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修很豁達的一首詞,情真意切,開篇第一句卻被蘇軾取笑

2021-01-19 閒花詩話

歐陽修之詞往往豪放之中又帶著沉著的意趣,雖多敘閒情逸緻,卻又將真情溢滿筆端。後人普遍認為歐陽修詞高於馮延巳和晏殊詞,詞論家們在評論各大詞人的作品時,既有推崇之語也會根據自己的理解指出不足之處,唯有在面對歐陽修之詞時幾乎都是一味的讚賞。

朝中措· 送劉仲原甫出守維揚

平山欄檻倚晴空,山色有無中。手種堂前垂柳,別來幾度春風?文章太守,揮毫萬字,一飲千鍾。行樂直須年少,尊前看取衰翁。

至和二年,劉敞出使契丹,歸來之後因避親出守維揚(揚州別稱)。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賴在揚州,揚州有太多令文人墨客魂牽夢繞的地方,而揚州又恰好是歐陽修曾經待過的地方,有著太多關於詞人的回憶。此次送別友人,歐陽修觸景生情,寫下這闋「朝中措」,沒有太多的華麗用典,也沒有刻意的描摹,只有一紙真情摯語,一改唐五代以來極力渲染紅香翠軟的表現手法,不落窠臼,婉而不柔,豁達豪放。

詞的開篇作者追憶揚州生活,首先提到了當年在揚州所建的平山堂,平山堂凌空矗立,氣勢磅礴,想當年憑欄遠眺,萬裡晴空下,遠處青山隱約可見,山色若有若無。詞中「山色有無中」一句直接引用了王維《漢江臨眺》「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雖是挪用,卻無拼湊之感,開篇兩句讀來自然熨帖,放達不羈、恬淡雋永。

王象之在《輿地紀勝》對「山色有無中」提出質疑,認為「負堂而望,江南諸山,拱列簷下」山的體貌應該是非常清晰的,並不適用「山色有無中」,蘇軾也曾對此笑之,並在《快哉亭》說到:「長記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煙雨,杳杳沒孤鴻。認得醉翁語,山色有無中。」蓋山色有無中,非煙雨不能然也。蘇軾認為煙雨中適用「山色有無中」,而晴空不適用。所謂有無,就是所見青山是否清晰罷了,平山堂據蜀岡而望江南,下臨江南數百裡,山巒起伏,青山隱隱,不論晴空還是煙雨,都是遠者清晰,近者模糊,此處用上「山色有無中」仍是妙句。

「手種堂前垂柳,別來幾度春風?」詞人想到了曾經親手種的那幾株垂柳,「手種」二字凸顯了詞人對於揚州生活的追憶之情,是情感深化的基礎。回望幾度春風,想必那垂柳依舊是婀娜多姿,舞弄春風,而世事變遷,詞人已離開揚州多年,這一聲慨嘆,牽動了詞人太多深婉之情。

詞的下片,詞人從追憶之中跳脫至現實,深情寄語友人。「文章太守,揮毫萬字」關於此句,很多人認為這裡的太守是說的歐陽修自己,因為歐陽修曾任揚州知州,並在平山堂揮筆賦詩作文多達萬字。但結合全文語境來看應是指的劉敞,「文章太守,揮毫萬字」贊其倚馬之才,「一飲千鍾」平添一股豪氣。

「行樂直須年少,尊前看取衰翁。」詞末兩句,詞人寄語劉敞,很多人認為這兩句抒發了人生易老、必須及時行樂的消極思想,這種理解未免顯得淺薄了。在我看來這正是歐陽修詞不落俗套的體現,劉敞雖然是歐陽修友人,但是年齡上比歐陽修小了整整一輪,輩分上也是晚於歐陽修的,但歐陽修對其的寄語卻沒有半點尋常長輩對晚輩功名的期許之意,只有不加修飾的真情實意,而行樂更不應該理解為消極享樂,而是應該理解為趁著青春年少做你想做的事,肆意揮灑你的才幹,而不要像酒桌前這個白髮老頭兒,豪情不再,空悲切。

