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歷史騙了!和崔鶯鶯有「地下情」不是張生,而是這位唐代詩人?

2021-01-12 破譯中國歷史之謎

唐代詩人元稹的原配夫人是韋叢,娶韋氏之前曾與一女子有私情,這個女人就是崔鶯鶯。關於崔鶯鶯,描寫較多的就是元稹的《鶯鶯傳》,這本書也就是王實甫撰寫的《西廂記》的藍本。

公元799年,元稹到蒲州當官,認識了母親遠方親戚的女兒—崔鶯鶯。崔鶯鶯才貌雙全,而且家中富有,但畢竟沒有權勢,這與元稹理想中的婚姻存在很大距離。

根據唐代的舉士制度,士之及第者還需要經過吏部考試才能正式任命官職,所以元稹於公元800年赴京應試。進入京城後,因為他才華卓越,被新任京兆尹韋夏卿所賞識,且與韋門子弟來往後,從而得知韋夏卿之女韋叢尚未許配與人,於是意識到這是一個走門路、攀高枝的絕好機會。

公元803年,元稹與白居易同登書判撥萃科,進入秘書省任校書郎。求官心切的元稹考慮到崔鶯鶯雖然才貌雙全,但對他的仕途進取沒有多大幫助,所以權衡得失,最後還是棄鶯鶯而娶了韋叢。

也許是受良心的譴責,也許是對初戀情人崔鶯鶯的難以忘懷,所以很多年以後,元稹以自己的初戀為原型,創作了傳奇小說《鶯鶯傳》,即後來《西廂記》的前身。

在《鶯鶯傳》裡,元稹開篇這樣寫道:"唐貞元中,有張生者,性溫茂,美風容",張生遊於蒲時,在軍人騷亂搶掠中保護了寡母弱女的崔姓表親,由此識得表妹崔鶯鶯。崔鶯鶯"垂鬟接黛,雙臉銷紅"的美麗,"顏色豔異,光輝動人"的俏麗讓張生頓生愛慕。後來,在鶯鶯丫環紅娘的幫助下,張生與鶯鶯私會西廂下,成了雲雨。自此之後,鶯鶯"朝隱而出,暮隱而人",與張生私會。《鶯鶯傳》裡的張生其實就是元稹自己當年與崔鶯鶯的故事,張生為元稹自喻。

魯迅先生在《中國小說史略》中說:"元稹以張生自寓,述其親歷之境。"元稹還寫了"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意思是他對其她女色絕無眷戀之心,除"君"之外,再沒有能使自己動情的女子了。

