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不凡著《論崔鶯鶯》:分析戲曲不能離開戲曲的特點

2021-02-28 半哭半笑樓浮生

​戴不凡,(1922—1980),曾用筆名梨花白、嚴陵子、柏繁等。戲曲研究所研究員,浙江建德梅城人。他於1947年開始研究中國古典小說、戲曲;建國後撰寫了大量戲劇評論;文革中帶病潛心研究《紅樓夢》,撰寫了《揭開〈紅樓夢〉作者之謎》等一系列紅學論文,發表後在海內外產生重大反響。出版著作8種:《百花集》、《論古典名劇琵琶記》、《百花集續編》、《論崔鶯鶯》、《小說見聞錄》、《戴不凡戲曲研究論文集》、《百花集三編》、《紅學評議·外編》。

「這是一部《西廂記》的人物論。」戴不凡先生在他的《論崔鶯鶯》自序裡道,「它共包括三部分:《董西廂》管窺、《西廂記》新解、《第六才子書》發復。」讀完《論崔鶯鶯》也可知道,戴不凡先生所論述的,至始至終都是王實甫創造的崔鶯鶯是怎樣一個人物。

首先,《論崔鶯鶯》一文非常注重從「場上之曲」的角度來研究《王西廂》中的人物關係以及人物的行動。戴不凡先生有一個很重要的觀點,他認為劇本一些地方沒有用多少曲白去描寫,但是,臺上的鶯鶯和張生、鶯鶯和紅娘卻是有許多好戲可做。他尤其著重地分析了歷來備受爭議的鶯鶯是否對張生一見鍾情的問題,通過舞呈現的「背躬」等,認為鶯鶯確是對張生「目挑心招」「四目互視」(金聖歎語)。由此他推出,鶯鶯確實是一個具有反抗性的相國小姐,但是,礙著她所處的時代環境和家庭背景,她「愛張生,但她一直是背著人在愛的」。在這裡,戴不凡先生又極其詳細地論述了崔鶯鶯如何通過紅娘,並且利用《賴婚》以後老夫人賦予的兄妹關係去愛。

其次,戴不凡先生的論述有一個起承轉合的妙處。他所論之崔鶯鶯,並不一開始就直奔《王西廂》之崔鶯鶯。如本文一開始所述,他將文章分成了《董西廂》、《王西廂》、《第六才子書》三部分。這有什麼妙處呢?

戴不凡先生認為,在《董西廂》中,沒有賴婚逼試的老夫人,老夫人沒有作為一個封建家長的代表來阻攔張生和崔鶯鶯這對「君子」「淑女」的愛情,造成他們愛情的曲折的是他們自身嚴重的封建教養,「概括起來說一句,董解元是在描寫一對帶著嚴重的封建教養的青年男女的戀愛……董解元寫出他們要戀愛,然而,他寫出他們是一對深受要『正人君子』的教養的人物的戀愛」,因此,他們愛情的圓滿最終還得依靠兩個「卑賤者」――法聰和尚和侍婢紅娘的幫助。歸而言之,《董西廂》寫的是由「一個性格中卻充滿著兩種對立的因素」的兩個渾身封建習氣的人追求愛情的故事。戴不凡認為:「這部作品所描寫的矛盾和衝突,並不是直接地、正面地存在於鶯張和老夫人之間,而是存在於他們自己身上,這樣,它一方面既反映了封建生活中這一類人物的真實面貌;同時,合理、幸福的生活要求和維繫封建秩序的禮法制度的矛盾,正是在這兩個本身存在著矛盾的性格中,無比深刻地揭示了出來。」

至於《王西廂》,戴不凡先生帶著讀者時時對照著《董西廂》。二者雖然題材相同,故事情節大體一樣,人物一致,但是二者各有千秋之妙。戴不凡指出《王西廂》和《董西廂》的關鍵「在於人物」。在《王西廂》中,老夫人被塑造成一個威嚴老母的形象,是一個阻礙鶯鶯好事的「積世老虔婆」;鶯鶯和張生則是離經叛道的反封建形象,在這一部分,戴不凡先生十分細緻地通過文本曲白,輔之戲劇場上藝術,將崔鶯鶯的形象層層豐滿,最後得出:「她(崔鶯鶯)在初遇張生的時候,就成為禮教的叛徒了。」「王實甫創造的就是這麼個反封建的離經叛道的姑娘形象。」同時,他論述了鶯張二人如何背著老夫人爭取合理生活,他們如何乍見鍾情,如何利用了「兄妹」這層合法關係,如何在「行監坐守」的紅娘的幫助下,背著人去愛。由此,戴不凡先生還著重地分析了作為「監視人」的紅娘的作用。除此之外,他還討論了《王西廂》第五本的問題,以及張生怎樣成為一個「志誠種」,當然,這些都是簡筆帶過的。總之,《王西廂》一書,戴不凡先生極力論證了崔鶯鶯具有的反抗性,既使讀者看到了崔鶯鶯的人物形象之深刻,也使人看到了王實甫在西廂故事上的成功創造。

