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戲曲到了「新的危險時候」?

2021-02-07 相問劇社

京劇《大登殿》(圖文無關)

中央電視臺第三屆中國京劇票友大賽,按照主持人的說法是:「圓滿成功!」全國的京劇戲迷在連續數天的總決賽直播中,按照主持人的說法是:「過足了戲癮!」頒獎晚會上,百十來號人都獲得了金獎銀獎,熱鬧得不得了。給人的感覺是:戲曲這回真要有戲了!

就在有的票友還滯留在北京交流、拜師、看戲的時候,美國《洛杉磯時報》發表文章說:中國京劇前途渺茫。報導說中國已故京劇大師裘盛戎的孫子裘繼戎對京劇的前途很不樂觀。又報導剛剛落成開業的梅蘭芳大劇院院長吳江表示,他擔心將來有一天,京劇將會從中國文化中消失。他說:「京劇出現在農耕時代。現在已經是資訊時代了,它可能過時了。」這種個報導有點盛世危言的意思,我覺得對於人們認識京劇的真實現狀和思考它的前途命運有好處。

這個報導一定有對被採訪對象的話語斷章取義之嫌,比如吳江的話就說得很沒水平。什麼叫京劇出現在農耕時代?農耕時代怎麼了?資訊時代又能怎麼著?農耕時代就沒用了?你別吃農產品啊!我這麼激烈地批評吳江並不一定真正指吳江先生這個人,而是指持這種論調的人,很多年來如此弱智的言論就有,以為掌握了個類似半吊子學術詞彙,就拿出來唬了自己再唬別人。以此來判斷京劇的生存和命運,是簡單而荒謬的。

但是,中國戲曲確實真正到了新的危險時刻,這個危險時刻是在隨處「西皮」、到處「二黃」的戲曲貌似繁榮中,不易被發現的。

中國中央電視臺專門開闢了戲曲頻道,全世界無二例,這還能說政府不支持嗎?不能!每年都舉行多場高規格的戲曲晚會,國家領導人都出席,這還能說領導不重視嗎?不能!各省都有自己的電視戲曲欄目並常年舉辦各種戲曲大眾性比賽,這能說社會不關注嗎?不能!各地票友活動越來越多越來越活躍、參加的票友年齡層次越來越寬,這能說戲曲觀眾在萎縮嗎?不能!

京劇《霸王別姬》(圖文無關)

那為什麼要說它到了新的危險時刻?因為它數量不夠,方方面面的量不夠。

比如,它的演出劇目數量嚴重不夠。有沒有人做過統計,央視戲曲頻道一年到頭演出的完整劇目乃至摺子、選場、唱段共涉及多少個劇目?根據我這個還算是喜愛戲曲的人的大致觀看感覺(說的是感覺),演來演去,似乎是二三十個戲,這當然不是靠近準確概念的感覺,可為什麼給人的感覺是只有這麼點兒?演員演戲,演來演去就只有那麼幾齣戲。晚會上唱來唱去就是那幾個段子?戲曲的劇目曾經很多,到如今萎縮到可以數得出來的程度,這不是戲曲繁榮的信號,恰恰是戲曲消亡的標誌。沒有一定的劇目數量,如何能支撐得起一個藝術形式?

比如,即便是當今中國戲曲最有名、最優秀的演員,能演的劇目有多少?能有機會演出的有多少?過去的演員一個人能演數百出戲是不稀奇的,我認識的陝西皮影老藝人潘京樂,一人能獨唱三、四百出戲,現在當紅的所謂國家一級演員,能演多少出戲?會演多少出戲?他們自己看過多少出戲?他們知道戲曲史上曾經有多少好戲?他們完全不能和過去的角兒相比。他們出現在任何演出場合,唱來唱去都是那幾個唱段,為了迎合膚淺的觀眾,還一個個脫離人物、劇情和情感邏輯,拉警報似地拖長高音,不要下觀眾膚淺的掌聲不算完。

