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著名作家鍾阿城回津參觀 緬懷父親鍾惦棐
江津網訊(記者 黃婭秋)12月18日,中國電影基金會鍾惦棐電影評論基金髮布儀式暨首屆中國電影評論高峰論壇活動在津舉行,期間,鍾惦棐之子鍾阿城和親屬回到故鄉,前往父親生前學習和生活的地方參觀。其子鍾阿城是中國內地作家、編劇,1984年,出版個人首部短篇小說《棋王》;2016年,出版作品集《阿城文集》;曾擔任劇情電影《大明星》《芙蓉鎮》《畫皮之陰陽法王》《小城之春》《吳清源》《刺客聶隱娘》等電影的編劇,其中,憑藉劇情電影《芙蓉鎮》入圍第7屆金雞獎-最佳編劇獎,憑藉古裝動作電影《刺客聶隱娘》的編劇,入圍第52屆金馬獎-最佳改編劇本獎等。
-
鍾阿城:他是作家中的作家
如果全國每個人必須追星,那麼我的偶像不會是別人,一定是鍾阿城。——王朔阿城和王朔|圖片來源於網絡十多歲的年紀是一個人最應該珍惜的時光,亦是一生最美麗的年華。但是十多歲的鐘阿城是不幸的,遇上了文革,中學還沒有結束,就被迫投入上山下鄉的洪流之中。而在這之前鍾阿城的父親早早被打成了右派。
-
作家中的作家—鍾阿城—小說《棋王》
雖不為大眾所熟知,但阿城老師在當代作家圈備受推崇,被王朔贊為「作家中的作家」。一口氣讀完他的小說《棋王》,覺鬼斧神工,驚為天人。故事:文革期間以棋呆子-王一生為主角的一群知青吃飯扛鋤頭下棋看棋的經歷。鍾阿城以下三段節選。我的幾個朋友,都已被我送去插隊,現在輪到我了,竟沒有人來送。父母生前頗有些汙點,運動一開始即被打翻死去。家具上都有機關的鋁牌編號,於是統統收走,倒也名正言順。我雖孤身一人,卻算不得獨子,不在留城政策之內。
-
中國能得諾貝爾獎的作家或許不少,但阿城只有一個
莫言拿諾獎時,在中外文學獲獎論壇上,作家劉震雲笑著說過這樣一段話:莫言獲獎,好多人問我的感受。這就像我哥娶了嫂子,洞房花燭夜,別人問我感覺。我說,祝他愉快。莫言能獲獎,表明在中國,至少有十個人,也可以獲獎。一個也好,十個也罷,將來的將來,必定還會有更多傑出作家站出來的。但有這麼一位作家,卻是獨一無二,此人便是鍾阿城。
-
「最被低估的作家」阿城:4天完成小說引爆文壇,莫言都視他為偶像
「最被低估的作家」阿城,只用了四天就完成小說《棋王》。這部小說一經出版就引爆全國。阿城在文壇上初露鋒芒,許多作家對他有極高的讚譽,莫言也一度引他為偶像。僅用四天就完成了小說《棋王》阿城原名為鍾阿城,1949年出生於北京阿城一生的成就有很多,他的主要職業是編劇、作家。其實阿城寫作初期並沒有多少作品,但是沒過多長時間,阿城的名字就被廣為人知。一切的源頭都在於他寫的第一部小說《棋王》,至此阿成也被稱為「最被低估的作家」。
-
「文壇痞子」王朔心目中的巨星,阿城是不一樣的人間煙火
對於現在很多年輕人來說,他們鮮少聽過鍾阿城這個名字。但在中國文壇卻沒有不知道這個名字,他有頗多人們給予他的稱號,即便是在當今非常出名的作家也從不避諱自己對他的崇拜,這其中就包括陳丹青、莫言、王朔等人,王朔曾直言說鍾阿城就是自己所要一直追隨的「明星」。
-
作家阿城,怎會那麼多名流學生?黃章晉:有他,王朔馮唐不值一提
在當代中國文化圈,作家阿城是個奇怪的存在。其人不衫不履,不黨不群,無門無派,無職無銜,人不在江湖,江湖都是他的傳說。看看「文化名流」們見到阿城是啥態度:「去年春天一個傍晚,在西城一座精緻的四合院,見到久違十年的阿城。是新版七卷本《阿城文集》的發布會,高朋滿座。
-
阿城在車站熟睡遭人拔去鞋,赤腳被誤認乞丐,阿城:作家就是乞丐
