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中國戲曲的美學特點(作者:張少卿)

2020-12-21 卿齋文苑工作室雜談

試論中國戲曲中的美

音樂藝術來源於生活,而高於生活。用誇張、概括的寫作方法,運用語言與肢體語言,通過色彩、聲、光、電等手段來表現事物整個時間的形式。它是完整的、起伏的,處處蘊涵著美,處處體現著美。

中國的戲曲,是以演員表演為中心,以唱、念、做、打等手段為基礎,融文學、音樂、美術、舞蹈、武術、雜技等為一體的綜合性舞臺藝術。它體現了中國五千年燦爛的文化和文明古國悠久的歷史傳承。

中國的戲曲,古代和現代有很大不同。古代的戲曲以「戲」和「曲」為主要因素,稱為戲曲。主要包括宋元南戲、元雜劇傳奇以及地方戲。現代戲曲主要指的是20世紀以來從西方傳入的話劇、歌劇、舞劇等。

戲曲文學作品都要反映社會中的矛盾,而且要求反映的更集中,更尖銳,這主要是受舞臺演出時間與空間的限制。 社會生活中存在著各種各樣的矛盾,劇作家經過選擇、提煉、篩選、加工把其中的矛盾典型化,造成戲劇衝突來展示人物之間、人物自身以及人與環境之間的矛盾衝突。由於人物性格、文化修養不同,對社會採取的態度不同形成不同的矛盾。作者通過矛盾的過程用美學的視角,向人們講述人生的悲歡離合,弘揚真善美。

一、 中國戲曲的音律美與語言美

戲曲語言由曲詞、賓白、科介三部分組成。曲詞是劇中人物的唱詞;賓白是劇中人物的說白,一般是散文,分對白、旁白、帶白等;科介是關於動作、表情、音響效果的舞臺指示。

戲曲語言較通俗,多用口語,使演員易於表演,聽者容易接受。雅俗共賞,蘊含音律之美,使人回味深遠。如《竇娥冤》中的(滾繡球)用了「怎生」、「葫蘆提」等口語。又如《長亭送別》的(叨叨令)用了大量的兒化詞與疊音詞。又如二人臺中常用「乃斯伊訞嗨」等民間口語風格。

另外,曲詞講究音韻美。可以在規定的字數範圍外添加襯字,以加強聲情或彌補語義。語言多使用對仗句式,形式靈活多樣。有隔句對、連珠對、重疊對、首尾對、襯字對等許多名目。例如:《哀江南》中(離亭宴帶歇拍煞)共十七句,其中只有三句不對仗,其它句子都是對仗句。曲詞的字數、贅韻、重韻、對仗的靈活運用,使得語言節奏鮮明,韻律和諧,具有流轉迴環的音樂美,可以達到因情賦聲、以聲傳情的效果。不僅唱起來朗朗上口,聽起來也悅耳動聽。例如評劇《清風亭》「烏鴉尚有反哺願,羊羔跪乳是天然。」二人臺戲曲《雙山梁》中「一對對鴛鴦一對對鵝,一對對毛呼嚕嚕花眼眼站在山上瞭哥哥。」《竇娥冤》中「為善的受貧窮更命短,造惡的享富貴又壽延。」「地也,你不分好歹何為地,天也,你錯看賢愚枉做天!」

古代戲曲繼承了我國古代詩歌情景交融、注重意境美的藝術傳統,並結合戲劇的特點,使寫景抒情成為表達思想感情,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長亭送別》被譽為寫離愁別緒的絕唱,被認為是抒情藝術的典範,一個重要的原因就在於它的情景真正達到「交融」的境界。全折以寫景始、以寫景終,通過暮秋郊外景色的點燃,構成蕭索悽涼的氛圍與鶯鶯的濃重離愁相融合,意境優美。如《長亭送別》中的(端正好)「碧雲天,黃花地。西風緊,北燕南飛。曉來誰染林霖醉?總是離人淚。」《牡丹亭》中「原來奼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借景抒情,富有詩意,而且都押韻,清新自然,有音樂之美。戲曲語言貼近現實、幽默詼諧,具有較強的感染力,同時有較為細膩的描寫,有較強的親和力。

二、 中國戲曲的色彩美

中國戲曲除了行腔、語言美之外,更注重色彩美。

每當人們想要了解一個事物,第一感官系統就是眼睛。中國戲曲的服飾、道具都充分的突出了這一特點,使用朱紅、大綠的「中國色」來裝飾和美化舞臺,即突出了人物的個性,又烘託了演出氛圍。同時還滲透了文明古國的古典之美、高雅之美、氣質之美、內在之美。

