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廂記》與《羅密歐與朱麗葉》:中西方戲曲的大團圓與悲劇傳統

2020-12-21 騰訊網

愛情作為文學的母題之一,自古希臘伊始便引領西方的詩人們在阿弗洛狄忒的照拂下寫出涓涓詩句,引領中國的詩人們記錄下有著草木水汽般清新迷濛的愛情讚歌,直至今日仍是無數創作者的神思源泉。

其中,尤以貌美赤誠的青年戀人間曲折的愛情故事最受人青睞。大概是青春與美貌為主人公鍍上了一層琉璃般完美脆弱的光環,當讀者看到發生在他們身上的苦難時,就如同看到精緻器皿上的絲絲裂痕,更能喚起內心深處的珍惜與悲憐。

古今中外,歷來不缺乏描寫此類愛情故事的作品。但當我們要談論這類作品中極為出彩的代表時,便不可避免地談論到莎士比亞的《羅密歐與朱麗葉》,與王實甫的《西廂記》。

前者是莎士比亞作品中幾乎家喻戶曉的一部,劇中主人公通過對白所表達的真摯且充滿詩意的愛,具有跨越時間與空間的張力,讓每一位讀者為之動容。

後者則被清代以來極有威望的文學理論家金聖歎稱為《第六才子書》,與屈原的辭賦、莊周的哲理散文、司馬遷的傳記文、杜甫的詩歌、施耐庵的《水滸》並列才子之書。其藝術價值與美學地位可見一斑。

兩部作品作品雖屬於兩種迥異的戲劇系統,且有著不同的文化背景,但仍不乏共通之處。

一、封建背景下女性受到的桎梏

《羅密歐與朱麗葉》中的女主人公朱麗葉·凱普萊特,與《西廂記》中的女主人公崔鶯鶯,都是成長在一個頗有權勢的貴族家庭中的女子。她們生活優渥、容貌姣好、身處上流社會,是令人"豔羨"的存在。但恰如茨威格所說"所有命運饋贈的禮物,都已在暗中標好了價格。"

朱麗葉與崔鶯鶯所要付出的代價便是以自由作為籌碼,來交換可以使家族地位得到鞏固的資源。而在所有的自由中,女性受到的最關鍵性壓迫便是性自由,主要體現為愛情自由。在《羅密歐與朱麗葉》的第一幕,莎士比亞便藉由凱普萊特家族的僕人之口說出:"對了,娘兒們的性命,或是她們視同性命的童貞。"以此來表達彼時社會的傳統觀念對女性性自由的壓迫與束縛。

《西廂記》中老夫人更是從行動與精神兩方面嚴格地約束著鶯鶯,連"黃鶯兒作對","粉蝶兒成雙"的自然景色都不讓鶯鶯看見,怕引起"春心蕩。"

愛情,是人類走出自我的閉環探知他人情感與靈魂的重要部分。愛情可以讓人在向外接觸他人的同時也向內以全新的視角審視自己,並使人格逐漸趨於完整。愛,既是令人難以承受的生命之重,也是不可或缺的生命之輕。

因此,凱普萊特家族為表達對維洛那親王的誠意而將朱麗葉許配給親王的侄子帕裡斯,老夫人為維護所謂的"大家風範"而禁錮鶯鶯,是反人性的。可或許正是這種封建大家長的觀念,更加激發了兩位女主人公的反叛心理,讓她們渴望通過愛情追逐到在家庭中難以得見的自由氣息。

但與此同時,她們手持著愛的花枝與之戰鬥的對象是兩個極其冥頑不化的家族。凱普萊特一家為了家族尊嚴可與蒙太古家族相互仇視數年,由主人到僕人都被這仇恨浸染。老夫人端得是疼愛女兒的姿態,實際上則更加在意"無犯法之男,再嫁之女"的"相國家譜"。這些成見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兩位女主人公坎坷命運裡的衝突性。

二、承載著自由精神的雙姝

莎士比亞創作《羅密歐與朱麗葉》時,西方正興起一場思想解放運動,即文藝復興運動。《羅密歐與朱麗葉》便在人文主義的浪潮中應運而生,成為一部攜帶著反封建精神的愛情悲劇。

