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很少看電視,但是依然覺得中央臺的《詩詞大會》和《經典詠流傳》這類節目挺有意思的,大概是個人喜歡這些傳統文學吧。其實自己也是一知半解,很多都沒有聽過,甚至有的讀音都弄不明白,但是自己沒有文化,也不會被排斥,不存在鄙視鏈,挺好的。
看一些下了功夫的人,展示自己博學多才,非常佩服,中國文化人畢竟是一稀缺群體,能夠得到尊重,並且沒有距離感,還接地氣相當不錯。
目前做得最好的,你還得說是人家中央臺的節目,畢竟全國最好的資源都集中在這裡。其實對於我這種觀眾來說,你只要內容充實有意義,並且能讓我這周文化程度不高的人受益,那麼自然我很喜歡。
《詩詞大會》基本滿足了我的需求,而《經典詠流傳》則讓更多人愛上詩歌,雖然古代詩詞是有唱腔的,或者要吟詠的方式,但是到了今天我們是背詩詞和讀詩詞,要說曲調是沒有了。這個節目最好的地方就是讓我們可以通過優美的旋律搭配古詩詞,重新走入傳統文化的領地。
這些年,該節目湧現了大批改編作品,可以說是經典中再次締造經典。
前不久,我看到久違的譚詠麟來到這個舞臺,演出了一首蘇東坡的《定風波》,國語歌曲搭配他用粵語唱蘇軾的詞,那種感覺棒極了。號稱永遠25歲的譚校長,已經是過古稀之年的老人了,可是藝術家的生命真是長青,我實在看不出他絲毫的老態,而且唱功一流,最重要的是以他的經歷和對作品的理解,這首歌非常適合。
蘇軾的詞豪邁灑脫,經歷百轉千回依然可以揮灑自如,而在娛樂圈看盡繁華的譚詠麟更成為了蘇軾的代言人,唱出這首詞的自己人生態度。難怪幾個點評嘉賓由衷地說太棒了,這一次,我個人感覺絲毫不是場面上的恭維,是真的被折服了。
蘇軾寫《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時候,他的人生並不如意,此詞作於蘇軾黃州之貶後的第三個春天。它通過野外途中偶遇風雨這一生活中的小事,於簡樸中見深意,於尋常處生奇境,表現出曠達超脫的胸襟,寄寓著超凡超俗的人生理想。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
蘇軾在這段詞前面有個序言: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
已而遂晴,故作此詞。
人生最瀟灑的態度,是眾人皆沮喪失意的時候,你還能獨自笑出來,並且還能感染到他人,這種能耐,不是一般人能具備的。而古往今來,沽酒客覺得四川人蘇軾做到了,這個一千多年的四川男人,不僅僅創造了可以跟其他學術流派抗衡的蜀學,還在豪放與婉約間遊刃有餘。
他不僅僅是宋朝我認為最瀟灑的人,也是我們四川這一千年來最瀟灑的人,至今無人出其右。
當年他寫《江城子·密州出獵》也是這樣灑脫的感覺,開頭一句就是「老夫聊發少年狂」,其實寫這首的時候,蘇東坡才是38歲,江陽沽酒客都不惑了,還沒有叫自己爆眼子老者,但是古代人的老夫自稱,怕也有一些自嘲的感覺吧。
不過,這種自嘲透露著一種人生的自信和豁達,這是我一直追求的一種境界。比起蘇軾來,就遜色太多了,不過這種榜樣精神,卻經常鼓舞到我,挺好的。
在唐宋八大家裡,或者宋四家裡,且不說他是不是第一,但是做人的瀟灑肯定是第一。
詩詞歌賦是他抒發情感的手段,繪畫與書法也是他才情的展現,而喜好美食,則是四川人一直以來的天性,作為一個資深老饕,蘇軾不僅愛吃,還會做菜,東坡肉就是由他而來,至今也是一道名菜。
而一個豁達之人,必定是一位重情重義之人,雖然宋朝有很多有骨氣的人,憂國憂民的人,比如陸遊,但是說到情義方面,還是蘇軾略勝一籌啊。悼念亡妻的十年生死兩茫茫,讓多少人為之落淚,他雖然並不是從一而終,但是用情至深,這一點,比一些扭扭捏捏偽文人真渣男恐怕要好的多。
今天的人有今天的人的活法,甚至每一個人都有多種選擇,但是我樂意以蘇軾為榜樣,就算做不到,也時時提醒自己——遇到什麼事情都不要擔憂沮喪,一蓑煙雨任平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