在《心理學》上人們通常通過色彩來判定人物的性格特點。如紅色象徵熱烈、大方、開朗;綠色代表希望、朝氣、發展;藍色象徵廣闊;紫色象徵神秘;黑色代表嚴肅;黃色代表權力、財富、高貴;白色代表純潔等等。中國戲曲將色彩的元素充分地利用在了舞臺上,使他大放光彩。既展現了人物性格,又不失古香古色,將人物性格表現得淋漓盡致。

中國戲曲服飾,也體現了色彩美,如:皇帝是至高無上和權力的象徵,使用黃色的龍袍;新科狀元往往使用一色的大紅袍表現出了傳統的喜慶氣氛,配以做工考究的刺繡,使整個舞臺顯出了祥和的氛圍。悲劇一般使用藍色、白色等冷色調。如《秦香蓮》中的秦香蓮則用藍色白色,《竇娥冤》中的竇娥則身穿白色,一來顯出了中國的「孝道」,二來顯出了驚天動地的冤屈。

舞臺背景圖案多清新明快、亮麗自然。或是祖國的優美山川,或是怡然自得的田園風光。處處流露出中國色彩的手筆。

另外,由於色彩的明亮、色調的自然,彌補了白天演出沒有燈光的缺陷,給人眼前一亮的感覺。

中國戲曲善用色彩還體現在戲曲的臉譜上,如:三國中的關雲長,棗紅臉膛,顯出了他的剛直不阿、英勇威武、重情重義;張翼德、鄭子明則烏黑臉膛,表現他英勇機智、膽大心細、粗魯草莽的一面;曹孟德則是白色,顯示出他大奸大詐的性格特點。丑角則更善於使用色彩,愚鈍中深含機智、聰明中體現小貪、幽默中蘊含機警、詼諧中展現真情。中國戲曲的色彩隨著文藝的進步也越來越廣泛,真正做到了「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的境界。

三、 中國戲曲的表現美

中國戲曲往往用想像、誇張的浪漫主義手法,通過奇特的藝術構思,表達現實的願望或對理想世界的追求,以塑造人物,反映生活引人入勝。作品往往通過幻想等手段,來滿足觀眾對美好生活與嚮往。甚至引入神學的某些片段來達到美好的需要,大多以弘揚正氣為主題,最後達到理想的境界。

例如《竇娥冤》以超現實的想像,寫竇娥臨行發出三樁誓願,感天動地,一一應驗,表現他的冤屈之深重,反抗之強烈,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牡丹亭》寫小姐杜麗娘在夢中與書生柳夢梅幽會,由夢生情、由情生病、由病而死、死而復生,她在夢幻中愛情最終在現實中如願以償。熱情地歌頌了青年男女大膽追求自由愛情和堅決反抗封建禮教的精神,而且使全劇充滿瑰麗奇幻的浪漫色彩,富於藝術的魅力。《白蛇傳》通過人妖的愛情,講述「人間自有真情在」這一不渝的真理。《清風亭》則是講述周桂英之子被拋荒郊,被一年邁的夫婦收養,誰知十三年後被人認回,貪圖富貴忘記養父、養母之恩。一朝皇榜高中,衣錦還鄉,途遇養父養母於清風亭上,父母苦苦哀求他卻不予相認,其父當場身亡,其母撞牆而死。最後他也遭雷劈而亡。該劇則活靈活現地通過白描的手法,闡述了人理道德。類似《好親家》《接婆婆》等二人臺小戲則教化人們尊敬老人、善待老人。這樣的方式更能使人反省自己。

我認為中國戲曲就是一面鏡子「演老百姓之所言,唱老百姓之所唱。從老百姓中來,到老百姓之中去。講百姓身邊事,照今朝人民心。」

還有一大類是表現青年男女追求愛情為題材的戲曲如評劇《劉巧兒》《花為媒》,黃梅戲《天仙配》等妙趣橫生、巧奪天工。以英雄形象的豫劇《花木蘭》、京劇《智取威虎山》《劉胡蘭》等,熱情的謳歌了中華民族為抗擊外敵的英勇鬥志和決心,為下一代學習愛國主義教育提供了良好的素材。