相關焦點

  • 《西廂記》第2篇|崔鶯鶯:初見張生,失儀態;再見張生,丟魂魄
    若說張生因崔鶯鶯「臨去秋波那一轉」而費盡心思,特意搬進普救寺,是張生自作多情的白日做夢;那麼,崔鶯鶯園內依韻作詩對張生,又「陪著笑臉兒相迎」不舍離去再「回顧」,就是崔鶯鶯一見傾心下的芳心暗許。張生雖然是個封建禮教時的讀書人,但卻並不是個呆板無趣,不解風情的書生。相反,他不但生性風流,放蕩不羈還特別會撥雨撩雲,能說會侃。按現在的話說,張生就是個情場高手——不但有一副美男子的皮囊,還善於製造巧遇邂逅,並能熟練運用撩妹技巧。然而,俗話說:「一個巴掌拍不響」。
  • 千年前,張生送給崔鶯鶯的情人節禮物是什麼?
    因此,鶯鶯這裡所說的「花勝」,作為一種「耀首之飾」,應該是指唐代女性貼在臉上或鬢上的小花片,而不是指絨花、絹花這一類簪戴在髮髻上的立體的、仿真的人造花朵。在當時的實際生活中,這類用於裝點臉、鬢的小花片一般是被叫做「花子」、「花鈿」、「面花」等等,而以花比較常用,可崔鶯鶯是才女,給才子回信,自然是文辭博雅,提到日常用的小裝飾,也要借用古稱。
  • 鶯鶯傳:是元稹假借張生的名義,寫自己對崔鶯鶯一見鍾情的情緣
    說起《西廂記》,最早見於唐代著名詩人元稹所寫的傳奇小說《鶯鶯傳》(又名《會真記》)。《鶯鶯傳》是元稹假借張生的名義,寫自己對崔鶯鶯一見鍾情的初戀情緣,以及後來始亂終棄,拋棄了崔鶯鶯的故事,結局是個悲劇。這篇傳奇小說不過數千字,卻情節曲折,敘述婉轉,文辭華豔,是唐代傳奇小說的代表作之一。此後,該故事廣泛流傳,產生了不少歌詠其事的詩詞。
  • 當時誤待西廂月,今夜遙憐河畔星:七律/讀《會真記》之傷崔鶯鶯
    讀《會真記》之傷崔鶯鶯崔鶯鶯與張生的故事,因為王實甫的《崔鶯鶯待月西廂記》而廣為流傳,人盡皆知。王實甫的作品脫胎於金代董解元的《西廂記諸宮調》,而溯本追源,董解元的作品來源於唐代大詩人元稹的《會真記》,其又名《鶯鶯傳》,據說是根據元稹年輕時自己的親身經歷寫成的。十幾歲時就讀過這篇文章,當時只為其中旖旎生香的文字所打動,也粗略知道那是個「始亂終棄」的故事,但是並沒有什麼特別深刻的印象。可能幾十年前元稹還沒有現在這麼響亮的名頭吧。
  • 佳人列傳 | 原版崔鶯鶯,被渣男辜負的可憐人
    而要說中國歷史上有名的愛情戲,就不得不提《西廂記》。王實甫的這齣戲,一在元朝上演就迷倒一片,上座率次次爆表。人們為崔鶯鶯和張生的愛情潸然淚下,也對最後的皆大歡喜心嚮往之。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王實甫這戲其實也是改編的,原著是唐代元稹創作的小說《鶯鶯傳》。這小說裡的故事可就與我們的認知有差別了,結局更是截然不同,保不齊大家看完還會心生幻滅之感。
  • 品黃梅說趣事:《西廂記》裡張生的原型元稹竟是個始亂終棄的渣男
    豈料遇叛軍圍寺要強娶崔鶯鶯,崔母答應許婚張生,張生便一紙箋巧化危機。後崔母反悔,要求張生進京考取功名。張生考中狀元,歷經曲折終於抱得美人歸。這是一個完美的喜慶大結局。其實,《西廂記》的故事是取材於唐代詩人元稹的傳奇故事
  • 張生和崔鶯鶯的愛情為什麼這麼曲折?
    在崔鶯鶯的貼身丫鬟紅娘的幫助下,張生與崔鶯鶯終成眷屬。那麼問題來了,兩情相悅的張生和崔鶯鶯的愛情為何歷經坎坷?01.《西廂記》與《鶯鶯傳》眾所周知,如今的《紅娘》源於明王實甫的《西廂記》,因為荀慧生先生所扮演的紅娘實在太出色了,於是改名《紅娘》,以確定紅娘的第一主角地位。這種事情在梨園界並不鮮見,比如著名的《鍘美案》,又叫《秦香蓮》,區別在於包拯或秦香蓮的第一主角地位。
  • 張生和崔鶯鶯有情人終成眷屬,卻在英國的柳葉盤中葬身火海
    ──《詩經·邶風·擊鼓》還記得張生與崔鶯鶯嗎?扶柩返鄉的張生在普濟寺邂逅了千金小姐崔鶯鶯,兩人雖經過叛將孫飛虎的恐嚇強搶、崔老夫人的出爾反爾,最終因張生金榜題名、衣錦還鄉,有情人終成眷屬,圓滿結局。說到《西廂記》,除了故事本身外,浮現在腦海的大概就是刻本版畫吧。
  • 講給孩子的中國文學史(38)——唐代傳奇小說
