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城《棋王》:信念之火不滅,理想自在心間

2020-12-04 青山的世界

梁家輝演技封神之作,《棋王》他演活了一位內地知青,用手米飯

香港有兩個家輝,一個家輝年少成名早已碩果纍纍,演技也早達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另一個家輝大器晚成,近兩年在各大獎項裡稱王稱霸,而今天皮哥要講是便是前者那個家輝,梁家輝

說起梁家輝最經典的形象,很多人會說是《東成西就》裡的段王爺

或是《情人》裡的中國闊少東尼,憂鬱的眼神徵服了西方世界,成為東方男人的代言人

又或者是《寒戰》中與郭富城爭奪處長之位的黑面警官

在這些人物中,或多或少可以找到梁家輝自己的影子,

私認為,在梁家輝所有作品中,只有一個角色才是脫離了梁家輝本人,而成為另外一個人,

在這部作品中,梁家輝的演技也達到了至臻化境的地步。

這就是1991年由嚴浩、徐克共同執導的《棋王》一片,梁家輝在片中飾演一生痴迷於下棋的棋痴王一生。

《棋王》是當代作家阿城的短篇小說,也是「尋根文學」的代表作,王蒙曾經評價,這部小說是「對人的智慧、注意力、精力和潛力的一種禮讚。」陳丹青說「阿城是作家裡的作家。

阿城以平實細緻的文筆為讀者塑造了棋王王一生的形象。他不高大,不驕傲,不傳奇,只不過是出身農村的普通青年。

1.初識棋王:先謀生,再謀棋

這篇作品是以第一人稱寫的,但我只是個敘述者和旁觀者,並不是主角棋王。在去插隊的途中,我與棋王在火車上相遇。

我看到車裡的人都在說笑哭泣,只有一人在角落中孤坐。他邀我下棋,我本想拒絕,可是他已經擺好棋盤。

他叫王一生,是人們口中的棋呆子,學生們之間的象棋對決,王一生總是冠軍。

作者

《棋王》用極簡的文字反映了非常豐富的內涵。作者,他把自己十年下鄉插隊刻在心裡的烙印,一點點刮下來,小心收集,匯攏,打磨成一塊在象棋九連環車輪大戰中閃著幽光的黑鐵:"棋呆子"王一生。

作者儘量把人物的苦都藏在暗處,展現人與人之間的善意。大家在那個苦痛、顛倒的年代玩笑著,互相抱團取暖,用自己僅有的力量點亮火把,呵護照亮那個用自己的靈魂下棋的呆子。

對這篇小說,我無法用冷靜的筆觸分析情節走向和寫作手法,因為書中的人是活生生的,人心是滾燙的。我只想把他們一一請出來,奉獻給大疫當前,同樣需要執著、勇氣和照亮的華夏大地。

讀著他的文字,會讓人哭笑不得,既難堪又尷尬,其中的每個故事都包含著生活的各種味道,那是一種聽別人面對面講故事的感覺。

在這樣一個世俗的世界裡,本來這樣的故事有許許多多,可在中國在歷史的長河中不斷壓抑,以至這些世俗的文字快要消失,作者就是想通過作品把俗世的故事呈現出來,如今他不再發表小說,著實可惜。

作者至臻至純的文字來源於他對世間百態的洞察,來源於他乾淨澄澈的內心,他在文壇之中特立獨行,堅持著自己的文字風格。

作者在文章末尾說:

「衣食是本,自有人類,就是每日在忙這個。可囿在其中,終於還不太像人。」

有人說《棋王》的主旨是物質與精神的雙重追求,我也認為人需要有精神追求,但我看完這部作品的第一反應是,從前到現在,依然有很多人每日為「今天吃什麼」在勞碌奔波,他們的世界只有「吃是為了活著」,沒有「活著不是為了吃」,他們不知道活著是為了什麼,只是拼命活著,他們無暇享受,也無從享受,更無心思考。我並不認為他們「不太像人」,反而覺得他們太是人了,世界上這樣的人佔多數,窮人數不清。

從王一生身上,我看到太多影子,包括自己的影子,他那餓狼撲食近乎「殘忍」的吃相,只有真正窮過、真正餓過的人才真正懂。

點擊下列連結即可購買本書,好書推薦,買它!!!

