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中國戲曲中的美
音樂藝術來源於生活,而高於生活。用誇張、概括的寫作方法,運用語言與肢體語言,通過色彩、聲、光、電等手段來表現事物整個時間的形式。它是完整的、起伏的,處處蘊涵著美,處處體現著美。
中國的戲曲,是以演員表演為中心,以唱、念、做、打等手段為基礎,融文學、音樂、美術、舞蹈、武術、雜技等為一體的綜合性舞臺藝術。它體現了中國五千年燦爛的文化和文明古國悠久的歷史傳承。
中國的戲曲,古代和現代有很大不同。古代的戲曲以「戲」和「曲」為主要因素,稱為戲曲。主要包括宋元南戲、元雜劇傳奇以及地方戲。現代戲曲主要指的是20世紀以來從西方傳入的話劇、歌劇、舞劇等。
戲曲文學作品都要反映社會中的矛盾,而且要求反映的更集中,更尖銳,這主要是受舞臺演出時間與空間的限制。 社會生活中存在著各種各樣的矛盾,劇作家經過選擇、提煉、篩選、加工把其中的矛盾典型化,造成戲劇衝突來展示人物之間、人物自身以及人與環境之間的矛盾衝突。由於人物性格、文化修養不同,對社會採取的態度不同形成不同的矛盾。作者通過矛盾的過程用美學的視角,向人們講述人生的悲歡離合,弘揚真善美。
一、 中國戲曲的音律美與語言美
戲曲語言由曲詞、賓白、科介三部分組成。曲詞是劇中人物的唱詞;賓白是劇中人物的說白,一般是散文,分對白、旁白、帶白等;科介是關於動作、表情、音響效果的舞臺指示。
戲曲語言較通俗,多用口語,使演員易於表演,聽者容易接受。雅俗共賞,蘊含音律之美,使人回味深遠。如《竇娥冤》中的(滾繡球)用了「怎生」、「葫蘆提」等口語。又如《長亭送別》的(叨叨令)用了大量的兒化詞與疊音詞。又如二人臺中常用「乃斯伊訞嗨」等民間口語風格。
另外,曲詞講究音韻美。可以在規定的字數範圍外添加襯字,以加強聲情或彌補語義。語言多使用對仗句式,形式靈活多樣。有隔句對、連珠對、重疊對、首尾對、襯字對等許多名目。例如:《哀江南》中(離亭宴帶歇拍煞)共十七句,其中只有三句不對仗,其它句子都是對仗句。曲詞的字數、贅韻、重韻、對仗的靈活運用,使得語言節奏鮮明,韻律和諧,具有流轉迴環的音樂美,可以達到因情賦聲、以聲傳情的效果。不僅唱起來朗朗上口,聽起來也悅耳動聽。例如評劇《清風亭》「烏鴉尚有反哺願,羊羔跪乳是天然。」二人臺戲曲《雙山梁》中「一對對鴛鴦一對對鵝,一對對毛呼嚕嚕花眼眼站在山上瞭哥哥。」《竇娥冤》中「為善的受貧窮更命短,造惡的享富貴又壽延。」「地也,你不分好歹何為地,天也,你錯看賢愚枉做天!」
古代戲曲繼承了我國古代詩歌情景交融、注重意境美的藝術傳統,並結合戲劇的特點,使寫景抒情成為表達思想感情,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長亭送別》被譽為寫離愁別緒的絕唱,被認為是抒情藝術的典範,一個重要的原因就在於它的情景真正達到「交融」的境界。全折以寫景始、以寫景終,通過暮秋郊外景色的點燃,構成蕭索悽涼的氛圍與鶯鶯的濃重離愁相融合,意境優美。如《長亭送別》中的(端正好)「碧雲天,黃花地。西風緊,北燕南飛。曉來誰染林霖醉?總是離人淚。」《牡丹亭》中「原來奼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借景抒情,富有詩意,而且都押韻,清新自然,有音樂之美。戲曲語言貼近現實、幽默詼諧,具有較強的感染力,同時有較為細膩的描寫,有較強的親和力。
二、 中國戲曲的色彩美
中國戲曲除了行腔、語言美之外,更注重色彩美。
每當人們想要了解一個事物,第一感官系統就是眼睛。中國戲曲的服飾、道具都充分的突出了這一特點,使用朱紅、大綠的「中國色」來裝飾和美化舞臺,即突出了人物的個性,又烘託了演出氛圍。同時還滲透了文明古國的古典之美、高雅之美、氣質之美、內在之美。
在《心理學》上人們通常通過色彩來判定人物的性格特點。如紅色象徵熱烈、大方、開朗;綠色代表希望、朝氣、發展;藍色象徵廣闊;紫色象徵神秘;黑色代表嚴肅;黃色代表權力、財富、高貴;白色代表純潔等等。中國戲曲將色彩的元素充分地利用在了舞臺上,使他大放光彩。既展現了人物性格,又不失古香古色,將人物性格表現得淋漓盡致。
中國戲曲服飾,也體現了色彩美,如:皇帝是至高無上和權力的象徵,使用黃色的龍袍;新科狀元往往使用一色的大紅袍表現出了傳統的喜慶氣氛,配以做工考究的刺繡,使整個舞臺顯出了祥和的氛圍。悲劇一般使用藍色、白色等冷色調。如《秦香蓮》中的秦香蓮則用藍色白色,《竇娥冤》中的竇娥則身穿白色,一來顯出了中國的「孝道」,二來顯出了驚天動地的冤屈。