相關焦點

  • 蘇軾贈別好友的一首詞,豪邁抒懷,短短六句寫出自己豁達的人生觀
    蘇軾寫過很多的詩詞,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抒發自己的情感或者是寫風景的,但是今天我們要說的這首詞是蘇軾少有的贈別友人的一首詞,不像其他人的離別詞一樣感傷悲情,而是充滿了蘇軾的味道,豪邁中帶著幾分豁達,樂觀中帶著幾分感動。蘇軾在杭州做通判的時候,正好遇到自己的友人梅庭老去上黨任學官,蘇軾前去送別的時候寫下了這首《浣溪沙》。送梅庭老赴上黨學官門外東風雪灑裾。
  • 周邦彥一首很孤獨的詞,開篇的第一句就很傷感,最後一句直擊人心
    現在人們只要提起北宋的詞人,相信大部分的人會第一時間想到歐陽修、範仲淹、蘇軾、黃庭堅、王安石、秦觀、柳永等人,反而會忽略掉周邦彥,其實他的詞才最正統,並且還獨創了很多的詞牌,為此影響了後世很多的詞人,尤其是像李清照、辛棄疾、陸遊、楊萬裡等人,那都是極為欣賞周邦彥,所以說人們想要學習填詞的話
  • 被蘇軾以「河東獅吼」取笑,他寫下一首詞,妻管嚴外表下是真豁達
    但很多人只知道這個成語,卻不知道蘇軾原詩中的描述更加喜劇。蘇軾在《寄吳德仁兼簡陳季常》的原詩中是這樣的:「忽聞河東獅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一代才子因為老婆的一頓吼,就嚇得「拄杖落手心茫然」,當真是令人捧腹。那麼歷史上這陳季常到底是何許人也,妻子為何又要吼他呢?陳季常名陳慥,季常是他字,和蘇軾同是四川眉州人,一代賢官陳希亮的第四子。
  • 蘇軾來到舊地,想起恩師歐陽修,不禁賦詩一首,感悟人生
    接下來,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在我國歷史上較為出名的師徒,那便是歐陽修和蘇軾。師傅兩人均是文壇上數一數二的巨星,文壇中歐陽修作領袖之時,蘇軾還較為年輕,對蘇軾較為欣賞因此對於中榜之後的蘇軾多有照顧。在歐陽修的心中也曾經一度認為,在他之後蘇軾便會成為新的主導。
  • 蘇軾最經典的一首詞,豁達的人生態度讓人醍醐灌頂!
    《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是宋代文學家蘇軾的一首經典詞作,寫於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期間。這首詞借春遊途中偶遇風雨這麼一件極為平常的小事,抒發了詞人豁達樂觀的人生態度,寄寓著詞人超凡脫俗的人生理想。全詞即景生情,意境深邃,內蘊豐富,所詮釋的人生態度和哲理,值得我們去學習。
  • 蘇軾大徹大悟後,寫下一首千古名作,開篇就驚豔了,至今無人超越
    在中國文學史上能位列頂尖的只有一小撮人,李白算一個,而蘇軾也算一個。他在活著的時候便有無數崇拜者,其中不乏有當朝文壇中的高人,比如說歐陽修。歐陽修一見他的文章便止不住讚嘆,連連說自己文壇領袖的位置要讓出來,而宋仁宗、宋英宗、宋神宗也都是他的崇拜者之一。
  • 蘇軾很感傷的一首詩,悼念逝世8年的歐陽修,最後13字驚豔世人
