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風服飾:美人幽幽至,香自囊中來,你所不知道的「香囊」文化

2020-12-24 國風悠悠

小小物件,氤氳流香

提起香囊,大家總會想起定情信物,用以傳情達意等,就如最近的熱播劇《錦衣之下》,陸繹表妹送給女主袁今夏的並蒂蓮香囊,就是一件承載女兒情長的物件。

《錦衣之下》

但是,香囊真的只局限在「以物傳情」嗎?我們被影視劇誤導,只知道香囊的傳情達意作用,卻不知香囊究竟蘊含了古代人民怎樣的追求。

悠悠今天就從香囊的社會文化歷史為出發點,從物質文化史的角度,帶大家了解香囊的文化蘊涵。

一、簡單的介紹一下香囊

香囊,又名香袋、香包、荷包、容臭和花囊等。香囊本由佩囊發展而來,在囊中放入香料,並冠以「香」字,一為其內含香料,味芳香;二亦顯文雅。但在後來的歷史發展中,「香囊」一詞便具有越來越抽象的意義,並非只有囊中盛放香料才叫香囊,而一般雅稱很多盛放小件貴重物品的囊袋都為香囊。

中國的香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香囊是香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因其輕便小巧,製作精美而成為古代最受歡迎的香具之一。

(一)香囊的製作材料

就香囊的製作材料而言,可謂十分豐富,以玉、金、銀、翠、絲等為主。材料並不是只有絲、棉、麻材料,金屬材料也運用廣泛

唐 鎏金雀鳥紋銀香囊

如《舊唐書》卷五十一《楊貴妃傳》中載:「初座時以紫褥裹之,肌膚已壞,而香囊仍在。」

這裡意思大概為楊貴妃的遺體,肌膚已無,只剩枯骨,而香囊仍在,這裡的香囊就是金銀器物。

楊貴妃

這種金銀器物所做的香囊最為精巧奇趣,西安法門寺考古中就出土過類似香囊,據地宮內《物帳碑》記載,唐禧宗的「鎏金雙蜂團花紋鏤空銀香囊」,直徑 12.8 cm, 重 547 g, 鏈長 24.5 cm。該香囊為銀質,呈球形,由上下兩部分扣合而成,上者為囊蓋,下者稱囊體,二者以鉸鏈、勾環相連。

鎏金雙蜂團花紋鏤空銀香囊

更值得稱道的是其內部裝置,頗為巧妙,以活軸鉚接的手法使得置香盂與外壁在連接的同時又不完全受外壁的翻轉所影響,充分體現了我國古代手工業者的高超工藝水平。香囊在轉動之間,由於內部活軸的存在,置香盂不會發生反轉,香料也就不會傾灑,其原理大致相當於現在的陀螺儀。

(二)香囊的紋飾

香囊的紋飾大致分為兩類,一類為實物象徵類,比如並蒂蓮象徵愛情的美好,魚水圖案象徵人對魚生殖能力的崇拜,亦有兩性歡愉方面的寓意。

另一類為典故寓意類,用神話傳說、歷史典故,表達人們的或美滿、或忠義的個人情感。

二、香囊的文化內涵

(一)香囊的「禮制」文化角色

早在很早人們就已經開始佩戴香囊。

《禮記·內則》載:「男女未冠笄者,雞初鳴,鹹盥漱,櫛縰,拂髦,總角,衿纓,皆佩容臭,昧爽而朝,問何食飲矣?若已食則退;若未食,則佐長者視具。」

這裡的「容臭」即香囊,此時的香囊已經具備了一定意義上的禮儀功能,拜見長者時佩戴香囊,避免有穢氣觸犯他們,以示敬意。

而屈原的《離騷》所言「扈江離與闢芷兮,紉秋蘭以為佩」,

其中江離、闢芷以及秋蘭三者均為香草。紉,乃連綴之意。佩即佩幃,在這裡即指香囊。此處屈原以江離、闢芷為飾,又以秋蘭扣弦成索懸於身側,借花草之天然芳香來彰示自己的高潔傲岸,不與小人為伍。

