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龍無處不有
一、故事背景
恐龍在地球上生活了1.6億年之久,可是6 500萬年前,它們卻突然在世界各地銷聲匿跡了。恐龍的滅絕是地球生命史上的一大懸案,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各種有關恐龍滅絕的理論、假說紛紛出現,展開了一場規模空前的大爭論。
二、問題歸納
1.課文開頭段在文中有怎樣的作用?
本題運用開頭句(段)作用分析法。開頭髮出議論,點明中心,既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又便於讀者理解全文,是全篇行文的邏輯基礎。
2.為什麼說恐龍無處不在?
1986年1月,阿根廷南極研究所的專家在南極發現一些化石骨骼,而這些骨骼屬於鳥臀目恐龍。在地球的其他大陸上也都發現有恐龍化石。這些古老的爬行動物在南極的出現,說明恐龍確實遍布於世界各地。
3. 說說恐龍為什麼會無處不在,這個現象證明了怎樣的理論。
泛大陸形成時所有陸地似乎都處在熱帶和溫帶環境內,所以恐龍可以在泛大陸的不同地區舒適地生活。後來泛大陸分裂成四部分,每一個大陸都攜帶著自己的恐龍而去。證明了板塊構造理論。
4.文中認為「造成恐龍滅絕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動,而應該是撞擊」,試列舉作者這樣認為的兩點理由。
證據一:因為在恐龍滅絕的那個年代的巖層中,發現了斯石英——被壓扁的沙子。證據二:斯石英只在被撞擊後才形成,所以如果是火山爆發吞沒了恐龍,就不會有斯石英存在。
5.第九段「似乎」能否刪除?為什麼?
【答案】本題運用限制性詞語能否刪除答題法。
不能,「似乎」在這裡表示推測,如果去掉,就表示對當時的情況很肯定,就違背了說明文語言準確性的特點。
6.這一段寫了什麼內容?有什麼作用?
總結全文,呼應課文開頭作者的觀點:「不同科學領域之間是緊密相連的。在一個科學領域的發現肯定會對其他領域產生影響。」
7.文章為什麼要舉斯石英和金剛石的例子?
「金剛石」的形成與斯石英相類似。作者介紹「斯石英」的化學、物理性質,用人們較為熟悉的「金剛石」進行類比,使一般人明白:在自然界,斯石英出現的地方肯定發生過巨大的撞擊,形成過高壓,而且肯定沒有發生過火山活動。
三、課文主題
這篇短文從恐龍的化石無處不在證明了「板塊構造」理論的正確。
被壓扁的沙子
一、作者簡介
阿西莫夫(1920-1992),美國科幻、科普作家,美國科幻小說黃金時代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一生高產,著述甚豐,一生著述近500本。曾獲代表科幻界最高榮譽的雨果獎和星雲終身成就大師獎。代表作有《蒼穹微石》《鋼穴》等。
二、理解詞義
褶皺: 由於地殼運動,巖層受力而形成的波狀彎曲構造形式。文中指形成褶皺的過程。
劫難:災難,災禍。
緻密: 細而密;細緻精密。
追溯: 逆流而上,向江河發源處走,比喻探索事物的由來。
三、問題歸納
1.「似乎可以肯定地說,斯石英也應該出現在壓力極高的地殼深處。」「似乎」與「肯定」連用,是否矛盾?
本題運用前後詞語(句子)是否矛盾分析法。「似乎」與「肯定」連用,看似矛盾,實際上非常妥帖。用「似乎」一詞是因為無法切實驗證地殼深處有沒有斯石英,而依據客觀條件,又可以肯定地推測地殼深處斯石英的存在,所以「似乎」和「肯定」連用不僅不矛盾,反而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嚴謹性。
2.第16自然段中舉例子,是為了證明什麼?
科學家在恐龍滅絕時期的巖層中檢測到了在斯石英中存在的一種原子排列,從而證明下文所說的巖層當時受到過巨大的撞擊,從而為恐龍滅絕的「撞擊說」提供了依據。
3.文章為什麼要舉斯石英和金剛石的例子?
「金剛石」的形成與斯石英相類似。作者介紹「斯石英」的化學、物理性質,用人們較為熟悉的「金剛石」進行類比,使一般人明白:在自然界,斯石英出現的地方肯定發生過巨大的撞擊,形成過高壓,而且肯定沒有發生過火山活動。
4.「似乎可以肯定地說,斯石英也應該出現在壓力極高的地殼深處。」「似乎」與「肯定」連用,是否矛盾?
「似乎」與「肯定」連用,看似矛盾,實際上非常妥帖。用「似乎」一詞是因為無法切實驗證地殼深處有沒有斯石英,而依據客觀條件,又可以肯定地推測地殼深處斯石英的存在,所以「似乎」和「肯定」連用不僅不矛盾,反而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嚴謹性。
5.課文結尾段有什麼作用?
照應前文,對前面的內容作了一個小結。在大量論據的鋪墊下,作者作出了如下結論:「造成恐龍滅絕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動,而應該是撞擊。」結尾通過大量分析得出結論,有較強的說服力。
6.題目「被壓扁的沙子」是否離題太遠?換成「恐龍是怎樣滅絕的」不好嗎?
「被壓扁的沙子」這一題目不僅沒有離題,反而還能提示讀者,對恐龍滅絕的原因的分析與對被壓扁的沙子的科學發現和科學研究密不可分。此外,文題形象性強,能引起人們閱讀的興趣。換成「恐龍是怎樣滅絕的」,對文章內容則起不到這樣的作用,所以不好。
7.《恐龍無處不在》和《被壓扁的沙子》兩篇文章有什麼異同?
兩文的主旨相同,都證明了「不同科學領域之間是緊密相連的。在一個科學領域的新發現肯定會對其他領域產生影響」的主旨;文體相同,兩者都是科學小品文;語言風格相同,嚴密準確,又簡明精練,幽默風趣。
文章側重點不同,兩者雖然都寫到了恐龍的滅絕,但第一 篇是為了證明另一科學理論——「板塊構造」理論,而第 二篇則是以恐龍滅絕的原因為探討的主要內容,用「被壓扁的沙子」作證據。
四、課文主題
這篇短文以「被壓扁的沙子」作為說明對象,證明了恐龍滅絕的原因是撞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