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戲曲片的點點滴滴,你了解多少?

2021-03-01 一代偉人

戲曲片是中國民族戲曲與電影藝術結合的一個片種。1905年,中國攝製的第一部影片《定軍山》,實際上是京劇老生譚鑫培主演的同名京劇片段的記錄。1948年,中國第一部彩色中國第一部彩色電影——《生死恨》——《生死恨》是京劇舞臺電影。1954年,新中國攝製的第一部彩色影片《梁山伯與祝英臺》也是戲曲片。

類別戲曲片有記錄一出完整戲曲劇目的,也有記錄著名戲曲演員表演片段和折子戲集錦的。如《群英會》、《蓋叫天的舞臺藝術》。還有的突破舞臺框子,採用布景或實景,將戲曲藝術表現手段與電影藝術表現手段結合起來,使之兼備二者之長,比如《野豬林》(京劇)、《紅樓夢》(越劇)。性質戲曲片是一種特有片種,是除歌舞片外唯一以影片中的一種藝術元素命名的電影類型。或者說,戲曲片是電影中唯一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電影類型。基於電影的影像雙重性特徵,戲曲片從誕生那天起,其功能定位問題就一直沒有得到很好解決——除了市場(片廠美學)與敘事(舞臺美學)的矛盾及統一,戲曲舞臺傳統的保存與傳承,一直成為困擾戲曲片存在與發展的難以逾越的"鴻溝"。戲曲片的兩種基本形態是在解決戲曲片的內在矛盾——程式性矛盾所採取的兩種不同的方法與途徑後的結果。在美工及其他藝術處理上,戲曲片注意保持戲曲的特點和原劇的風格,以滿足觀眾對傳統戲曲的欣賞習慣與需要。發展民國時期中國第一部電影——《定軍山》拍攝後,任慶泰的北京豐泰照相館拍攝又拍攝了《長坂坡》、《青石山》、《豔陽樓》、《金錢豹》等,均為京劇短片。1920年代,梅蘭芳大師也曾主演一些如京劇《天女散花》《黛玉葬花》《木蘭從軍》《西施》「羽舞」、《霸王別姬》「劍舞」、《上元夫人》「拂塵舞」等和崑曲《春香鬧學》等等。
  到了1930年出現第一部有聲電影後的拍攝的戲曲電影就是有聲的了。主要有京劇《四郎探母》《周瑜歸天》《霸王別姬》《林衝夜奔》《斬經堂》《三娘教子》,費穆導演的京劇電影《古中國之歌》包括有《水淹七軍》《朱仙鎮》和《王寶釧》等戲,比較著名的還有費穆導演梅蘭芳主演的京劇電影《生死恨》。1948年,中國第一部彩色中國第一部彩色電影——《生死恨》——《生死恨》是京劇舞臺電影。新中國初期1949年後,拍了梅蘭芳、周信芳、程硯秋、蓋叫天等大師的舞臺藝術片,但立意是很明確的,就是趁他們尚在世,留下珍貴的聲像資料,嚴格地說,那只能算資料片,並非獨立的「電影」。
  突破舞臺限制,真假景結合、運用特技、並在社會上發生了廣泛影響的是黃梅戲電影《天仙配》。這部電影使黃梅戲這個地方劇種唱響全國、流傳港臺,人人識得嚴鳳英。嚴鳳英樸素而甜美的形象深入人心,她像一陣山野清新的風,吹皺一池春水,戲曲電影開始吸引人們的注意。新中國第一部彩色影片問世,那也是戲曲片:由越劇大腕袁雪芬、範瑞娟主演的《梁山伯與祝英臺》,一時風靡全國。該片被周總理帶到日內瓦,替新中國作了最為出色的形象宣傳。被譽為「一齣戲救活一個劇種」的浙昆《十五貫》被拍成電影,受到毛澤東激賞。豫劇《花木蘭》、評劇《劉巧兒》等地方劇種的電影也相繼問世,每一部都產生了很大的社會影響。許多以前不登大雅之堂的地方戲拍成電影,被全國人民接受和喜愛,正是建國後百花齊放的藝術政策以及重視民族民間藝術的結果。戲曲電影的另一個高峰是越劇電影《紅樓夢》。以三個多小時的容量拍一部巨著,本身就是一個難題,所幸的是,該劇編劇徐進功力深厚,緊扣寶黛這條愛情主線,唱詞典雅清新,頗能傳神。導演將真假景銜接得幾乎天衣無縫(該劇的外景大都在豫園拍攝),節奏也把握得很好。表演更是上乘,王文娟的林黛玉,人稱活黛玉,直到今天,所有藝術形式塑造的林黛玉,沒有誰能夠超越她的角色。文革之前
