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茶色不語
戶外競技和治癒慢生活題材之後,觀察類真人秀成了綜藝節目在題材上的新寵,但無論主題是親子關係、夫妻生活還是單身青年的自我,最後都會淪為與感情有關的大型催婚、催戀、秀恩愛現場。因此,主打職場生活的《我和我的經紀人》一出來就顯得與眾不同。但是,聚焦明星職場的觀察秀,能否引發觀眾共鳴,仍有待考察。
人,一生的主題不是只有戀愛、婚姻、生育,觀察類真人秀也不應該局限於一隅、老生常談,目前看來,職場生活或將成為新風口。畢竟,「職場」也是現代社會非常重要的關鍵詞。
此前有過不少「職場劇」引發了大眾關注,但最後往往都逃不開被評價為「披著職場外衣的偶像劇」。因此,與需要創作的電視劇相比,很多觀眾更加期待「職場綜藝」帶來的真實感。
從婚戀邁向職場,觀察類真人秀升級
觀察類真人秀的核心,是把明星或素人的真實日常曝露在鏡頭之下,節目組不得強行幹預節目流程,也不能設置遊戲和任務來營造戲劇效果,影響節目走向,明星或素人完全隨心而動,將真實的私生活在不同程度上與觀眾進行分享。
從去年的《我家那小子》到《妻子的浪漫旅行》再到《心動的信號》,觀察類真人秀成噴井式爆發,一時之間成為各大電視臺和視頻網站2019的重點項目。
據不完全統計,今年已播出的觀察類真人秀有《我家女閨女》、《妻子的浪漫旅行2》、《美好的遇見》、《女兒們的戀愛》和《戀夢空間》,即將播出的有《好先生進化論》和《我家有女初長成》等。
這些綜藝基本上都是主打夫妻生活、戀愛情感、親子關係以及獨身狀態,但是隨著節目的推進,基本最後都逃不開「成為相親節目」的下場,第二現場觀察室也成了大型催婚現場。
以《我家那閨女》為例,明明是不同職業的4位獨立女性,憑藉個人能力擁有美好生活。卻因為單身成了「毒瘤」,就連剛剛二十出頭的傅園慧,都被節目組安排一周換一個相親對象。
這種過度放大兩性情感、美化戀愛關係、錯誤看待單身群體的觀察類節目,不僅使觀眾開始審美疲勞,更從價值觀上無法認同。如果只有一兩檔節目,看起來可以算是個熱鬧,當集中營式的爆發,就是根本上的觀念錯誤。
在這種趨勢下,即將播出的《我和我的經紀人》便顯得與眾不同。它沒有繼續焦灼於兩性情感,而是轉向職場,聚焦個人成長與更為純粹的私人感受。
明星從體驗者轉變為親身者
職場是每一個社會成年人都無法逃脫的宿命,就連一向披著職場外衣談戀愛的「瑪麗蘇偽職場劇」,都能在某些時候觸發職場人的神經。可想而知,以職場為舞臺的觀察類真人秀,勢必會引發大多數群體的共鳴,具有廣泛的潛在受眾群。
早在前些年戶外真人秀盛行時,職場類綜藝就開始孵化,不過常常是以明星體驗為主,嘉賓大多會在單期或幾期的篇幅內,體驗外賣員、計程車司機、清潔工等職業。但重點始終還是局限於娛樂性,而不是現實的殘酷。
比如《極限挑戰》某一期中,黃磊體驗了計程車司機、黃渤體驗了外賣小哥、張藝興則體驗了KTV服務員;《挑戰者聯盟》中,明星嘉賓根據節目組對角色定位、需求的設計,完成不同情境下的職場挑戰;《你好,菜鳥》則是讓明星化身為新晉員工,體驗5天的職場生活。
這種體驗式的職場真人秀,看上去更像是明星們的cosplay,他們是自己又不是自己,娛樂大於真實。
