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棋王」也是「孩子王」

2020-09-03 四味毒叔

2020年離開我們的人不少,好像「離別」成了一整年的代名詞。


謝園,在學院裡被稱為老師;在電影學院之外,更多的被稱為演員;而和同好在一起,又被稱為棋手和朋友。



2005年的謝園已經橫掃了「金雞」「飛天」「百花」等中國電影界的獎項,算上「金鷹獎」,他是當時的「四料影帝」,年輕時和葛優、梁天被人稱為「喜劇三劍客」,而謝園身為老師之前的表演之路,也充滿了故事。



早在80年代,謝園算得上時代的「熟臉」,雖然除了《孩子王》之外,當時謝園出演的電影放到現在還有些先鋒意味,而當時的中國電影算得上敢想敢拍,情色暴力元素加上點仙氣,現在看來也饒有趣味。



而讓其被多數人熟知的作品還是要數「二王」,自從28歲謝園出演了《孩子王》之後,這部作品就成了他鍾情的作品,據說他還曾自己寫長文描述之前在拍攝《孩子王》時的趣事,行文中能讀出來謝園的幽默,他是一個給人帶來快樂的人。


這部根據阿城小說改編而成的故事,講述一名插隊知青被抽調去農場中學教書,但他沒有按照教學大綱和課本內容教授,最後被辭退的事情。


當時整個劇組拉去雲南拍攝,謝園為了能夠抓住人物的形態特點,兩三個月捧著頭,臉也不洗,穿著一件舊衣服不換。



就連過年了,大家回各地過年,他就不走,一個人守在景地,等所有人回來。這位活在人物裡的演員,熱愛在人前表演,並以此收穫快樂,是天生的演員。


很多人會拿他飾演的《棋王》說事,原因在於阿城的這個故事除了內陸的一版之外,還有梁家輝親自編劇,嚴浩和徐克聯合導演的一版。其中梁家輝實演的王一生要在人物狀態上精神一點。


但謝園的一版並沒有太多表情上的變化,相對從容很多,這比較符合阿城筆下的人物形象,心中的寧靜傾注於棋盤之上,開心的表達在不經意的輕笑中,在那個階級鬥爭的年代,人物心中多少帶著傷痕。



當謝園飾演的王一生點根煙,講起來自己的身世,說不識字的母親在臨走之前用牙籤刻了一副象棋,但不識字的母親卻不知道「車、馬、炮」怎麼寫,說著說著,哭了。


電影是用餘味來定輸贏的,謝園在這段的表演上臺詞一鼓作氣,說完之後,臉上沒有掛一滴淚,神情之中是觀眾能體會到的悲傷,靠著臺詞中的停頓和語氣帶起整個畫面氛圍,說完之後,觀眾心中的餘味逐漸擴散,是阿城筆下王一生的故事,也是謝園飾演王一生的精髓。


另一部《大喘氣》則是讓謝園遊魂般心不在焉的狀態成了多數人印象最深的地方,他演的丁健算是王朔筆下北京「爺文化+文青」融合式的代表人物。



這位劇中自命不凡,一副文青形象,帶著點才華靈性又有血氣和義氣的人,被壞人整,被朋友坑。最終體現了一個主題:物慾橫流的商品大潮,人類的自由靈魂何處安放?


今天的人們再看這部片子也會有同樣的感想,人們越來越不敢去冒險,每天重複著工作,失去夢想,靠廉價的趣味讓自己開心,痛感逐漸消失,逐漸麻木。和片中1988年的廣州一樣,充滿風情的老街已經逐漸消失,拆遷帶走了人們的集體回憶,當年被稱「三劍客」的葛優如今封神,梁天成了貨真價實的梁總,謝園當起了老師。


這些年,對於他老說,老師幾乎成了第一身份,課堂上的他沒有名星的架子,只是嚴格的要求成了學生的「噩夢」。



根據之前的資料,有一次謝園老師遇到了已經成名的學生,這位顯然是個腕兒的學生,打著電話,耍著大牌,150萬以下的廣告都不接。正巧被謝園抓了現行,這位明星嚇得從凳子上掉下來,連忙道歉,但謝園老師直接「閃」了。


其實作為老師,謝園眼裡的學生無論走到了哪一步,對他來說都是一個學生,他見過這些所謂的名星普通的樣子,邋遢的樣子,每一次成績是什麼樣子,犯過的錯誤,鬧出的笑話。當然他也記得每一個人的特點。