  五、六十年代,中國拍攝了大量的戲曲電影,在數量上幾乎可以與故事片相頡頏,如《女駙馬》、《牛郎織女》(黃梅戲)、《花為媒》(評劇)、《竇娥冤》(楚劇)、《二度梅》(漢劇)、《生死牌》(湘劇)、《羅漢錢》(滬劇)、《追魚》、《碧玉簪》(越劇)、《團圓之後》(莆田戲)、《搜書院》、《關漢卿》(粵劇)、《荔鏡記》(潮劇)、《穆桂英掛帥》、《朝陽溝》(豫劇)等,為嚴鳳英、新鳳霞、陳伯華、丁是娥、馬金鳳、紅線女、馬師曾等戲曲大師留下了珍貴的音像資料。這些影片,在藝術水平上雖有高下之分,但都保留了原劇精彩的唱念做打,為挖掘、搶救傳統戲曲立下大功。紹劇《孫悟空三打白骨精》甚至引得毛澤東詩興大發,專門為其題詩一首,當然,政治鬥爭的弦外之音與電影本身倒沒多大關係。戲曲電影之所以能盛極一時,也與當時的受眾有關。五六十年代的觀眾,對民族傳統文化還是較感興趣的。現代戲電影1969~1972年間,為了「看戲難」問題,普及樣板戲,北京電影製片廠、八一電影製片廠、長春電影製片廠等,由謝鐵驪等執導,將它們先後拍成舞臺電影片,在全國發行、放映;三百多種地方戲曲劇種還對樣板戲進行了移植;並被錄製成各類唱片發售。因為樣板戲被神化,拍攝電影、錄製唱片和移植成地方戲曲,都嚴格要求不能走樣。文革後期文革後期,由於毛主席希望看到傳統京劇,但限於條件和眼疾的限制,便調動北京電影製片廠、上海電影製片廠等為他拍攝京劇、崑曲等舞臺紀錄片。這項拍攝任務,作為秘密任務一直拍攝。這一時期,由於毛澤東喜歡高派,主要拍攝的為李和曾、李宗義等演出的京劇高派劇目。如《斬黃袍》、《斬馬謖》、《轅門斬子》、《逍遙津》、《連營寨(哭靈牌0》、《四郎探母(過關)》、《碰杯》等。改革開放時期八十年代電影的黃金時期,有五部比較受關注的戲曲片,分別是由京劇奇才關鷫鸘主演的《鐵弓緣》、由原樣板戲《龍江頌》的主演李炳淑擔綱的《白蛇傳》、蘇州京劇團演出的《李慧娘》、越劇小百花劇團的《五女拜壽》和豫劇名醜牛得草主演的《七品芝麻官》。關鷫鸘以五十高齡應工閨門旦、武旦、武生,銀幕上仍風華絕代、遊刃有餘,這樣的奇才,如今已難再得。李炳淑本是梅派大青衣,演出的《白蛇傳》是田漢的本子,照著梅先生的路子來,該片斬獲了當年中國電影的票房冠軍。《五》劇則造就了茅威濤、何賽飛、陶慧敏等明星。新世紀初期新世紀,著名導演張元拍攝了戲曲片《江姐》,《大宅門》的導演郭寶昌拍攝了戲曲片《春閨夢》。今天,戲曲片已經從電影膠片,走向電視、走向網絡視頻。戲曲片不單單是戲曲電影了,新科技的誕生,特別是不同影像記錄模式的誕生網絡視頻的傳播,使得戲曲片獲得了新的傳播空間和記錄形式。今天,戲曲片為戲曲藝術的傳承發展與傳播發揮著新的魅力。歷史地位戲曲電影是中國電影百年發展史上一個重要的電影類型,它在中國的中老年觀眾及世界各地華人觀眾中應該是有市場的,它是中國電影在世界影壇所獨有的特殊類型,它是中國歷史悠久的傳統戲曲藝術與現代化的電影藝術完美結合的產物。它既保留了傳統戲曲藝術的特色,又發揮了電影的特長,在中國電影發展史上有著廣泛的影響和經久不衰的藝術魅力。我們的電影藝術家們,在我國電影跨入又一個新的百年的時候,研究並且回顧一下上一個百年我國戲曲電影創作的規律及其所取得的成就,對於繁榮和發展我國的電影藝術,是必要的,也是有意義的。 大事記1905年,中國攝製的第一部無聲片《定軍山》,實際上是京劇老生譚鑫培主演的同名京劇片段。1948年,中國第一部彩色中國第一部彩色電影——《生死恨》是京劇舞臺電影。1954年新中國攝製的第一部彩色影片《梁山伯與祝英臺》也是戲曲片。

