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城小說中的道家思想淺析——以《棋王》《樹王》《孩子王》為例

2020-12-22 李子讀書

引言

阿城被認為"尋根文學"的代表人物之一,作品總共包括三個中篇小說:《棋王》(1984),《樹王》(1985),《孩子王》(1985);六個短篇小說:《迷路》、《傻子》、《周轉》、《臥鋪》、《會餐》、《樹樁》(1985)。最後還有以《遍地風流》(1986)為題的,由很短的文章組成的系列。

阿城

雖然作品並不多產,但阿城卻是中國當代作家中比較有特色的一位。與同時代的作家不同的是,知青的鄉下生活只是小說的大背景,而不是小說要表達的主旨。他擅長用細節和片段來展示整個時代的宏大敘事,作品達到了很高的水準,耐人尋味。

汪曾祺在評價《棋王》時曾給阿城小說很高的評價:

"讀了阿城的小說,我覺得,這樣的小說我寫不出來。我相信,不但是我,很多人都寫不出來。這樣就很好。這樣就增加了一篇新的小說,給小說的這個概念帶進了一點新的東西。否則,多寫一篇,少寫一篇:寫,或不寫,差不多。"

似有意若無意,阿城小說中有著濃厚的道家色彩,寄託了作者的理想追求。本文將以阿城小說的"三王"(《棋王》《樹王》《孩子王》)系列為對象,分析其中蘊含的道家思想和理想追求。

"三王"中的道家思想

道家思想源遠流長,是中國儒道釋文化中的重要支脈,也是中國人精神層面的重要追求和寄託。

道家思想經過上千年發展演變已經成為國人的無意識,融入到每個人的日常生活中而不自覺。

英國科學家李約瑟說:"中國人性格中有許多最吸引人的因素都源於道家思想。中國如果沒有道家,就會像大樹沒有根一樣。"

李約瑟

(一)順應自然,返璞歸真。

在人和自然的關係上,道家並不將萬物靈長的人類看得高人一等,而是將人看作是自然的一部分,所以道家倡導人與自然的和諧一致。

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莊子說:"聖人者原天地之美而達萬物之理。"

同時,為順應自然,老子要求"見素抱樸",莊子呼喚"使天下無失其樸"("樸"是未經雕琢的樹木),這都是讓人類葆有淳樸自然的本性。

這些經典論述都強調自然客觀規律是最高法則,只有遵守客觀規律,才是順應自然、順應發展大勢。任何違背自然規律、逆潮流而動都將是事倍功半、事與願違。

1、《樹王》中的"無用之用"

在《樹王》中,廣大知青響應號召,來到邊遠的農場砍伐樹木。肖疙瘩面對知青,發出了自己的疑惑之問:"那為哪樣要砍樹呢?"回答是:"把沒用的樹砍掉,種上有用的樹。"

大樹

在有分別心的人眼中,樹變成了"有用"和"沒用"兩種,"沒用"的樹是沒有價值的,只能被砍了燒掉,開墾出來的荒地再種上"有用"的樹。於是那棵人們敬若神明的"樹王"最後被砍掉了。

這很容易讓人聯想到莊子的"無用之用":

惠子謂莊子曰:"吾有大樹,人謂之樗。其大本臃腫而不中繩墨,其小枝捲曲而不中規矩。立之塗,匠者不顧。今子之言,大而無用,眾所同去也。"莊子曰:"子獨不見狸狌乎?…今子有大樹,患其無用,何不樹之於無何有之鄉,廣莫之野,彷徨乎無為其側,逍遙乎寢臥其下。不夭斤斧,物無害者,無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只有肖疙瘩這個真正的樹王才清楚,每棵樹都是有價值的,它們是森林中的一部分,都是獨一無二的存在。樹被砍伐燒光了,山中的鹿、兔子、麂子和野雞等動物也隨之匿跡。當整個生態系統都被破壞之時,還奢談什麼有用無用呢?

2、《孩子王》中的自然寫作之道

《孩子王》中有一段很經典的內容,作者通過寫作之道講人生之道。

小說中原先老師的教學方式是先認生字,再讀課文,劃分段落,總結文章大意。這種萬金油教學法一直被奉為圭臬,好像這樣便可掌握寫作之道。

電影《孩子王》劇照

阿城並不這樣認為,他讓"老杆兒"教學生如何寫一篇作文:

那寫些什麼呢?聽好,我每次出一個題目,這樣吧,也不出題目了。怎麼辦呢?你們自己寫,就寫一件事,隨便寫什麼,字不在多,但一定要把這件事老老實實、清清楚楚地寫出來,別給我寫些花樣,什麼"紅旗飄飄,戰鼓震天",你們見過幾面紅旗?你們誰聽過打仗的鼓。分場的那一隻破鼓,哪裡會震天?把這些都給我去掉,沒用!