文藝復興時期,一批出色的知識女性湧現出來,站在了人文主義者的隊伍中,如伊索塔·諾加羅拉、卡桑德拉·費代萊、蘿拉·切蕾塔等。15世紀時,著名女作家克裡斯蒂娜·德比桑更是大膽提出了"婦女城"的思想,設想了一個完全由女性來管理和統治的王國。

因此,朱麗葉身上的自由精神,有一部分是同時代女性抗爭精神的縮影。她與等級森嚴,成見深厚的舊觀念作鬥爭,實則也體現了人文主義者們打破思想禁錮與舊藩籬的渴望。時代的精神,凝聚在這個看似纖弱的女子身上,透過她與羅密歐之間不顧一切的愛情,發出吶喊。

無獨有偶,《西廂記》這部作品,也是一部反封建禮教的作品,作品中倡導的"願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的自由觀念是其核心思想之一。

彼時中國雖未發生一場同文藝復興時期同等浩大的思想解放運動,但作者王實甫所處的元代是中國歷史上多民族文化融合的重要時期。時局的動蕩使傳統禮教制度發生了變化,各民族不同的文化交融在一起也對舊的儒學觀念產生了衝擊。鶯鶯這一最早出現在唐代元稹筆下的女性形象,終於穿過歷史洪流,來到了讓自己大放異彩的王實甫筆下,在眉眼流轉間,替那個時代的人們唱念出希冀自由的心聲。

朱麗葉與崔鶯鶯作為生長在東西方兩片不同土壤上的雙姝,雖仍未完全掙脫封建觀念的枷鎖,但她們勇敢清麗的身影,充滿魄力的性格,除了為文學帶來了新的血液,給讀者帶來了詩意的美感。也為同時代的人,乃至其他時空中每一位受壓迫的人帶來了力量。

然而不同的文化背景,還是將兩位女子引入了不同的方向。故事的結尾,朱麗葉在鹹腥海風吹拂的大地上,擁抱著愛人逝去。他們攜手面對死亡的悽美,讓讀者在悲痛之餘略感慰藉。而另一端的崔鶯鶯則在經受瑟瑟清秋中遙思愛人的折磨後,終於"永老無別離,萬古常完聚",如願嫁作張生婦。

她們命運的不同,是兩種文學傳統施力的結果。

三、西方的悲劇傳統

莎士比亞的戲劇繼承了古希臘悲劇的傳統,在古希臘悲劇中,主人公通常是比一般人好的、高尚的人。《羅密歐與朱麗葉》中的主人公都是出身貴族,容貌出挑的青年,且都有著寶貴的品質。朱麗葉純潔忠貞,勇敢不屈。羅密歐善良正直,熱情直率。他們二人,是傳統的悲劇主人公的類型。

古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認為,悲劇的性質是對一個嚴肅、完整以及有一定長度的行動的摹仿。其中,嚴肅的標準是將可怕的事物和可憐的人結合在一起,以此在逆境中凸顯人物精神,引發觀眾的恐懼和悲憫。

那還有什麼是比厄運和仇恨更令人恐懼?抑或還有什麼比一對天真純潔的戀人囿於世俗被迫死去更令人覺得可憐的呢?也正因如此,他們在磨難中表現出的無畏,讓讀者更能感受到二人拋下綿亙數代的成見的崇高精神,使愛情悲劇得到人文主義上的升華。與此同時,自古希臘悲劇之父埃斯庫羅斯開始,西方的悲劇就有著"殉難者"的傳統,譬如眾所周知的"盜火者"普羅米修斯。

在《羅密歐與朱麗葉中》,莎士比亞也依循了這一傳統來刻畫這對"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年輕愛侶。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死亡將整部作品的悲劇氛圍推向了巔峰,他們的結局是西方文學傳統下最典型,也是最能表現其鬥爭精神的宿命式結局。

四、中國戲曲的"大團圓"傳統

我國著名學者王國維在《紅樓夢》評論中寫到:"吾國人之精神,世間的也、樂天的也。故代表其精神之戲曲小說,無往而不著此樂天之色彩,始於悲者終於歡,始於離者終於合,始於困者終於享。"這段話同樣適用於《西廂記》這部作品。