四、 中國戲曲的古典傳承美

中國戲曲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發展,已走出國門,走向世界。中國戲曲走向世界,世界認識了中國。同時,一些外國的友人也紛紛來到中國學習中國傳統文化,其中有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學習中國戲曲。一時出現了很多非洲的張飛、南美洲的關雲長、歐洲的曹操、亞洲的典韋、拉丁美洲的包公、北美洲的展昭。中國的梨園戲院中京劇、豫劇、評劇、呂劇、晉劇、川劇、越劇、黃梅戲、河北梆子、二人轉、二人臺等劇種競相開放,真正做到了「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繁榮景象。

中國戲曲不但繼承了中國五千年的歷史文化,還發展了古代文化,使人們清晰地了解了中國歷史。這是一種文化的傳承之美。它要求我們不忘歷史,把握今天。它架起了與各國文化交流、友好合作的堅實橋梁,起到了紐帶的作用。

目前,國家教育部推行九年義務教育中正試行「京劇進課堂」的計劃,這是很有必要的,要讓下一代人將國粹傳承下去,同時在挖掘、整理、補救、弘揚等各方面都有說不盡的好處。即使你不愛演戲曲、學習戲曲,至少能從戲曲中增加知識,了解中國文明的古典之美、語言之美、音律之美、服飾之美、禮儀之美。

