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時節,深圳市中心向東100公裡外的深圳市深汕特別合作區(後簡稱「深汕合作區」),暖陽普照,金風拂面。一場文旅新業態交流會在古樸美麗的小漠灣畔南君寮村拉開序幕,兩輛藍色大巴載著數十位大芬藝術家來到這裡現場創作,描繪山與海的遼闊畫卷,暢想詩與遠方。
煥然一新的深汕合作區
為什麼來深汕?深圳市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旅遊管理處處長張道新說,在這裡找到了主場的感覺。深圳大芬美術產業協會名譽會長吳瑞球說,他來這裡追尋最初的夢心,一個「520藝術現場」孕育而生,為舊村舊居注入創新靈魂,「會客廳堂、創業學堂、藝術殿堂、旅遊天堂」正在照進現實。
最新數據顯示,深汕合作區的常住人口已達13萬人,而在2018年12月16日正式揭牌之前,轄區常住人口這一數據還僅6、7萬。晨鐘暮鼓時分,寬闊綿延的深汕大道車水馬龍,熙熙攘攘的人潮中,儘是年輕充滿朝氣的面孔。而幾乎每一天都有人從深圳驅車前來,想親眼看看這片熱火朝天的大地。
深汕合作區大手筆引進高端教育資源
揭牌僅僅兩年,人口實現翻番,人們為什麼來深汕?我們忍不住去尋找答案。
這裡仿若40年前的蛇口
「深汕合作區正在以深圳速度迅速成長,這片熱土像極了40年前的深圳蛇口!」10月22日上午,深汕合作區打造的全國最大機器人小鎮——深汕灣機器人小鎮首發項目深汕灣科技城喜結碩果,首批企業集中簽約暨戰略合作企業籤約舉行。入園企業代表——哈工大機器人集團高級副總裁劉平凡表示。
此次12家入園企業與2家戰略合作企業的集中入駐,初步實現深汕灣機器人小鎮的機器人、人工智慧產業集聚,標誌著深圳第「10+1」區向搶佔人工智慧發展制高點、打造科技創新高地再邁堅實一步。
生態與商業完美融合的深汕合作區赤河廣場
「我將為這片土地的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與深汕合作區共同成長。」劉平凡相信假以時日,這裡必將成為國家、粵港澳大灣區的產業新高地。目前哈工大機器人集團已在深汕合作區落地了1家平臺公司、4家產業公司,2家高新企業正在遷址過來,研究院也在籌建中。
「80後」黃煥錫是海豐人,畢業於西南政法大學,在深圳工作二十餘年,現在他選擇回到家門口,投身火熱的新城建設。「人這一生只要選對了方向,認真做好一件事就夠了。」
「90後」周穎,從小在蛇口長大,如今來到深圳合作區工作。她說這裡跟小時候印象中的蛇口非常相像,都是靠海邊,產業和城市如雨後春筍般起來。
「錯過了深圳的前30年,不要再錯過深汕合作區!」這句話成為越來越多深圳奮鬥者的共鳴。
正在打造全國最大機器人小鎮的深汕灣科技城
正如《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提出,要「有序發展『飛地經濟』」;《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意見》明確,要「創新完善、探索推廣深汕特別合作區管理體制機制」,《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綜合改革試點實施方案(2020-2025年)》強調,要「深化深汕特別合作區等區域農村土地制度改革」。
中央不斷賦予深汕特別合作區新的歷史使命,持續寄予這片深圳新區域新的發展期望。
與夢想者同行,深汕合作區正乘風破浪、蓄勢騰飛。
向海而興,深汕合作區助力深圳建設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這裡有「敢為天下先」的特區基因
在深汕合作區管委會大樓,出了電梯口,一行標語映入眼帘:特別能擔當、特別能創新、特別能務實、特別能吃苦、特別能包容。
實際上,深汕合作區廣大黨員幹部正秉承「敢想敢幹、敢為天下先」「改革創新是深圳的根,深圳的魂」等特區基因、弘揚特區精神,不斷創造一個又一個新的記錄。
今年9月1日,深圳合作區首個深圳標準的學校——南山外國語學校(集團)深汕西中心學校迎來首批140名學生,未來學校將設置54個教學班、提供2520個學位。
「從2019年10月開工,僅用了不到一年時間就順利實現了開學。」學校負責人劉曙昌介紹。
南外深汕西中心學校代建單位——華潤置地華南大區總經理蔣慕川自豪地說,一直以來,華潤置地在深度參與深汕合作區開發建設的過程中,始終堅持「深圳效率」和「深圳標準」。
時速350公裡的深汕高鐵有望在今年底開工,五年建成通車後,深汕合作區到深圳市中心只需半個小時。
不僅是學校、交通,醫療衛生事業也保持跨越式發展。
北京大學深汕門診部從立項、規劃到封頂,僅用了不到100天時間,復刻了「深圳速度」。從最初的機關醫務室,到如今加快建設全區首個三級綜合醫院——北大深圳醫院深汕醫院,就寫新的「深汕速度」。