    歐陽修和蘇軾。歐陽修作為文壇領袖的時候,蘇軾還年輕,是歐陽修一首提拔的蘇軾,也很早就表示了此子不凡,自己之後的文壇一定是由蘇軾主導的。蘇軾年輕時候雖然狂,但也是特別的尊重恩師,他懂恩師對他的栽培,也沒有辜負他。大家都知道歐陽修有一個很著名的外號,叫做「文章太守」,這是他自己給起的,「文章太守,揮毫萬字,一飲千鍾」。
  • 蘇軾半夜被雨驚醒,抬手寫下一首詞給蘇轍,開頭7字就是千古名句
    ——林語堂如果要評選宋朝歷史上最偉大的文學家,恐怕還不是歐陽修,而是一個名叫東坡居士的後輩,儘管歐陽修也很偉大,對宋朝文壇的影響也是深遠的,但相對而言,其整體的文化建樹是不如這位東坡居士的。宋仁宗嘉祐二年,公元1057年,年僅二十一歲的蘇軾進京參加了禮部舉行的科舉考試。這次的主考官就是大名鼎鼎的歐陽修。
  • 小妾給蘇軾敬酒,蘇軾問了個尷尬問題,寫下一首詞安慰世人多年
    說起蘇軾,我們首先想到的就是他的豁達,他的人生態度,人們都說,人人心中都住著一個蘇軾,這句話說得真沒錯!誰都想要有個豁達樂觀的心態,過好自己的一生。蘇軾的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還常常蘊含哲理,具有宋詩的典型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而我們更熟悉的蘇詞,則開拓了豪放氣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並稱「蘇辛」;蘇軾的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與歐陽修並稱「歐蘇」。
  • 蘇軾大徹大悟後,寫下一首千古名作,開篇驚豔,最後一句模仿不來
    蘇軾大徹大悟後,寫下一首千古名作,開篇驚豔,最後一句模仿不來蘇軾作為我國宋代的大文豪,憑藉其出眾的才華,年少時就已經出名。在進京趕考時,一篇應試策論,更加是徵服了那時候的考官歐陽修,令他不住的讚嘆道:「有蘇軾這樣厲害人物,我這個文壇領袖的位子要早早讓出來才好啊!」不但是在詩詞上頗有造詣,蘇軾能夠說是1個文學上的全才。
  • 蘇軾緬懷歐陽修的詞,富有文採,結尾人生感悟,讀完令人透徹心扉
    公元前1079年,也就是宋神宗元豐二年,是一個不平凡的年頭,詩人蘇軾為了紀念自己的恩師歐陽修,第三次來到揚州平山堂,在這一年裡,詩人面對著自己也不禁發出了對人生的感慨。今日小編為大家介紹的這首詩名為《西江月·平山堂》,到此為止,詩人蘇軾共去過揚州三次,所以傳說中的「三過平山堂」,其實也是濃縮了詩人近十年南北朝風雲變幻的人生歷程,隨之而來的便是創作這首詩。
  • 蘇軾為悼念恩師,特為其作詞一首,末尾一句竟驚豔世人
    北宋時期,蘇軾是非常傑出的豪放派詩人代表之一。他滿腹才華,所遺留下的作品,可以說流芳百世。不過世人可能不太清楚,這樣一位才子也與普通人一般,有著一位恩師,對他多加栽培。這就是,蘇軾與他老師歐陽修的故事。歐陽修,是當時文壇的領軍人物,蘇軾那時還年輕,不過才剛剛在仕途嶄露頭角。據說,歐陽修曾經給予蘇軾極高的評價。他評價蘇軾文採出眾,他日文章必可以獨步天下。
  • 小妾給蘇軾敬酒,蘇軾問了個尷尬問題,寫下一首詞安慰世人很多年
    蘇軾的一生經歷過太多的不公平,也正是因為這些不公平,讓他對自己的人生有了更深刻的感悟,蘇軾把這些感悟都寫在了詩詞上,蘇軾的詩詞,更深刻的展現了他對人生的見解。說起蘇軾,我們首先想到的就是他的豁達,他的人生態度,人們都說,人人心中都住著一個蘇軾,這句話說得真沒錯!誰都想要有個豁達樂觀的心態,過好自己的一生。
