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遊新聞·重慶晚報慢新聞記者 王渝鳳
兩年前,垃圾分類管理辦法正式通過審議,垃圾分類成為我們日常生活生活中的一個重要部分,兩年的時間,居民對垃圾的熟悉與分類,到底如何呢?
為增強社區居民對垃圾分類知識的了解和興趣,提升居民參與率和資源的回收利用率,加大社區垃圾分類宣傳,營造人人參與垃圾分類的良好氛圍。11月27日上午,石橋鋪街道在白鶴廣場開展「我們的中國夢,文化進萬家,點亮新文明,分類我先行」宣傳活動,現場工作人員發現,居民的垃圾分類意識相比最開始,增強了許多。
▲通過活動呼籲居民養成的良好習慣
垃圾分類兩年
居民學會了什麼該扔什麼該留
在宣傳活動現場,家住石橋鋪街道白鶴小區的居民林阿姨找工作人員要了好幾張宣傳資料,「我拿回去,給我屋頭娃兒宣傳宣傳。」
林阿姨告訴記者,從政策出臺開始,她就研究垃圾分類。去年,小區裡增設了垃圾分類的垃圾桶,她還成為志願者去引導居民扔垃圾。
「現在的年輕人喜歡網購,每天都有箱子在丟,其實箱子收起來打好包弄去廢品回收站,還能賣錢呢。」林阿姨告訴記者,通過她和其他志願者在小區裡的宣傳,如今丟箱子的人越來越少,也避免了可回收垃圾桶被塞得滿滿當當的。
「以前居民還喜歡把有害垃圾混合廚餘垃圾丟,現在不這樣了。」林阿姨告訴記者,居民家裡最多的有害垃圾就是電池,但為了圖方便,過去,有不少人把電池混在廚餘垃圾裡丟掉,現在這樣的情況也基本上沒了。「主要是社區加大了對垃圾分類的宣傳,確實提高了居民的分類意識。」
街道寫信致謝居民
希望大家都學會變廢為寶
活動現場,石橋鋪街道還給居民們寫了一封信,希望大家利用生活中的垃圾分類,利用資源變廢為寶,同時減少環境汙染。
信中提到,家中要把垃圾分類扔好,同時要把有回收價值的紙類、塑料類、玻璃類、金屬類和織物類以及廢舊的電器等單獨清理出來,可以通過廢品回收的方式變廢為寶。
「除了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廚餘垃圾外,剩下的都應該丟到其他垃圾裡面,方便垃圾回收的時候進行統一處理。
▲不同垃圾分投到不同的垃圾桶裡
除了日常生活中的垃圾回收,街道在向居民們宣傳的時候,特別強調了外出垃圾分類的重要性。
「平時出門,隨身攜帶一個口袋,可以把產生的垃圾,裝在口袋裡,到了扔垃圾的地方,再根據不同的種類分類扔掉。」石橋鋪街道規劃建設辦公室工作人員表示,希望借垃圾分類,也讓居民養成垃圾不落地的習慣。
穿不得的衣服也丟了?
可以把它們捐給有需要的人
在活動現場,一位20多歲的年輕女市民前來諮詢,問穿不得的或者不喜歡的衣服,應該怎麼扔?
「穿不得的衣服,可以送到小區裡放置的回收箱裡,會有專門的工作人員來回收,清洗乾淨後,捐給有需要的人。」工作人員表示。
「現在還可以在網上銷售自己的二手衣物,這也是現在二手衣物處理的一個重要方式。」活動現場,工作人員還給居民們傳播了很多的垃圾分類知識,比如,工作中的紙張應該雙面列印,儘量使用再生紙品,可以選擇無紙化辦公。
「出去吃飯,不要使用一次性筷子、餐具,可以使用手絹,減少對紙張的浪費。」對於這些垃圾分類環保知識,很多居民都表示,沒想到過去用了幾十年的手絹,竟然是環保的好習慣。
記者在現場看到,不少居民還積極參與現場提問,還為今後的垃圾分類推廣提出寶貴的意見和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