最後,戴不凡先生比較論述了《王西廂》和《第六才子書》。《第六才子書》是金聖歎在《王西廂》基礎上的批改之作。戴不凡先生談及了封建階級對《西廂記》的態度、金聖歎為什麼要批改《西廂記》、金聖歎的竄改情況概述三方面。在《第六才子書》中,老夫人成了封建階級的「反面人物」,崔鶯鶯成了封建階級的「正面人物」,成為「禮」的化身。這一部分我並沒有讀完,故不多言。

總之,戴不凡先生的《論崔鶯鶯》對我啟發很大。這部著作學術性非常強,理論性和邏輯性都比較強,值得再讀。唯一一點,作者對《第六才子書》是批判的,乃至否定,用詞比較犀利,加之我沒有讀過《第六才子書》,實在不能意會,這些導致我目前不能讀,也不願讀,此以為一憾。

​註:圖片來源於網絡

相關焦點

  • 張生和崔鶯鶯的愛情為什麼這麼曲折?
    文/十三喵哪怕是對戲曲一無所知的人,對於京劇《紅娘》中「叫張生」一段也耳熟能詳。這不能不說是這個故事的魅力。故事梗概是書生張珙看上了已故崔相國之女崔鶯鶯,並借著退匪人孫飛虎的功勞贏得了崔夫人的口頭承諾。不想擊退孫飛虎後,崔夫人悔婚,欲把崔鶯鶯嫁給其內侄鄭恆。
  • 《鶯鶯傳》與《西廂記》比較
    >《鶯鶯傳》的大體內容為儒生張生在蒲寧普救寺與崔家相遇。當時,軍人大擾蒲人,崔夫人甚懼。張生與軍人有交情,崔家才能得以安寧。崔母為表感謝,設宴招待,張生對崔鶯鶯展開熱烈的追求,鶯鶯面對張生的追求,在克服內心的重重矛盾後投入了情人的懷抱。後來崔母發現為時已晚,只好作罷。不久張生將至長安趕考,臨別之際,兩人未能相見。當鶯鶯把她的一切奉獻給張生後,張生無情地拋棄了她。而張生並未有一絲不安與內疚。反而誣她為「不妖其身,必妖其人」。後兩人各自成家。
  • 試論中國戲曲的美學特點(作者:張少卿)
    試論中國戲曲中的美音樂藝術來源於生活,而高於生活。用誇張、概括的寫作方法,運用語言與肢體語言,通過色彩、聲、光、電等手段來表現事物整個時間的形式。它是完整的、起伏的,處處蘊涵著美,處處體現著美。二人臺戲曲《雙山梁》中「一對對鴛鴦一對對鵝,一對對毛呼嚕嚕花眼眼站在山上瞭哥哥。」《竇娥冤》中「為善的受貧窮更命短,造惡的享富貴又壽延。」「地也,你不分好歹何為地,天也,你錯看賢愚枉做天!」古代戲曲繼承了我國古代詩歌情景交融、注重意境美的藝術傳統,並結合戲劇的特點,使寫景抒情成為表達思想感情,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
  • 由張生和崔鶯鶯的愛情故事寫成的《西廂記》,是一部怎樣的劇本?
    元代著名的戲劇家王實甫寫的《西廂記》是中國戲曲史上成就很高的劇本。《西廂記》寫的是張生和崔鶯鶯的戀愛以及及他們反封建鬥爭的故事。劇本描寫了張生和鶯鶯愛情的產生、發展、遭到破壞以及他們如何為愛情而鬥爭,並終於獲得勝利的過程。
  • 論《四庫全書總目》的戲曲文體批評
    倪倬《二奇緣小引》乾脆說:「傳奇,紀異之書也。」(28)這類論述,比比皆是(29)。  曲是可供演唱的韻文形式,兼具文學與音樂兩方面的性質,一般包括代言體的劇曲和只用於清唱的散曲。戲曲中曲的地位固不待言,但念白、科介、表演等也不可或缺。強調戲曲與詩歌的淵源,將「無體不備」(30)的戲曲構成繫於詩詞一端,有為其尊體的作用,也益於對戲曲音樂性、文學性的肯定。
  • 論元明清小說戲曲中的「燒夜香」敘事
    ·文學研究·論元明清小說戲曲中的「燒夜香」敘事許中榮
  • 鶯鶯傳:是元稹假借張生的名義,寫自己對崔鶯鶯一見鍾情的情緣
