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昕,說到她你會想到什麼詞?不爭不搶,佛系,亦或是自卑。
這三個詞組合起來,貌似和吳昕的身份挺符合的。不爭不搶是她在銀幕中的地位,佛系是她的人生態度,而自卑,卻是有意無意嵌在她性格裡的東西。
吳昕的自卑,常常讓她感到人生困頓,似乎所有的東西都在為她擋路。可事實,真的是這樣的嗎?
吳昕的少年時期,是她較為自信的日子。
吳昕1983年出生於知識分子家庭,父母是工程師,對她管教嚴格,從小到大成績優異,是名副其實的「別人家的孩子」。
像吳昕這種好學生,從小到大被誇著長大,自然會格外在乎成績和名聲,但這也是她的「弊端」之一。
在大學的時候,吳昕參加了主持人比賽,以第二名的成績進入了《快樂大本營》。可進入了《快樂大本營》,並不代表一切都會朝著好的方向發展。
校園和職場不一樣,校園裡只看重成績,職場卻只在乎你的貢獻率。
吳昕因為找不著自己的地位,讓觀眾感覺毫無亮點可循,被大家在網上吐槽批評。吳昕在網上看到這些言論時,平日積極樂觀的她,終於還是忍不住痛哭。
一個一直以優秀標籤亮相的人,突然變成了不被認可的「小丑」,這種落差感讓人崩潰的同時,也會讓人陷入比較的困境之中。
總是覺得自己不夠好,周圍人又太過優秀。吳昕過於內疚之後,選擇把原因都歸於自己身上,卻忘記了一個道理,觀眾緣是一種玄學。
不是你不優秀,而是你沒有抓住大眾的討論點。可被「比較魔咒」控制住的人,哪能明白這個道理。
站在大眾面前,我依然不自信
漸漸地,吳昕在快本摸爬滾打中,也終於尋到了一個定位,就是「遊戲黑洞」。這個定位,雖然彌補了吳昕特色上的不足,但也讓她逐漸迷失自我。
在別的主持人還在努力拋梗搭話時,吳昕只能在一邊陪笑,偶爾有話題轉到自己身上時,也大多數以一句自嘲帶過。
吳昕在大本營這些年,一直都是綠葉,雖然曝光度極高,但顯然能力鍛鍊不夠。雖然身為主持人,但吳昕給人的感覺卻不像主持人,這也是她身上的矛盾點之一。
太過透明,對於主持人來說不是件好事。可吳昕好像一直都沒怎麼意識到這點,她一直都在跟自己的「自卑」較勁,總是覺得自己太差,但改變卻微乎其微。
吳昕在《我家那閨女》上哭訴自己的節目被拿掉,一直強調說是因為自己太差了,才會被拿掉節目。雖然吳昕看得很讓人心疼,但其實這事沒有什麼好說的。
初入職場,誰沒有過被欺負過被看輕過,關鍵不在於我們要從中追究什麼,而是要學會揚長避短,去壯大自己。只有你強大了,其他的一切都是浮雲。
就像黃渤說過的一句話,你弱的時候壞人最多。你強的時候,這個世界最公平。
一味在「自卑」的沼澤裡紮根,只會越陷越深。不怕自己差,就怕自己一直在糾結差的問題。
外在的變化,永遠比不上內心。
吳昕真正讓人意識到她的改變,是在《乘風破浪的姐姐》裡開始的。
以往吳昕的改變,都是在外在造型上的變化,比如短髮和裝扮。但在浪姐裡,吳昕才真正激發了自己的活力。很多人都以為吳昕唱歌跑調,肢體不協調,但這一切都是她偽裝的。
真正的她,其實能歌善舞,並且時刻想著放大招。一字馬,rap,戲腔讓吳昕顯得格外與眾不同,復活歸來的她與PK兩大靜姐,依舊風頭不減。
這還是當初那個小透明嗎?是那個一直站在舞臺邊緣默默搭話的人嗎?都不是,而是最特別最顯眼的她。
或許在浪姐這個競技舞臺上,吳昕才真正找回了自我,明白了那種想贏的感覺,那是自信者的標配。
在這個過程中,吳昕的隊伍一度形勢不好,但她從沒有展現過頹廢的態度,反而是以最堅韌的精神去面對。在舞臺上發光的她,其實比以往主持時要美很多。
吳昕十四年來一直都在跌跌撞撞,卻在浪姐裡找回了自己的初衷,那個自信閃爍的模樣才是她的真實本色。
那是她不用掩飾自己的舞臺,是她敢於突破自我的地方,「想贏」對每個人來說都很重要。
吳昕的自卑,其實是過早進入到了一個較為優異的環境之中,發現自身能力與周圍不匹配後,一味地自憐自哀從而迷失自我。
很多人的自卑,都是像吳昕這樣,沒有足夠認清自我,就已經被周圍的聲音給淹沒了。這個自卑魔咒,往往會伴隨著我們很多年,最終還是要我們自己去親手打破。
那些我們以為的不好的自我,都是我們主觀意識上的加持,是阻礙我們進步的存在。沒有人能幫助你改變,只有你自己想要走出來,哪怕改變再小,也是一次進步。
真正甩掉自卑的方法,其實就是做回你自己。
不去做無意義的比較,不去一味地自我悲憫。做你自己,想要的東西就努力去爭取,小透明也會有閃閃發光的那天。
沒有人能抵擋的住要發光的你,除非你一直都躲在角落不願現身。
END
作者:七洲天,唯心不易創作者。原創不易,喜歡可以點個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