中國戲曲是一部承載中國文明的「大百科全書」。翻開它會感染你、我、他;會教化一代、兩代、數代。讓人們在戲劇中感受美、分辨美、體會美、認識美所帶來的享受。

相關焦點

  • 中國戲曲有哪些特點?中國戲曲如何才能繼續發展和走向新的繁榮?
    於是,當代中國戲曲的文化背景之多元化更為豐富和複雜,中國當代戲曲與當代整個中國文化一樣,已經和將繼續成為中國、印度、西方三大文化體系結合(也在一定程度上吸收了伊斯蘭文化和猶太文化)的產物。戲曲在多元化的中國文化的背景籠罩下,又產生了以下幾個多元化的顯著特點。
  • 從特點上來看,中國戲曲與西方音樂有哪些不同?
    從特點上來看,中國戲曲與西方音樂有哪些不同?中國戲曲的來源廣泛,神話傳說如西遊記,歷史故事如霸王別姬、楊家將等都可以成為其創作源泉,創作了眾多的戲曲曲目。並且經過一代一代人的不斷改進和完善。中國戲曲的主要特點以集古典戲曲藝術大成的京劇為例,一是跨性別表演,有男扮女也有女扮男;二是劃分生、旦、淨、醜四大行當;三是有誇張性的化裝藝術--臉譜;四是戲曲服裝和道具有基本固定的式樣和規格;五是程式化表演。中國戲曲的歷史名稱也各不相同,先秦稱為"俳優"、漢代稱為「百戲」、唐代叫做「參軍戲」、還有宋代雜劇、南宋南戲、元代雜劇,直到清代才正式稱做「京劇」。
  • 中國戲曲服裝圖案欣賞
  • 中國傳統文化,少數民族文化,戲曲的種類及特點
    本文乃作者寶寶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小編帶大家說說少數民族劇種概述。藏戲曲白劇,白族戲曲劇種,亦稱「白戲」、「吹吹腔」,或簡稱「吹腔」,在清乾隆年間(1736 年一 1795 年
  • 2021西安全日制考研準備:明代安徽戲曲音樂的分布特點
    2021西安南極光二戰考研集訓營準備:明代安徽戲曲音樂的分布特點 【原文出處】雲南藝術學院學報 【作 者】王義彬 【作者簡介】福建師範大學在讀博士研究生。
  • 中國戲曲與戲曲中國
    曾在19世紀來到中國的美國人史密斯說:「我們必須注意這樣的事實,那就是中國人作為一個種族,具有強烈的做戲的本能,很輕微的刺激,都能使一個中國人進入戲劇,把自己當做戲裡的一個角色。」(出自亞瑟·亨·史密斯《中國人的氣質》一書,敦煌文藝出版社1995年9月第一版)閱後愣半天。前半句好理解,後半句極具穿透力,閱後有電擊的感覺。
  • 「戲曲大觀」明代以來的中國戲曲「四大聲腔」
    >「四大聲腔」的概念隨時代變遷而不斷變化今天,文旅君便帶您了解各個時期中國戲曲的「四大聲腔」中國戲曲「四大聲腔」中國戲曲「四大聲腔」的概念隨歷史發展有所變化崑腔「崑腔」,中國戲曲聲腔、劇種,明代南戲「四大聲腔」之一,也是清代及現行的戲曲「四大聲腔」之一。●起源「崑腔」,元末起源於江蘇崑山,在明朝嘉靖年間經魏良輔吸收海鹽腔、弋陽腔的音樂,予以加工提高後,影響逐漸擴大。
  • 淺談:英國戲劇與中國傳統戲曲的異同
    筆者還參觀了中國傳統戲曲藝術展廳,裡面不僅有五彩繽紛的傳統戲服、道具的展示,還分板塊系統介紹了中原正音、院本雜劇、南國雅樂、民間戲弄、貴族樂舞等,加深了筆者對中國傳統戲曲的了解。筆者還觀看了搭臺子的京劇表演,通過唱詞念白和表演藝術,筆者感受到了傳統戲曲文化的精粹。本文筆者將結合藝術本質問題的科學理論基礎———藝術生產理論來對比分析英國戲劇和中國傳統戲曲的異同。
  • 顧春芳:《紅樓夢》敘事的戲劇性特徵(《紅樓夢》的敘事美學和戲曲關係新探之一)
    [6]小說中弋陽腔和崑腔的對照,也可以反映出中國戲曲在康雍乾時期花雅競勢的一種狀況。[15]從小說出現的戲曲劇目和典故的數量可以看出《紅樓夢》敘事美學的戲劇性特徵非常顯著。我們可以非常肯定地說小說原作者一定對元明清的戲曲極為熟悉,並且具有深厚的曲學造詣。《紅樓夢》的敘事和行文中處處滲透著戲曲傳奇的影響,正所謂「傳奇之長,化入小說」。
  • 2020年中國戲曲學院戲曲表演形體訓練考研參考書及考試科目解析
    1935年畢業於江蘇宜興縣立女中,當過小學教師、中學職員,1951年調至原中國戲曲研究院從事戲曲表、導演史論研究。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和藝術委員會委員,中國戲曲學會理事。  主要成果:曾任《中國大百科全書·戲曲曲藝》卷戲曲表導演分支副主編,並撰寫「戲曲表演」等條目3萬餘字;參加國家重點科研項目《中國戲曲通論》編寫工作,撰寫「戲曲表演」一章,5萬餘字。
  • 中國傳統戲曲之美
    作家白先勇致力於崑曲推廣,受聘在臺大開課,講授《崑曲新美學》,近五百位學生擠爆大講堂,在「白大師」幽默生動的解析下,學生頗能一窺傳統戲曲堂奧。     白先勇的代表作之一《遊園驚夢》,以崑曲為主軸,串起大時代悲歡離合的故事。這部小說一九八二年化身為舞臺劇,曾經轟動一時,睽違二十八年之後,今年重現在觀眾眼前,依然好評如潮。
  • 十堰:開設中國戲曲課程 吸收傳統文化養分