電視傳播對戲曲生態的殺傷十分嚴重。電視對傳播戲曲有不可估量的貢獻和功德,但電視也因為它的傳播對戲曲劇目的減少、演員的減少等等有同樣不可估量的危害。因為傳播的便利和權威性,電視的主導作用被強化了,電視所傳播的戲曲劇目、劇種和演員,也得到了強化,而這個則取決於電視編導們的水準和眼界,他們的眼界和水準被所傳播的內容強化了,因此它嚴重地切割了原本物種豐富的民間戲曲生態,使得公眾對中國戲曲的認識機會被大大消弱了。在沒有電視傳播的時代,地方戲曲雖然窘迫艱難地生存在區域小環境、小生態裡,但它同時維持著戲曲生態物種的豐富性,而被納入電視傳播以後,電視的取捨猶如一個大壩的水閘切斷了水流,使得更多的生物失去了其生態循環的條件。電視讓人們以為中國戲曲就是電視上那些東西、中國就只有那幾個演員、好的演唱就是那幾個人的玩意兒。

戲曲要靠票友觀眾,但票友的作用不可妄自高估。現代票友對戲曲的參與層次是很低的,真正堪與過去的名票相比的票友還沒有出現。票友演戲,會的戲更少。此次電視大賽,有許多重複又重複的參賽唱段,能指望他們嗎?

戲曲嚴重缺乏戲曲新戲的編劇、話劇導演瞎摻和戲曲、對戲曲的糟改和殺傷等等,都是戲曲的不祥徵兆。

所以說,中國戲曲到了新的危險時候。

2007年12月19日

來自:許石林新浪博客

---END---

相問傳媒

www.share-win.cn

投稿:share-win@qq.com

合作:newent(微信)

