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根文學扛鼎之作——《棋王》

2020-12-22 奇趣小森

1985年前後,文壇上出現了「尋根文學」思潮,阿城的《棋王》正是「扛鼎之作」。

《棋王》主要講述了文革時期痴迷象棋且棋藝精湛的知青王一生富有傳奇色彩的故事,表現了禪道傳統文化等精神食糧對身處困苦中的人的巨大支撐作用。

汪曾祺曾說:「讀了阿城的小說,我覺得,這樣的小說我寫不出來。」由此可見,《棋王》自有其獨到之處。

阿城(右)

關於小說的內容,正如汪曾祺所言「我以為寫的就是關於吃和下棋的故事。」

吃 與 棋

對於吃,阿城不惜筆墨。

貧苦人家出生的、感受過「餓」的主人公王一生的「虔誠的吃」——「拿到飯後,馬上就開始吃,吃得很快,喉節一縮一縮的,臉上繃滿了筋。常常突然停下來,很小心地將嘴邊或下巴上的飯粒兒和湯水油花兒用整個兒食指抹進嘴裡。若飯粒兒落在衣服上,就馬上一按,拈進嘴裡。若一個沒按住,飯粒兒由衣服上掉下地,他也立刻雙腳不再移動,轉了上身找。」

「吃完以後,他把兩隻筷子吮淨,拿水把飯盒衝滿,先將上面一層油花吸淨,然後就帶著安全到達彼岸的神色小口小口地呷。」

有一次一個飯粒掉了,他「就迅速將那個飯粒兒放進嘴裡,腮上立刻顯出筋絡。

「我」和知青們的「饞吃」——「我」和「知青」們吃蛇時用「醋精」「醬油膏」等各種調味料。

倪斌的「雅吃」——在隊裡幹活時,帶有巧克力、麥乳精等較為少見的食物;家道殷實之時家裡還專門僱有用人清理燕窩;中秋時其父還邀「高雅的人」來家裡吃螃蟹。

麥乳精

在下棋方面也寫了三類棋:

王一生和教他下棋的撿破爛老頭認為「何以解憂,唯有下棋」,將下棋視作解憂方式,棋藝也超群;「我」和知青們看得懂棋但不好棋;倪斌雖棋藝不凡,然而也只是將下棋視作一種消遣。三類「吃」與三類「棋」各自形成了對比,表現了王一生在窘迫境遇下對精神支柱對尋找與捍衛。

王一生

小說名為《棋王》,指的便是小說的的主人公「王一生」。王一生母親為娼,從良嫁給帶有一女的王一生的父親。因為家境貧窮,王一生從小不能和其他同學一樣有「看電影」等「奢侈」活動,後迷上象棋,棋藝日益精進,又受到一個撿破爛的老頭的教導,懂得了要「以柔克剛」,順「棋運」、造「棋勢」,棋藝更是爐火純青。然而幼年挨餓的生活和母親的教誨讓他對「吃」保持著虔誠。道家認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王一生其名也暗示了他的包容性與專注性——包容了道家思想,專注於「吃」這一生活之基礎與「棋」這一精神之升華。

影視劇中的王一生形象

冷峻筆觸

小說風格平淡質樸,擅長以冷峻的筆觸敘述悲劇事件。如開篇之時,寫作者的身世:

「父母生前頗有些汙點,運動一開始即被打翻死去。家具上都有機關的鋁牌編號,於是統統收走,倒也名正言順。我雖孤身一人,卻算不得獨子,不在留城政策之內。我野狼似的轉悠一年多,終於還是決定要走」

作者仿佛如戲外人一般平靜地敘述自己不幸的遭遇,淡化了小說的悲劇性。

封閉視角

小說敘事敘事方面頗具特點。採用第一人稱的敘述方法,以「我」有限的視角去敘述王一生的故事。作者曾說:「《棋王》裡其實是兩個世界,王一生是一個客觀世界,我們不知道王一生在想什麼,我們只知道他在說什麼,在怎麼動作,對於一些外物的反應,至於他在想些什麼,就是作者自己都不知道,怎麼體會呢?另外一個就是『我』,『我』就是一個主觀世界,所以這裡面是一個客觀世界跟主觀世界的參照」。「我」這一視角的封閉性更接近讀者的視角,對讀者有引領至作用,同時也便於對王一生的身世等設置懸念、對王一生在與「我」分別後的行動進行留白處理。同時,這也是一個類似於《了不起的蓋茨比》中的「凡人看奇人」結構的設置,以「我」這個普通人來敘事奇人,讓奇人悟道過程的神秘性得以較大程度消解。