相關焦點

  • 《閒話閒說》:看阿城如何解讀自己筆下世俗化的「棋王」王一生
    講老實話,我不太願意複述這些事情,尤其是細節。」「我覺得這些事情總在腐蝕我,它們與我以前對生活的認識太不合轍,總好像是在嘲笑我的理想。」我似乎陷入的是精神困境。事實上,使我擺脫精神困境的正是看似沒有任何精神追求的王一生。《棋王》所寫的,首先當然就是棋。關於棋,王一生的母親講得很明白:先說吃,再說下棋。
  • 阿城《棋王》一個棋痴的傳奇故事:好的小說,可以反覆閱讀
    莫言老師說自己在解放軍藝術學院文學系讀書時,心氣甚高,頗為狂妄,大多的文章都入不了他的眼。第二年稍微好些,到畢業幾年後才基本全好了。不過莫言說當時有位作家出了本很轟動的書徹底徵服了他。當時學院裡想請這位作家去講課,請不動。莫言心說,「高人如果一請就來,還算什麼高人?」
  • 阿城《棋王》|淺析小說蘊含的中國傳統文學的審美與精神
    作者阿城,被譽為「最會講故事的作家」。下放那些年,每天吃完飯侃大山,大伙兒最盼望聽他講故事,他也能聊,從名著到聊齋,從神話到野史,阿城的故事總是層出不窮。《棋王》是他八十年代發表的《三王》中的一篇,篇幅不長,快的話兩三個小時就能看完,但細品一品,你會發現它有著中國傳統文學的傳承。
  • 阿城小說中的道家思想淺析——以《棋王》《樹王》《孩子王》為例
    汪曾祺在評價《棋王》時曾給阿城小說很高的評價:"讀了阿城的小說,我覺得,這樣的小說我寫不出來。我相信,不但是我,很多人都寫不出來。這樣就很好。這樣就增加了一篇新的小說,給小說的這個概念帶進了一點新的東西。否則,多寫一篇,少寫一篇:寫,或不寫,差不多。"
  • 作家中的作家—鍾阿城—小說《棋王》
    雖不為大眾所熟知,但阿城老師在當代作家圈備受推崇,被王朔贊為「作家中的作家」。一口氣讀完他的小說《棋王》,覺鬼斧神工,驚為天人。故事:文革期間以棋呆子-王一生為主角的一群知青吃飯扛鋤頭下棋看棋的經歷。主題:1.如何努力吃飽飯 2.棋呆子如何成為棋王。特點:白描生動,人物刻畫栩栩如生,畫面感強。動詞多而且精準到位,短句多情節緊湊。看似平淡,大有深意,有十分說三分,回味無窮。故事說得驚心動魄。
  • 阿城「三王」之《棋王》:他和我們都不太一樣
    《棋王》與《樹王》《孩子王》並稱為阿城的「三王」系列。《棋王》,發表於1984年。這部小說是有些神奇的。獵奇的人看到的是棋王以一敵九的傳奇。上了年紀的人看,會追憶起那段上山下鄉的歲月。阿城,原名鍾阿城,1949年生一棋王,名叫王一生,和小說裡的「我」一樣,都是下鄉插隊的知青。
  • 「最被低估的作家」阿城:4天完成小說引爆文壇,莫言都視他為偶像
    人生的最高境界莫過於「得之坦然,失之淡然」,並不是說我們對什麼都是不以為意的態度,而是一種豁達的人生態度。人生中的事,是好是壞,都是我們人生的經歷,面對人生要無所畏懼,才能活得瀟灑自在。阿城的名字也為大眾所熟知,《棋王》發表後,阿城約稿不斷。當時他為了生計接受了不少稿件,但是這並不是他想要的生活,阿城更享受活著的樂趣。所以他在爆紅之時做出了移居美國的決定。阿城的作品大多都是從生活細微處入手,從生活中美好的點滴小事入手,逐步上升到對生命的、對人生的思考,讀者無不感到震撼。
  • 阿城,中國電影界的掃地僧
    走不成,阿城決定紮根,但根也扎不成。阿城的母親張子芳說,老二阿城下放雲南,喜愛畫畫,想在昆明美術辦公室工作。業務上沒問題,也因為父親是右派,不予錄取。進退兩難的阿城,感受到了農民的絕望:當地獄第十八層的目光向上望向你的時候,你不寒而慄,連慶幸的心都沒有了。最令人難受的,是他們根本不向上望,而是向下望,難道地獄還有第十九層嗎?
  • 阿城在車站熟睡遭人拔去鞋,赤腳被誤認乞丐,阿城:作家就是乞丐
    阿城在車站熟睡遭人拔去鞋,赤腳被誤認乞丐,阿城:作家就是乞丐對於阿城,喜愛文學的朋友一定都不陌生,他是王朔、陳丹青推崇的「作家裡的作家」。「棋王」落子,父親鍾惦棐才得知,難掩興奮。他沒有當面誇阿城,給弟子仲呈祥寫信,做了點評:這種文學,不是一陣風能吹跑的。有人問阿城,寫《棋王》的動機是什麼?阿城回答說:為了掙錢。
  • 尋根文學扛鼎之作——《棋王》
    1985年前後,文壇上出現了「尋根文學」思潮,阿城的《棋王》正是「扛鼎之作」。《棋王》主要講述了文革時期痴迷象棋且棋藝精湛的知青王一生富有傳奇色彩的故事,表現了禪道傳統文化等精神食糧對身處困苦中的人的巨大支撐作用。
