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生和崔鶯鶯的愛情為什麼這麼曲折?

2021-01-14 歷史研習社

文/十三喵

哪怕是對戲曲一無所知的人,對於京劇《紅娘》中「叫張生」一段也耳熟能詳。這不能不說是這個故事的魅力。故事梗概是書生張珙看上了已故崔相國之女崔鶯鶯,並借著退匪人孫飛虎的功勞贏得了崔夫人的口頭承諾。不想擊退孫飛虎後,崔夫人悔婚,欲把崔鶯鶯嫁給其內侄鄭恆。在崔鶯鶯的貼身丫鬟紅娘的幫助下,張生與崔鶯鶯終成眷屬。那麼問題來了,兩情相悅的張生和崔鶯鶯的愛情為何歷經坎坷?

01.《西廂記》與《鶯鶯傳》

眾所周知,如今的《紅娘》源於明王實甫的《西廂記》,因為荀慧生先生所扮演的紅娘實在太出色了,於是改名《紅娘》,以確定紅娘的第一主角地位。這種事情在梨園界並不鮮見,比如著名的《鍘美案》,又叫《秦香蓮》,區別在於包拯或秦香蓮的第一主角地位。

王實甫的《西廂記》當然是原創,但也不是沒有淵源,其淵源是唐元稹的《鶯鶯傳》。《西廂記》對《鶯鶯傳》做了很多大的改動,最大的改動就是將張生這個始亂終棄的渣男一舉改造成了鍾情專一的情聖,但其中人物的姓氏、籍貫並未改變。這正是王實甫的聰明之處——改了姓氏和籍貫,張生和崔鶯鶯可就不那麼坎坷了。

02.世家大族

元稹的《鶯鶯傳》寫的是唐貞元年間(785——805)的故事,但其故事背景,要上溯到魏晉南北朝時期。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一大特色就是勢力強大的世家大族。這一時期,士族的力量甚至可以與皇權相抗衡。著名的荀彧、王導、謝安、王羲之、崔浩等人都是大士族的代表人物。

巧的是,崔鶯鶯的崔和其原來的未婚夫鄭恆的鄭都是響噹噹的大族。關於最強大的士族,有一個固定的說法叫「五姓七宗」,即崔、盧、王、李、鄭五個大士族,合成「五姓」。不過不是姓這五姓就厲害了,得有固定的郡望,這五姓又可按地望分成清河崔氏、博陵崔氏、範陽盧氏、太原王氏、趙郡李氏、隴西李氏、滎陽鄭氏,故而又稱「七宗」。五姓七宗之間相互通婚,勢力盤根錯節,十分龐大。

《西廂記》中的崔鶯鶯是博陵崔氏,這是一開始就交代了的,而從崔鶯鶯要配鄭恆來看,崔夫人應該屬於滎陽鄭氏,她與崔相國的婚姻是士族內典型的門當戶對婚姻。如果沒有張生橫插一槓子,崔鶯鶯與鄭恆也將是這樣的婚姻模式。

而張生呢?從他自述來看,是「西洛人士」,所謂西洛,即洛陽,因宋在洛陽以東的開封建都,故宋以後也稱洛陽為「西洛」。胡阿祥先生的《中古時期郡望郡姓地理分布考論》一文對士族收錄甚詳,張姓士族均與洛陽無涉。可見,張生無絲毫的士族背景,是庶得不能再庶的庶族,這樣的家庭出身想娶崔鶯鶯這樣的「五姓女」,難度可想而知。崔夫人極力反對也就不難理解了。

03.科舉的力量

在《西廂記》中,崔夫人百般阻撓崔張二人的婚事,最後在生米煮成熟飯的情況下被迫有條件答應婚事,條件就是張生進京趕考,這其實也反應了中國歷史的一個趨勢,即依靠先祖蔭蔽的世家大族越來越無法與依靠科舉進入仕途的新貴們競爭。可以說,唐朝是士族最後的餘暉,而唐朝之後,傳統意義上的世家大族便不復存在了。

