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不凡,(1922—1980),曾用筆名梨花白、嚴陵子、柏繁等。戲曲研究所研究員,浙江建德梅城人。他於1947年開始研究中國古典小說、戲曲;建國後撰寫了大量戲劇評論;文革中帶病潛心研究《紅樓夢》,撰寫了《揭開〈紅樓夢〉作者之謎》等一系列紅學論文,發表後在海內外產生重大反響。出版著作8種:《百花集》、《論古典名劇琵琶記》、《百花集續編》、《論崔鶯鶯》、《小說見聞錄》、《戴不凡戲曲研究論文集》、《百花集三編》、《紅學評議·外編》。
「這是一部《西廂記》的人物論。」戴不凡先生在他的《論崔鶯鶯》自序裡道,「它共包括三部分:《董西廂》管窺、《西廂記》新解、《第六才子書》發復。」讀完《論崔鶯鶯》也可知道,戴不凡先生所論述的,至始至終都是王實甫創造的崔鶯鶯是怎樣一個人物。
首先,《論崔鶯鶯》一文非常注重從「場上之曲」的角度來研究《王西廂》中的人物關係以及人物的行動。戴不凡先生有一個很重要的觀點,他認為劇本一些地方沒有用多少曲白去描寫,但是,臺上的鶯鶯和張生、鶯鶯和紅娘卻是有許多好戲可做。他尤其著重地分析了歷來備受爭議的鶯鶯是否對張生一見鍾情的問題,通過舞呈現的「背躬」等,認為鶯鶯確是對張生「目挑心招」「四目互視」(金聖歎語)。由此他推出,鶯鶯確實是一個具有反抗性的相國小姐,但是,礙著她所處的時代環境和家庭背景,她「愛張生,但她一直是背著人在愛的」。在這裡,戴不凡先生又極其詳細地論述了崔鶯鶯如何通過紅娘,並且利用《賴婚》以後老夫人賦予的兄妹關係去愛。
其次,戴不凡先生的論述有一個起承轉合的妙處。他所論之崔鶯鶯,並不一開始就直奔《王西廂》之崔鶯鶯。如本文一開始所述,他將文章分成了《董西廂》、《王西廂》、《第六才子書》三部分。這有什麼妙處呢?
戴不凡先生認為,在《董西廂》中,沒有賴婚逼試的老夫人,老夫人沒有作為一個封建家長的代表來阻攔張生和崔鶯鶯這對「君子」「淑女」的愛情,造成他們愛情的曲折的是他們自身嚴重的封建教養,「概括起來說一句,董解元是在描寫一對帶著嚴重的封建教養的青年男女的戀愛……董解元寫出他們要戀愛,然而,他寫出他們是一對深受要『正人君子』的教養的人物的戀愛」,因此,他們愛情的圓滿最終還得依靠兩個「卑賤者」――法聰和尚和侍婢紅娘的幫助。歸而言之,《董西廂》寫的是由「一個性格中卻充滿著兩種對立的因素」的兩個渾身封建習氣的人追求愛情的故事。戴不凡認為:「這部作品所描寫的矛盾和衝突,並不是直接地、正面地存在於鶯張和老夫人之間,而是存在於他們自己身上,這樣,它一方面既反映了封建生活中這一類人物的真實面貌;同時,合理、幸福的生活要求和維繫封建秩序的禮法制度的矛盾,正是在這兩個本身存在著矛盾的性格中,無比深刻地揭示了出來。」
至於《王西廂》,戴不凡先生帶著讀者時時對照著《董西廂》。二者雖然題材相同,故事情節大體一樣,人物一致,但是二者各有千秋之妙。戴不凡指出《王西廂》和《董西廂》的關鍵「在於人物」。在《王西廂》中,老夫人被塑造成一個威嚴老母的形象,是一個阻礙鶯鶯好事的「積世老虔婆」;鶯鶯和張生則是離經叛道的反封建形象,在這一部分,戴不凡先生十分細緻地通過文本曲白,輔之戲劇場上藝術,將崔鶯鶯的形象層層豐滿,最後得出:「她(崔鶯鶯)在初遇張生的時候,就成為禮教的叛徒了。」「王實甫創造的就是這麼個反封建的離經叛道的姑娘形象。」同時,他論述了鶯張二人如何背著老夫人爭取合理生活,他們如何乍見鍾情,如何利用了「兄妹」這層合法關係,如何在「行監坐守」的紅娘的幫助下,背著人去愛。由此,戴不凡先生還著重地分析了作為「監視人」的紅娘的作用。除此之外,他還討論了《王西廂》第五本的問題,以及張生怎樣成為一個「志誠種」,當然,這些都是簡筆帶過的。總之,《王西廂》一書,戴不凡先生極力論證了崔鶯鶯具有的反抗性,既使讀者看到了崔鶯鶯的人物形象之深刻,也使人看到了王實甫在西廂故事上的成功創造。
最後,戴不凡先生比較論述了《王西廂》和《第六才子書》。《第六才子書》是金聖歎在《王西廂》基礎上的批改之作。戴不凡先生談及了封建階級對《西廂記》的態度、金聖歎為什麼要批改《西廂記》、金聖歎的竄改情況概述三方面。在《第六才子書》中,老夫人成了封建階級的「反面人物」,崔鶯鶯成了封建階級的「正面人物」,成為「禮」的化身。這一部分我並沒有讀完,故不多言。
總之,戴不凡先生的《論崔鶯鶯》對我啟發很大。這部著作學術性非常強,理論性和邏輯性都比較強,值得再讀。唯一一點,作者對《第六才子書》是批判的,乃至否定,用詞比較犀利,加之我沒有讀過《第六才子書》,實在不能意會,這些導致我目前不能讀,也不願讀,此以為一憾。
註:圖片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