每一個孩子眼中的世界都是奇妙多彩的,不要試圖用一套固定的標準來框住他們的思維。如果都是鵝毛大雪、傾盆大雪之類的陳詞濫調,那語言將不再鮮活、思維將不再活躍。

電影《孩子王》劇照

用填鴨式的方法讓學生寫出一些看似"漂亮"的文章,遠不如讓學生用自己略顯幼稚的筆觸寫出自己內心的真實感受來得重要。尊重孩子學習和成長的自然規律,不要拔苗助長,而是幫助他打好基礎,一步一個腳印,這樣的成長才能行穩致遠。

(二)重生輕物,淡化名利。

從人和物的關係出發,道家認為物與名都是生命的附加物,倡導重生輕物、身重於物。

老子說:"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

楊朱曰:"生民之不得休息,為四事故:一為壽,二為名,三為位,四為貨。有此四者,畏鬼,畏人,畏威,畏刑:此謂之逆民也。可殺可活,制命在外。不逆命,何羨壽?不矜貴,何羨名?不要勢,何羨位?不貪富,何羨貨?此之謂順民也。"——《列子·楊朱篇》

1、知足常樂,節制欲望

"三王"小說所描寫的特殊年代,物質極度匱乏,缺吃少油,知青們在鄉間基本上是逮到什麼都是美味。但《棋王》的主角王一生並不是一個"愛饞"的人,只要有吃的就心滿意足,他珍惜每一粒糧食到了極致的境地。

"拿到飯後,馬上就開始吃,吃得很快,喉節一縮一縮的,臉上繃滿了筋。常常突然停下來,很小心地將嘴邊或下巴上的飯粒兒和湯水油花兒用整個兒食指抹進嘴裡。若飯粒兒落在衣服上,就馬上一按,拈進嘴裡。若一個沒按住,飯粒兒由衣服上掉下地,他也立刻雙腳不再移動,轉了上身找。這時候他若碰上我的目光,就放慢速度。吃完以後,他把兩隻筷子舔了,拿水把飯盒衝滿,先將上面一層油花吸淨,然後就帶著安全抵岸的神色小口小口地呷。"

電影《棋王》劇照

王一生並不追求錦衣玉食,只要衣可蔽體、飯可果腹即可,他有可以解憂的精神追求。

2、心中有道,不慕虛名

棋王王一生象棋下得好,錯過了地區比賽的報名,朋友倪斌不惜用傳家寶的象棋為王一生換得一個參賽機會,但他並不看重比賽結果的虛名,也不以棋作為晉升回調的工具,只追求自己心目中的棋道。

王一生拒絕了朋友的好意,選擇比賽結束後與前三名一較高下,後來發展到一對九的盲棋大賽。他希望在對戰中精進自己的棋藝,加深對棋道的認識,這其中並未夾雜世俗的功利算計,所以他是一個純粹的追求棋道的人。

電影《棋王》劇照

同樣的,樹王的肖疙瘩物質欲望也非常低,他主動選擇隱身到大山之中。其實,以他的專業能力,重新有一番作為並非不可能,但他決定歸隱山林。

他與山中的樹木和野獸為友,不在塵世中蠅營狗苟,雖然生活清苦,但保存了生命的本真狀態,活得自由自在。如果不是生活在那個特殊年代的話,肖疙瘩的人生一定會大不相同。

山林

正因為王一生、肖疙瘩等人不追求貨利名位,所以他們才能在物質睏乏的特殊年代淡定從容,不焦慮、不委頓,平平淡淡面對生活。

(三)守柔處弱,謙下不爭。

從人和人及人和社會的關係出發,道家倡導與世無爭的處世哲學。老子崇尚"水德",將柔弱不爭奉為古往今來與天相配的極則,又將"不敢為天下先"奉為必須持而守之的三寶之一。

老子總結出一條重要處事原則,守柔處弱,謙下不爭。他告誡我們:"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棋王》中傳授王一生棋道的拾荒老者說:"陰陽之氣相遊相交,初不可太勝,太勝則折",強調"反者道之動"、"造勢",即要戰勝強者,需"以柔化之"。

