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劇《大登殿》(圖文無關)
中央電視臺第三屆中國京劇票友大賽,按照主持人的說法是:「圓滿成功!」全國的京劇戲迷在連續數天的總決賽直播中,按照主持人的說法是:「過足了戲癮!」頒獎晚會上,百十來號人都獲得了金獎銀獎,熱鬧得不得了。給人的感覺是:戲曲這回真要有戲了!
就在有的票友還滯留在北京交流、拜師、看戲的時候,美國《洛杉磯時報》發表文章說:中國京劇前途渺茫。報導說中國已故京劇大師裘盛戎的孫子裘繼戎對京劇的前途很不樂觀。又報導剛剛落成開業的梅蘭芳大劇院院長吳江表示,他擔心將來有一天,京劇將會從中國文化中消失。他說:「京劇出現在農耕時代。現在已經是資訊時代了,它可能過時了。」這種個報導有點盛世危言的意思,我覺得對於人們認識京劇的真實現狀和思考它的前途命運有好處。
這個報導一定有對被採訪對象的話語斷章取義之嫌,比如吳江的話就說得很沒水平。什麼叫京劇出現在農耕時代?農耕時代怎麼了?資訊時代又能怎麼著?農耕時代就沒用了?你別吃農產品啊!我這麼激烈地批評吳江並不一定真正指吳江先生這個人,而是指持這種論調的人,很多年來如此弱智的言論就有,以為掌握了個類似半吊子學術詞彙,就拿出來唬了自己再唬別人。以此來判斷京劇的生存和命運,是簡單而荒謬的。
但是,中國戲曲確實真正到了新的危險時刻,這個危險時刻是在隨處「西皮」、到處「二黃」的戲曲貌似繁榮中,不易被發現的。
中國中央電視臺專門開闢了戲曲頻道,全世界無二例,這還能說政府不支持嗎?不能!每年都舉行多場高規格的戲曲晚會,國家領導人都出席,這還能說領導不重視嗎?不能!各省都有自己的電視戲曲欄目並常年舉辦各種戲曲大眾性比賽,這能說社會不關注嗎?不能!各地票友活動越來越多越來越活躍、參加的票友年齡層次越來越寬,這能說戲曲觀眾在萎縮嗎?不能!
京劇《霸王別姬》(圖文無關)
那為什麼要說它到了新的危險時刻?因為它數量不夠,方方面面的量不夠。
比如,它的演出劇目數量嚴重不夠。有沒有人做過統計,央視戲曲頻道一年到頭演出的完整劇目乃至摺子、選場、唱段共涉及多少個劇目?根據我這個還算是喜愛戲曲的人的大致觀看感覺(說的是感覺),演來演去,似乎是二三十個戲,這當然不是靠近準確概念的感覺,可為什麼給人的感覺是只有這麼點兒?演員演戲,演來演去就只有那麼幾齣戲。晚會上唱來唱去就是那幾個段子?戲曲的劇目曾經很多,到如今萎縮到可以數得出來的程度,這不是戲曲繁榮的信號,恰恰是戲曲消亡的標誌。沒有一定的劇目數量,如何能支撐得起一個藝術形式?
比如,即便是當今中國戲曲最有名、最優秀的演員,能演的劇目有多少?能有機會演出的有多少?過去的演員一個人能演數百出戲是不稀奇的,我認識的陝西皮影老藝人潘京樂,一人能獨唱三、四百出戲,現在當紅的所謂國家一級演員,能演多少出戲?會演多少出戲?他們自己看過多少出戲?他們知道戲曲史上曾經有多少好戲?他們完全不能和過去的角兒相比。他們出現在任何演出場合,唱來唱去都是那幾個唱段,為了迎合膚淺的觀眾,還一個個脫離人物、劇情和情感邏輯,拉警報似地拖長高音,不要下觀眾膚淺的掌聲不算完。
電視傳播對戲曲生態的殺傷十分嚴重。電視對傳播戲曲有不可估量的貢獻和功德,但電視也因為它的傳播對戲曲劇目的減少、演員的減少等等有同樣不可估量的危害。因為傳播的便利和權威性,電視的主導作用被強化了,電視所傳播的戲曲劇目、劇種和演員,也得到了強化,而這個則取決於電視編導們的水準和眼界,他們的眼界和水準被所傳播的內容強化了,因此它嚴重地切割了原本物種豐富的民間戲曲生態,使得公眾對中國戲曲的認識機會被大大消弱了。在沒有電視傳播的時代,地方戲曲雖然窘迫艱難地生存在區域小環境、小生態裡,但它同時維持著戲曲生態物種的豐富性,而被納入電視傳播以後,電視的取捨猶如一個大壩的水閘切斷了水流,使得更多的生物失去了其生態循環的條件。電視讓人們以為中國戲曲就是電視上那些東西、中國就只有那幾個演員、好的演唱就是那幾個人的玩意兒。
戲曲要靠票友觀眾,但票友的作用不可妄自高估。現代票友對戲曲的參與層次是很低的,真正堪與過去的名票相比的票友還沒有出現。票友演戲,會的戲更少。此次電視大賽,有許多重複又重複的參賽唱段,能指望他們嗎?
戲曲嚴重缺乏戲曲新戲的編劇、話劇導演瞎摻和戲曲、對戲曲的糟改和殺傷等等,都是戲曲的不祥徵兆。
所以說,中國戲曲到了新的危險時候。
2007年12月19日
來自:許石林新浪博客
---END---
相問傳媒
www.share-win.cn
投稿:share-win@qq.com
合作:newent(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