    說起《西廂記》,最早見於唐代著名詩人元稹所寫的傳奇小說《鶯鶯傳》(又名《會真記》)。《鶯鶯傳》是元稹假借張生的名義,寫自己對崔鶯鶯一見鍾情的初戀情緣,以及後來始亂終棄,拋棄了崔鶯鶯的故事,結局是個悲劇。這篇傳奇小說不過數千字,卻情節曲折,敘述婉轉,文辭華豔,是唐代傳奇小說的代表作之一。此後,該故事廣泛流傳,產生了不少歌詠其事的詩詞。
  • 李漁戲曲論之《閒情偶寄》
    其餘枝節,皆從此一事而生——夫人之許婚,張生之望配,紅娘之勇於作合,鶯鶯之敢於失身,與鄭恆之力爭原配而不得,皆由於此。是「白馬解圍」四字,即作《西廂記》之主腦也。餘劇皆然,不能悉指。後人作傳奇,但知為一人而作,不知為一事而作,盡此一人所行之事,逐節鋪陳,有如散金碎玉。
  • 解讀《鶯鶯傳》——愛情戰爭
    其所塑造的崔鶯鶯、張生兩個人物形象性格鮮明,個性又不失共性,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和審美價值,並成為後代很多文學戲曲作品中的人物原型反覆出現。後世廣為流傳的《西廂記》便是在此基礎上的再創造。首先他能夠救下崔鶯鶯一家,更多是因為機緣巧合,這一機遇為他後來遇上鶯鶯提供了先決條件。其次,他雖喜愛「尤物」,但是追求與否則取決於實際情況:如果看上去有希望,就付出行動爭取一下,如果沒什麼希望,他也可以很快作罷。
  • 2020年中國戲曲學院戲曲表演形體訓練考研參考書及考試科目解析
    發表論文和評論文章數十篇,主要有:《戲曲表演程式》(1.25萬字),載《中華戲曲》1988年第1期;《戲曲的舞台風格》(2.3萬字),載《戲曲研究》第2輯;《多元的體驗方式》(1.6萬字),載《戲曲研究》第28輯;《論行當》(2.8萬字),載《藝術百家》1989午第3、4期;《形神兼備――戲曲塑造舞臺形象的美學追求》(1.75萬字),載《戲曲藝術》1988年第3、4期;《上黨戲〈三關排宴〉的導演處理
  • 朝華出版社《中國戲曲畫臉全譜》| 塗面縱橫:中國戲曲臉譜文化的學理分析
    戲曲史界以文物文獻互證,認為戲曲塗面形成「譜式」大約在明清時期,故稱「明清戲曲臉譜」。「畫臉」即「塗面」,看起來簡單,學理上卻返璞歸真,回到了臉譜的原本狀態。「畫臉」是視覺藝術,屬於美術造型。視覺語言能跨越聽覺語言,明代以後的戲曲劇種以「聲腔」為界定,訴諸鄉語鄉音,所以明清以後所有戲曲聲腔劇種都使用臉譜式的塗面,各劇種的臉譜沒有明顯差異,只能從地域文化和流派的角度來解讀分析。
  • 中國戲曲有哪些特點?中國戲曲如何才能繼續發展和走向新的繁榮?
    第三,戲曲整體構成的多層次、多元性。以上三個特點是互相結合、互相交叉,不能截然分開。戲曲為便於闡述,今試從戲曲的多元性的角度對戲曲的特點作一分析與探討。戲曲一般由文學、音樂、伴奏、表演、服飾組成,每一個成分也有其多元性的特點。戲曲文學以曲為主,有時也有詩詞的成分,還包括駢賦和八股文的特點,說白則兼具文言和白話。音樂的曲調,本文前已指出,兼有南北腔之長,融合了漢族和北方少數民族的文化;戲曲文學和音樂之間還包容著漢字音韻學這個獨特的文化品類。
  • 薛海燕: 《鶯鶯傳》中的轉折複句及其心理表達趨向——兼論「自傳說」
    習慣上認為《西廂記》是一個寫出了諸多矛盾的具有「複雜性」的作品,實際上其前身——唐代元稹的傳奇《鶯鶯傳》也是具有類似性質的一部作品。而在改編為戲曲作品過程中,《鶯鶯傳》傳奇原作中所凸顯的人物內心乃至精神深處的諸多矛盾,相當一部分被忽略而隱沒。這樣一些矛盾,在《鶯鶯傳》中的一種常見句式——轉折句式中,表現得相當突出。
