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叫萬事互相效力?
——評讓·雅克·阿諾電影《狼圖騰》
石衡潭
讀姜戎的小說《狼圖騰》時覺得引人入勝,欲罷不能,但沒有想到這樣精彩的狼故事可以通過銀幕來展現,聽說讓·雅克·阿諾投資買下這部小說的電影改編權時還真替他捏一把汗,就是在進電影院門時還在想它究竟拍成了怎樣。當看到月黑風高、天寒地凍、馬奔狼突、人單力薄的情境時,真的非常震撼。這部電影給我們帶來了全新的視覺衝擊,同時,它也突破了原小說的思想框架,開闢出了一條新路。
強悍的群狼
中國視角與世界眼光
小說借狼故事宣揚狼圖騰與狼文化。它把習慣於春種秋收、夏斂冬藏、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農耕文化稱為羊文化,而把逐水草而居、靠武力而興的遊牧文化稱為狼文化。「蒙古草原的一切生靈,除了綿羊以外,不論是食肉動物還是食草動物,都具有草原母親給予的勇猛頑強的精神,這就是遊牧精神。」
兇狠的狼
作者認為「一個民族如果不把強化民族性格作為最基本的國策方略,無論經濟文化有多發達,人口和軍隊有多龐大,其結局必定重蹈『北宋』的覆轍。」進而指出:所謂「中國病」的根源在於「羊病」,屬於「家畜病」的範疇,也就是說,中國病的病根在於農耕文明和農耕性格;中國人的出路在於輸入狼血,適當釋放狼性,走「文明狼」的道路,也就是說,要吸取強悍進取的遊牧精神,加大競爭的殘酷性,適度釋放邪惡意志與欲望,才能使中國疆域擴大,國富民強,經濟文化繁榮昌盛,這也是中國的惟一出路。
牧民轉場
但在電影中,中國視角變成了世界眼光,不再著眼於中國在世界中的位置,在歷史上的遭遇,而更多思考人與自然的共在。影片通過蒙古老人畢利格道出了這樣的理念:草原是大命,草原上的一切都是小命。「大命沒了小命全都沒命。」當然,狼依然佔據了中心位置。狼不再是嗜血成性、橫掃一切的野蠻軍團,而是將被趕盡殺絕、逼上絕境的反抗者,比起它們來,人類更顯得狼性十足,有過之而無不及。
作為草原之王的狼
狼群憑藉其智慧、勇力、服從統領與互相協作以及天時地利完成了對黃羊群的成功圍獵,把它們過冬及哺育幼崽的食物儲藏在冰天雪地之中,可是狡猾的人類卻不勞而獲地劫取了它們費盡辛勤所得的勝利成果。深諳草原大道的畢利格老人沒有讓人把黃羊全部拉走,「這會兒起風了,騰格里是想要把剩下的羊都給狼留下。」
誰活著都不容易
「草原上,誰活著都不容易,誰給誰都得留條活路。」「狼只要有東西吃,就不找人畜的麻煩。」可是嚮往新奇物件收音機的巴茨楞事後卻把藏黃羊的地點出賣給了商人,結果,餘剩的黃羊也被他們偷走了。站在山巒上的狼群眼睜睜地看著這一幕。一場大規模的報復行動由此而開始了。
深夜翻牆,報復牧人
弱小的羊群成為它們首批覆仇對象,它們鍥而不捨的一次次衝刺,終於越過高高的柵欄,進入羊圈,飽食羊肉。當然,它們最殘酷的報復還在於利用天時地利獵殺軍馬,那是堪稱近乎完美的絕殺,訓練有素的軍馬和技藝高強的馬倌也無可奈何,巴茨楞身負重傷,巴圖還因此搭上了性命。「這是一場真正的屠殺,也是智慧對愚蠢和大意的懲罰。」
保護馬群逃離群狼的追殺
這說明,人類若只為了自己的利益而肆無忌憚地屠殺萬物,最後只能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人類對狼的屠殺手段還不限於此,還有掏狼窩,摔狼崽,退草耕田,設餌爆炸,槍彈圍獵,最為殘酷的虐殺是開吉普車追趕一對狼,讓它們因沒有喘息的長途奔跑而筋疲力盡,一隻墜崖身亡,一隻倒地斃命。兩隻老狼的臨終惜別,相對而望,與人類意得志滿、冷酷無情形成了鮮明的對照。究竟何為獸性?何為人性?不言自明。
吉普車虐殺雙狼,人類的殘酷與貪婪
人類的貪婪與短視造成的不只是狼群的消失,而是整個草原的退化與沙化。狼也是整個草原食物鏈中的一環,去掉了這一環,整個食物鏈就會斷裂,某一物種可能驟然猛長,從而傷害甚至致死草原的大命。小說中寫道:草原無狼鼠稱王。老鼠大量繁殖,其他動物羊牛馬犬則大量減少。導演沒忍心展示這樣的惡果,而讓放生後小狼的凜凜英姿給人們帶來了一線希望。
陳陣與畢力格老人
人定勝天與順應自然
影片也展現了不同的人生理念與複雜的人際關係。畢利格代表了草原牧民的傳統觀念,他敬畏順從騰格里長生天,也尊重狼,「狼在草原上碰見麻煩,就沖天長嗥,求騰格里幫忙。……草原萬物,只有狼和人敬騰格里。」「活在草原上太苦,狼心裡更苦。夜裡,老人們聽著狼嚎,常常會傷心落淚。」他做事有規矩,有節制,不任意妄為,不貪得無厭。
月夜的狼嚎
