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城在車站熟睡遭人拔去鞋,赤腳被誤認乞丐,阿城:作家就是乞丐

2020-12-24 老段聊古今

阿城在車站熟睡遭人拔去鞋,赤腳被誤認乞丐,阿城:作家就是乞丐

對於阿城,喜愛文學的朋友一定都不陌生,他是王朔、陳丹青推崇的「作家裡的作家」。

王朔說他不是一般人,是幾十年才養成的人精,講的都是斷根兒的道理。

陳丹青說他是「天下第一聊天高手」「話裡都是寶藏」

由於阿城父親的原因,被打成了右派,父親被下放到渤海邊的勞改農場管廁所。家裡其他人留在北京,從中宣部機關宿舍被趕到振興巷6號一個大雜院。家中十分的拮据,有時要靠賣書維持生計。

因為父親是右派,阿城也受到了影響,在學校沒有同學和他一起玩,他只能自己去琉璃廠翻翻古書,看看字畫兒,研究研究古玩。他反倒因禍得福,學了不少東西。

阿城說他永遠感謝舊書店,小時候見到的被淘汰的書真是多,古今中外的都有,雖然便宜,但他還是一本也買不起,就站著看。店裡的夥計都很好,從不為難他,要是有的書擱得高了,還會幫他拿下來。他的啟蒙,是在舊書店完成的。

1984年的時候,阿城開始準備寫《棋王》只用了3個晚上的時間,阿城一氣呵成,在7月份的時候,在《上海文學》7月刊上發表,一時洛陽紙貴,讓很多人知道了阿城這個名字。

阿城的小東屋每天人來人往,他在那裡接待全國各地各路文學刊物前來求稿的編輯。有時一天能來好幾撥,一撥能來好幾次,幾天光景竟喝掉5斤茶葉。

莫言看到這本《棋王》時,說,那時他在我的心目中毫無疑問是個巨大的偶像。

香港導演徐克看了,連連叫好,「這個小說,我們在外面也看得懂,看得很投入,因為它很真實,很特別,很戲劇性,很生活化。」打電話到處聯繫,要拍成電影

「棋王」落子,父親鍾惦棐才得知,難掩興奮。他沒有當面誇阿城,給弟子仲呈祥寫信,做了點評:這種文學,不是一陣風能吹跑的。

有人問阿城,寫《棋王》的動機是什麼?阿城回答說:為了掙錢

他粗略的算了一下,《棋王》的稿費到手的話,可以有一百多斤冬儲菜了

成名之後,雖然沒有掙到什麼錢,但是也會有一些好事,一次,一家刊物花費7000元辦「九寨溝筆會」,請阿城去。

知道這件事情後,鍾惦棐沒有當面說什麼,給弟子仲呈祥寫信,囑託「閱後抄寄阿城」——主要就是告訴阿城,千萬不要成為文學新貴。希望他「像過去一樣,一個破掛包,夜宿車站長凳。」

為此不惜揭阿城的醜:一次,阿城在車站睡熟後,遭人拔去塑料涼鞋,第二天他就赤腳去北影找母親張子芳,被母親同事誤認作乞丐。

阿城跟朱偉抱怨說,寫小說掙錢太辛苦。他認為,作家就是乞丐。

「我本身就是個寫字的手藝人,寫字的目的就是換錢貼補家用,我有嘴我老婆有嘴我小孩也有嘴。」

在阿城的《棋王》裡講了一個擅長下象棋的知識青年的故事。作者寫棋呆子王一生的呆,寫由這呆所體現的一種特殊別的處世之道。王一生出身清貧,又受到一位老者的指點,知道衣食是本。

對物質生活不奢求,不囿於其中,養成一種崇尚實際、淡泊無爭的性情。在精神生活方面,耽迷象棋,「何以解不痛快,唯有象棋」

他還從棋道當中悟出了為人之道,即所謂「生不可太勝」;又進一步悟到:「人還要有點兒東西,才叫活著。」深刻提示了民族文化的心理,下棋是他厭世的表現

通過王一生平凡樸實生活的態度,顯現了王一生作為一個普通人所具有的人生價值。對阿城來說, 阿城書寫《棋王》不過是他在那個特殊背景下最本分的個人行為,這也是他個人對現實生活的真實反映