贊 賞  

(資源不易,點擊讚賞鼓勵一下小編吧~)

長按上方二維碼,關注「最美老電影」,重溫老電影裡的那些事兒~



稀缺資源!50~70年代戲曲電影96部來啦~

1933年至1949年民國高清電影優盤版63部

讓您一覽民國風情

相關焦點

  • 2020年考中國戲曲學院需要多少分?藝術類專業文化錄取分數線公布
    每個藝術生都有一個名校夢,中國戲曲學院作為藝術類一類重點大學,屬於一本。是很多藝術生都想報考的一家院校!但又不知道國戲的分數線是多少!多少分才能考上!下面我們就一起來了解一下吧!首先,中國戲曲學院是中國唯一所獨立建制的培養戲曲藝術高級專門人才的院校,是中國戲曲教育的最高學府,在國內戲曲教育領域中,專業最完備、培養體系最健全、優質師資最集中、輸送高端專業人才最多、業內影響最大,在全國戲曲教育領域中起到引領示範作用,是全國「戲曲特色鮮明、國內水準一流、國際影響廣泛」的高水平特色大學,被譽為「中國高端戲曲人才培養的搖籃」。
  • 中國戲曲與戲曲中國
    曾在19世紀來到中國的美國人史密斯說:「我們必須注意這樣的事實,那就是中國人作為一個種族,具有強烈的做戲的本能,很輕微的刺激,都能使一個中國人進入戲劇,把自己當做戲裡的一個角色。」(出自亞瑟·亨·史密斯《中國人的氣質》一書,敦煌文藝出版社1995年9月第一版)閱後愣半天。前半句好理解,後半句極具穿透力,閱後有電擊的感覺。
  • 評劇電影《安娥》獲中國戲曲電影展優秀戲曲電影獎
    河北新聞網訊(河北日報記者田恬)12月17日至19日,第三屆中國戲曲電影展在浙江桐鄉舉行。由石家莊市評劇院一團創排的評劇電影《安娥》獲中國戲曲電影展優秀戲曲電影獎。這是《安娥》在榮獲第33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戲曲片提名後,再傳捷報。
  • 越劇電影《李慧娘》入圍第33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戲曲片提名
    > 11月7日,第33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兒童片、最佳戲曲片、最佳紀錄、科教片提名揭曉,由紹興市柯橋區小百花越劇藝術傳習中心、中國戲劇家協會、紹興市加東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聯合出品的越劇電影《李慧娘》榜上有名,入圍最佳戲曲片提名。
  • 中國戲曲到了「新的危險時候」?
    你別吃農產品啊!我這麼激烈地批評吳江並不一定真正指吳江先生這個人,而是指持這種論調的人,很多年來如此弱智的言論就有,以為掌握了個類似半吊子學術詞彙,就拿出來唬了自己再唬別人。以此來判斷京劇的生存和命運,是簡單而荒謬的。但是,中國戲曲確實真正到了新的危險時刻,這個危險時刻是在隨處「西皮」、到處「二黃」的戲曲貌似繁榮中,不易被發現的。
  • 袁淑梅主演的《安娥》獲中國戲曲電影展優秀戲曲電影獎
    12月17日至19日,第三屆中國戲曲電影展、第三屆中國戲曲電影高峰論壇、第三屆中國戲曲電影推優表彰盛典在浙江桐鄉隆重舉行。由石家莊市評劇院一團創排、中國戲劇家協會支持拍攝、著名評劇表演藝術家袁淑梅領銜主演的評劇電影《安娥》獲中國戲曲電影展優秀戲曲電影獎。
  • 《安娥》榮獲中國戲曲電影展優秀戲曲電影獎