  • 元稹對崔鶯鶯始亂終棄之後,終於通過一首詩表達了他的悔恨之情
    他曾根據自己的經歷,寫過一篇著名的傳奇《會真記》(又名《鶯鶯傳》),後世根據它的內容,編寫成很多小說和戲曲,王實甫的《西廂記》就以《會真記》為母本。而其中的男主人公張君瑞就是元稹的化身(參看本百家號作品《此時人在他的無恥行為中,留下了千古名篇,竟為後人反覆引用》)。元稹千方百計將崔鶯鶯追求到手,卻在考取功名之後,另攀高枝,無情地拋棄了崔鶯鶯。
  • 《西廂記》與《羅密歐與朱麗葉》:中西方戲曲的大團圓與悲劇傳統
    《西廂記》中老夫人更是從行動與精神兩方面嚴格地約束著鶯鶯,連"黃鶯兒作對","粉蝶兒成雙"的自然景色都不讓鶯鶯看見,怕引起"春心蕩。" 愛情,是人類走出自我的閉環探知他人情感與靈魂的重要部分。愛情可以讓人在向外接觸他人的同時也向內以全新的視角審視自己,並使人格逐漸趨於完整。
  • 【戲曲知識】中國戲曲名家
    ● 其他戲曲名家譚鑫培—— 一代宗師        譚鑫培,本名金福,字望重,清朝末年戲曲老生藝人,主攻老生,曾演武生。譚鑫培是中國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大師,京劇譚派藝術的創立者,被尊為京劇界鼻祖。京劇在開山鼻祖程長庚手裡創出基本模樣,而在譚鑫培手裡,聲腔盡脫原始本色,最終確立起在中國戲曲中的國劇地位。因此譚鑫培也被尊稱為第一個「伶界大王」。而京劇史上有「伶界大王」之稱的也只有兩位:譚鑫培、梅蘭芳。       譚鑫培對京劇藝術的革新,對後世影響極其深遠,行內有「無腔不學譚」之說。他聲望如日中天的時候,北京城裡處處傳說:家國興亡誰管得,滿城爭說叫天兒。
  • 唐時詩人元稹與崔鶯鶯
    元稹八歲喪父,隨生母鄭氏,離開洛陽,遠赴關中鳳翔,投奔舅族。 為了儘快擺脫貧困,793年,元稹十五歲時,應試較進士科簡易的明經科,順利登科。 因為還要等待吏部考試,才能做官,元稹選舉京城,開始作詩。
  • 《紅樓夢》作者曹雪芹是戲曲達人,他用獨特的方式借戲曲千裡伏線
    第二次中秋節後,秦可卿一病不起,大好的青春年華被蒙上的死亡的陰影,不久以後也離開了人世。在她去世前,託夢給鳳姐的那番話意味深長,為運數已盡的賈府敲響了警鐘,也可以說是喪鐘。這次中秋節的描寫是一帶而過的,匆匆閃現了一瞬。然而,生命的凋零不可逆轉——也正是這樣開篇不久就出現了急轉而下的巨大轉折,凸顯出當下所擁有的一切彌足珍貴。大觀園內,一切看似平靜,實際暗流湧動。
  • 中國戲曲與戲曲中國
    仔細分析,中國人喜歡戲曲是有他的道理的。就拿舞臺戲曲故事的種類來說,大致分為三類:一是「神怪戲」,舞臺上寄託著超自然力量的崇拜,把民間信仰裡神和怪的力量人格化,變成有是非善惡觀念的人間色彩,讓觀眾暫時逃離現實生活的艱辛窘迫,進入短暫的鬆弛愉悅狀態。
  • 中國戲曲的種類及簡介
    唐代(中後期)——戲曲的形成期。中唐以後,我國戲劇飛躍發展,戲劇藝術逐漸形成。宋金——戲曲的發展期。宋代的「雜劇」,金代的「院本」和講唱形式的「諸宮調」,從樂曲、結構到內容,都為元代雜劇打下了基礎。元代——戲曲的成熟期。到了元代,「雜劇」就在原有基礎上大大發展,成為一種新型的戲劇。它具備了戲劇的基本特點,標誌著我國戲劇進入成熟的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