《棋王》

虛實相生

同時也運用了虛實結合的敘述手法。小說對於時間地點進行模糊處理,同時又對一些情節進行了虛寫,如王一生與倪斌的具體戰況,以及王一生與九人進行「車輪大戰」,這些都採用了虛寫,作者不注重寫象棋的走法,而是寫通過寫對戰者、旁觀者的表現,側面表現棋局的進展。此外,小說還採用了順序、倒敘、補敘相結合的敘事順序,跌宕多姿,引人入勝。

尋文化之根

既然《棋王》屬於「尋根文學」之列,那麼其所尋之根自然值得關注。《棋王》所尋的根有兩方面,一方面是主人公王一生身上所體現的禪道等傳統文化之根,另一方面是象棋等能讓當時的知識分子漂泊的靈魂得以棲息、依存的精神歸宿的根。

《棋王》雖然主旨深刻,然而不應做過度解讀,誇大其對傳統文化對人的精神滋養作用的讚頌,而應多從主人公王一生入手,理解那段特殊時期知識分子面臨的文化困境,並從時代角度予以審視。

相關焦點

  • 阿城《棋王》:信念之火不滅,理想自在心間
    梁家輝演技封神之作,《棋王》他演活了一位內地知青,用手米飯香港有兩個家輝,一個家輝年少成名早已碩果纍纍,演技也早達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另一個家輝大器晚成,近兩年在各大獎項裡稱王稱霸,而今天皮哥要講是便是前者那個家輝,梁家輝說起梁家輝最經典的形象,很多人會說是《東成西就
  • 《棋王》蘊含的中國傳統文化英譯研究——以杜博妮 2010 年修訂本...
    主要研究方向:中國當代文學翻譯,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 內容摘要:阿城的《棋王》是 80 年代「尋根文學」的代表作之一,它蘊含著豐富的中國傳統文化思想,尤其是道家和儒家的思想。 關鍵詞:《棋王》;傳統文化;「道」;「仁愛」 《棋王》及其英文譯本 作為 80 年代「尋根文學」的代表作之一,《棋王》自出版以來就受到了海內外的關注,一度形成「阿城熱」現象。
  • 《棋王》看王一生在精神的烏託邦裡睥睨天下!一代棋王養成記!
    《棋王》是當代作家阿城的一部短篇小說。小說被視作是新時期「尋根文學」的發軔之作。故事講述了在文革時代,知青「棋呆子」王一生四處尋找對手下棋、拼棋的故事。在這裡為大家分析矛盾!通篇都在敘述「吃」和「棋」在王一生身上的糾纏,末了才感悟,吃是人之本 ,棋是人之魂,王一生在自己的烏託邦裡,活得比誰都富足!推薦大家去看徐克導演的《棋王》不輸小說絲毫。最後希望大家關注我,每天都有好書和大家分享,覺得寫的好的點個讚,不好的地方評論區留言,我們一起探討一起進步!
  • 阿城《棋王》|淺析小說蘊含的中國傳統文學的審美與精神
    《棋王》是他八十年代發表的《三王》中的一篇,篇幅不長,快的話兩三個小時就能看完,但細品一品,你會發現它有著中國傳統文學的傳承。1、故事梗概故事發生在文革時期,「我」下鄉途中偶遇醉心棋道的知青:王一生。所謂「棋道」,也如「禪道」,王一生沉入九盤棋局的世界,思緒的分身以一敵九,最終決勝千裡,造就了「棋王」的奇蹟。2、沿襲中國傳統文學的語言審美這就是《棋王》的故事梗概。說來簡單,但阿城筆下,開出的是樸實的花,卻異常芬芳。
  • 阿城「三王」之《棋王》:他和我們都不太一樣
    《棋王》與《樹王》《孩子王》並稱為阿城的「三王」系列。《棋王》,發表於1984年。這部小說是有些神奇的。獵奇的人看到的是棋王以一敵九的傳奇。上了年紀的人看,會追憶起那段上山下鄉的歲月。文學史上將其定位為「尋根文學」。愛文學的人稱讚其文字洗鍊脫俗,有些古意,又有些劍氣……小說叫《棋王》,寫得也主要是棋王。