舞臺背景圖案多清新明快、亮麗自然。或是祖國的優美山川,或是怡然自得的田園風光。處處流露出中國色彩的手筆。
另外,由於色彩的明亮、色調的自然,彌補了白天演出沒有燈光的缺陷,給人眼前一亮的感覺。
中國戲曲善用色彩還體現在戲曲的臉譜上,如:三國中的關雲長,棗紅臉膛,顯出了他的剛直不阿、英勇威武、重情重義;張翼德、鄭子明則烏黑臉膛,表現他英勇機智、膽大心細、粗魯草莽的一面;曹孟德則是白色,顯示出他大奸大詐的性格特點。丑角則更善於使用色彩,愚鈍中深含機智、聰明中體現小貪、幽默中蘊含機警、詼諧中展現真情。中國戲曲的色彩隨著文藝的進步也越來越廣泛,真正做到了「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的境界。
三、 中國戲曲的表現美
中國戲曲往往用想像、誇張的浪漫主義手法,通過奇特的藝術構思,表達現實的願望或對理想世界的追求,以塑造人物,反映生活引人入勝。作品往往通過幻想等手段,來滿足觀眾對美好生活與嚮往。甚至引入神學的某些片段來達到美好的需要,大多以弘揚正氣為主題,最後達到理想的境界。
例如《竇娥冤》以超現實的想像,寫竇娥臨行發出三樁誓願,感天動地,一一應驗,表現他的冤屈之深重,反抗之強烈,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牡丹亭》寫小姐杜麗娘在夢中與書生柳夢梅幽會,由夢生情、由情生病、由病而死、死而復生,她在夢幻中愛情最終在現實中如願以償。熱情地歌頌了青年男女大膽追求自由愛情和堅決反抗封建禮教的精神,而且使全劇充滿瑰麗奇幻的浪漫色彩,富於藝術的魅力。《白蛇傳》通過人妖的愛情,講述「人間自有真情在」這一不渝的真理。《清風亭》則是講述周桂英之子被拋荒郊,被一年邁的夫婦收養,誰知十三年後被人認回,貪圖富貴忘記養父、養母之恩。一朝皇榜高中,衣錦還鄉,途遇養父養母於清風亭上,父母苦苦哀求他卻不予相認,其父當場身亡,其母撞牆而死。最後他也遭雷劈而亡。該劇則活靈活現地通過白描的手法,闡述了人理道德。類似《好親家》《接婆婆》等二人臺小戲則教化人們尊敬老人、善待老人。這樣的方式更能使人反省自己。
我認為中國戲曲就是一面鏡子「演老百姓之所言,唱老百姓之所唱。從老百姓中來,到老百姓之中去。講百姓身邊事,照今朝人民心。」
還有一大類是表現青年男女追求愛情為題材的戲曲如評劇《劉巧兒》《花為媒》,黃梅戲《天仙配》等妙趣橫生、巧奪天工。以英雄形象的豫劇《花木蘭》、京劇《智取威虎山》《劉胡蘭》等,熱情的謳歌了中華民族為抗擊外敵的英勇鬥志和決心,為下一代學習愛國主義教育提供了良好的素材。
四、 中國戲曲的古典傳承美
中國戲曲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發展,已走出國門,走向世界。中國戲曲走向世界,世界認識了中國。同時,一些外國的友人也紛紛來到中國學習中國傳統文化,其中有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學習中國戲曲。一時出現了很多非洲的張飛、南美洲的關雲長、歐洲的曹操、亞洲的典韋、拉丁美洲的包公、北美洲的展昭。中國的梨園戲院中京劇、豫劇、評劇、呂劇、晉劇、川劇、越劇、黃梅戲、河北梆子、二人轉、二人臺等劇種競相開放,真正做到了「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繁榮景象。
中國戲曲不但繼承了中國五千年的歷史文化,還發展了古代文化,使人們清晰地了解了中國歷史。這是一種文化的傳承之美。它要求我們不忘歷史,把握今天。它架起了與各國文化交流、友好合作的堅實橋梁,起到了紐帶的作用。
目前,國家教育部推行九年義務教育中正試行「京劇進課堂」的計劃,這是很有必要的,要讓下一代人將國粹傳承下去,同時在挖掘、整理、補救、弘揚等各方面都有說不盡的好處。即使你不愛演戲曲、學習戲曲,至少能從戲曲中增加知識,了解中國文明的古典之美、語言之美、音律之美、服飾之美、禮儀之美。
中國戲曲是一部承載中國文明的「大百科全書」。翻開它會感染你、我、他;會教化一代、兩代、數代。讓人們在戲劇中感受美、分辨美、體會美、認識美所帶來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