不同於西方認為的,應當以悲劇來使人們在恐懼中產生思考,並進行自我檢討,從而產生對道德上的正確引導。中國的戲曲更多地為觀眾提供了一種生活中難以實現的"圓滿"享受,來消解疲憊的生活與生活煩惱。並通過"有情人終成眷屬"、"正義總會到來"的美好,來引導人們心懷希望,為人良善。

中國文化受儒家影響深遠歷來強調"中庸之道",建築物要有對稱中和之美,情感的流露也要避開極端的悲痛或狂喜。因此,崔鶯鶯與張生的美好結局,是符合中國人的審美傳統的。且鶯鶯與張生的愛情故事由來已久,但直至元代才廣為流傳。其中不乏王實甫筆力深厚,文採斐然的原因,卻也不能說與"大團圓"式這一百姓喜聞樂見的結局全無關係。

也正因為國人對這種結局的偏愛,朱光潛先生在《悲劇心理學》中說:"中國人沒有產生過一部嚴格意義的悲劇。"但各民族文化的發展與流變各不相同,中國戲曲慣常在悲痛絕境留下轉圜的餘地,給予觀眾一種"柳暗花明"之朗然體驗,也不失為另一種美感。

東西方文學傳統的不同,除卻體現在兩部作品的主人公的命運上,還體現在劇作家對作品結構安排上。王實甫的《西廂記》打破了元雜劇一本四折的體制,用五本二十一折的唱片連臺本戲來講述故事。劇情曲折,情節綿長。緩緩將崔鶯鶯、張生愛情故事中的糾葛往來刻畫得淋漓盡致。

這種緩慢,與中國戲曲的傳統有關。中國戲曲採用詩的語言,並注重"意"的渲染,因此劇作家會用大量的韻句來勾勒場景,描繪心理。在《西廂記》中,僅重疊式複音詞便有353個,大部分為形容詞。也正因為這些重疊式複音詞的存在,使得念白聽起來更加婉轉動人,別有韻致。

且中國戲曲情節上大多存在程式化的特點,"才子佳人""白臉奸臣害忠良"等,故而比起情節,觀眾更專注於戲曲演員的表演。因此劇作家在創作劇本時,必須要考慮到作品應當適合唱念,所以難免會為了韻律上的完美而將戲曲寫長。

加之中國的戲曲舞臺與西方的寫實型舞臺不同,中國的戲曲舞臺往往弱布景,而依賴於演員的表演,營造出"三五步走遍天下,七八人千軍萬馬"的情境。給了戲曲創作者更多的創作空間,可以寫出多場景、跨時間的情節來。

而莎士比亞在編排《羅密歐與朱麗葉》時,將二人相見至相戀至死亡這一系列充滿戲劇性的情節凝縮在了不到一周的時間內。至於凱普萊特家族與蒙太古家族的往日紛爭,則通過在戲劇對白中穿插交代。

這很難讓人不想起古希臘時期最經典的兩部作品《伊利亞特》與《奧德賽》對時間的安排,它們雖為長詩,但前者集中描寫了特洛伊戰爭最後幾十天內發生的故事。後者也僅選取了奧德修斯十年返鄉路中最後一年零幾十天裡的經歷來寫。西方文學緊湊把握故事時間跨度的傳統,由此便可溯源。早在古希臘時期,亞里斯多德在《詩學》一書中談論到戲劇時間的編排時,便明確指出:"悲劇力圖以太陽的一周為限,或者不起什麼變化。"

後來的古羅馬戲劇家賀拉斯在自己的著作《詩藝》中也提出戲劇應該:"以人物為中心,保持情節的張力。"的觀點。莎士比亞的創作有明顯受到古希臘古羅馬文化影響的痕跡,他大量使用奧維德《變形記》中的古代神話,並創作了一系列以古希臘羅馬為背景的戲劇作品。

因此他在作品的編排上表露出古希臘古羅馬時期的戲劇傳統,並不令人意外。同時,我們也不能忽略現實因素。莎士比亞創作的時期正值英國戲劇繁榮的時候,劇團必須輸出奪人眼球,充滿戲劇衝突的劇本才能抓住觀眾的目光,從而得以生存。

這就要求了戲劇不能過長,也不能過於注重對景象和意境的刻畫,而應當多聚焦於行動。基於以上差異,才導致了這兩部作品在結構安排上呈現出了不同形式。也造就了兩部具有不同風情的經典之作。