所以,哪怕從這個角度來看,科舉也是改變寒士命運行之有效的出路啊。

參考文獻:

1.胡阿祥:《中古時期郡望郡姓地理分布考論》,《歷史地理》第11輯。

2.王銳:《<西廂記>中「西洛」的誤用》,《戲劇文學》2018年第1期。

3.曹潔萍:《由<鶯鶯傳>和<西廂記>看唐人婚姻門第觀》,《安徽電子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7年第1期。

相關焦點

  • 鶯鶯傳:是元稹假借張生的名義,寫自己對崔鶯鶯一見鍾情的情緣
    鶯鶯傳:是元稹假借張生的名義,寫自己對崔鶯鶯一見鍾情的情緣《西廂記》是我國家喻戶曉的古典戲劇名著,它敘述了書生張君瑞和相國小姐崔鶯鶯邂逅相遇、一見鍾情,在紅娘的幫助,私下結合的愛情故事,它表達了青年男女對美好愛情的憧憬和追求。曹雪芹在《紅樓夢》中,通過林黛玉的口,稱讚它「曲詞警人,餘香滿口」。
  • 張生為何對崔鶯鶯薄情始亂終棄?
    張生和崔鶯鶯的故事,出自唐朝大詩人元稹編撰傳奇小說《鶯鶯傳》。像《鶯鶯傳》這種寫情、寫愛、寫傳奇的小說,在《鶯鶯傳》之前,大多荒誕怪異,有神仙鬼怪參與其中,故事雖然引人入勝,但大家都不當真事看待,一笑而過。《鶯鶯傳》高度寫實,時間、地點、時代背景,都與現實掛鈎。
  • 戴不凡著《論崔鶯鶯》:分析戲曲不能離開戲曲的特點
    戴不凡先生有一個很重要的觀點,他認為劇本一些地方沒有用多少曲白去描寫,但是,臺上的鶯鶯和張生、鶯鶯和紅娘卻是有許多好戲可做。他尤其著重地分析了歷來備受爭議的鶯鶯是否對張生一見鍾情的問題,通過舞呈現的「背躬」等,認為鶯鶯確是對張生「目挑心招」「四目互視」(金聖歎語)。由此他推出,鶯鶯確實是一個具有反抗性的相國小姐,但是,礙著她所處的時代環境和家庭背景,她「愛張生,但她一直是背著人在愛的」。
  • 由張生和崔鶯鶯的愛情故事寫成的《西廂記》,是一部怎樣的劇本?
    《西廂記》寫的是張生和崔鶯鶯的戀愛以及及他們反封建鬥爭的故事。劇本描寫了張生和鶯鶯愛情的產生、發展、遭到破壞以及他們如何為愛情而鬥爭,並終於獲得勝利的過程。作者在劇本中開展的衝突,實質上是維護封建禮教、封建婚姻制度的封建勢力和要求自由表達愛情、自由結合的青年一代的衝突。
  • 《西廂記》中崔鶯鶯人物形象
    作者筆下的鶯鶯眉青目黛、粉香搓頸、身著翠裙、腰肢嬌軟、身材婀娜、手指纖細、皮膚白皙、身段兒輕柔、可謂是風韻無窮,十分惹人憐愛。但是鶯鶯獨特的魅力不光體現容貌體態之美上。從內在來看,十九歲的鶯鶯,已經女工、詩詞、書算無所不能了。文中有個細節,在張生和鶯鶯對詩後,張生感嘆「我死也」。包括後來兩人隔牆酬和之事,側面反映出鶯鶯的才華。她作詩敏捷,精通詩詞。
  • 張生和崔鶯鶯有情人終成眷屬,卻在英國的柳葉盤中葬身火海