阿城對現實世界的態度是持有否定與反叛的,也正是這種反叛的精神激勵著「王一生」去追求自我的人生價值。

看阿城的文章,實在能夠感受到他是個聰明人,是個看得透的人,話語間總透著刀子,厭惡體制和主流,但又對事物抱有極大興趣。

《棋王》是一部能讓你記住感受的小說,這使得它不僅成為佳作,更成為了經典。

阿城的小說中所散發出來的一種原汁原味的人性,這種人性是毫無掩飾的,深入人心,是我們內心最真實的東西,無法跟我們割裂開來去談,

正如我們生活中的柴米油鹽、酸甜苦辣,這些不就是我們一直在努力追尋的人性嗎?尋覓人性的本質,回歸最真實的自我

如果你沒有看過阿城的書,一定要去看看阿城的這本《棋王》,會給你帶來不一樣的精神享受。

點擊下方連結就可以購買了。

相關焦點

  • 鍾阿城:他是作家中的作家
    這就是鍾阿城,隨隨便便的一篇文章,三四天的工作量,就達到了許多人一生所不能企及的高度。即使這樣他依舊不驕傲對待所有的約稿編輯都像對待自己的知心朋友。更有為了感謝《棋王》的責任編輯幫助自己改正了裡面的部分錯誤。不善於飲黃酒的阿城與那個編輯喝的酩酊大醉。90年代鍾阿城和許多文人一樣選擇了離開故土,去異國他鄉開始自己的新生活。
  • 王朔:「我極其仰慕阿城,若是必須要追星,那我就追阿城」
    王朔:阿城一開口,女生笑的神魂顛倒!如果必須追星,我就追他棋呆子:對吃和棋的專注近乎信仰我是在知青下鄉插隊的火車上認識王一生的,關於火車站送別的場景,是阿城《棋王》的開頭,也非常經典:車站是亂得不能再亂,成千上萬的人都在說話。誰也不去注意那條臨時掛起來的大紅布標語,這標語大約掛了不少次,字紙都折得有些壞。
  • 阿城,中國電影界的掃地僧
    「電影的鑼鼓」敲響時,沒人在意。遊歷一遭港臺,一變而為「反暴的鑼鼓」,敲到了毛澤東的耳邊。在1957年2月27日最高國務會議上,毛澤東親自點名批評鍾惦棐,說臺灣轉載了這篇文章。又說,鍾惦棐這個名字很怪,文章倒還可以看。參加完最高國務會議,梅蘭芳到鍾家,找出刊載此文的報紙,連看兩遍,說,我怎麼就看不出它到底錯在哪兒?
  • 與阿城有關的日子
    北京這地方每幾十年就要有一個人成精,這幾十年成精的就是阿城。我極其仰慕其人。若是下令,全國每人都必須追星,我就追阿城。1阿城,原名鍾阿城,1949年清明節生在北京,原籍重慶江津。阿城的父親叫鍾惦棐,當年從成都去了延安,建國後曾在中宣部文藝處負責電影工作。阿城在家中行二,上邊有一個哥哥,下邊有兩個弟弟和一個妹妹。
  • 作家中的作家—鍾阿城—小說《棋王》
    雖不為大眾所熟知,但阿城老師在當代作家圈備受推崇,被王朔贊為「作家中的作家」。一口氣讀完他的小說《棋王》,覺鬼斧神工,驚為天人。故事:文革期間以棋呆子-王一生為主角的一群知青吃飯扛鋤頭下棋看棋的經歷。精神內核:家破人亡,吃不飽飯,活得不像人,但有一處痴迷和精神氣,有情有義,才支撐一個人活得像個人。鍾阿城以下三段節選。我的幾個朋友,都已被我送去插隊,現在輪到我了,竟沒有人來送。
  • 著名作家鍾阿城回津參觀
    期間,鍾惦棐之子鍾阿城和親屬回到故鄉,前往父親生前學習和生活的地方參觀。鍾阿城是中國內地著名作家、編劇,於1984年出版個人首部短篇小說《棋王》,2016年出版作品集《阿城文集》,曾擔任電影《大明星》《芙蓉鎮》《畫皮之陰陽法王》《小城之春》《吳清源》《刺客聶隱娘》等電影的編劇。當天,鍾阿城在區文聯和區作協相關負責人的陪同下,前往鼎山公園觀看父親鍾惦棐雕像。