就連誰喜歡反問一些事請,喜歡不去上討厭的課,他都記得。有一次餘男直接在課上站起來,問謝園老師,為什麼每次上課都要問學生那麼多問題,直接把謝園問傻了。


但讓謝園記住餘男的事請,是在很多演員都開始拍時尚片的時候,餘男直接塑造起了勞動婦女,還曾經為了體驗生活下鄉和身上有蝨子的老鄉共睡一張床,謝園聊起來這個事請,自愧不如。



作為一個老師,謝園對學生的觀察是細緻的,就連孫莉在課上翻找東西浪費時間,他都看在眼裡,這種生活片段式監督,雖然和表演並無關係,但算是一種生活習慣的養成,是一個好老師分內的事請。


無論是作為一個老師,還是一個演員是,這個身份都讓與他有所接觸的人感受到了表演的魅力,他每次表演都賦予了劇中人物一種獨特的性格屬性,呆傻或充滿靈氣,都有謝園自身的特點,這就讓很多人無法說他是80年代的表演風格,而時代過去,到了今天,他身上純粹且不求關注的表演習慣依然讓很多人受用。



聊完兩個主要的身份之後,謝園除了是個「戲痴」之外,還是一個「棋痴」,和王一生鍾愛象棋不同,謝園血液裡有對圍棋的喜愛。


當年每逢他拍戲趕不上圍棋比賽的直播,他總會想盡辦法和導演商量,能不能給他騰出來時間。


有一次為了看聶衛平和武官正樹的比賽,謝園在片場多次嚮導演和製片人請假。



當謝園離開我們之後,聶衛平也發文悼念好友,說「謝園是自己見過的最幽默的幾個人之一」,這句話也是很多人對謝園的印象。


2020年8月18日,這位有趣的人離開了我們,並按照他的囑託,家中不設靈堂,不舉行遺體告別儀式和追悼會,不召開任何形式的追思會。



但就算這樣,我們也很難忘記這樣一位老師,一位演員,一個給我們帶來童年歡笑的人。

相關焦點

  • 《棋王樹王孩子王》
    之所以買《阿城文集》,是因為前幾天看完了他的《棋王、樹王、孩子王》,分別是三個短篇小說,寫得真的好啊:山中溼氣蔓延開,漸漸升高成為雲霧。太陽白白地現出一個圓圈,在霧中走著。林中的露水在葉上聚合,滴落下來,星星點點,多了,如在下雨。這是《孩子王》的一段,看到這一段的時候,我簡直看醉了,寫得太美好,富有意境。
  • 棋王的棋,王一生的王
    這個鏡頭是「千面影帝」梁家輝飾演《棋王》的主人公王一生與象棋冠軍們鬥棋時的場景。整部電影讓我對原著更為好奇,有了去讀上一讀的衝勁兒。於是,我去讀了阿城的原著——《棋王》。現在,我的確讀完了《棋王》,也決定好好寫一篇閱讀報告(Reading Report)。棋王的故事,是很簡單的。故事就是說青年們下鄉的事情,只是青年中有個「棋呆子」或稱為「棋王」的人。不管什麼時候,他都喜歡瞎琢磨棋路。棋藝也臻至化境。後與人爭棋的故事。
  • 阿城小說中的道家思想淺析——以《棋王》《樹王》《孩子王》為例
    引言阿城被認為"尋根文學"的代表人物之一,作品總共包括三個中篇小說:《棋王》(1984),《樹王》(1985),《孩子王》(1985);六個短篇小說:《迷路》、《傻子》、《周轉》、《臥鋪》、《會餐》、《樹樁》(1985)。最後還有以《遍地風流》(1986)為題的,由很短的文章組成的系列。
  • 阿城「三王」之《棋王》:他和我們都不太一樣
    《棋王》與《樹王》《孩子王》並稱為阿城的「三王」系列。《棋王》,發表於1984年。這部小說是有些神奇的。獵奇的人看到的是棋王以一敵九的傳奇。上了年紀的人看,會追憶起那段上山下鄉的歲月。王一生的母親出身不好,後來在他上初中的時候就去世了。後爸拉扯著他和妹妹這兩個孩子,生活艱難地很。所以,對他來說,吃飽了飯就是幸福。他說:人要知足,頓頓飽就是福。」
  • 《棋王》除了王一生棋藝高超,還有他對食物的虔誠,對活著的渴望