魯迅在《而已集·小雜感》中寫下的一句"人類的悲歡並不相通。",如今常常被人拿來引用。但對《西廂記》和《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比較分析,恰恰向我們揭示了人類的悲歡的共通性。雖然有著不同的種族、文化背景,但兩部作品中的主人公都有著對自由與愛的渴望,以及無上的勇氣。這也正是文學的責任之一,即通過描寫,在愛與思的領域重塑可以讓人類彼此共情的巴別塔。

相關焦點

  • 鐵幕下的《羅密歐與朱麗葉》,悲劇何止羅密歐與朱麗葉
    比起莎士比亞四大悲劇中的《奧賽羅》、《李爾王》和《麥克白》,《羅密歐與朱麗葉》的知名度似乎更高。 當時的蘇聯已不滿足於帝國芭蕾時代的傳統保留劇目。以宏大敘事為特色的」戲劇芭蕾「應運而生。既然說到「戲劇」,莎士比亞自然是最理想不過的靈感寶庫。 1935年,普羅科菲耶夫完成舞劇的音樂創作;1940年,舞劇首演於列寧格勒的基洛夫歌劇院(即今天聖彼得堡的馬林斯基劇院)。領銜主演的是蘇聯一代巨星格琳娜.烏蘭諾娃。
  • 《羅密歐與朱麗葉》改名後,即將華麗綻放,東方韻再造莎翁傳奇
    定名為《醉心花》,這個極度詩意,又縹緲虛幻的劇名,卻是服膺科學意識,是的的確確忠於莎士比亞《羅密歐與朱麗葉》原劇精神的。「醉心花」不僅像是詩句般的美麗形容,她就是眾所周知的毒花曼陀羅的另一個名稱。屬於全世界的愛情故事《羅密歐與朱麗葉》堪稱莎士比亞劇作中,擁有世界知名度最高的一部,莎士比亞四大悲劇都曾改編為中國戲曲,而這最詩情畫意的一部,卻極少聽過有戲曲版本。難道是不適合改編嗎?事實上,如果要以崑曲改編西方戲劇作品,那麼《羅密歐與朱麗葉》確實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 從梁祝分析《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愛情悲劇
    梁山伯與祝英臺的愛情悲劇可謂家喻戶曉,自東晉開始,他們的愛情故事就流傳深遠,被譽為愛情的千古絕唱。而在西方的戲劇裡,有兩位和他們一樣,為愛殉情的年輕人——羅密歐與朱麗葉。而產生於中世紀的羅密歐與朱麗葉,同樣是以悲劇結束的,由於雙方家長的反對,羅密歐與朱麗葉雙雙殉情。
  • 話劇《羅密歐與朱麗葉》西安上演
    三秦都市報——三秦網訊(記者 王嬌莉)話劇《羅密歐與朱麗葉》1月8日晚在西安大華1935玖劇場上演。導演李垚說:「這是一部很Happy的悲劇」。在這部劇中,羅密歐與朱麗葉的相識、戀愛不是發生在舞會和陽臺上,而是在蹦迪的過程中。「黃梅戲」等戲曲元素也出現在舞臺上,念白由莎翁經典風格變成了融入方言、BeatBOX等元素的腔調,簡單易懂還接地氣兒。時下流行的各種梗也會從演員嘴裡爆出來。「梁祝」「天仙配」等同樣耳熟能詳的愛情故事,也被拿來調侃羅密歐和朱麗葉的愛情……
  • 電影《羅密歐與朱麗葉》,兩個家族的過往,卻成為兩個年輕人悲劇
    對於威廉·莎士比亞,我想就算是在世界上也很少有人不知道他的名號,他的悲劇作品更是享譽世界,作為他早期所創作的愛情悲劇戲劇——《羅密歐與朱麗葉》更是聞名世界,雖然這部戲總是喜歡被人們誤認為是他的四大悲劇之一,但這部戲也確實是一部並不遜色於四大悲劇的戲劇。
  • 是悲劇,卻暗含喜劇色彩,《羅密歐與朱麗葉》莎翁筆下的千古絕唱