    12月15日,在十堰市五堰小學四年級的每間教室裡,學生在本校音樂教師擔任的戲曲老師繪聲繪色的講解下學習戲曲知識,跟著老師的示範和指導饒有興趣地學習中國戲曲的「唱、念、做、打」。     中國戲曲凝聚著中華傳統文化的美學思想精髓,學習戲曲對培養青少年綜合素養與文化自信有著積極的作用,為使學生在戲曲中吸收傳統文化的養分,同時為弘揚傳統優秀文化,傳承發展戲曲藝術,15日,市五堰小學開啟中國戲曲課程,首節課在四年級開展
  • 誰弄丟了戲曲傳統?
    許多人並不了解中國戲曲(主要以京劇為例)最基本的「傳統」有哪些,也未必認真進行過思考與梳理。因而,弄清中國戲曲「傳統」、對認識中國戲曲藝術特質,堅守戲曲文化底線,弘揚中國戲曲文化並沿著正確的方向前進,有著重要的意義。
  • 越劇《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上演:當茨威格遇上中國戲曲
    當天,劇作家、國家一級編劇、中國戲劇家協會副主席羅懷臻,劇作家、中國戲曲學院戲文系主任、教授、碩導顏全毅,川劇表演藝術家,國家一級演員、一級導演,現任上海戲劇學院黨委委員、戲曲學院副院長、碩導田蔓莎等多位業內人士人展開了探討。羅懷臻認為跨界並不是放棄自我,是不斷的豐富自己。
  • 中國戲曲片的點點滴滴,你了解多少?
    1905年,中國攝製的第一部影片《定軍山》,實際上是京劇老生譚鑫培主演的同名京劇片段的記錄。1948年,中國第一部彩色中國第一部彩色電影——《生死恨》——《生死恨》是京劇舞臺電影。1954年,新中國攝製的第一部彩色影片《梁山伯與祝英臺》也是戲曲片。類別戲曲片有記錄一出完整戲曲劇目的,也有記錄著名戲曲演員表演片段和折子戲集錦的。如《群英會》、《蓋叫天的舞臺藝術》。
  • 【特色文章】呂世生/袁芳:從文化利用到文化認同:英語世界接受中國古典戲曲的兩個階段
    從文化利用到文化認同:英語世界接受中國古典戲曲的兩個階段呂世生  袁芳 作者簡介:呂世生,教授,博士,博士生導師,中華文化國際傳播研究中心主任。袁芳,博士生;研究方向:翻譯理論與實踐。摘  要:本文分析了十八世紀中晚期至二十世紀前期中國古典戲曲在英語世界的翻譯、演出與接受過程,發現十八世紀以來英語世界接受中國古典戲曲的過程為兩個階段:自我文化中心和多元文化立場。第一階段,他們接受了中國戲曲的思想價值,但並不接受其美學價值;第二階段,中國戲曲的美學價值開始成為關注的重點,並表現為翻譯、研究、舞臺演出等多種接受形式。
  • 中國戲曲電影迎來復甦?
    來自深圳的研究者夏運華多年來致力於戲曲及傳統文化的傳播課題。由她執導的以李清照這一人物為背景的電影《詩魂風流》即將進入宣發階段,夏運華將該片定位為「戲曲音樂電影」。她認為:「戲曲電影不是簡單地把舞臺劇搬進棚裡拍這麼簡單,電影有電影的敘事方式和結構。」因此,《詩魂風流》嘗試用電影的敘事和戲曲表演相結合的方式,試圖找到「戲曲電影」獨有的美學形式。
  • 當中國傳統戲曲遇見裝置藝術會發生什麼?去看一場戲曲元素裝置藝術展
    中國戲曲與當代藝術會碰撞出怎樣的火花?12月18日,由浙江省文化藝術發展基金、浙江藝術職業學院聯合主辦,浙江賽麗美術館承辦的「露華濃——戲曲元素藝術裝置成果展」在賽麗美術館開幕,展覽為期一周。本次主題展覽項目創新性地將「戲曲」、「藝術裝置」這些不同領域的藝術形式相結合,讓中國傳統戲曲文化與現代裝置藝術相互碰撞與交融。主題展系列作品選取傳統戲曲視覺符號,作為裝置藝術的創作題材與表現載體,並增加其他綜合材料,重新排列組合作品的藝術符號關係,是對傳統藝術的傳承與拓展,用現代裝置藝術的創新手法賦予戲曲新內涵。
  • 【戲曲知識】中國戲曲名家
    ● 其他戲曲名家譚鑫培—— 一代宗師        譚鑫培,本名金福,字望重,清朝末年戲曲老生藝人,主攻老生,曾演武生。譚鑫培是中國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大師,京劇譚派藝術的創立者,被尊為京劇界鼻祖。京劇在開山鼻祖程長庚手裡創出基本模樣,而在譚鑫培手裡,聲腔盡脫原始本色,最終確立起在中國戲曲中的國劇地位。因此譚鑫培也被尊稱為第一個「伶界大王」。而京劇史上有「伶界大王」之稱的也只有兩位:譚鑫培、梅蘭芳。       譚鑫培對京劇藝術的革新,對後世影響極其深遠,行內有「無腔不學譚」之說。他聲望如日中天的時候,北京城裡處處傳說:家國興亡誰管得,滿城爭說叫天兒。
  • 審「時」度「勢」傳承地方戲曲
    【文化評析】 習近平總書記10月23日給中國戲曲學院師生回信,對傳承發展好戲曲藝術提出了殷切期望,這是對戲曲傳承的關懷,也是對戲曲發展生態提出的更高要求。落實總書記的重要指示,需要我們挖掘中國戲曲的時代性,將戲曲傳承與時代精神進行關聯性思考,從一種審「時」度「勢」的視角評估戲曲,尤其是地方戲曲的人才傳承、發展境遇、未來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