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手新聞電視臺」搭好布景,為記者模擬播報新聞
另一個被主播們津津樂道的「炒作」案例是「快手新聞電視臺」和「劉嬌嬌」。因為一則「用電鑽吃玉米拽掉一塊頭皮」的視頻,「劉嬌嬌」一夜之間粉絲暴漲;「快手新聞電視臺」也因和壯漢「社會你虎哥」拍攝同性結婚、舌吻等視頻破百萬粉絲。
11月初,劉嬌嬌發布視頻稱,在北京被「『快手新聞電視臺』強姦」。視頻發布後,兩個帳戶粉絲一度達到278.1萬和137.1萬。
綜合受訪主播的說法和記者的觀察,快手上的「熱門主播」至少包括「砸車派」、「約架派」、「自虐派」、「炒作派」和「偽慈善派」等。
在秘籍快手傑哥看來,這一輪「慈善風」並不稀奇——「東北蛇哥」眼睛上放鞭炮、「快手新聞電視臺」和「虎哥」舌吻模仿門檻比較高,但「做慈善」相對容易。
正如 「做慈善」最後被證實是「偽慈善」,快手上的「砸車視頻」也被曝摻雜了水分,「都是假的,砸保險槓,然後開車撞牆,讓保險公司賠。要不就是把舊配件砸了,換新配件。」面對記者的詢問時,「慈善快手傑哥」楊傑表示不屑「砸車派」的伎倆。
「秘籍傑哥」在快手上的個人帳號有2.2萬粉絲。「為什麼不把自己炒作成網紅?」面對記者的提問,他起初回答,自己外形、才能方面都不太適合,後來他改口稱,也可能找機會試一下。
臨分別前,記者提出照張相,他讓助理把手機遞過來,「要哪個?」助理問,「當然是蘋果手機」。鏡頭前,他戴上炫酷的藍色墨鏡,點上一支煙,叼在嘴上,左手揣在兜裡,右手做打電話狀。
「為什麼是快手」
由2011年面世的「GIF快手」演進而來的快手,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內主要功能是製作和分享動圖。直到2014年,它才逐漸轉入視頻製作和分享領域,但在市場上「圈地擴張」速度驚人。
快手官網介紹稱,2016年2月,該APP的安卓和IOS總用戶突破3億。「獵豹全球智庫」2016年11月的一份短視頻APP排行榜顯示,快手以6.6900%的周活躍滲透率排在首位,以絕對優勢領先於「美拍」、「秒拍」和「小咖秀」等視頻平臺。
為什麼是快手?
在以同行者身份跟隨楊傑首次去往快手總部後,澎湃新聞以「記者」的身份第二次踏訪快手。當天,這家公司的前臺依舊擠滿了來「解決問題」的主播,有吉林的、河北的、遼寧的……
對於記者的造訪,快手公司副總裁趙丹陽稱沒有接受採訪的準備,但表示「願意交換信息」。
那則將快手帶入輿論場並引發沸議的《殘酷底層物語:一個視頻軟體的中國農村》在描述快手上各種匪夷所思的奇葩視頻後,總結稱快手是「混沌沉淪的中國農村」。
真是如此嗎? 在否認快手走的是農村路線後,趙丹陽表示,「快手反映的是中國真實的網際網路現狀——6億網民呈金字塔狀,底層大量的都是農村網民。」
不過很難從相關統計數據中直接推導這一結論。中國網際網路信息中心2016年7月發布的《第38次中國網際網路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6年6月,中國網民規模達7.10億,手機網民規模達6.56億。在整體網民中農村網民佔比26.9%,規模為1.91億;從學歷結構來看,我國網民以中等學歷群體為主,初中、高中/中專/技校學歷的網民佔比分別為37.0%、 28.2%。
有分析文章認為,快手定位面向普通人,「使用門檻低,不會有人群和地域歧視,有手機,有帳戶,隨時想拍就拍,這使得它的用戶從幾十萬暴增到3億。」
「秘籍快手傑哥」的個人體驗和觀察印證了前述分析。這位快手玩家說,快手頁面設置就三個選項「關注」、「發現」、「同城」,「簡單粗暴,玩不懂微博的人都可以搞明白快手,而且用手機就可以直播。」
不同於許多直播平臺,主播和快手公司間沒有第三方「工會」,當主播遇到被盜號、被封號等問題時,通常只能通過私信快手官方帳號來反映問題,如果得不到回復,不少主播便選擇千裡迢迢進京解決問題。
這樣的設置雖有不便,但因為中間沒有「第三方」抽成——主播和快手官方直接「五五分」禮物,獲得了許多主播的青睞。一位來自廊坊的漂亮女主播王佳告訴記者,她今年剛從其他平臺轉到快手,「雖然有時覺得比較low,但是快手如今流量大,收入還可以。」她的特長是「喊麥」,母親也玩快手,特長是唱歌。
以快手中的「奇葩視頻」來反觀「中國農村」並不公允。澎湃新聞今年6月刊載的一篇文章《獵奇、審醜與異化,是看向社會底層和邊緣群體的殘酷目光》認為,《殘酷底層物語:一個視頻軟體的中國農村》文中的「荒誕集錦不能代表這個app用戶的全貌,更不能代表龐大且面目複雜的農村底層群體。」
文章作者阿莫查閱快手中展現農村地區生活的一些視頻後稱,「就算和城市的風貌有一定差距,也基本是一些泛濫可陳的內容,如直播家中的寵物產仔;直播通過異形相機扭曲形象搞怪;直播附近的活動;直播自己新買的衣服……與中上階層的趣味和生活方式差別並不巨大。」
趙丹陽同樣否認快手上「奇葩視頻」佔主流,在記者面前,他拿起手機打開當日的主頁,「你看也沒有吧?」趙丹陽稱,對於用戶上傳的視頻,快手有600多人組成的審核團隊。當記者提及劉嬌嬌「電鑽吃玉米」的視頻時,他笑了笑:「那個可能是有點那個……故意吧。」
就像前述受訪的快手玩家所稱,在快手上,「乏善可陳」的內容並不容易獲得關注,一些主播遂劍走偏鋒,鑽研出所謂的「奇葩視頻」。
在浙江大學傳媒與國際文化學院副教授汪凱看來,類似格調的文化此前較少大體量地展現在公眾面前,因此對於快手的許多觀眾來講,這是一種獵奇心態。「這些信息缺乏象徵性的內涵,隨著感官上的刺激慢慢淡化掉,火爆只是暫時的。」他說。
土豪粉絲與江湖規則
11月15日下午,「快手新聞電視臺」坐在快手總部的沙發裡,正為「炒作過頭被封號」而苦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