《我和我的經紀人》卻不同,這是中國首檔聚焦經紀公司的職場真人秀。明星們始終是他們自己本人,要完成的是他們自己真實生活中必須面對的職場難題,充滿了不確定性。
究竟藝人對自己的工作有怎樣的思考?經紀人如何幫助藝人找到適合的職業規劃?在繁忙的工作中,藝人與經紀人又如何面對諸多分歧與選擇?如何平衡工作與生活?這些在《我和我的經紀人》中,或許都將一一呈現。
目前節目已官宣的嘉賓包括:朱亞文與經紀人一娃、張雨綺與經紀人筱雅、白宇與宣傳經紀琪仔、春夏與她的經紀人、歐陽娜娜與壹心娛樂時尚總監黃金周、喬欣與經紀人浩浩。其中,名氣不輸藝人的知名經紀人楊天真,也將以公司經營者的身份在節目中亮相。
當楊天真的名字出現時,你就不能將這檔節目單純地看作明星們的主場,經紀人往往才是明星光環背後掌控大局的人。
對於粉絲來說,經紀人是神秘的,他們不僅能成為自家愛豆最信任的人,和他們稱兄道弟做家人,有的甚至能和愛豆走向婚姻的殿堂。這樣的他們在工作中又有著怎樣的處世之道?這一點也是觀眾所最好奇的。
明星+經紀人+職場,目前看來,這檔節目已經囊括了足夠的話題點。
獵奇大於共鳴,不具備觀察類真人秀的靈魂
《我和我的經紀人》對追星女孩來說,絕對是福音,通過「明星—明星夥伴」這組職場關係,記錄他們工作中發生的鮮活有趣的故事、展示生動的相處模式、揭露不為人知的幕後故事與運營生態,可以更直接的窺探到自己愛豆舞臺之外,職場之上最本我的模樣。
但對於宣傳主打的「同時也展現了當代多樣的青年職場文化」這一點,卻不盡然。
觀察類節目除了滿足觀眾的窺探欲外,最重要的是真實引發的共鳴感。觀察類真人秀在為社會貢獻出多個極具討論價值的話題後,重點是讓觀眾產生情感認同與共鳴,從而主動進行自我反觀。
誠然,《我和我的經紀人》的真實,僅局限於藝人和經紀人這一窄小的群體內,觀眾更多得到的還是窺探欲的滿足,而不是由人推己的共鳴感,更無法展現「多樣的青年職場文化」。
畢竟,相較於大範圍的職場,娛樂行業只是冰山一角,而「明星與經紀人」這種工作關係,或許更只是冰山上的一塊冰而已。
相對來說,韓國綜藝《社長的耳朵是驢耳朵》似乎更能體現大眾的職場生活和「潛規則」。
看過《未生》、《今生是第一次》等韓劇的觀眾都很清楚,韓國是一個社會等級制度相當嚴苛的國家,後輩對於前輩必須恭恭敬敬,下級對上級要無條件服從,最終使得職場中的眾生苦悶壓抑。
《社長的耳朵是驢耳朵》便是從這一普遍的職場現象入手,以疏解員工負面情緒為目的,給員工們提供了一個與老闆溝通的窗口。節目通過職場中後輩的視角,對前輩甚至老闆進行觀察,通過日常工作中的一舉一動來判斷,他到底是友好的,還是難纏的。
而被觀察對象也不僅僅局限於明星,而是包括了首爾市長樸元淳、中餐廚師李連福以及喜劇人金俊昊。比起只追求流量和名人效應的《我和我的經紀人》來說,顯得更為全面和真實。
當然,因為節目還沒有播出,或許在《我和我的經紀人》中,觀眾也能看到職場中諸多的關係,如:從屬關係的上下級、平等關係的合作搭檔、普通的同事,以及關係更為親密的閨蜜朋友等。
但,這樣的工作關係實在太過於特殊,對大眾的指導意義會有多深,還需要更多的觀察。總之,希望《我和我的經紀人》打出職場觀察類真人秀的第一槍後,可以儘可能真實的展現工作關係中的一切,不要像婚戀觀察類真人秀一樣,總是重複一個套路,最終陷入僵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