  • 中國能得諾貝爾獎的作家或許不少,但阿城只有一個
    莫言拿諾獎時,在中外文學獲獎論壇上,作家劉震雲笑著說過這樣一段話:莫言獲獎,好多人問我的感受。這就像我哥娶了嫂子,洞房花燭夜,別人問我感覺。我說,祝他愉快。莫言能獲獎,表明在中國,至少有十個人,也可以獲獎。一個也好,十個也罷,將來的將來,必定還會有更多傑出作家站出來的。但有這麼一位作家,卻是獨一無二,此人便是鍾阿城。
  • 中國為何再少有像阿城莫言這樣的作家?背後原因讓人唏噓
    隨之火起來的還有那個年代耳熟能詳的作家,例如莫言、殘雪、賈平凹、路遙、餘華、蘇童、王朔、劉震雲、阿城等大批作家,他們大都是在八十年代開始寫作,不少人最好的作品,也都是在八十年代寫成。參加愛荷華寫作計劃時的阿城上世紀八十代,就是這樣一群各行各業的人,因為文學匯聚到同一條路上。用自己的筆觸無一例外的記錄了時代、參與了時代。
  • 王朔:把中國作家扔到荒島,活下來的準是阿城,他還跟土人交朋友
    在華語文壇,有一位「狂人」作家是所有人都不能忽視的存在,他就是「痞子文學」的創始人——王朔。很多新生代的人不了解王朔,不知道此人曾經有多麼火。早在上世紀80年代,王朔就曾創下一年內有4部小說被改編成電影的記錄,至今無人能夠超越。
  • 王朔:把中國作家都扔到一個荒島上,不給吃的,活下來的準是阿城
    作為影響了整整一代人和一代作家的王朔,卻曾在自己的文章裡寫下這樣一段話:把中國作家都扔到一個荒島上,不給吃的,活下來的準是阿城!沒準還能跟島上的土人說上話,混得倍兒熟。阿城是誰?為何能讓紅極一時的文壇大佬王朔為之傾倒?
  • 作家阿城:用筆敘寫江湖,寫作不是人生信條,活著才是
    止庵說他是第一個讓自己感受到中文之美的作家;唐諾稱讚他是這個時代的「稀有財」……這個人叫做阿城,80年代時橫空出世,震驚文壇,其作品獲無數好評。無數名家皆評論他為人恬淡超脫,讀過他文字的人,無不覺得透徹而空靈,又自有響亮處,被深深吸引,再品味幾遍都不為過。就是這樣的一個人,一個作家、編劇、藝術家,半生在困厄中度過,沒有尊嚴,卻活得比大多數人明白。
  • 阿城來了!
    阿城,原名鍾阿城,1949年出生,是祖國的同齡人。作家、編劇、文化項目策劃者...多重身份,每個都值得拿出來說上三天。他的作品以白描淡彩的手法渲染民俗文化的氛圍,透露出濃厚雋永的人生逸趣,寄寓了關於宇宙、生命、自然和人的哲學玄思,關心人類的生存方式,表現傳統文化的現時積澱。這些作品以及他在1985年發表的關於「尋根」的理論文章《文化制約著人類》使他成為了當時揭示民族文化心理的文化尋根派的代表人物。
  • 作家阿城,怎會那麼多名流學生?黃章晉:有他,王朔馮唐不值一提
    在當代中國文化圈,作家阿城是個奇怪的存在。其人不衫不履,不黨不群,無門無派,無職無銜,人不在江湖,江湖都是他的傳說。看看「文化名流」們見到阿城是啥態度:「去年春天一個傍晚,在西城一座精緻的四合院,見到久違十年的阿城。是新版七卷本《阿城文集》的發布會,高朋滿座。
  • 「最被低估的作家」阿城:4天完成小說引爆文壇,莫言都視他為偶像