表明當時人們佩戴香囊帶有修飾自身之意,當然這裡所說「修飾自身」不僅僅是外在形象的一種修飾,更多表現在高潔的內在品性修養方面

另外,人們對於香的追求更多體現在精神層面。古人文人雅士喜好「焚香撫琴」,認為「香」代表著美、善、高潔。

香囊香氣馥鬱,帶有一種獨特的神秘美感,氤氳流蕩的幽香,使之被視為無形的精神層面上最美好的象徵,貴族死後以之陪葬除了香料的防腐作用外,又何嘗不是對香的溫純、美好的一種貪戀。

香囊的禮制還集中體現在作為服飾制度的一部分,一般稱為「鞶囊」。鞶囊起源於周代,漢唐時達到頂峰,因其盛放官印和綬帶又稱綬囊、傍囊。

其以形制、用料、顏色等嚴格的等級規定以標示佩戴者的身份,成為一種地位的象徵。

《晉書·輿服志》記:「漢世著鞶囊者,側在腰間或謂之傍囊,或謂之綬囊。」

漢代官員以官印標示身份地位,每印又有一專用綬帶,由朝廷統一發放。官員用鞶囊裝官印,將綬帶放在外面,顯示自己的官階。此時的鞶囊本身沒有地位的區別,但到了南北朝時期,

據《通典》記載:「(北朝)鞶囊,二品以上金縷,三品金銀縷,四品銀縷,五品、六品彩縷,七、八、九品彩縷,獸爪鞶。官無印綬者,並不合佩囊及爪。」

可見北朝服飾禮制中已有專門關於綬囊的禮制規定。發展到此時,綬囊作為固定的服飾禮制之一,儼然已演變成為一種身份地位的象徵。

印與綬帶

發展到唐代,鞶囊在這時被稱作「魚袋」,(註:這可不是裝魚用的,而是因為唐代以「魚符」做身份標識,所以裝魚符的囊成為「魚袋」)。

到了宋代,魚袋之中已無魚符。魚袋以其經久發展而被賦予的特有的身份象徵意義,一變而脫離官印、魚符而單獨使用,成為一種風俗禮制

(二)香囊的民俗文化色彩

香囊的傳承,受不同社會時代、政治的多重因素的影響,從象徵身份的禮制角色逐漸被民俗化代替。

有很重要也是約定俗成的一個寓意為:傳情達意。這就是我們經常在影視劇中看到的場景了。

「袖底生香」,香囊含蓄又誘惑,情思相繞,心意相通,眷戀相盼,悠悠相訴。

如「韓令偷香」的典故,《晉書·賈午傳》記載了一則因香囊而成就的千古佳話:官宦之女賈午與當朝青年才俊韓壽互生愛慕,並以西域的香料贈予韓壽 , 懷揣異香的韓壽在入宮上朝之際引起賈午之父賈充的注意,進而了解到二人之間的情意,最終成全了他們。

另外,我們熟知的《紅樓夢》中,對於香囊一物亦是多有提及。如第十八回中,寶玉於大觀園題詩受到賈政的讚賞,出得園來身上所佩之物盡被小廝們解去,黛玉到來不由氣急,對寶玉一頓搶白。

《紅樓夢》

氣憤之下將日前為寶玉新做的香囊剪了,直到寶玉將貼身帶著的香囊解下給黛玉看,這才使得黛玉又羞又愧地揭過此事。

黛玉為何生那麼大的氣呢?因為香囊此物最是表情達意,黛玉體弱,一件像香囊這般的小物件都要費上好大的功夫,如此勞心勞力,其間情意自是不必言說,猛然得知寶玉竟將自己一片心意隨手打發了下人,怎能不氣?

《紅樓夢》

除了傳情達意之外,香囊還有藥用功效,比如端午節的驅邪避毒,但因悠悠不是中醫,這塊就不班門弄斧了。

端午香囊

香囊為什麼從禮制漸漸轉為民俗角色呢?