阿城在車站熟睡遭人拔去鞋,赤腳被誤認乞丐,阿城:作家就是乞丐對於阿城,喜愛文學的朋友一定都不陌生,他是王朔、陳丹青推崇的「作家裡的作家」。1984年的時候,阿城開始準備寫《棋王》,只用了3個晚上的時間,阿城一氣呵成,在7月份的時候,在《上海文學》7月刊上發表,一時洛陽紙貴,讓很多人知道了阿城這個名字。阿城的小東屋每天人來人往,他在那裡接待全國各地各路文學刊物前來求稿的編輯。
-
與阿城有關的日子
北京這地方每幾十年就要有一個人成精,這幾十年成精的就是阿城。我極其仰慕其人。若是下令,全國每人都必須追星,我就追阿城。1阿城,原名鍾阿城,1949年清明節生在北京,原籍重慶江津。阿城的父親叫鍾惦棐,當年從成都去了延安,建國後曾在中宣部文藝處負責電影工作。阿城在家中行二,上邊有一個哥哥,下邊有兩個弟弟和一個妹妹。
-
作家阿城:用筆敘寫江湖,寫作不是人生信條,活著才是
止庵說他是第一個讓自己感受到中文之美的作家;唐諾稱讚他是這個時代的「稀有財」……這個人叫做阿城,80年代時橫空出世,震驚文壇,其作品獲無數好評。就是這樣的一個人,一個作家、編劇、藝術家,半生在困厄中度過,沒有尊嚴,卻活得比大多數人明白。被歧視的童年1949年,鍾阿城在北京出生,那時其父母剛剛跟隨我軍進入北平,便給孩子起名為阿城,希望孩子一生都平平安安、順順利利。
-
王家衛和作家張嘉佳、攝影師夏永康,編劇阿城的故事
一,王家衛和作家張嘉佳不是每個作家和編劇都能做導演。二,王家衛和攝影師夏永康。網際網路上那些關於王家衛電影的浮光掠影,這些濃烈而曖昧,帶有濃重王家衛味道的劇照,大都來自同一個人夏永康。三,王家衛和阿城的故事。阿城是著名的作家和編劇,代表作品有棋王、小城之春、芙蓉鎮、刺客聶隱娘。王家衛拍《2046》,曾找阿城給他寫個劇本。
-
阿城來了!
阿城,原名鍾阿城,1949年出生,是祖國的同齡人。作家、編劇、文化項目策劃者...多重身份,每個都值得拿出來說上三天。1999年四大出版社——人民文學出版社,中國青年出版社,解放軍文藝出版社和作家出版社共同決定出一個「百年百種文學叢書」,紀念百花齊放的20世紀,《棋王》入選,可見在當代文學史地位。阿城偏偏不願意只當一個作家,他做編劇,很早就接觸了電影。
-
王朔:把中國作家扔到荒島,活下來的準是阿城,他還跟土人交朋友
在華語文壇,有一位「狂人」作家是所有人都不能忽視的存在,他就是「痞子文學」的創始人——王朔。很多新生代的人不了解王朔,不知道此人曾經有多麼火。早在上世紀80年代,王朔就曾創下一年內有4部小說被改編成電影的記錄,至今無人能夠超越。
-
中國為何再少有像阿城莫言這樣的作家?背後原因讓人唏噓
隨之火起來的還有那個年代耳熟能詳的作家,例如莫言、殘雪、賈平凹、路遙、餘華、蘇童、王朔、劉震雲、阿城等大批作家,他們大都是在八十年代開始寫作,不少人最好的作品,也都是在八十年代寫成。導演呂樂本意是找一群作家聊文學、聊詩意、拍一部紀錄片向文學致敬,但作家們一聊儘是詩意的遠去。方方認為詩意的東西從來不在當下,只在過去。阿城從中國打孔子的時候聊起,聊到基督教文明進入中國,聊到詩和文學怎麼就在現代沒落了……作為中國當代最為重要的作家之一,阿城一直也是特立獨行的一個。
-
王朔:把中國作家都扔到一個荒島上,不給吃的,活下來的準是阿城
作為影響了整整一代人和一代作家的王朔,卻曾在自己的文章裡寫下這樣一段話:把中國作家都扔到一個荒島上,不給吃的,活下來的準是阿城!沒準還能跟島上的土人說上話,混得倍兒熟。阿城是誰?為何能讓紅極一時的文壇大佬王朔為之傾倒?