    這一幕正好就是《西廂記》中的「拷紅」,崔夫人得知崔鶯鶯仍和張生有所接觸,因而叫紅娘過來審問。這個時期不止青花瓷、五彩瓷,甚至外銷瓷上都有《西廂記》的蹤影,上面常見的是「乘夜逾牆」張生跳牆與鶯鶯相會及「鶯紅下棋」等橋段(圖4)。
  • 解讀《鶯鶯傳》——愛情戰爭
    關鍵詞   鶯鶯傳;愛情悲劇;戰爭  《鶯鶯傳》篇幅不長,但所描寫的時空跨度很大:時間上從崔張二人的青蔥年少時期寫起,直到二人各自婚嫁娶妻、分道揚鑣,空間上主要在蒲州和長安兩個地點之間切換。情節也相當緊湊,人物性格充滿矛盾和戲劇性。
  • 《鶯鶯傳》與《西廂記》比較
    >《鶯鶯傳》的大體內容為儒生張生在蒲寧普救寺與崔家相遇。當時,軍人大擾蒲人,崔夫人甚懼。張生與軍人有交情,崔家才能得以安寧。崔母為表感謝,設宴招待,張生對崔鶯鶯展開熱烈的追求,鶯鶯面對張生的追求,在克服內心的重重矛盾後投入了情人的懷抱。後來崔母發現為時已晚,只好作罷。不久張生將至長安趕考,臨別之際,兩人未能相見。當鶯鶯把她的一切奉獻給張生後,張生無情地拋棄了她。而張生並未有一絲不安與內疚。反而誣她為「不妖其身,必妖其人」。後兩人各自成家。
  • 從《鶯鶯傳》到《西廂記》,看張生如何從渣男變成情種的?
    但是他的愛情之路仍舊是充滿曲折的,在老夫人和鄭恆的安排下,逼迫鶯鶯,但是在多人的努力下終於在一起。所以在作者看來,科舉榮身,金榜題名也不一定會得到美滿的愛情,完美的婚姻,只有在自己的鬥爭下,在別人的幫助下,才會成功,單單靠自己是不容易成功的。
  • 渣男張生的西廂豔遇記:對不起,你美得像妖孽,我不能和你在一起
    王實甫的《西廂記》把張生和崔鶯鶯描寫為一對歷經患難終得廝守的眷侶,但是事實上,在最初的原著,元稹的《鶯鶯傳》可沒有這樣一個美好的結局。一、初遇鶯鶯,驚為天人張生是一個容貌俊逸,氣質溫和敦厚的書生。作為一個二十三歲的大男人,他至今都還沒有接近過女色。周圍的朋友很好奇,就問他為什麼。
  • 漫談《鶯鶯傳》
    之前對於崔鶯鶯和張生之間的愛情故事,僅僅是從《紅樓夢》廿三回中的「寶黛共讀西廂」片段對《西廂記》有幾分了解,所以把這段故事認為是在古代中國封建社會時一段追求自由戀愛的佳話。真正學習了《鶯鶯傳》,感覺到這是一個鶯鶯和張生的故事、感性和理性的碰撞、情感和倫理的矛盾,註定這是一個讓人扼腕嘆息的悲劇。崔鶯鶯:我不喜歡這世界,我只喜歡你。
  • 單身男女最應該去的寺廟,張生崔鶯鶯的愛情發生地,求姻緣很靈驗
    單身男女最應該去的寺廟,張生崔鶯鶯的愛情發生地,求姻緣很靈驗很多人在家看古裝劇的時候,相信都會看到這樣的一個場景,年輕女孩為了能夠求得姻緣,都會去寺廟裡面虔誠拜佛,雖然這樣的做法不免有些迷信色彩,但這也代表著女孩對於美好愛情的嚮往
  • 姻緣是天定,更是人為,紅娘嫁張生是註定的
    ,迎娶了崔鶯鶯。紅娘作為主角,為張生和崔鶯鶯的終成眷屬起了很大的作用。這一版被稱為「宮心計」版的「西廂記」,在崔鶯鶯和張生的愛情主線之外在所有人,尤其是紅娘和崔鶯鶯之外的崔母等人,都不看好張君瑞的情況下,紅娘比崔鶯鶯更加堅定地認為張君瑞好,她能看到他的好,就是覺得他好,想要嫁給他。