相關焦點

  • 探索中國傳統戲曲外譯新路
    中國傳統戲曲不同於其他類型的文化形式,就其外譯而言,對譯者的要求很高。
  • 香港西九新地標戲曲中心開幕 特首冀向世界展現中國戲曲精髓
    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主禮開幕式致辭時表示,希望通過戲曲中心將粵劇以及中國戲曲精髓展現給世界,並期待西九文化區的更多設施在未來數年陸續啟用。1月20日,毗鄰高鐵西九龍站的香港西九文化區戲曲中心正式開幕。戲曲中心中庭內設有一座木製涼亭,展示數十幅戲曲中心施工過程中的照片,用以回顧這座地標建築多年來走過的歷程。
  • 中國戲曲與戲曲中國
    而那個既定的目標,就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辰未到,時辰一到,統統報銷」的因果論。這麼說來,中國鄉村舞臺所表現的戲曲美學,跟好萊塢的表達是沒多大區別的。按輩分論,好萊塢美學應該叫中國戲曲「畢姥爺」。是的,我們經常聽到有人感嘆:「人生如戲」。這其中的含義,除了有虛無飄渺、跌宕詭異、無法自控的意思之外,還有「不得不表演」的成分在裡面。
  • 中國戲曲概說
    在河南省偃師市出土的一座宋代墓葬裡,發掘出來的「宋雜劇演員丁都賽雕像磚」,是中國現存的最早記錄戲曲演出活動形象的文物。爾後,「戲曲」之名迭有變遷,以「戲曲」指稱「中國傳統戲劇」,須待王國維《宋元戲曲考》問世,本書以「戲曲」為名,首度將中國傳統戲劇推上近代學術之林,「戲曲」乃成為「中國傳統戲劇」之專稱。王國維將戲曲定義成「合歌舞以演故事」,同時也指出代言體是戲曲不同於其他文類的重要特點。
  • 廖奔:蟬蛻的艱難 ——二十世紀中國戲曲蛻變歷程的宏觀描述
    如果說,中國自1840年鴉片戰爭拉開近代史的序幕之後,無可奈何而輸入的西方軍事技術、政治經濟思想直到文學藝術,甚至未能影響到京劇在當時京都與宮廷中的成熟進程,那麼,以戊戌維新、辛亥革命和五四運動為轉換標誌,中國政治由資產階級改良運動到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到中國人民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短暫而急驟的變化,在中國古老意識形態和文化思想領域裡所掀起的軒然大波,也不可避免地波及到傳統的戲曲。
  • 中國戲曲種類及其簡介 中國戲曲知識大全
    ,尤以京劇流行最廣,遍及全國,不受地區所限。從前每逢黃梅季節,常常洪水成災,四鄉農...安徽黃梅戲 中國傳統戲曲文化大全...川劇變臉 中國戲曲文化其前身是浙江嵊縣一帶流行的說唱藝術——...越劇五女拜壽 中國傳統戲曲文化...中國評劇 傳統戲曲大全
  • 從《定軍山》到《貞觀盛事》,中國戲曲電影續寫輝煌的「現在進行時」
    比如將人物集中到魏徵和李世民因長孫無忌的奢靡、強霸而產生的衝突上,捨棄馬球、騎馬以及無關宏旨的歌舞場面等,使得整個故事的戲劇衝突更強烈,劇情層層反轉、處處伏筆,根據電影觀賞的心理節奏進行拍攝,讓觀眾獲得舞臺上沒有的滿足感。
  • 第二屆新時代中國戲曲電影發展論壇在廣州增城召開
    獵狐網廣州消息(王學軍)2020年11月21日至23日在廣州增城1978電影小鎮隆重舉行了第二屆新時代中國戲曲電影發展論壇。會上總結了去年3月在小鎮召開的"首屆中國戲曲電影高峰論壇暨尹大為導演戲曲電影藝術研討會"以來的一年半時間,中國戲曲電影有了全新的發展。
  • 小劇場戲曲展演日趨成熟 帶動戲曲表演新發展
    中國小劇場戲曲展演用了六年時間步入了成熟階段。越來越受到全國戲劇界的關注與從業者的參與,漸成氣候,未來可期。從劇目上看,審美性、藝術性、思想性愈發精到。思想的啟發、藝術的審美都已經進入了新的層面。崑劇《草橋驚夢》給我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我以為它是小劇場戲曲最應有的當代容顏。雖是張生獨角戲,卻展示《西廂記》最多情的樂章。碧雲天,黃花地,霜林醉染。
  • 「薪火相傳——中國戲曲學院建校暨中國戲曲教育70周年成就展」在國家博物館隆重開幕
    從草垛胡同到趙登禹路28號,從裡仁街3號院到萬泉寺400號;從文化部戲曲改進局戲曲實驗學校到中國戲曲學校,再到中國戲曲學院;從受命成為新中國第一所戲曲學校到社會主義建設大潮中培育藝術英才;從改革開放新時期的探索發展,到創建「民族特色鮮明、國內水準一流、國際影響廣泛」的高水平特色型戲曲藝術大學……今天的國戲,已然成為戲曲教育領域中,學科專業最完備、培養體系最健全、優質師資最集中、輸送高端專業人才最多、
  • 【戲曲知識】中國戲曲名家
    1922年、1923年他兩次到上海演出,引起轟動,使上海觀眾欣喜若狂,藝術也逐步趨於成熟。       程硯秋最為人稱道的是他的悲劇表演,《青霜劍》《竇娥冤》《碧玉簪》《梅妃》等一系列悲劇作品的上演,使他成功地塑造了一批悲劇人物形象。當然,程硯秋也不是全演悲劇,《鎖麟囊》就是他另一類型的代表作。