昔日,可代表禮儀與等級的香囊,為何最後成為了民間人人皆可佩戴的物件?

物質文化,以物為承載對象,體現時代獨特的韻味和內涵,實物本身與文化合二為一。探究這些物件,有助於我們見微知著,了解古代文化、經濟、政治的發展。

香囊一開始為禮的象徵,隨著政治背景的明確,等級象徵愈發成熟,發展到宋,卻逐漸從禮制中退出,

一是因為使用的範圍愈發大了,而且皇帝經常賜香囊於臣子、才子,象徵化的特徵加強到一定程度,必定物極必反,人人都有了,也就不稀罕、不尊貴了。

二是因為商品經濟的發展,宋代商品貨幣經濟達到了一定高度,街巷市集對香囊的出售,使其禮制地位下降,實用性卻增加了。

另外,從宋代以後,世俗文化興起,話本、文學小說的流行,加快了香囊的流行,這些作品富有豐富的感情色彩,它們賦予香囊更直接的自身情感表達,不隱晦、不避諱,我鍾意你,我送你香囊,你接受了,這就是情投意合。

總結

香囊,雖只是小小物件,卻承載了歷史的變遷,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從古人追求的高潔品性象徵,到成為一種禮制文化角色,再到成為互贈之品、傳情達意的載體,慢慢衍生出一種獨特的香囊文化。

