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家輝演技封神之作,《棋王》他演活了一位內地知青,用手米飯
香港有兩個家輝,一個家輝年少成名早已碩果纍纍,演技也早達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另一個家輝大器晚成,近兩年在各大獎項裡稱王稱霸,而今天皮哥要講是便是前者那個家輝,梁家輝
說起梁家輝最經典的形象,很多人會說是《東成西就》裡的段王爺
或是《情人》裡的中國闊少東尼,憂鬱的眼神徵服了西方世界,成為東方男人的代言人
又或者是《寒戰》中與郭富城爭奪處長之位的黑面警官
在這些人物中,或多或少可以找到梁家輝自己的影子,
私認為,在梁家輝所有作品中,只有一個角色才是脫離了梁家輝本人,而成為另外一個人,
在這部作品中,梁家輝的演技也達到了至臻化境的地步。
這就是1991年由嚴浩、徐克共同執導的《棋王》一片,梁家輝在片中飾演一生痴迷於下棋的棋痴王一生。
《棋王》是當代作家阿城的短篇小說,也是「尋根文學」的代表作,王蒙曾經評價,這部小說是「對人的智慧、注意力、精力和潛力的一種禮讚。」陳丹青說「阿城是作家裡的作家。
阿城以平實細緻的文筆為讀者塑造了棋王王一生的形象。他不高大,不驕傲,不傳奇,只不過是出身農村的普通青年。
這篇作品是以第一人稱寫的,但我只是個敘述者和旁觀者,並不是主角棋王。在去插隊的途中,我與棋王在火車上相遇。
我看到車裡的人都在說笑哭泣,只有一人在角落中孤坐。他邀我下棋,我本想拒絕,可是他已經擺好棋盤。
他叫王一生,是人們口中的棋呆子,學生們之間的象棋對決,王一生總是冠軍。
《棋王》用極簡的文字反映了非常豐富的內涵。作者,他把自己十年下鄉插隊刻在心裡的烙印,一點點刮下來,小心收集,匯攏,打磨成一塊在象棋九連環車輪大戰中閃著幽光的黑鐵:"棋呆子"王一生。
作者儘量把人物的苦都藏在暗處,展現人與人之間的善意。大家在那個苦痛、顛倒的年代玩笑著,互相抱團取暖,用自己僅有的力量點亮火把,呵護照亮那個用自己的靈魂下棋的呆子。
對這篇小說,我無法用冷靜的筆觸分析情節走向和寫作手法,因為書中的人是活生生的,人心是滾燙的。我只想把他們一一請出來,奉獻給大疫當前,同樣需要執著、勇氣和照亮的華夏大地。
讀著他的文字,會讓人哭笑不得,既難堪又尷尬,其中的每個故事都包含著生活的各種味道,那是一種聽別人面對面講故事的感覺。
在這樣一個世俗的世界裡,本來這樣的故事有許許多多,可在中國在歷史的長河中不斷壓抑,以至這些世俗的文字快要消失,作者就是想通過作品把俗世的故事呈現出來,如今他不再發表小說,著實可惜。
作者至臻至純的文字來源於他對世間百態的洞察,來源於他乾淨澄澈的內心,他在文壇之中特立獨行,堅持著自己的文字風格。
「衣食是本,自有人類,就是每日在忙這個。可囿在其中,終於還不太像人。」
有人說《棋王》的主旨是物質與精神的雙重追求,我也認為人需要有精神追求,但我看完這部作品的第一反應是,從前到現在,依然有很多人每日為「今天吃什麼」在勞碌奔波,他們的世界只有「吃是為了活著」,沒有「活著不是為了吃」,他們不知道活著是為了什麼,只是拼命活著,他們無暇享受,也無從享受,更無心思考。我並不認為他們「不太像人」,反而覺得他們太是人了,世界上這樣的人佔多數,窮人數不清。
從王一生身上,我看到太多影子,包括自己的影子,他那餓狼撲食近乎「殘忍」的吃相,只有真正窮過、真正餓過的人才真正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