  • 豆瓣評分9.2|《棋王》:六便士在左,月亮也在左
    《棋王》便是在這樣的歷史大背景下誕生的,這是當代作家阿城的處女作,1984年發表於《上海文學》第七期。小說甫一發表,便引起文壇震動,先後獲得1984年福建《中篇小說選刊》評選優秀作品獎,和第三屆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
  • 棋王謝俠遜不忘周總理救命之恩
    1950年10月中旬, 棋王謝俠遜在自己一幅肖像照上親筆題詞:「 慕川吾婿留念, 時有北京之遊。1950.10.18,麗水。」如此認真,題上時間、地點和內容,在我整理經手過的棋王數百張照片中實為少見,這預示其中有一重要卻不宜公開的隱情。多年來,我一直追蹤整理這位平陽老鄉的生平,為了消除疑惑,經多方查證,我挖掘出一段棋王與周恩來總理的珍貴往事,現將它公之於眾。
  • 阿城小說中的道家思想淺析——以《棋王》《樹王》《孩子王》為例
    引言阿城被認為"尋根文學"的代表人物之一,作品總共包括三個中篇小說:《棋王》(1984),《樹王》(1985),《孩子王》(1985);六個短篇小說:《迷路》、《傻子》、《周轉》、《臥鋪》、《會餐》、《樹樁》(1985)。最後還有以《遍地風流》(1986)為題的,由很短的文章組成的系列。
  • 棋王的棋,王一生的王
    這個鏡頭是「千面影帝」梁家輝飾演《棋王》的主人公王一生與象棋冠軍們鬥棋時的場景。整部電影讓我對原著更為好奇,有了去讀上一讀的衝勁兒。於是,我去讀了阿城的原著——《棋王》。現在,我的確讀完了《棋王》,也決定好好寫一篇閱讀報告(Reading Report)。棋王的故事,是很簡單的。故事就是說青年們下鄉的事情,只是青年中有個「棋呆子」或稱為「棋王」的人。不管什麼時候,他都喜歡瞎琢磨棋路。棋藝也臻至化境。後與人爭棋的故事。
  • 文學人類學視域下的網絡文學改編之思——美國電影《黑豹》
    文學人類學視域下的網絡文學改編之思——以美國電影《黑豹》為例許詩怡(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北京 100732)摘 要:網絡文學的發展引發了新的IP熱潮,如何藉助網絡文學改編來將文化資源轉變成為經濟效益,已經成為網絡文化產業發展的關節點。
  • 【尋根謁祖】尋根溯源自駕之旅
    諮詢微信:dx474830549查【中華姓氏】曰:千年延續,炎黃血脈溯源之心,願一生珍藏,中華姓氏"尋根之旅途"呈現宗族演變的脈絡,展示姓氏變遷的根源。鄧姓源出有二:1.岀自子姓。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滅商朝後,子姓鄧國被迫南遷到湖北襄樊的古鄧塞。公元前678年,鄧國被楚文王所滅,鄧國人因懷念故國,便多以舊國名為姓。2.岀自姒姓。
  • 【一部大陸和一部臺灣同名小說,合拍成一部香港電影《棋王》】
    兩部小說都叫《棋王》,卻毫無相關,講的都是不一樣人物和不一樣的故事。電影《棋王》卻完美的把這兩個人物、年代都不相同的故事,縫合到一部電影裡,堪稱第一奇。大陸作家鍾阿城的小說《棋王》,是他本人的短篇小說處女作,故事講述了在文革時期,知青「棋呆子」王一生四處尋找對手下棋、拼棋的故事。《棋王》1984年發表於《上海文學》,著名作家王蒙曾撰文高度讚賞了這篇小說。