    《棋王》是鍾阿城先生的代表作,已經被拍成了電影搬上大銀幕。其中分為港版和大陸版兩個不同的版本。個人覺得拍的都挺好。大陸版更忠實於原著。港版則帶有明顯的港式詼諧風。《棋王》中可能更多的人只關注到了棋,關注到了王一生高超的技藝,以及他的棋路來。
  • 《閒話閒說》:看阿城如何解讀自己筆下世俗化的「棋王」王一生
    《棋王》裡其實是兩個世界,王一生是一個客觀世界......另外一個就是「我」,「我」就是一個主觀世界,所以這裡面是一個客觀世界跟主觀世界的參照.....」《棋王》中作者以第一人稱「我」敘事,只對自我內心心理活動負責,外界情況都是通過「我」進行描述的,這個手法很多見,玩得溜的比如魯迅先生。
  • 謝園去世 曾主演《孩子王》《棋王》
    演員餘男、左小青、邢佳棟都是他的學生。在78級表演系,張鐵林、張豐毅、方舒、沈丹萍等知名演員都是他同學。畢業時,老師給謝園八個字的評價,「形象一般,沒有演技」,讓他印象深刻。謝園曾說,「班裡那麼多形象比我好的同學,周裡京和張豐毅,我這樣的只能演叛徒。但是通過學習我認識到小人物身上有大命運,以喜劇形象示人的演員骨子裡都愛人民。」
  • 人間再無「棋王」,他的眼神,留在了那個樸素又真誠的年代
    《孩子王》《棋王》《大喘氣》多部電影,1987年主演《棋王》獲得第九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男主角獎,1989年主演《寡婦村》獲得第二屆中國電影表演藝術學會金鳳凰獎,1991年再借《瘋狂的代價》獲得第三屆中國電影表演藝術學會金鳳凰獎,1992年憑藉《上海一家人》獲得第十屆
  • 阿法狗贏了李世石,贏得了棋王王一生嗎?
    我忍不住大開腦洞:要是讓人類的造物們下盤棋,小說裡的棋王能贏阿法狗嗎?能為人性挽回一點尊嚴嗎?早在《棋魂》出道之前,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就有阿城的《棋王》一文,既寫了棋,也寫了人。最重要的是,寫的是筆者會的中國象棋。阿城筆下的棋王名叫王一生,是「我」在下鄉的火車上碰到的「棋呆子」。他就有兩個愛好:吃飯、下棋。 王一生作為「棋王」的殺手鐧有四。
  • 阿城《棋王》一個棋痴的傳奇故事:好的小說,可以反覆閱讀
    他被王朔稱為「作家中的作家」,他就是自稱雜家,文字手藝人的阿城先生。書呢,就是阿城先生的成名作《棋王》。《棋王》裡寫了痴迷象棋的下鄉知青王一生的故事,頗為傳奇。《棋王》出版2年後,也就是1986年,新書《棋王、樹王、孩子王》。集合了三個中篇,以後的各版本似乎都為三篇的合集。
  • 《棋王》看王一生在精神的烏託邦裡睥睨天下!一代棋王養成記!
    《棋王》是當代作家阿城的一部短篇小說。小說被視作是新時期「尋根文學」的發軔之作。故事講述了在文革時代,知青「棋呆子」王一生四處尋找對手下棋、拼棋的故事。在這裡為大家分析矛盾!王一生想一想,又搖搖頭,說:「我可不是這樣。」說完就去看窗外。王一生的家庭條件不好,父親是賣苦力的,隨著年歲的增長,也掙不了幾個錢了,母親沒有什麼技能,只能天天去摺紙維持王一生和妹妹的花銷,所以吃不飽是他身上常有的事,可在吃和棋中,他無疑選擇了棋,摘自張岱「人無癖不可與交,以其無深情也;人無疵不可與交,以其無真氣也。」
  • 貧賤不移,「棋王」王一生是如何由「寒門子弟」進階為「寒門高士...
    王一生凝視著遠方,目光仿佛穿透了過去,那一瞬間,帝王將相都已失色,王一生的光芒,在觀戰的人們眼中,前所未有的耀眼!這一天,王一生一戰成名!王一生是阿城短篇小說《棋王》中的人物。小說主要借"我"之口,講述六十年代末期的一個小人物——棋痴王一生的故事。個人認為,《棋王》是描寫象棋最好的小說,沒有之一。
  • 尋根文學扛鼎之作——《棋王》