電影《棋王》劇照

王一生在以後的對戰和生活歷練中逐漸體悟到更多"以柔克剛"妙用,所以在一對九的盲棋大戰中無往不利。最後的老者給王一生很高的評價:"匯道禪於一爐,神機妙算,先聲有勢,後發制人,遣龍治水,氣貫陰陽,古今儒將,不過如此。老朽有幸與你接手,感觸不少,中華棋道,畢竟不頹,願與你做個忘年之交。"

經此一役,王一生棋道更進,對道家無中蘊有、大象無形的真諦有了更深的認識,對母親的"無字棋"之愛有了更深的領悟。

守柔處弱,謙下不爭,並不是完全消極,讓大家事事退讓,不求進取。而是認識和尊重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堅守心中的"正道"。

結語

阿城結合道家的思想在小說中描繪出他心目中的理想人格和生活狀態。

一是有獨立的人格。無論身處治世還是亂世,都應該保持不與世俗同汙的獨立人格,獨善其身,淡泊名利。王一生、老杆兒、肖疙瘩等人身上都閃爍著獨立人格的光輝。

二是自由的精神。道家理想人格的核心就是自由精神,推崇超脫形體及其一切羈絆,"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遊無窮"的精神自由、巍峨的人。人生要想獲得自由必須有精神寄託,王一生在棋道中獲得了精神自由、老杆兒在教學中獲得了精神自由、肖疙瘩在大自然中獲得了精神自由。

三是淡泊自適的人生態度。人無法選擇自己所處的時代,當無力改變歷史進程時,用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態度去面對人世間的進退榮辱,以淡然超脫、平淡若水的心態來面對世事無常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參考文獻:

1、李約瑟.李約瑟文集[M].大連: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 1986.

2、陳鼓應.老子註譯及評介[M].北京:中華書局, 2015.

3、陳鼓應.莊子今注今譯[M].北京: 中華書局, 2009.

4、葉蓓卿.列子 [M].北京: 中華書局, 2019.

5.汪曾祺.汪曾祺說阿城小說《棋王》[J].名作欣賞:鑑賞版,2005(1).