-
與阿城有關的日子:大家怎麼活過,我就怎麼活過
王朔能瞧得上的人沒幾個,但他曾經說:阿城,我的天,這可不是一般人。史鐵生拿我和他並列,真是高抬我了。北京這地方每幾十年就要有一個人成精,這幾十年成精的就是阿城。我極其仰慕其人。若是下令,全國每人都必須追星,我就追阿城。阿城,原名鍾阿城,1949年清明節生在北京,原籍重慶江津。阿城的父親叫鍾惦棐,當年從成都去了延安,新中國成立後曾在中宣部文藝處負責電影工作。
-
阿城,中國電影界的掃地僧
阿城生於1949年4月5日,半年後,換了人間,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他說,按傳統的說法,我也算是舊社會過來的人。他出生前,趕上幹革命的父母隨大部隊入北平城,於是取名,阿城。日後阿城自己解讀,說這名字雖俗氣,但有父母紀念毛澤東「農村包圍城市」革命戰略成功的意思在裡頭。阿城兄妹五個,他行二。大哥叫鍾裡滿,三弟叫鍾大陸,四弟叫鍾星座,五妹叫鍾姍姍。阿城的父親鍾惦棐,是著名電影評論家。
-
他被譽為「臺灣的魯迅」,卻被大陸作家阿城和張賢亮所嘲笑
這是臺灣作家陳映真在2004年臺灣浸會大學舉辦的「魯迅節座談會」上所說的話。陳映真被譽為」臺灣的魯迅「,在臺灣文壇,受魯迅影響至深並始終堅持國民性批判的作家僅有陳映真一人。陳映真繼承了魯迅的批判性、對社會的敏銳洞察及對弱勢群體的深切關懷,「魯迅給我的影響是命運性的。在文字上,他的語言、思考,給我很大的影響。至今,我仍然認為魯迅在藝術上和思想上的成就,至今還沒有一位中國作家趕得上他。」
-
梁文道:你沒親耳聽過阿城講故事?那是終身的遺憾
阿城說試試看,結果寫了近10萬字的內容,把三峽的歷史都交代的清清楚楚。最讓我佩服的是,阿城自己能組裝汽車。在美國的時候,買了一個破舊的大眾汽車,然後自己買零件,淘換舊的說明書,然後自己組裝、噴漆。最終破爛汽車變成了一輛紅色的敞篷跑車,作家王朔親眼目睹,並稱讚道"跟仙兒一樣"。但沒什麼人知道他還會寫小說。
-
阿城:莫言視為偶像,王朔極其仰慕,陳丹青:他的話裡都是寶藏
可今天介紹的這位作家可不是個文藝書生,他駝背弓腰,外形不佳,文字直白樸實,但他有著睿智的頭腦,又涉獵廣泛,可以自己組裝汽車,又能做電影的美術指導,他還具備著一個搞文學的人專有的堅韌、認真。這個人到底是誰呢?他就是一代著名作家阿城。象棋是生活問題,而吃飯卻是生存問題阿誠用一手洗盡鉛華而結實有力的文字向我們描繪了主角王一生對於吃飯近乎虔誠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