    王一生母親為娼,從良嫁給帶有一女的王一生的父親。因為家境貧窮,王一生從小不能和其他同學一樣有「看電影」等「奢侈」活動,後迷上象棋,棋藝日益精進,又受到一個撿破爛的老頭的教導,懂得了要「以柔克剛」,順「棋運」、造「棋勢」,棋藝更是爐火純青。然而幼年挨餓的生活和母親的教誨讓他對「吃」保持著虔誠。
  • 再見,永遠的「孩子王」
    永遠的「孩子王」走了,他扮演的角色給觀眾帶來了不少歡樂。1980年,謝園第一次「觸電」,主演電影《新兵馬強》。1991年以《瘋狂的代價》獲得第三屆中國電影表演藝術學會金鳳凰獎。2017年在《女管家》中飾演女主角東方靖琪的仇人杜遠山。其代表作包括《孩子王》《棋王》《寡婦村》等。
  • 演員謝園突發心臟病去世 曾主演《孩子王》《棋王》
    謝園最重要的大銀幕角色誕生於上世紀80年代,他接連拍攝了中國第五代導演的代表作品《孩子王》和《棋王》。《孩子王》是著名導演陳凱歌的重要作品,其敘事品質頗受業內推崇,謝園在其中飾演了主角,鄉村教師「老杆」。在這個複雜而頗具張力的角色身上,謝園傾注了極大心血。
  • 《棋王》:對棋的痴迷,對吃的追求,看王一生的生活態度
    阿城創作的中篇小說《棋王》一直被看作是尋根文學的代表作。小說以「知青」生活為題材,以一群在雲南邊境上山下鄉的「知青」為主人公,勾畫了他們在非常環境裡的人生經歷。主人公「棋王」王一生是其中的一員。在當時政治動蕩的時代環境裡,他能無視那些「階級鬥爭」,一心痴迷於下棋,整日研究那小小的棋盤。但畢竟環境所迫加之王一生出身貧寒,他深知溫飽來之不易,認為「吃」才是人之根本。小說從下棋和飲食兩個方面展開對王一生的描寫,展現了這一人物的獨特形象,也是對人性的最好的註解王一生最鮮明的特徵是痴迷於棋。他可以為棋痴狂到忘了其他事情。
  • 作家中的作家—鍾阿城—小說《棋王》
    一口氣讀完他的小說《棋王》,覺鬼斧神工,驚為天人。故事:文革期間以棋呆子-王一生為主角的一群知青吃飯扛鋤頭下棋看棋的經歷。主題:1.如何努力吃飽飯 2.棋呆子如何成為棋王。王一生孤身一人坐在大屋子中央,瞪眼看著我們,雙手支在膝上,鐵鑄一個細樹樁,似無所見,似無所聞。高高的一盞電燈,暗暗地照在他臉上,眼睛深陷進去,黑黑的似俯視大千世界,茫茫宇宙。那生命像聚在一頭亂髮中,久久不散,又慢慢瀰漫開來,灼得人臉熱。眾人都呆了,都不說話。外面傳了半天,眼前卻是一個瘦小黑魂,靜靜地坐著,眾人都不禁吸了一口涼氣。
  • 謝園主演電影《孩子王》
    謝園的代表作主要集中在上世紀80年代,1984年,他出演了第五代導演的開山之作、張軍釗執導的電影《一個和八個》,1987年主演了陳凱歌導演的電影《孩子王》,1988年主演了周曉文導演的電影《瘋狂的代價》、滕文驥導演的電影《棋王》以及葉大鷹導演的電影《大喘氣》。次年,他憑藉《棋王》與《大喘氣》獲得第9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男主角。
  • 孩子王,謝園
    他所有的電影和電視劇我差不多都看過,有一些人說他不會演戲,比較硬和愣,時間長了,他也形成了自己的風格,不管他在影視劇裡扮演的好人還是壞人,都是謝園他自己,我是影視劇的外行人不懂他這是個好演員,還是個一般的演員,但是作為朋友,他絕對夠意思,我們今天就聊聊他演的電影《孩子王》,以示懷念。
  • 孩子王 謝園
    他所有的電影和電視劇我差不多都看過,有一些人說他不會演戲,比較硬和愣,時間長了,他也形成了自己的風格,不管他在影視劇裡扮演的好人還是壞人,都是謝園他自己,我是影視劇的外行人不懂他這是個好演員,還是個一般的演員,但是作為朋友,他絕對夠意思,我們今天就聊聊他演的電影《孩子王》,以示懷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