到了一起。
他的精神,在棋盤上生了根,又滋養了他這個人。
他活著,像棵樹一樣扎著根。
以上所寫的,只是某些打動我的地方。
至於他下棋技藝的高超,對道家無為思想的體悟和運用,則推薦大家去讀一下原著。
還有很多沒有寫到的部分,因為小說本身真的是太豐富了,而且給人常讀常新的感覺。
咱們明天書屋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