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莎士比亞四大悲劇中的《奧賽羅》、《李爾王》和《麥克白》,《羅密歐與朱麗葉》的知名度似乎更高。至於知名度極高的《羅朱》為何四大不入,大概是因為,引發《羅朱》悲劇的,更多是一種偶然因素而非主人公人性中的陰暗面。對比莎翁四大悲劇中深刻體現的人性哲學,以及帶給人的反思,《羅朱》更多是讓觀眾心生惋惜之情。
說起來,《羅朱》大概是莎翁戲劇當中,被其他藝術形式改編最多的作品。光是影視作品,從1936年美國首版算起,到2013年義大利版,改編版本據說有十幾個。
10多版朱麗葉當中,評價最高的,是做過日本媳婦的英國女星奧利維亞.赫西
除了電影,舞臺劇、音樂劇、舞劇改編版也一個不能少。30年代大眾女神費雯麗就夥拍勞倫斯.奧利弗,在舞臺劇中扮演過朱麗葉。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首度將《羅朱》搬上芭蕾舞臺的,既不是莎翁故鄉英國、也不是芭蕾聖地法國,而是史達林時代的蘇聯。
對史達林時代的蘇聯而言,芭蕾是國家文化象徵。自19世紀以來,經無數音樂家、編舞家和芭蕾舞者努力建設起來的世界頂尖航母舞團,代表著那個時代芭蕾的最高水準。
當時的蘇聯已不滿足於帝國芭蕾時代的傳統保留劇目。以宏大敘事為特色的」戲劇芭蕾「應運而生。既然說到「戲劇」,莎士比亞自然是最理想不過的靈感寶庫。
1935年,普羅科菲耶夫完成舞劇的音樂創作;1940年,舞劇首演於列寧格勒的基洛夫歌劇院(即今天聖彼得堡的馬林斯基劇院)。領銜主演的是蘇聯一代巨星格琳娜.烏蘭諾娃。
《羅朱》的巨大成功不僅僅局限於蘇聯國內。1956年,烏蘭諾娃領銜莫斯科大劇院出訪英國,開創了紅色蘇聯與西方世界的藝術交流。
彼時已46歲「高齡」的烏蘭諾娃,在莎士比亞故鄉表演了《羅密歐與朱麗葉》。首演獲得巨大成功,據說當晚烏蘭諾娃謝幕達13次之多。或可以說,是「朱麗葉」這一角色,讓烏蘭諾娃從蘇聯巨星一躍而升為國際巨星。
2010年,烏蘭諾娃百年誕辰紀念幣所用的形象,正是她所扮演的「朱麗葉」
只是,鐵幕下誕生的《羅密歐與朱麗葉》,除了舞臺上耀眼的芭蕾明星,背後還有著一連串令人唏噓不已的悲劇。除了烏蘭諾娃等舞者,從作曲家到編劇,到導演,幾乎沒有一個人能夠在史達林肅反時代「得善終」。
編劇皮奧特羅夫斯基,被送入勞改營後音信全無,最後不知所終;
導演拉德羅夫,衛國戰爭期間先是落入德寇之手,被遣返回國後以間諜罪被判勞改;
而作曲普羅科菲耶夫,身為20世紀偉大作曲家,雖然僥倖保住了性命,但一生飽受政治迫害折磨,最終死於窮困潦倒......
史達林時代的作曲家似乎沒有一個是人生順遂的。除了普羅科菲耶夫,同命運的還有蕭士塔高維奇。一輩子都活在槍決陰影下的蕭士塔高維奇,為蘇聯芭蕾創作過堪稱經典的《黃金時代》、《明亮的小溪》。這些作品無一不讓他吃盡苦頭,甚至幾乎送了性命。
今天世界各大舞團上演的《羅朱》當中,除了拉德羅夫的基洛夫版,最常見的還有克蘭科的斯圖加特版,以及麥克米倫的英皇版。
但無論哪個版本,音樂卻無一例外是普羅科菲耶夫
畢竟,《羅密歐與朱麗葉》需要保留一點「蘇聯元素」,讓世人記住那些鐵幕下的悲劇。那些羅密歐與朱麗葉以外的人間悲劇和藝術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