  • 大陸、香港兩個版本的《棋王》
    那港版《棋王》又是怎樣的呢?電影《棋王》有兩個版本,早一點1988年滕文驥的大陸版,和1990年眾多港臺名人合力製作的香港版。資料來自豆瓣滕文驥的《棋王》很忠實於原著,謝園的表演也是中規中矩,滕文驥版唯一略顯不「規矩」的地方也許就是結尾這個略長的,一個持續了45秒的固定鏡頭了,在之後的演員表部分還在持續,並一直到演員表結束。
  • 《棋王》:對棋的痴迷,對吃的追求,看王一生的生活態度
    阿城創作的中篇小說《棋王》一直被看作是尋根文學的代表作。小說以「知青」生活為題材,以一群在雲南邊境上山下鄉的「知青」為主人公,勾畫了他們在非常環境裡的人生經歷。主人公「棋王」王一生是其中的一員。但畢竟環境所迫加之王一生出身貧寒,他深知溫飽來之不易,認為「吃」才是人之根本。小說從下棋和飲食兩個方面展開對王一生的描寫,展現了這一人物的獨特形象,也是對人性的最好的註解王一生最鮮明的特徵是痴迷於棋。他可以為棋痴狂到忘了其他事情。「……後來才知道,每到一處,呆子必要擠地頭看下棋。看上一盤,必把輸家擠開,與贏家殺一盤。
  • 【尋根專欄】第三十二期:蔡氏宗親尋根信息匯總00200-00279,多轉發助宗親尋根
    對前輩所修的老譜,根據現行政策和時代的要求,經過認真的分析和研究,對其中的某些部分作了刪節。我們認為是完全必要的。我們期望蔡氏後裔,能遵紀守法,勤耕苦讀,積極工作,努力攀登,做社會有用之才,還要做到前人所述之,後人所繼之。數十載後,五修蔡氏族譜,定會實現!祈先祖在天之靈:「房房均=發,代代榮昌」。譜到各地家家富,誰翻譜閱事事春!
  • 《棋王樹王孩子王》
    之所以買《阿城文集》,是因為前幾天看完了他的《棋王、樹王、孩子王》,分別是三個短篇小說,寫得真的好啊:山中溼氣蔓延開,漸漸升高成為雲霧。太陽白白地現出一個圓圈,在霧中走著。林中的露水在葉上聚合,滴落下來,星星點點,多了,如在下雨。這是《孩子王》的一段,看到這一段的時候,我簡直看醉了,寫得太美好,富有意境。
  • "誰是棋王"海選第4期 演員孫濤亮相話圍棋之美
    本期節目中,號稱「文藝界裡下圍棋下得最好的,圍棋界演小品演得最好的」著名演員孫濤以及中國棋壇2位美女棋手於之瑩、唐奕將與大家共話「圍棋之美」。正是從那時起,孫濤領悟了圍棋的魅力,他覺得「千古無同局」是對圍棋之美的最好闡釋。同時,圍棋培養了他的大局觀,對於表演也有很大幫助。「下棋和小品,一個是給自己快樂,一個是給別人快樂,如何理解並轉化,這也是一種和諧之美」。同樣來到演播室的還有中國棋壇兩大美女於之瑩和唐奕。
  • 《閒話閒說》:看阿城如何解讀自己筆下世俗化的「棋王」王一生
    《棋王》裡其實是兩個世界,王一生是一個客觀世界......另外一個就是「我」,「我」就是一個主觀世界,所以這裡面是一個客觀世界跟主觀世界的參照.....」《棋王》中作者以第一人稱「我」敘事,只對自我內心心理活動負責,外界情況都是通過「我」進行描述的,這個手法很多見,玩得溜的比如魯迅先生。
  • 《源氏物語圖典》——日本物語文學的高峰之作
    《源氏物語圖典》——日本物語文學的高峰之作 發布時間:2019-01-09 00:04:35      來源:貴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