在這浩瀚宇宙,

有幸能與您相識於文字,

我是國風悠悠,

邀您一起共賞國風之美。

還請大家多多點讚支持哦~

注參考資料:《舊唐書》劉昫.《紅樓夢》曹雪芹《晉書·輿服志》《離騷》《香囊的社會文化史》

圖片來自網絡,侵刪。

相關焦點

  • 秋日佩香 | 能儲存桂花的別樣香囊,古典美人都會愛上
    這種文化基因,遠自七千年前的河姆渡文明,先民們為今人播種下這份葫蘆情緣。上古先民把葫蘆稱作「壺」、「瓠」、「匏」……因為它可食可用,又因用途廣泛而誕生了諸多名稱,這些名稱在流傳中直到唐代才逐漸統一為今天的「葫蘆」。葫蘆與農耕文明相依相伴的數千年,使得它不僅在古人的物質生活中佔有重要地位,也是構成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 「新國風」做註腳,愛奇藝《如意芳霏》為輕古裝劇帶來哪些新解?
    何謂「輕古裝」「輕古裝」的興起,最早可以追溯至2018年,彼時內容市場兩大類型的波峰波谷交匯:都市偶像(行業通俗稱為值得一提的是,《如意芳霏》把「新國風」的「新」字在視聽呈現上做的很到位。「新國風」的盛行,基於年輕一代對於文化的自信。
  • 「打開眼界」香囊,在古時可是「日用品」哦
    香荷包其實就叫香囊。如今端午節的荷包應該是香囊的發展和變種,從一種實用品變成純粹的裝飾品,少了實用品可以開合納物的作用,多了更絢麗複雜的造型。其實,古時候香囊的式樣很簡單,就一隻小巧紋繡的長形袋子。可別小看了這隻袋子,它的樣式簡單,作用卻不簡單:古代的醫療技術遠不如現在發達,特別是春夏之際,蟲害和時疫流行。聰明的古代人是怎麼消毒防病的呢?
  • 古人為什麼鍾愛香囊?揭秘佩戴香囊的開運功效
    香囊與荷包並非同一種物件。 它是古代勞動婦女創造的一種民間刺繡工藝品。是以男耕女織為標誌的古代農耕文化的產物,是越千年而餘緒未泯的傳統文化的遺存和再生。
  • 女性用品:香料、香水、香囊,漫談我國「香」文化的興起與發展
    香水對女性來說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化妝品,通過香料和酒精等混合物發出了濃鬱的香氣,而在古代香囊成為民間優秀的刺繡作品,香囊中的香料讓許多人喜歡,往往用來提神。這是古代農耕文化帶來的產物,經歷了幾千年在今天依舊能發揮光彩。
  • 弘揚傳統服飾之美—長安老子文化國學研究院國風服飾研創中心成立
    服飾就像錦上之花,使中國歷史顯得更加異彩紛呈,充滿活力;又像是一條貫穿古今的五色彩帶,為我們展示著一副5000年的風俗畫卷。國風服飾,即中國風格的服飾,是建立在5000年的文明史孕育的獨特中國文化基礎上,蘊含著大量中國元素並有著適應全球流行趨勢的服飾風格。國風服飾以中國傳統服飾作為靈感來源,同時融合傳統文化元素,表現出不同凡響的生命力。
  • 給你的男朋友送個香囊?說說那些香囊後的唯美愛情
    當時西域有人進貢奇香,一旦接觸人身、則過月香味不消退,皇帝把香看得很貴重,只把香賜給了賈充和大司馬陳騫。賈午暗中偷出來送給韓壽。韓壽與賈充等人宴飲時,身上的香味久久不散,引來賈充的疑心。一天夜裡,賈充突然故意驚叫起來,說有盜賊闖入,派人沿著圍牆仔細查看,看圍牆有什麼異樣。查後左右下人說:「沒什麼其他異樣,只是東北角的牆有如狐狸走過的痕跡。」
  • 圖解《羋月傳》的香文化
    而楚漢香文化體系中,最難以研究,最神秘的正是屈原死後到西漢以前的時代,也就是春申君的時代,由於對南方地區的開發,加之戰亂和大社會變革,其中用香方式也發生了明顯的改變,但屈原以後關於香草詩詞的文獻反而較少,因此這一段用香歷史也難為世人所明晰了。
  • 虹膜 你所不知道的「文藝片」
    「文藝片」是一種類型。文藝片 ≠ 藝術片,但在現下的語境中,「文藝片」經常被與「藝術片」的概念混用,或用來指代某種難以明確界定的「小資」、「清新」、「溫情」、「浪漫」、「不包含激烈動作」的商業味較淡的商業電影。包括「文藝片」的定義實際上都是成問題的。下面談的,是對「文藝片」的歷史概念較為正本清源的介紹,而非現今通行的那種理解。
  • 文化尋蹤|小香囊大智慧
    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這是辛棄疾《青玉案·元夕》中描寫的盛裝麗人在元夕之夜出行的豪華場景。隨著寶馬雕車遠去的,不僅是被香囊渲染的車香、佳麗香,還有作者心頭浮動的暗香,驚豔了千年。
  • 千面香囊,這麼多的中國文化竟裝在這小小的香囊裡