    唐代傳奇裡的一些小說,寫得非常好,對後代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咱們舉幾個例子來看。這個故事本來叫《傳奇》,又叫《會真記》,作者是跟白居易並稱為「元白」的著名詩人——元稹。說有一個讀書人叫張生,這張生是個大帥哥,不但有才華,還是個「正人君子」,二十三歲了沒談過戀愛沒娶過媳婦。有一次,張生到蒲州去遊玩。住在普救寺裡面。正好,有母女倆也住在這裡。
  • 寫下「曾經滄海難為水」的元稹實際上是唐代具誘惑力的詩人
    千百年來,這首唐代詩人元稹所作的詩被無數人用來歌頌忠貞的愛情。雖然這段婚姻有政治目的,但元稹和韋叢在婚後是不正常的,這是值得讚揚的,雖然韋叢出生在一個富裕的家庭,但在與窮人元稹結婚後,卻會把家裡所有的家務活都安排好,所以元稹在韋叢去世後的幾年裡仍然會記在心裡。我們能否僅憑這首詩來判斷元稹是一首多情的好男人?如果說古代文人多愁善感,那么元稹可以說是唐代最有感情的詩人。
  • 日本人心中水平最高的唐代詩人是誰?不是李白杜甫,而是這位
    中日兩國的歷史淵源可以追溯到千年之前,在唐朝就有大量遣唐使不遠萬裡來到長安求取各類文化,其中唐詩對日本影響最為深遠。但在傳播過程中,因為日本也具有一定的本土化改變,所以我國的詩聖詩仙在日本並沒有最受推崇,相反有些名不見經傳的人反而獲得極高的地位,比如詩人寒山。
  • 姻緣是天定,更是人為,紅娘嫁張生是註定的
    2006年,《中國傳世經典名劇》‎系列之《西廂記》,這一版同樣是大團圓結局,紅娘主要是幫助了本身就很有反抗意識的崔鶯鶯和張生這一版被稱為「宮心計」版的「西廂記」,在崔鶯鶯和張生的愛情主線之外,原來,崔鶯鶯才是真正的吐蕃公主,與皇帝有婚約的人是她;而紅娘才是真正的相府千金。
  • 渣男張生的西廂豔遇記:對不起,你美得像妖孽,我不能和你在一起
    有一天,他在蒲州的普救寺,遇上了崔家寡婦。這崔家寡婦身家豐厚,奴僕也多。她原來姓鄭,和張生母親同一個姓氏,跟張生攀起親戚了,也算是張生的姨母了。機緣巧合之下,張生救了這個姨母。崔老夫人甚是感激啊,於是設宴款待,還命自己的一對兒女出來拜見仁兄。兒子歡郎倒是乖乖地出來了,但是女兒鶯鶯卻為了避嫌,抱病推辭。
  • 電視裡都是騙人的,西廂記裡的張生原型是標準渣男!
    西廂記的雛形是元稹創作的《鶯鶯傳》,裡面的張生原型是元稹自己,崔鶯鶯是他如假包換的初戀女友。鶯鶯傳是元稹編劇的唐朝版《我的前半生》。如果你不記得元稹是誰,那麼他的一句詩,即使你上到幼兒園中班就輟學打工也肯定能熟練背誦。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
  • 港劇《西廂奇緣》中,崔鶯鶯拋棄了張生,才是最接近現實的選擇
    而05年播出,葉璇、胡杏兒、吳卓羲等主演的tvb古裝劇《西廂奇緣》中,雖然相國千金崔鶯鶯與貧窮書生張君瑞有過一段刻骨銘心的戀情,但他們最後並沒有在一起,因為崔鶯鶯移情別戀了,她愛上了條件比張君瑞更好的人。
  • 港劇《西廂奇緣》中,崔鶯鶯拋棄了張生,才是最接近現實的選擇!
    而05年播出,葉璇、胡杏兒、吳卓羲等主演的tvb古裝劇《西廂奇緣》中,雖然相國千金崔鶯鶯與貧窮書生張君瑞有過一段刻骨銘心的戀情,但他們最後並沒有在一起,因為崔鶯鶯移情別戀了,她愛上了條件比張君瑞更好的人。張君瑞與崔鶯鶯的相識源於一場英雄救美,崔鶯鶯陪家人一起去寺廟祈福,結果遇上了一夥打家劫舍的壞人,他們帶走了崔鶯鶯。
  • 唐代詩人對詩歌最痴迷癲狂的,不是李白,不是賀知章,而是賈島
    賈島:為詩痴傻為詩狂唐朝是文人輩出的朝代,出現過李白這樣醉態可掬的詩人,他「天子呼來不上船」的「狂傲」,「對影成三人」的仙態讓人難忘。但唐代詩人中一生為詩痴情的應算賈島,世人稱他為詩奴,因為他「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認為他作詩太苦。
  • 從盛唐邊塞詩,看唐代詩人的風骨,探索唐代詩人任俠尚武的精神!
    唐朝和宋朝是中國歷史上,文化最為鼎盛的兩個朝代,出現了唐詩和宋詞兩種風格不同的文學體式。唐朝的文人形象也大不同於唐以後的文人形象,我們讀唐詩感受到的是文人「白馬少年」的形象,在唐以後的作品裡,這種感受越來越少,文人形象變成了「文弱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