    記者從石家莊市評劇院一團獲悉,在榮獲第33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戲曲片提名獎,參加在廈門舉行的頒獎盛典活動載譽歸來後,該團創排的評劇電影《安娥》榮獲中國戲曲電影展優秀戲曲電影獎,並於今日至20日赴浙江桐鄉參加頒獎典禮及展映活動。評劇電影《安娥》由石家莊市評劇院一團創排,中國戲劇家協會支持拍攝。由劉興會、劉融融編劇,尹大為導演,袁淑梅、張超群主演。
  • 《梁山伯與祝英臺》新中國首部彩色戲曲片 開創越劇黃金時代
    梁山伯與祝英臺》(1954)中國內容版海報當時領導上海文化工作的夏衍到攝影棚了解拍片情況,黃紹芬向他談了所遇到的困難,並提出了用幾臺防空探照燈的發電車,增加炭精燈,提高棚內的光亮度的辦法。導演桑弧深知我國傳統戲曲藝術在舞臺視覺表現層面的豐富性和層次性,將其有機移植到「彩色」電影這一當時對中國來說尚屬於新技術的視聽媒介表現中,在視覺上充分反映出中國戲曲化妝和服裝的豔麗,取得了較好的銀幕效果,為新中國彩色電影的誕生打響了頭炮!
  • 看過《中國戲曲大會》才知道,原來戲曲離我們這麼近
    然而對於真正的戲曲知識,年輕人了解得始終還是太少。由中央電視臺打造的大型中華傳統文化節目《中國戲曲大會》8月6日19:30出現在熒幕之上,這檔號稱「戲曲版」詩詞大會的節目,將「戲曲」這一知之甚少的藝術推到了我們的眼前。
  • 你對中國國家京劇院了解多少?
    四十多年來,中國國家京劇院成就了三代藝術家。第二代,以五、六十年代中國戲曲學校優秀畢業生為骨幹,劉秀榮、楊秋玲、孫嶽、劉長瑜、馮志孝、錢浩梁、李光、李維康、王晶華、吳鈺璋、張曼玲、郭錦華、劉琪、寇春華、李欣、俞大陸、耿其昌、高牧坤、李巖、陳真治等與八十年代吸收的李世濟、楊春霞、齊嘯雲等匯合成新的藝術力量,繼續發揚劇院的優良傳統,在創造歷史人物和現代人物形象方面,進一步做出了卓越貢獻,積累了豐富的藝術經驗。
  • 中國戲曲種類及其簡介 中國戲曲知識大全
    ,尤以京劇流行最廣,遍及全國,不受地區所限。從前每逢黃梅季節,常常洪水成災,四鄉農...安徽黃梅戲 中國傳統戲曲文化大全...川劇變臉 中國戲曲文化其前身是浙江嵊縣一帶流行的說唱藝術——...越劇五女拜壽 中國傳統戲曲文化...中國評劇 傳統戲曲大全
  • 中國戲曲電影迎來復甦?
    南方日報記者了解到,一般而言,傳統戲曲電影的拍攝有三種模式:實景拍攝、攝影棚內拍攝、舞臺現場記錄。廣東粵劇藝術中心參與製作的粵劇電影《傳奇狀元倫文敘》則結合了以上三種手法來創作,既保留舞臺的傳統性,也加入一些新的手法。諸如,舞臺背景的大屏幕採用動態多媒體投影,在中國戲劇電影史上尚屬首次,在後期製作中又加入特效,力求在保留傳統舞臺藝術原汁原味風格的同時,給觀眾帶來全新的欣賞體驗。
  • 走進「中國戲曲之都」撫州,追溯百年前的舊夢
    ///有些人終其一生都在路上漂泊只為尋找心中的那片桃花源而「中國戲曲之都」撫州正是那片桃花源用幾百年的時光守護著古老的夢讓我們一起去撫州走一走看一看!· 本次到站:撫州 ·/中國戲曲博物館/推薦指數★★★★為了對湯翁,對他的著作《臨川四夢》有更深入的了解,第一站跟著小編一起中國戲曲博物館參觀吧。中國戲曲博物館建於東方戲聖湯顯祖的故裡——撫州文昌裡歷史文化街區,與湯顯祖家族墓園僅一路之隔。該幢民居有近兩百年歷史,坐西向東、磚木結構,為清朝乾隆年間撫州崇仁舉人吳遜中的家族宅邸。