  • 好友喜得貴子,蘇軾送上一首詞,祝福中透著調皮,被後世津津樂道
    蘇軾非常喜歡拿詩詞尋開心,比如他的好友陳季常非常怕老婆,蘇軾知道後,便寫了一首《寄吳德仁兼簡陳季常》來「取笑」他,其中寫道「龍丘居士亦可憐,談空說有夜不眠。忽聞河東獅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這也是「河東獅吼」這個成語的來歷。
  • 蘇軾落魄時寫出一首《醉落魄》,將一歌女視作淪落天涯時的知音
    公元1074年,蘇軾再一次被貶黜由杭州調任到密州,此次貶黜路途遙遠,必定在路上要受不少苦難,一路途經許多城市蘇軾都沒有停留,唯獨到達蘇州時,有一個歌女曾與蘇軾有過一段緣分,特地為蘇軾設宴踐行。此番舉動讓蘇軾甚是感動,為此將這位歌女視為知音,特意寫下了一首名為《醉落魄》的詞獻給歌女。《醉落魄·蘇州閶門留別》蒼顏華發,故山歸計何時決!
  • 人生的豁達是什麼樣的?千年前四川人蘇軾,用一首詞告訴我們
    前不久,我看到久違的譚詠麟來到這個舞臺,演出了一首蘇東坡的《定風波》,國語歌曲搭配他用粵語唱蘇軾的詞,那種感覺棒極了。號稱永遠25歲的譚校長,已經是過古稀之年的老人了,可是藝術家的生命真是長青,我實在看不出他絲毫的老態,而且唱功一流,最重要的是以他的經歷和對作品的理解,這首歌非常適合。
  • 蘇軾灑脫的一首詞,百讀不厭,最後兩句安慰失意之人
    蘇軾最灑脫的一首詞,百讀不厭,最後兩句安慰無數失意之人「烏臺詩案」是蘇軾人生中最大的一次打擊,他淪為階下囚,當時蘇軾都認為自己必死,開始寫信交代後事,但由於「太祖誓碑」中有「不殺士大夫」這一條,加上王安石、歐陽修等人的勸諫,蘇軾免於一死,被貶黃州團練副使。
  • 蘇軾一首悼亡詞,讓人不忍卒讀,原來思念這麼傷!
    蘇軾,是北宋頗有影響力的一位大詞人,他筆下的東坡詞,幾乎每一首都有無與倫比的豪氣,每一句都是排空而下的衝擊,讓讀者品過的是激昂慷慨,嘗到的是快意縱橫。因此,後世普遍認為,蘇軾的靈魂是豪放與豁達的,想要在他的詞作中尋找到一絲悲傷之音,那絕非一件易事。
  • 恩師歐陽修逝世八年後,蘇軾寫下一首感傷之作,讀來催人淚下!
    當時的歐陽修名氣很大,蘇軾則是初出茅廬,據說歐陽修看到蘇軾的文章驚為天人,給予了很高的評價。讀軾書,不覺汗出,快哉快哉!老夫當避路,放他出一頭地也。可見歐陽修對於蘇軾極為欣賞,不過當時任主考官時,歐陽修一開始還認為,蘇軾的文章是自己得意弟子曾鞏所作,為了避嫌只好把第一名改成了第二句。
  • 歐陽修很悲傷的一首詞,道盡人生無奈,催人淚下
    本文向大家分享的這首詞《生查子·元夕》,它的核心內涵便是抒寫了「物是人非」之感。對於北宋文學家歐陽修的這首詞,相信大家都不陌生。畢竟說起元宵節的詩詞,它可算得上是一首千古名作。而歐陽修的物是人非,則是有她的元宵節,是「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沒有她的元宵節,是「淚溼春衫袖」,巨大的情感反差顯而易見。《生查子·元夕》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