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人即地獄,人間即地獄。
羅生門,是一道「兩面門」,一面朝向地獄,一面朝向天堂。
而此刻的人們,則是像生活在門夾縫裡一般,不明是非,不分善惡,糊塗一生,不知自己何去何從,究竟應該跨向門的哪面...
看過很多具有深遠意義的影片,但這部,是為數不多的一部令我久久無法忘懷的片子。
該片是根據日本作家芥川龍之介的短篇小說《筱竹叢中》改編而成的。
以戰亂、天災、疾病連綿不斷的日本平安朝代為背景,講述了一起由武士被殺而引起的一宗案件以及案件發生後人們之間互相指控對方是兇手的種種事情以及經過的故事。
它就是——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說起電影名字你可能還有些陌生,但提到作品的導演,你肯定再熟悉不過了。
這部電影是日本大導演黑澤明的一部成功力作,影響甚遠。
1950年,懸疑電影《羅生門》獲得了第16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金獅獎及第24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獎。
《羅生門》是日本影史上唯一得奧斯卡大獎的影片,黑澤明是唯一得奧斯卡大獎的日本導演,說起日本電影導演,黑澤明永遠排在首位。
那麼它為何能獲奧斯卡呢?除了十分符合奧斯卡理念的「彰顯人性」,也許還有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羅生門》有著強烈的日本特色,每一吋膠片都浸透著日本特有的民族性。
從故事情節到導演手法運用到演員表演風格至服裝、道具、音樂等一切手段和表現,都具有強烈的日本民族特性。
這就是《羅生門》能取得如此大成功,進入世界影史十分重要的原因。
多線索齊同並進的「平行蒙太奇」
影片頗具現實意義,是一部講述並揭示人性的好作品。
在其中,毫不留情的讓觀眾看到了人性的自私與醜陋,欲望與暴力,靈魂與死亡,情慾與性慾...
運用插敘和第一、二人稱講述等多種手法來表現,圍繞一個中心事件——尋查武士的死因。
多條線索齊頭並進,妻子、強盜、賣柴人,巫女分別回憶與敘述,讓觀眾自動參與進來,共同找尋結果,好似一個「神探柯南」。
這種手法讓我想起了威爾斯的電影《公民凱恩》。
同樣的手法和表現形式,以「玫瑰花蕾」為線索調查凱恩的死因,形成平行蒙太奇,充分抓住觀眾的好奇心。
不斷拋給觀眾一個個未解之謎,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兩部作品確實有異曲同工之妙。
臉譜化盡情彰顯「人性弱點」來引導向善
其實,電影《羅生門》是一部很好的「戲劇作品」。
首先,劇中強到的矛盾衝突和情節緊湊的設置為搬到話劇舞臺提供了充分的可能性;
其次,人物角色性格突出並相互作用影響,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誰也離不開誰。
劇中人物角色像是手拉手圍成了一個圓圈,身體都衝向中間圓心,這個圓心也就是劇中最要的「線索」——武士的死因。
劇中人物形象雖是鮮明有特點的,但每個人不僅僅是劇中人物單一的個體,他更代表著我們當今大千世界那些相似人類的共同體,這就是「共情」。
把觀眾內心中所有的天使與魔鬼「勾引」出來,直指人心,引發深思。
例如妻子就代表當今很多唯利是圖、禁不住誘惑、表面柔弱善良內心卻醜陋惡毒的典型女代表。
強盜代表著社會中「情慾」的強盜、「利益」的強盜以及一切為達到自身目的不擇手段、只圖一時享樂的人類...
劇中每個人物形象像是戲曲臉譜,有代表性,但也沒有一味醜化。
你看不見的「多維空間」,你看得見的「善惡好壞」
這部作品其實並不僅為一個空間的展見,它是一個多維空間,甚至有我們的眼睛所不能看到的世界:
人道,天道,鬼道,地獄與在裡面都有相應表現。
行腳僧,賣柴人和打雜人坐在羅生門下面,好似天道神仙,觀演一部鬧劇也好、悲劇也罷的人間大戲。
盡情看人道中的妻子,武士,強盜代表自私,欲望,欺騙等眾多醜陋人性是如何上演的,在觀賞的同時加以評論和講解,說著觀眾想說的話,想著觀眾所思的事,具有導向作用。
例如在羅生門下,他們看著妻子三人的遊戲人生,默默嘆息,行腳僧以慈悲之心忍痛不已,可憐這些無法挽救的「苦難眾生」。
充分揭露人性的醜惡,人與人之間儘是欺騙,他人即地獄的可怕現實,警醒世人。
結局時,在看盡人間醜惡的賣柴人還能以一顆善良之心收養一個剛出世就被父母拋棄的嬰兒,這具有很好的隱喻和深刻的教育意義,啟迪人心。
嬰兒,代充著一顆初心、一顆赤子之心。
收養嬰兒並耐心撫養他長大,更告訴觀眾永遠不要丟棄這顆初心。
同時,前面所有的「惡」與這一段的「善」形成強烈對比,大惡才能大善,大悲才能大喜。
其實這人世間的事,連「神探柯南」都無法破解的迷,我們也並不需要去弄清些什麼。
導演黑澤明的意圖在於引導觀眾更多地關注「人性」,關注如何揚棄人性中惡的一面,走向光明的未來。
因為,堅信美好並嚮往美好,應該是人類一直要堅持的事情。
如果你同樣愛電影愛娛樂,關注下方公眾號,
更多資訊和驚喜等你來哦~
也可以說出你的故事,
我們一起聊百態、談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