相關焦點

  • 阿城《棋王》|淺析小說蘊含的中國傳統文學的審美與精神
    《棋王》中最精彩的一幕,是棋呆子王一生,因呆氣,沒有參加象棋大賽,但又不願錯失與高手過招的機會。好在他並沒有勝負心,只一心想切磋,於是三五好友,陪他邀約大賽的冠亞季軍,為省時間,同時與他對決。棋呆子能成為棋道高手,與九大高手華山論劍,其實暗合道家精神。棋呆子一生只愛兩件事:棋、吃。他為棋痴迷,卻並無爭鬥之心;他喜歡吃,卻也並不挑剔浪費。這些在書中都有細節描述。
  • 作家中的作家—鍾阿城—小說《棋王》
    雖不為大眾所熟知,但阿城老師在當代作家圈備受推崇,被王朔贊為「作家中的作家」。一口氣讀完他的小說《棋王》,覺鬼斧神工,驚為天人。故事:文革期間以棋呆子-王一生為主角的一群知青吃飯扛鋤頭下棋看棋的經歷。主題:1.如何努力吃飽飯 2.棋呆子如何成為棋王。特點:白描生動,人物刻畫栩栩如生,畫面感強。動詞多而且精準到位,短句多情節緊湊。看似平淡,大有深意,有十分說三分,回味無窮。故事說得驚心動魄。
  • 阿城《棋王》一個棋痴的傳奇故事:好的小說,可以反覆閱讀
    他被王朔稱為「作家中的作家」,他就是自稱雜家,文字手藝人的阿城先生。書呢,就是阿城先生的成名作《棋王》。《棋王》裡寫了痴迷象棋的下鄉知青王一生的故事,頗為傳奇。《棋王》出版2年後,也就是1986年,新書《棋王、樹王、孩子王》。集合了三個中篇,以後的各版本似乎都為三篇的合集。
  • 《棋王樹王孩子王》
    今天收到了《阿城文集》,翻了翻,我原以為全是小說,結果裡面幾乎沒有小說,全是雜文、散文。略失望。之所以買《阿城文集》,是因為前幾天看完了他的《棋王、樹王、孩子王》,分別是三個短篇小說,寫得真的好啊:山中溼氣蔓延開,漸漸升高成為雲霧。太陽白白地現出一個圓圈,在霧中走著。林中的露水在葉上聚合,滴落下來,星星點點,多了,如在下雨。
  • 阿城「三王」之《棋王》:他和我們都不太一樣
    《棋王》與《樹王》《孩子王》並稱為阿城的「三王」系列。《棋王》,發表於1984年。這部小說是有些神奇的。獵奇的人看到的是棋王以一敵九的傳奇。上了年紀的人看,會追憶起那段上山下鄉的歲月。文學史上將其定位為「尋根文學」。愛文學的人稱讚其文字洗鍊脫俗,有些古意,又有些劍氣……小說叫《棋王》,寫得也主要是棋王。
  • 《棋王》蘊含的中國傳統文化英譯研究——以杜博妮 2010 年修訂本...
    本文擬以澳大利亞漢學家杜博妮 2010 年修訂的《棋王》英譯版本為例,考察譯者對其蘊含的道家的「道」和儒家的「仁愛」思想的傳遞和再現, 深入分析譯者在翻譯中國傳統儒道文化時所採用的策略,發現無論是音譯、直譯、文化補償, 還是譯者主體性的體現,譯文都始終遵循與原文形式上儘可能嚴格對照,內容上則忠實傳達。
  • 豆瓣評分高達9.0,莫言把他當偶像,王朔稱他為人精,阿城是誰?
    阿城有一手令人羨慕的好文筆,但這麼會寫作的他並沒有把寫小說當做一種事業去做,在他發布完自己三部中篇小說《棋王》《樹王》《孩子王》後,他就去了美國。後來問道他去美國的原因是什麼,他竟然說比較容易找工作。這也難怪陳丹青會評價阿城為:「天下第一聊天高手」,他的話裡都是寶藏。這麼有魔力的一個人,不寫作確實是一大遺憾。
  • 中國為何再少有像阿城莫言這樣的作家?背後原因讓人唏噓
    阿城回家花了不到四天時間,一氣呵成寫成小說《棋王》發表到《上海文學》,瞬間引爆全國。再後來他接連推出《樹王》、《孩子王》,生生震驚了當時中國文壇,被圈內稱為作家中的作家。臺灣導演侯孝賢找他要《孩子王》的改編權,阿城說:早就被陳凱歌下手了。侯孝賢又問,那《棋王》《樹王》呢,阿城說:早被徐克、田壯壯搶走了。現在回過頭來看,那時應該是八十年代作家最好的時代,也是中國近代文學發展最好的時代。此後,新興的網絡文學和更加商業化的暢銷書很快的充斥市場,80年代的作家們,各自以不同的方式離去。
  • 《閒話閒說》:看阿城如何解讀自己筆下世俗化的「棋王」王一生
    阿城曾經自道:」......《棋王》裡其實是兩個世界,王一生是一個客觀世界......另外一個就是「我」,「我」就是一個主觀世界,所以這裡面是一個客觀世界跟主觀世界的參照.....」《棋王》挑了棋來寫,實際上體現了中國文化總體的遭遇:在人們吃不上飯的時候,文化應當怎麼辦?在複雜艱難的境遇下,文化之於人的意義又是什麼?小說中的「我」,腳卵,文化宮的畫家,都因這個問題而困惑著。在生產隊的生活中,「我」嫌大鍋飯沒油沒味,隊上又沒書沒電影,閒得無聊,是把文化當錦上添花的玩意兒。
  • 棋王的棋,王一生的王