  • 王朔:把中國作家扔到荒島,活下來的準是阿城,他還跟土人交朋友
    很多新生代的人不了解王朔,不知道此人曾經有多麼火。早在上世紀80年代,王朔就曾創下一年內有4部小說被改編成電影的記錄,至今無人能夠超越。到了90年代,他的影視劇改編之路更是走得風風火火,《編輯部的故事》就是由他負責主編,而《我愛我家》更是他給起的名字。
  • 豆瓣評分9.2|《棋王》:六便士在左,月亮也在左
    這部作品被視作是「尋根文學」的扛鼎之作,而阿城本人是拒絕「尋根文學」這種標籤的。《棋王》之後,阿城又陸續發表了《樹王》、《孩子王》等等,但是相比較而言作品並不多。「三王」小說是80年代中國文學的經典,登陸臺灣後引起「大陸熱」,成為臺灣幾十年來課堂內外的範本。
  • 阿城來了!
    在80年代,阿城紅極一時,處女作《棋王》一經發表便震驚文壇,先後獲1984年福建《中短篇小說選刊評選優秀作品獎和第三屆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共包括三個中篇《棋王》、《樹王》、《孩子王》和六個短篇《會餐》、《樹樁》、《周轉》、《臥鋪》、《傻子》和《迷路》。
  • 王朔:「我極其仰慕阿城,若是必須要追星,那我就追阿城」
    王朔:阿城一開口,女生笑的神魂顛倒!如果必須追星,我就追他棋呆子:對吃和棋的專注近乎信仰我是在知青下鄉插隊的火車上認識王一生的,關於火車站送別的場景,是阿城《棋王》的開頭,也非常經典:車站是亂得不能再亂,成千上萬的人都在說話。誰也不去注意那條臨時掛起來的大紅布標語,這標語大約掛了不少次,字紙都折得有些壞。
  • 何志銘 | 懷念謝園 · 電影《棋王》拍攝記
    即:「中得心源,外師造化」,「得之心,應之手。」今天高興山水挺拔俊逸,明天提劍四顧,山是另一種狀態,所以既是自然,同時也是人本身。我在自然,自然在我心,「我心即我悟」西方的寫實主義是對自然的模仿;中國山水畫,並非模仿某山某水,而以山水為創作材料,由藝術家創造出為自己精神所要求的新山水。
  • 與阿城有關的日子
    寫字檯上方,掛著一幅阿城臨摹的義大利名畫。小屋未能久住,主人要用房,阿城夫婦搬到了定福莊二外的辦公室,繼續暫住。再後來,他倆又搬到了德勝門內大街臨街一個大雜院裡的兩間小東屋,屋子有些年頭了,白天和晚上一樣昏暗,柱子、椽子散發著黴氣,但好歹算是落聽了,這是阿城在單位輪換分房所得,14平米。接著,羅丹回娘家生了孩子,是個男孩兒。
  • 王朔:把中國作家都扔到一個荒島上,不給吃的,活下來的準是阿城
    阿城是誰?為何能讓紅極一時的文壇大佬王朔為之傾倒?如果你對華語文壇很了解,那麼這位已經年近70的老人你一定聽說過,因為他被稱為"最被低估的作家",一篇14000多字的短篇小說就能轟動全國。1984年,阿城的短篇小說《棋王》在《上海文學》發表,隨即引發了閱讀熱潮。
  • 梁文道:你沒親耳聽過阿城講故事?那是終身的遺憾
    很多人都知道,阿城是文藝圈裡眾多大佬們的偶像,大家對他的讚美從會吝嗇,王朔就曾說過:「北京這地方每隔幾十年就要有一個人成「精」,這幾十年成精的就是阿城,如果全國每人都必須追星,我就追阿城。」身邊朋友,都知道阿城一身雜家功夫,他做木匠,教鋼琴,閒暇之餘研究青銅器、義大利歌劇、陶瓷、大鼓,只要他感興趣的,都去研究。
  • 《棋王樹王孩子王》
    今天收到了《阿城文集》,翻了翻,我原以為全是小說,結果裡面幾乎沒有小說,全是雜文、散文。略失望。之所以買《阿城文集》,是因為前幾天看完了他的《棋王、樹王、孩子王》,分別是三個短篇小說,寫得真的好啊:山中溼氣蔓延開,漸漸升高成為雲霧。太陽白白地現出一個圓圈,在霧中走著。林中的露水在葉上聚合,滴落下來,星星點點,多了,如在下雨。
  • 豆瓣評分高達9.0,莫言把他當偶像,王朔稱他為人精,阿城是誰?
    阿城是誰?王朔說他是:「北京這地方每幾十年就要有一個人成精,這幾十年養成精的就是阿城。這個人,我是極其仰慕其人,若是下令,全國每人都必須追星,我就追阿城。」莫言把他視為自己的偶像,甚至對外說:我寫不出來阿城這樣的文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