    《羅密歐與朱麗葉》是英國劇作家威廉·莎士比亞的戲劇作品,因其知名度以及故事的悲壯色彩常被誤認為莎翁的四大悲劇之一。其實不然。我們都知道,莎翁的四大悲劇為《麥克白》、《奧賽羅》、《李爾王》和《哈姆雷特》。
  • 全新版《羅密歐與朱麗葉》:明明是經典悲劇,怎麼看著看著就笑出聲了
    談及莎翁和《羅密歐與朱麗葉》,那簡直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數百年來上演的無數版本,人們都是被羅朱二人的悲劇感動得落淚,可謂是「無淚水不羅朱」。2021新年伊始,這部全新版《羅密歐與朱麗葉》,即將登陸西演LIVE·大華1935劇場,無論是喜歡經典的觀眾還是喜歡先鋒的觀眾,這都是一部您不可錯過的佳品。如果您認為這部《羅密歐與朱麗葉》還是大家印象中那個悲情故事,那麼我們只能和您說抱歉,讓您失望了。因為這是一部現代、時尚、先鋒,令您「萬萬沒想到」的《羅密歐與朱麗葉》。
  • 【知識廣角】莎士比亞的愛情悲劇《羅密歐與朱麗葉》
    編者的話:親愛的觀眾朋友們,中央芭蕾舞團經過精益求精的復排,即將於下個月推出的《羅密歐與朱麗葉》,近來受到了熱情的關注和支持。
  • 《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悲劇,全都是因為那個不靠譜的郵遞員。
    英國劇作家莎士比亞,寫過四大悲劇,其中之一就是《羅密歐與朱麗葉》。說的是在義大利,有兩個黑社會家族,分別是蒙太古家族和凱普萊特家族。這兩個家族世代不和,有不共戴天之仇。而羅密歐和朱麗葉就分別屬於這兩個家族。男主羅密歐,是蒙太古家族的兒子。女主朱麗葉,是凱普萊特家族的女兒。
  • 《羅密歐與朱麗葉》糾結有何的地方吊人胃口
    《羅密歐與朱麗葉》,相信許多朋友都堆對羅密歐和朱麗葉兩個名字並不陌生。因為他們代表的是最悽美的愛情,就如中國的梁山伯與祝英臺一樣。所以今天我們就要來分享這一部名叫《羅密歐與朱麗葉》的電影。整場舞下來,羅密歐和朱麗葉的目光都糾纏在一起。朱麗葉認出了追隨朱麗葉而來的羅密歐,想要懲罰他。卻被朱麗葉的父親阻止。原因是他不想在這麼多賓客面前丟臉。所以羅密歐也幸運的躲過了這一劫。
  • 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情史
    引子:羅密歐與朱麗葉痴迷的、盲目的、不遺餘力的追逐的到底是掙脫束縛後解放的快意?還是內心深沉的愛?到底是愛情的悲劇還是情慾的悲劇?讓我們一起去探尋他們內心的世界。 在故事的一開始,羅密歐說自己深深的愛上了一個姑娘,而且再也不可能愛上其他人,但是一天後,他就和另一個女孩結婚了。
  • 藝術大講堂——經典芭蕾舞劇《羅密歐與朱麗葉》
    1990年,中國的第一部《羅密歐與朱麗葉》是由美國編導諾曼·沃克編排,我們有幸擔任了當時的羅密歐與朱麗葉。一、傳統文化,現代審美1、芭蕾舞中的中國符號挖掘具有中國文化特色內涵的道具:京劇臉譜式的朱家家徽同時又是化裝舞會中的面具圖案;街景中兩家油脂傘和扇子及朱麗葉託奶媽送給羅密歐寫在摺扇上的書信,還有裝著假死藥的紅葫蘆和為朱麗葉送葬時舞臺上一片漆黑的油脂傘
  • Romeo & Juliet / 羅密歐與朱麗葉
    其實不單是中國,《羅密歐與朱麗葉》在全世界也享有同樣的地位,雖說莎翁的四大悲劇裡壓根就沒有《羅密歐與朱麗葉》的位置(莎翁四大悲劇:哈姆雷特、麥克白、李爾王、奧特羅)。但,按照被改編成各種體裁的文藝作品的數量和傳播範圍來看,《羅密歐與朱麗葉》絕對勝出。《羅密歐與朱麗葉》作於1579年,雖屬悲劇,但整部作品與作者同時期的喜劇精神相通,人物形象鮮明生動,情節既單純又曲折。