  • 《西廂記》第2篇|崔鶯鶯:初見張生,失儀態;再見張生,丟魂魄
    於是乎,夜深人靜,夜月臨空,張生便提早等在太湖石畔牆角邊,為的是待鶯鶯至園中焚香時,能飽看她一會兒。鶯鶯在園內焚香祈願罷了,倚欄長嘆,似是有傷心之事,難解之情。這時候,情場高手張生就此上場,他隔牆踮腳定睛望,側耳聽,將憑欄而依,長籲短嘆的崔鶯鶯全然看在了眼裡。人在心情低落的時候,最容易傷春悲秋,也最容易善感動情。
  • 西廂記中讀童話,鶯鶯傳裡品現實
    猶記小時候看童話看到灰姑娘和王子在一起時會很開心,有情人終成眷屬是一件多麼美好的事情。長大一點時看《西廂記》,張生和崔鶯鶯歷經磨難在一起後賺得了我的一把同情淚。也在那時知道了《鶯鶯傳》,只是那時不喜看悲劇,裡面的張生虛偽得讓我無心看下去。後來偶爾又想起這兩篇,心境已然不同。西廂記是落魄書生與富家千金的愛情童話,鶯鶯傳則是刻薄書生與痴心千金的人生故事。
  • 品黃梅說趣事:《西廂記》裡張生的原型元稹竟是個始亂終棄的渣男
    豈料遇叛軍圍寺要強娶崔鶯鶯,崔母答應許婚張生,張生便一紙箋巧化危機。後崔母反悔,要求張生進京考取功名。張生考中狀元,歷經曲折終於抱得美人歸。這是一個完美的喜慶大結局。》,故事裡的張生就是元稹本人,而讓人意想不到的是,這裡的「張生」在得到鶯鶯的身與心後將其拋棄,另娶他人。
  • 薛海燕: 《鶯鶯傳》中的轉折複句及其心理表達趨向——兼論「自傳說」
    其中句4、5為人物紅娘的對話語言,句4為提問,質疑張生追求鶯鶯的動機,預埋了崔張婚戀的不圓滿結局;句5則為獻策,幫助張生追求鶯鶯。11、16兩句敘述崔張愛情進展。以上限制性轉折複句,都增加了敘事的波瀾,增強了敘事的曲折性,具體分析也見下文。
  • 和崔鶯鶯有「地下情」不是張生,而是這位唐代詩人?
    關於崔鶯鶯,描寫較多的就是元稹的《鶯鶯傳》,這本書也就是王實甫撰寫的《西廂記》的藍本。公元799年,元稹到蒲州當官,認識了母親遠方親戚的女兒—崔鶯鶯。崔鶯鶯才貌雙全,而且家中富有,但畢竟沒有權勢,這與元稹理想中的婚姻存在很大距離。根據唐代的舉士制度,士之及第者還需要經過吏部考試才能正式任命官職,所以元稹於公元800年赴京應試。
  • 解讀經典《西廂記》,看男主張生英雄救美,女主鶯鶯以身相許
    那麼這次,我們就來說說男主角張生如何英雄救美。張生本來就已經被鶯鶯迷得神魂顛倒,當他得知如果能擊退孫飛虎就可以娶鶯鶯為妻之後,當即獻出一個計謀:他讓寺廟裡的老和尚出去與孫飛虎談判,說鶯鶯正在給父親服喪,等到三天喪期一過,就會主動出去嫁給孫飛虎。這其實只是拖延時間的緩兵之計,另一邊,他已經悄悄託小和尚去給自己的好朋友杜確送信,要他率兵來解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