  • 中國少數民族戲曲走向
    不少外國朋友稱中國是「戲劇大國」,在這個「戲劇大國」之中還有一個部族,這就是奇妙而獨特的中國少數民族戲曲。中國是個多民族國家,除漢族以外,還有55個少數民族。他們大多地處邊陲或是山鄉,因為歷史上統治階級實施民族歧視政策和交通不便等政治經濟上的原因,造成了少數民族與外界的交流較少,這就形成了他們獨特的生活方式、民族習俗、宗教信仰、心理特質乃至語言文字。
  • 中國傳統戲曲之美
    作家白先勇致力於崑曲推廣,受聘在臺大開課,講授《崑曲新美學》,近五百位學生擠爆大講堂,在「白大師」幽默生動的解析下,學生頗能一窺傳統戲曲堂奧。     白先勇的代表作之一《遊園驚夢》,以崑曲為主軸,串起大時代悲歡離合的故事。這部小說一九八二年化身為舞臺劇,曾經轟動一時,睽違二十八年之後,今年重現在觀眾眼前,依然好評如潮。
  • 2020年中國戲曲學院戲曲表演形體訓練考研參考書及考試科目解析
    戲曲表演的程式性和技術性,要求演員必須經過嚴格、全面而又有所側重的基本功訓練,才能進行形象的創造;程式結構的嚴謹,決定了基本功訓練必須循序漸進,由簡入繁、從易到難的劇目成品訓練相結合的方式進行。1935年畢業於江蘇宜興縣立女中,當過小學教師、中學職員,1951年調至原中國戲曲研究院從事戲曲表、導演史論研究。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和藝術委員會委員,中國戲曲學會理事。  主要成果:曾任《中國大百科全書·戲曲曲藝》卷戲曲表導演分支副主編,並撰寫「戲曲表演」等條目3萬餘字;參加國家重點科研項目《中國戲曲通論》編寫工作,撰寫「戲曲表演」一章,5萬餘字。
  • 中國戲曲片的點點滴滴,你了解多少?
    到了1930年出現第一部有聲電影後的拍攝的戲曲電影就是有聲的了。主要有京劇《四郎探母》《周瑜歸天》《霸王別姬》《林衝夜奔》《斬經堂》《三娘教子》,費穆導演的京劇電影《古中國之歌》包括有《水淹七軍》《朱仙鎮》和《王寶釧》等戲,比較著名的還有費穆導演梅蘭芳主演的京劇電影《生死恨》。1948年,中國第一部彩色中國第一部彩色電影——《生死恨》——《生死恨》是京劇舞臺電影。
  • 袁淑梅主演的《安娥》獲中國戲曲電影展優秀戲曲電影獎
    12月17日至19日,第三屆中國戲曲電影展、第三屆中國戲曲電影高峰論壇、第三屆中國戲曲電影推優表彰盛典在浙江桐鄉隆重舉行。由石家莊市評劇院一團創排、中國戲劇家協會支持拍攝、著名評劇表演藝術家袁淑梅領銜主演的評劇電影《安娥》獲中國戲曲電影展優秀戲曲電影獎。
  • 中國戲曲電影迎來復甦?
    這是電影史裡記載的中國第一部電影《定軍山》。  今年是譚鑫培誕辰170周年,譚門傳人再次將《定軍山》搬上大銀幕。在近日北京舉辦的首映禮上,主創團隊稱,將原汁原味完整保留譚派演員的「唱念做打」,以電影語言賦予京劇藝術新面貌。  最近,多部戲曲經典劇目紛紛試水大銀幕,引起文藝界內外的普遍關注。
  • 破解新時代戲曲「生態密碼」
    創新是關於戲曲現代性的命題作為世界最古老的三大戲劇源流之一,中國戲曲在廣闊的歷史流變中,形成了濃鬱的地方特色、深厚的文化內涵和獨特的審美特徵,以及異彩紛呈、具有強烈差異化的戲曲文化生態系統。新中國成立以來,大量地方戲曲劇種的湧現,使戲曲藝術創作與展演呈現出百花齊放的局面,在全國各藝術種類創作中始終處於先列方陣。近年來,在國家相關政策的推動下,戲曲發展勢態相較於上世紀70年代末,取得了長足的進步與發展。經過復甦期、上升期後,中國戲曲發展進入了平臺期和瓶頸期。作品創作、傳播創新、觀眾培養、市場開拓等方面,呈現出個別點狀有亮點,全局受限沒有突破的狀態,特別是現象級的精品力作並不多見。
  • 「薪火相傳——中國戲曲學院建校暨新中國戲曲教育70年成就展」開幕
    展覽中,毛澤東題詞「百花齊放、推陳出新」,成為當時新的戲曲教育改革發展基本方針。 12月26日,由中國國家博物館和中國戲曲學院聯合舉辦的「薪火相傳——中國戲曲學院建校暨新中國戲曲教育70年成就展」在中國國家博物館開幕。 中國戲曲學院成立於1950年,是新中國由國家舉辦的第一所戲曲教育機構,最初稱文化部戲曲改進局戲曲實驗學校,首任校長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詞作者、戲曲改進局局長田漢先生。
  • 中國戲曲表演學會戲曲表演藝術聯盟委員會在玉溪掛牌
    中國戲曲表演學會會長黎繼德,玉溪市文廣局局長何永平,中國戲曲表演學會副會長、玉溪市文廣局副局長、滇劇院院長馮詠梅,中國戲曲表演學會副秘書長、《劇本》雜誌副主編武丹丹,中國戲曲表演學會副秘書長趙增越,湖南省文聯副主席、劇協主席、湘劇院院長王陽娟,南寧市文聯副主席、劇協主席、民族文化藝術研究院院長方寧,貴州省演藝集團副總經理、劇協副主席、花燈劇院院長邵誌慶,太原市實驗晉劇院副院長武凌雲,玉溪市劇協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