    這個鏡頭是「千面影帝」梁家輝飾演《棋王》的主人公王一生與象棋冠軍們鬥棋時的場景。整部電影讓我對原著更為好奇,有了去讀上一讀的衝勁兒。於是,我去讀了阿城的原著——《棋王》。在一開始讀《棋王》的時候,老爸說阿城的《棋王》有種道家的精神在內。我打趣道,先別劇透,待我讀完再討論。
  • 王朔:「我極其仰慕阿城,若是必須要追星,那我就追阿城」
    這個作家就是阿城。阿城本人,幾乎擁有的大多數作家一輩子都難以擁有的標籤總和——他被稱為「作家中的作家」,20世紀中國最後一個通才」,百科全書式的雜家」,「天下第一聊天高手」,「最像孔子的人」………看到這,可能很多讀者會表示,沒有聽過這個人啊。這是因為,他在當紅之際,遠走美國了。19世紀80年代,一本叫《棋王》的書,震驚了中國文壇,這本書的作者就是阿城。
  • 王朔:阿城一開口,女生笑得神魂顛倒!如果必須追星,我就追他
    19世紀80年代,一本叫《棋王》的書,震驚了中國文壇,這本書的作者就是阿城。阿城說,自己寫這本書用了三四天的時間,沒有耗費太多精力,自己也沒想過這本書能引起轟動。他的妻子也曾回憶,阿城寫這本書用了不到三天的時間。
  • 豆瓣評分9.2|《棋王》:六便士在左,月亮也在左
    《棋王》便是在這樣的歷史大背景下誕生的,這是當代作家阿城的處女作,1984年發表於《上海文學》第七期。小說甫一發表,便引起文壇震動,先後獲得1984年福建《中篇小說選刊》評選優秀作品獎,和第三屆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
  • 尋根文學扛鼎之作——《棋王》
    1985年前後,文壇上出現了「尋根文學」思潮,阿城的《棋王》正是「扛鼎之作」。《棋王》主要講述了文革時期痴迷象棋且棋藝精湛的知青王一生富有傳奇色彩的故事,表現了禪道傳統文化等精神食糧對身處困苦中的人的巨大支撐作用。
  • 王朔:把中國作家都扔到一個荒島上,不給吃的,活下來的準是阿城
    隨後他又發表了《樹王》和《孩子王》,反響更加強烈,不僅讓文壇為之大震,更有無數約稿紛至沓來。當時莫言還在讀書,看完阿城的小說後直接就服了,把阿城想像成了一個仙風道骨又透著妖氣的人。就在阿城當紅之際,他卻突然急流勇退,遠走美國。
  • 王朔:把中國作家扔到荒島,活下來的準是阿城,他還跟土人交朋友
    早在上世紀80年代,王朔就曾創下一年內有4部小說被改編成電影的記錄,至今無人能夠超越。到了90年代,他的影視劇改編之路更是走得風風火火,《編輯部的故事》就是由他負責主編,而《我愛我家》更是他給起的名字。但就是這麼一個牛氣哄哄的作家,居然也有崇拜的對象,而且還是一個不為大多數人所知的作家,這個作家就是阿城!
  • 阿城:莫言視為偶像,王朔極其仰慕,陳丹青:他的話裡都是寶藏
    阿城描寫人物時有畫面感,他用的詞和句很明顯帶著傳奇小說和話本小說的味道。讀其文字,很容易被感動。故事沒有什麼波瀾,最終也沒有曲折離奇的感情糾葛,但每每讀到有些段落,總容易鼻頭一酸,淚湧上來。精神食糧和物質食糧的關係這塊兒,小說做到了極致極致的餓和極致的不餓。小說中好幾次描寫這兩種「食糧」的情節。
  • 阿城《棋王》:信念之火不滅,理想自在心間
    這就是1991年由嚴浩、徐克共同執導的《棋王》一片,梁家輝在片中飾演一生痴迷於下棋的棋痴王一生。,這部小說是「對人的智慧、注意力、精力和潛力的一種禮讚。」陳丹青說「阿城是作家裡的作家。阿城以平實細緻的文筆為讀者塑造了棋王王一生的形象。他不高大,不驕傲,不傳奇,只不過是出身農村的普通青年。
  • 「最被低估的作家」阿城:4天完成小說引爆文壇,莫言都視他為偶像
    人生中的事,是好是壞,都是我們人生的經歷,面對人生要無所畏懼,才能活得瀟灑自在。「最被低估的作家」阿城,只用了四天就完成小說《棋王》。這部小說一經出版就引爆全國。阿城在文壇上初露鋒芒,許多作家對他有極高的讚譽,莫言也一度引他為偶像。僅用四天就完成了小說《棋王》阿城原名為鍾阿城,1949年出生於北京阿城一生的成就有很多,他的主要職業是編劇、作家。其實阿城寫作初期並沒有多少作品,但是沒過多長時間,阿城的名字就被廣為人知。
  • 王朔:北京十幾年才能出一個人精,這十幾年孕育出的人精就是阿城
    靠著多年的生活積累和文化底蘊,在1984年的時候,首部短篇小說《棋王》和大家見面了,並且贏得了大家的一致好評,這部《棋王》還獲得福建省《中篇小說選刊》優秀作品獎、第3屆中國優秀中篇小說獎。汪曾祺先生在讀過阿城的《棋王》之後,專門寫下一篇文章,發表在雜誌上。開頭第一句話說:「讀了阿城的小說,我覺得,這樣的小說我寫不出來。我相信,不單是我,很多人都寫不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