    阿城的父親是淵博的學者,所以阿城從小就受文學的薰陶,家裡大大小小的書都被他翻遍了。阿成小時候的遊戲就是聽父親讀各種各樣晦澀難懂的文學作品,年幼的阿城縱使不懂什麼意思卻還是能給父親回應。上學時期的阿城最喜歡的便是作文課,他總是能抓住生活中發生的一點小美好並記錄下來,或是抒寫一些自己天馬行空的想像。所以阿城的文學作品總是有一些樸素淡雅之感。阿城中學沒上完便因為一些原因而去山西,面對艱苦的生活,他沒有怨天尤人,而是選擇既來之則安之。阿城享受活著,享受當下的生活。
  • 與阿城有關的日子:大家怎麼活過,我就怎麼活過
    王朔能瞧得上的人沒幾個,但他曾經說:阿城,我的天,這可不是一般人。史鐵生拿我和他並列,真是高抬我了。北京這地方每幾十年就要有一個人成精,這幾十年成精的就是阿城。我極其仰慕其人。若是下令,全國每人都必須追星,我就追阿城。阿城,原名鍾阿城,1949年清明節生在北京,原籍重慶江津。阿城的父親叫鍾惦棐,當年從成都去了延安,新中國成立後曾在中宣部文藝處負責電影工作。
  • 王朔:北京十幾年才能出一個人精,這十幾年孕育出的人精就是阿城
    很多人都知道,阿城是文藝圈裡眾多大佬們的偶像,大家對他的讚美從會吝嗇,王朔就曾說過:「北京這地方每隔幾十年就要有一個人成「精」,這幾十年成精的就是阿城,如果全國每人都必須追星,我就追阿城。」1949年清明節阿城降生,按照他自己的話說:「大家都在祭奠死人的時候,卻把我活出來了」。言語中帶著他一貫的幽默。
  • 著名作家鍾阿城回津參觀 緬懷父親鍾惦棐
    江津網訊(記者 黃婭秋)12月18日,中國電影基金會鍾惦棐電影評論基金髮布儀式暨首屆中國電影評論高峰論壇活動在津舉行,期間,鍾惦棐之子鍾阿城和親屬回到故鄉,前往父親生前學習和生活的地方參觀。其子鍾阿城是中國內地作家、編劇,1984年,出版個人首部短篇小說《棋王》;2016年,出版作品集《阿城文集》;曾擔任劇情電影《大明星》《芙蓉鎮》《畫皮之陰陽法王》《小城之春》《吳清源》《刺客聶隱娘》等電影的編劇,其中,憑藉劇情電影《芙蓉鎮》入圍第7屆金雞獎-最佳編劇獎,憑藉古裝動作電影《刺客聶隱娘》的編劇,入圍第52屆金馬獎-最佳改編劇本獎等。
  • 王家衛和作家張嘉佳、攝影師夏永康,編劇阿城的故事
    因此《擺渡人》其實是王家衛和張嘉佳共同導演的作品,但評價還是很低,難道是因為《擺渡人》是墨鏡王拍片速度過快。有些觀眾認為影片故事凌亂,後半部分更是不知所云。不是每個作家和編劇都能做導演。二,王家衛和攝影師夏永康。網際網路上那些關於王家衛電影的浮光掠影,這些濃烈而曖昧,帶有濃重王家衛味道的劇照,大都來自同一個人夏永康。
  • 梁文道:你沒親耳聽過阿城講故事?那是終身的遺憾
    很多人都知道,阿城是文藝圈裡眾多大佬們的偶像,大家對他的讚美從會吝嗇,王朔就曾說過:「北京這地方每隔幾十年就要有一個人成「精」,這幾十年成精的就是阿城,如果全國每人都必須追星,我就追阿城。」身邊朋友,都知道阿城一身雜家功夫,他做木匠,教鋼琴,閒暇之餘研究青銅器、義大利歌劇、陶瓷、大鼓,只要他感興趣的,都去研究。
  • 阿城:一把提琴的故事
    阿城,原名鍾阿城,1949年出生於北京,祖籍重慶市江津區,中國內地作家、編劇。主要作品有《棋王》《芙蓉鎮》《小城之春》《吳清源》《刺客聶隱娘》等作品。看久了,道理卻簡單,就是一個有窟窿的木盒。明白了道理,老侯就做了許多模具,蒸了魚膘膠,把提琴重新粘起來。神父看到修好的琴,很驚奇。神父於是介紹老侯到北京去,因為教會的關係,老侯就常修些教堂的精細什物,四城的人都叫老侯洋木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