目前,深汕合作區第一座地標147米的東部新時代大廈已經封頂,「方竹」造型的藍色外牆在山海間熠熠生輝。與此同時,211米的綠地中心、248米的深投控創新中心正加快建設,將持續刷新粵東的天際線高度。
深汕合作區加快建設文化體育配套
這裡因創新而生、為創新而行
從深汕大道向北,穿過創業廣場,大德路3號,深汕合作區管委會大門口的紅底標語令人印象深刻:「創新引領發展,實幹再造新城」。
「我們感恩這個火熱的時代,感恩這片火熱的土地。」不久前,深圳市深汕特別合作區黨工委書記產耀東接受南方日報採訪時表示:我有幸參加了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慶祝大會,印象最深的是「改革」兩個字出現了51次,「創新」兩個字出現了27次。
深汕合作區因創新而生,為創新而行,是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新生事物,本身就具有深圳創新的基因。
深圳是改革開放後黨和人民一手締造的嶄新城市,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一張白紙上的精彩演繹。而深汕合作區本身就是一張白紙,優美畫卷正徐徐展開。
深汕合作區正堅定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發展是第一要務、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以創新的思路推動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深汕合作區美麗夜景
其改革創新特質在於:
全國其它飛地更多的是指產業園區,而深汕合作區走的是一條升級趕超之路,要在一片工業化根本沒有起步的荒蕪之地,高標準建設一座中等規模的現代化國際性濱海智慧新城,從產業布局到社會治理的方方面面,都由深圳全面主導,開闢了打造中國飛地經濟發展模式首創者、飛地治理模式首創者、飛地農村城市化實踐首創者的先河。
以備受關注的住房為例,這裡借鑑「花園城市」新加坡的經驗,努力讓深汕居民實現從「住有所居」邁向「住有宜居」,構建「雙六十」人才保障體系,規定全區公共住房用地面積和建設面積都要達到60%,三年內規劃建設8萬多套人才安居房和公共租賃房。
深汕合作區的奮鬥目標很明確,那就是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讓廣大深汕人民群眾切實享受到深圳先行示範區共建共治共享的發展成果。
深汕合作區首屆文旅交流會
這裡比任何地方都更接近夢想和未來
「這是一個圓夢的地方,不僅宜業,也很宜居。」博士畢業選擇加入深汕合作區智慧城市研究院的徐懷洲說。
在相隔一公裡的南邊,深圳瓏璟光電技術有限公司一片忙碌,高學歷的工人正在打磨「納米級」衍射光波導片。2020年6月,這家高科技公司從深圳觀瀾遷至深汕合作區,8月就實現了落地投產,如今僅4個月產值便超過4000萬,實現逆勢增長。
瓏璟光電副總經理康鋼是一位「老深圳」,他的奮鬥腳步丈量了蛇口、光明、大鵬,現在又來到深汕。他感慨地說,「合肥、寧波、湖北都開出了誘人條件,但我們最終選擇了深汕,是因為這裡發展速度很快,有深圳標準的服務水平、辦事效率,今年這裡發展很快,我們將持續加大投資和創新力度。」
12月16日,華潤置地競得深汕合作區中心區首宗商品居住用地,有望引入又一個萬象城。這標誌著繼赤河廣場、望鵬山公園開工之後深汕合作區中心區建設再結碩果!
對此,華潤置地副總經理陳欣收穫良多,「2018年初剛來時,看到赤石河邊的爛泥灘涂,充滿了擔心,這裡怎麼能變成高大上的商業中心?」僅大半年,他們就把灘涂幹成了擁有河灘碧道、華潤影城、麥當勞、太平洋咖啡等時尚元素的赤河廣場,旁邊圓墩村的大爺也喜歡上了喝咖啡。
「現在是5萬平米,如果擴大10倍不就是城市一個角?深汕是一座很有希望的城區,呈現了未來城市的特色。」陳欣沒有被困難嚇跑,而是選擇了堅持,他說還準備在這片熱土待下去,「乾淨的柏油路、鬱鬱蔥蔥的小葉欖仁,現代公園、體育館、圖書館觸手可及,深汕讓我找到了歸屬感!」
修舊如舊的美麗鄉村
新時代呼喚新作為,新使命需要新擔當。
按照規劃,2035年深汕合作區人口將達到150萬人。深汕合作區正堅持以先進文化理念引領城市規劃,以規劃之美孕育城市之美;堅持以全球視野探索新城未來輪廓,高起點規劃好「成長坐標」,高質量保護好「城市基因」,高規格把握好「文化脈搏」。加快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東部門戶、粵東沿海經濟帶新中心、深圳市自主創新拓展區、現代化國際性濱海智慧新城。
一座「深圳升級版」的新城正噴薄而生。
【記者】陶清清
【作者】 陶清清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