  • 莎士比亞 | 羅密歐與朱麗葉
    歡迎點擊上面藍色字體糖音關注我們「給孩子講的莎士比亞」▼糖音故事必讀▼恭喜你又聽到了一個經典故事推薦理由:今天,阿糖給大家帶來的是莎士比亞的經典名劇——《羅密歐與朱麗葉他的戲劇突破悲劇、喜劇界限,努力反映生活的本來面目,深入探索人物內心奧秘,從而能夠塑造出眾多性格複雜多樣、形象真實生動的人物典型,描繪了廣闊的 、五光十色的社會生活圖景,並以其博大、深刻、富於詩意和哲理著稱。中國的兒童戲劇教育也已得到越來越多家長的認可,教育界也見證了創造性應用戲劇在傳統教學和青少年素質教育方面卓越的促進作用。孩子的理解力是驚人的。
  • 一篇文讀懂芭蕾《羅密歐與朱麗葉》版本沿革
    也如他所願,他這一版《羅密歐與朱麗葉》的誕生,打破了兩個世界級舞團「一版羅朱跳一輩子」的壟斷局面,讓喜愛古典芭蕾《羅朱》的觀眾們又多了一個新的必打卡版本。 以往編排中,這一段通常以神父的啞劇手勢的方式呈現,但羅曼斯基在這裡以一道紗幕分隔了現實和預想中的未來:紗幕前,神父攬住失神的朱麗葉,昏暗的紗幕後,另一位朱麗葉倒地,她的父母悲痛萬分,直到羅密歐出現,朱麗葉重新醒過來,二人共舞。
  • 羅密歐和朱麗葉的愛情悲劇原因:享受貴族榮耀,卻不想承擔義務
    譬如焦仲卿以及妻子劉氏;梁山伯、祝英臺,莎士比亞筆下的羅密歐與朱麗葉等都是傳唱愛情永恆的經典。一方面這一些故事能夠流傳,是因為愛情能夠引起共鳴,人在世上,誰沒有愛過?另一方面,這一些經典的愛情故事都是以悲劇收場,甚至有時候悲劇的結局帶來的震撼遠比單純的愛情更加讓人醒醐灌頂、刻骨銘心,讀者看了即 同情他們的命運,又嚮往他們的愛情。
  • 在看《羅密歐與朱麗葉》之前,不要輕易否定愛情
    是化成蝴蝶的梁山伯與祝英臺,是自名為鴛鴦的焦仲卿和他的妻子劉氏,還是西方世界的羅密歐與朱麗葉呢?在這三個故事中,如果說有一個是你從未讀過或看過,卻在很早之前就已知曉結局的,那一定是莎士比亞的《羅密歐與朱麗葉》。畢竟,《孔雀東南飛》是高中時期要求全文背誦的樂府詩,而大家從小到大總有那麼一兩次機會要陪著自己的長輩看戲曲《梁祝》。
  • 羅密歐與朱麗葉 Romeo and Juliet
    羅密歐與朱麗葉 Romeo and Juliet威廉·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
  • 當音樂劇遇上《羅密歐與朱麗葉》
    昨天上午,我們專程從上海請來上海音樂學院教授、知名音樂學家、樂評人韓斌,在中山圖書館為廣大觀眾舉行一場名為「當音樂劇遇上《羅密歐與朱麗葉》」的專題講座。韓斌老師博學多才,風趣幽默,結合視頻和圖片,為大家講述了音樂劇與戲劇作品《羅密歐與朱麗葉》之間密不可分的關係。
  • 《羅密歐與朱麗葉》:同樣是渣男,羅密歐怎麼就這麼受歡迎?
    《羅密歐與朱麗葉》:同樣是渣男,羅密歐怎麼就這麼受歡迎?今天突然想到這一點,或許也是看了《莎翁情史》這部電影吧。當然,《羅密歐與朱麗葉》這個劇小編我已經讀過很多次了,感慨於這個悲情的愛情故事。雖然《羅密歐與朱麗葉》就是一個悲劇,但是卻寫出了一種悽美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