    那麼我們來聊聊到底有多少中國文化藏在香囊裡,讓大家對這香囊有更全面和深入的了解!一、香囊之香料文化顧名思義香囊是由香料和小布袋及精美配飾組成的,首先我們從香聊起,精選的香料,最好根據個人的喜好和自身情況進行選擇,以便發揮最好的效果,香料一般都是我們常見的中藥比如艾草、茴香、肉桂、肉豆蔻、薄荷、冰片等。
  • 長安老子文化國學研究院「國風服飾創研中心」成立典禮在西安舉行
    中外藝術網訊(文圖/ 楊仁權 白淑英)長安老子文化國學研究院「國風服飾創研中心」成立典禮在古城西安大華1935博物館圓滿舉行。長安老子文化國學研究院院長李醉先生致詞,特別強調響應疫情防控要求,簡約的慶典儀式在西安大華博物館室外廣場進行,參與嘉賓會場中均保持1.5米安全距離。
  • 「思美人」一百樣奇葩吹,比電視劇好看一百倍
    「思美人」,播出不到一周撲成狗。(3793個評價,10.8%的5星評分,我好想知道,380位盆友是在什麼樣的力量支撐下才給這樣的劇打五星的?!)本來,負分垃圾片你安靜如雞躺平任嘲就好了。國產爛劇有的是,不差這一部。「思美人」不肯!
  • 「思美人」一百樣奇葩吹,比電視劇好看一百倍!
    (3793個評價,10.8%的5星評分,我好想知道,380位盆友是在什麼樣的力量支撐下才給這樣的劇打五星的?!)本來,負分垃圾片你安靜如雞躺平任嘲就好了。國產爛劇有的是,不差這一部。「思美人」不肯!>醬真,要是不打開電視機,光讀「思美人」的通稿,我會以為它比「琅琊榜」還要高大上。
  • 香囊文化|《慶餘年》中範閒用的香囊聞起來像五香鴨?
    中國人用香的歷史很悠久,芳香物質很早就被古人用來香體、闢穢、改善環境。原始的香品,多是用芳香植物製成,在今天看來,這才是真正純天然的香料。古時用香常以花木草藥來製作香囊,經過千年發展形成了中國特有的香囊民俗文化。早在商周時期,古人便已佩戴香囊。《禮記內則》載:「男女未冠笄者,鹹盥、漱、櫛、縰、拂髦、總角、衿纓, 皆佩容臭。」東漢鄭玄注曰:「容臭,香物也。」
  • 聽故事 制香囊 體驗民俗文化
    身著漢服的遊客興致勃勃地在一起編織五彩繩和製作香囊。 (首席記者 李明 攝)6月25日,西安城牆在南門城上箭樓東側舉行「花開盛夏·古城留香」端午節主題活動,吸引了眾多市民和遊客熱情參與。記者看到,這些身著古裝服飾的活動參與者們,與市民遊客一同在民俗文化老師的指導下學習製作香囊,裁邊兒、縫布、填充香料……不多時,大家就制好了屬於自己的漂亮的端午節香囊。「很多市民遊客也許不知道,在古代,端午節也是衛生防疫日。古人在這一天打掃庭院,掛艾懸蒲,佩戴香囊,飲雄黃酒,殺菌防病,這也反映了古人對疾病的預防意識。」活動參與者李紫睛說。
  • 從《香囊記》探尋中國香氣
    今天的服飾多以簡約為第一要義,香囊的佩戴,自然無法找到可以依賴的對應物。其實,女子穿長裙,腰際可以掛一件有纓絡的香囊。只是現代人大都缺乏溫潤的心境。到了後來,香囊的風情完全在男女情事上。通常概念中,香囊是定情之物,它所傳達的情感密碼,因其所繡的不同形象而多種多樣,含蓄且優美。許多香囊都有魚的形象,魚在中國傳統文化裡是情事的隱語,魚喻男,蓮喻女。這樣看來,詩歌「江南可採蓮,蓮葉何田田」實際上是一首豔詩。這樣的詩篇,再配上魚蓮香囊,纏綿的效果就出現了。
  • 金屬香囊 暗香浮動(文物有話說)
    本文轉自【人民日報】;每逢端午佳節,人們除了划龍舟、吃粽子外,還會佩戴色彩鮮豔的五彩絲線和形狀各異、繡著各種吉祥圖案的香囊,保佑平安。香囊小小的,卻有著數千年的歷史,一代一代流傳至今,是我國最古老的傳統文化和民俗文化之一。
  • 甜劇推薦:國風般的世界,糖果色的你——《小女上房揭瓦》
    2019年末至2020年初,在古裝劇充斥著市場的同時,許多的古裝劇出現在了大眾的眼前,在這種情況的雙重夾擊下,出現了一部超級糖果色的國風古裝劇,滿足了少女所有的幻想的一部古裝劇——《小女上房揭瓦》。這部劇除了男女主之間歡喜冤家般的相處模式之外,整部劇更加能夠映入大眾眼帘的就是充滿著國風與糖果般的服飾文化,這樣更加使大眾的心思不斷地被這部劇吸引進去。說到這部劇的服飾文化,不得不說,這對於一些喜歡這種風格的小女生來說,是一個很好的借鑑效果。主演們的穿著不像大多數的古裝劇那樣一眼一板,相反地卻是充滿著生機。
  • 國際友人學做香囊 體驗傳統中國文化
    包中香黍分邊角,彩絲剪就交絨索樽俎泛菖蒲,年年五月初6月24日,月河香囊展示館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