概括起來,他的生活態度就是順其自然。「自然是神聖偉大的,生活在這萬能自然之神的庇護下本身就需要很強的能力,如果不能改變自然。就只有適應自然。」他反對陳陣養小狼,認為這會導致它生存能力的退化,損害它獨立捕食的尊嚴。「草原上要是都像你對奴才一樣待狼,蒙古人的靈魂就沒有著落了。」他生前吃動物的肉,死後也把自己的身體還給它們。「人死了把自己的肉還給草原,這才公平,靈魂就不苦了,也可以上騰格里了。」
兩位老牧民
包順貴則反映了人定勝天的理念,即以人類利益為中心,對草原的一切加以控制與掠奪。他責罰巴茨楞,他組織對狼群的圍獵,他開車追殺二狼。他支持陳陣養小狼,並非對這隻小狼格外開恩,而是覺得可以通過研究它而更好地消滅群狼。但所有這些想法並非完全出自於他自身,他只是一個長官意志的執行者而已,就像他的名字一樣,順貴——順服權貴。
思考草原的出路
有時候他也會顯露自我,如他對陳陣口吐真言:「做領導不是讓你喜歡的,有時候你不得不服從違背你意願的命令。」最後,狼被追得奄奄一息時,他也同意讓陳陣去處理:「就按他說的做吧!」這說明,他也有內心的掙扎與無奈。可人在那樣的大環境大背景下,除了俯首聽命,難有其他選擇。
陳陣與楊克
陳陣與楊克是外來客,他們也逐漸融入了草原牧民的生活。楊克從飛翔的天鵝看到了草原的美,他為天鵝橫遭殺戮而痛心不已。「我過去認為中國的農耕文明總是被西方列強侵略和欺負,可沒想到農耕文明毀壞遊牧文明,同樣殘酷猙獰。」
陳陣、楊克與女牧民
陳陣從狼群包圍中以猛擊馬鐙的方式逃脫後,反而迷上了狼,戀上了草原。是他萌發了飼養小狼的念頭並付諸行動,「他相信小狼會教給他更多的東西:勇敢、智慧、頑強、忍耐、熱愛生活,熱愛生命、永不滿足、永不屈服、並藐視嚴酷惡劣的環境,建立起強大的自我。」「有時我真覺得狼不是動物,而是一種神怪。」
陳陣與狼
最後也是這隻小狼孕育了草原的一線生機。他與嘎斯邁的愛情也意味著他完全地融進了這個民族。他與嘎斯邁在雪地打鬧是他對草原女性之美的欣賞,他為嘎斯邁勇鬥狼群是他向草原漢子的靠近,他為救巴雅爾而騎馬一天一夜弄回青黴素是他給草原帶來新生活。這說明漢蒙之間、傳統與現代之間,並不存在絕對的衝突與對立,只要找到合適的方式,它們就可以結合得很好。
陳陣與小狼崽
神叫萬事互相效力
影片通過人與人、人與動物、人與草原的故事呼喚了對生命的敬畏,對環境的保護,對民族傳統的尊重。當然,這一切不是自然,人們也不是在順其自然。這都是神的奇妙創造與安排,是神叫萬事互相效力,讓愛神的人得益處。是神給人生命,給動物生命,也給草原生命。神不是騰格里,不是長生天,神是自有永有的,是萬物的創造者、養育者與保護者。人的使命不是順服自然,而是治理這地。
陳陣馴小狼
當然,人也可以從動物和自然中學習到許多許多:「懶惰人哪,你去察看螞蟻的動作,就可得智慧。螞蟻沒有元帥,沒有官長,沒有君王,尚且在夏天預備食物,在收割時聚斂糧食。」(《箴言》6:6-8)「地上有四樣小物,卻甚聰明:螞蟻是無力之類,卻在夏天預備糧食;沙番是軟弱之類,卻在磐石中造房;蝗蟲沒有君王,卻分隊而出;守宮用爪抓牆,卻住在王宮。」(《箴言》30:24-28)
女牧民
人與動物、自然的最佳關係境界不是弱肉強食、適者生存,而是:「豺狼必與綿羊羔同居,豹子與山羊羔同臥;少壯獅子與牛犢並肥畜同群;小孩子要牽引它們。」(《以賽亞書》11:6)「『豺狼必與羊羔同食,獅子必吃草與牛一樣,塵土必作蛇的食物。在我聖山的遍處,這一切都不傷人、不害物。』這是耶和華說的。」(《以賽亞書》65:25)
適應了牧民的生活
2015年3月9日星期一
現在的人對電影的欣賞比較重視感官享受,而不太思考其中內含,這是一本讓人安靜下來細細品味電影、認真思考人生的書。它包含了對近年來上映的38部中外優秀電影(包括1部電視連續劇)的評論文章,所論及的有奧斯卡獲獎影片,也有電影新人的佳作;有天馬行空的幻想,也有似水流年的演繹。與其他影評不同的是:這裡的文章不涉及明星隱私八卦,不議論編導個人是非,只就劇情本身作哲理分析。在作者看來,電影藝術家不管採用何種方式,所反映的都是人生,都是人們的喜怒哀樂,愛恨情仇。看電影是在別人的生活中過自己的癮;寫影評是講別人的故事,論自己的人生。或許,在這些絲絲入扣娓娓道來的分析中,您會看到情感的本質,發現矛盾的癥結,找到解決的出路。您可能會不以為然甚至大為光火,也可能會怦然心動乃至拍案叫絕,但只要能引起您對電影與生活的深思,作者的目的就達到了。附錄中收集了幾篇評論作者影評的文字,以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本書。
此書原價45元,現為大家提供優惠35元,並附帶作者親筆籤名及聖經金句,非邊遠地區郵費10元。
聯繫添加微信:276643302
請備註「購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