  • 《刑場上的婚禮》亮相中國戲曲電影展 再獲電影大獎
    本屆中國戲曲電影展由中國電影家協會、浙江省電影家協會、桐鄉市人民政府、浙江傳媒學院共同主辦,浙傳華策電影學院具體承辦。本次「優秀戲曲電影」獎項,是影片再次獲得的重要電影獎項。早在11月,該片就獲得第33屆金雞電影最佳戲曲片提名獎。金雞獎是中國電影的最高榮譽,代表國產影片的最高水平,該榮譽的獲得是廣州電影界、戲劇界的歷史性突破。另外,影片也在由中宣部國家電影局和美國電影協會指導創辦的第16屆中美電影電視節中,斬獲「金天使獎」最佳戲曲電影獎。
  • 「愛讀I DO周末」活動預告 | 戲曲與時代風尚——《戲言曲吟》閱讀分享會
    本場活動新華社現場雲客戶端讀者報第一讀者客戶端書香天府全民閱讀公眾號封面新聞新華文軒公眾號進行現場直播長按識別文末「直播二維碼」或點擊文章左下角「閱讀原文」即可觀看戲曲離我們很遙遠?熱愛戲曲的你卻不知從何尋覓?「風尚」時代,戲曲又有哪些衍變與創新?
  • 「戲曲大觀」明代以來的中國戲曲「四大聲腔」
    單獨的某一個地域是不可能擔負起這樣的重任的從明朝到現代中國戲曲「四大聲腔」的概念隨時代變遷而不斷變化今天,文旅君便帶您了解各個時期中國戲曲的「四大聲腔」中國戲曲「四大聲腔」中國戲曲「四大聲腔」的概念隨歷史發展有所變化。
  • 試論中國戲曲的美學特點(作者:張少卿)
    二人臺戲曲《雙山梁》中「一對對鴛鴦一對對鵝,一對對毛呼嚕嚕花眼眼站在山上瞭哥哥。」《竇娥冤》中「為善的受貧窮更命短,造惡的享富貴又壽延。」「地也,你不分好歹何為地,天也,你錯看賢愚枉做天!」古代戲曲繼承了我國古代詩歌情景交融、注重意境美的藝術傳統,並結合戲劇的特點,使寫景抒情成為表達思想感情,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
  • 「薪火相傳——中國戲曲學院建校暨中國戲曲教育70周年成就展」在國家博物館隆重開幕
    本次展覽由中國戲曲學院和中國國家博物館聯合舉辦,中國國家博物館館長王春法,中國國家博物館黨委書記、副館長單威,中國戲曲學院黨委書記龔裕、院長尹曉東、黨委副書記徐超、副院長宋飛、副院長冉常建、紀委書記蔣澄瑛同國戲師生代表共同參加。
  • 中國戲曲概說
    在河南省偃師市出土的一座宋代墓葬裡,發掘出來的「宋雜劇演員丁都賽雕像磚」,是中國現存的最早記錄戲曲演出活動形象的文物。爾後,「戲曲」之名迭有變遷,以「戲曲」指稱「中國傳統戲劇」,須待王國維《宋元戲曲考》問世,本書以「戲曲」為名,首度將中國傳統戲劇推上近代學術之林,「戲曲」乃成為「中國傳統戲劇」之專稱。王國維將戲曲定義成「合歌舞以演故事」,同時也指出代言體是戲曲不同於其他文類的重要特點。
  • 袁淑梅主演的《安娥》獲中國戲曲電影展優秀戲曲電影獎 近十年來河北省唯一入選劇目
    12月17日至19日,第三屆中國戲曲電影展在浙江桐鄉隆重舉行。由石家莊市評劇院一團創排、中國戲劇家協會支持拍攝、著名評劇表演藝術家袁淑梅領銜主演的評劇電影《安娥》獲中國戲曲電影展優秀戲曲電影獎。這是《安娥》在榮獲第33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戲曲片提名獎後,再傳捷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