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漁戲曲論之《閒情偶寄》

2020-12-28 一段讀歷史

李漁(1611~1680) , 本名仙侶,號天徒,後改名漁,字笠翁,又字笠鴻、謫凡,別署湖上笠翁,覺世稗官、新亭樵客、隨庵主人、笠道人等。原籍浙江蘭溪,生於江蘇如皋。30歲前,他幾次參加鄉試,均落第。清兵入浙前後,戰禍使其家財散盡,移家杭州,開始小說、戲曲創作的賣文生涯。

李漁生平著述宏富,有傳奇《比目魚》、《蜃中樓》、《風箏誤》等10種,合稱《笠翁十種曲》。另有短篇小說集《十二樓》、《無聲戲》、小說《織錦迴文傳》、詩文集《一家言》, 編輯《芥子園畫譜初集》、《資治新書》等。

閒情偶寄(選錄)

立主腦

古人作文一篇,定有一篇之主腦。主腦非他,即作者立言之本意也。 傳奇亦然。一本戲中,有無數人名,究竟俱屬陪賓,原其初心,止為一人而設。 即此一人之身,自始至終,離合悲歡,中具無限情由,無窮關目,究竟俱屬衍文;原其初心,又止為一事而設。,此一人一事,即作傳奇之主腦也。

然必此一人一事,果然奇特,實在可傳,而後傳之,則不愧傳奇之目,而其人其事與作者姓名,皆千古矣。如一部《琵琶》, 止為蔡伯喈一人;而蔡伯喈一人,又止為重婚牛府一事。其餘枝節,皆從此一事而生——二親之遭兇,五娘之盡孝,拐兒之騙財匿書,張大公之疏財仗義,皆由於此。是「重婚牛府」四學,即作《琵琶記》之主腦也。

一部《西廂》止為張君瑞一人;而張君瑞一人,又止為白馬解圍一事。其餘枝節,皆從此一事而生——夫人之許婚,張生之望配,紅娘之勇於作合,鶯鶯之敢於失身,與鄭恆之力爭原配而不得,皆由於此。是「白馬解圍」四字,即作《西廂記》之主腦也。餘劇皆然,不能悉指。

後人作傳奇,但知為一人而作,不知為一事而作,盡此一人所行之事,逐節鋪陳,有如散金碎玉。以作零齙則可 , 謂之全本,則為斷線之珠,無之屋,作者茫茫然無緒,觀者寂然無聲,無怪乎有識梨園望之而卻走也 。此語未經提破,故犯者孔多。而今而後,吾知鮮矣。

李漁是清代戲曲家、戲曲理論家。他的戲曲理論見於詩文集《一家言閒情偶寄》, 其中《詞曲部》論述戲曲創作,《演習部》和《聲容部》的若干內容,論述舞臺藝術,即他所謂的「登場之道」。

戲曲歷史發展到李漁的時代,已經經歷了元劇、明傳奇兩次戲曲創作高潮。李漁有感於當時理論落後於創作,「獨於填詞制曲之事,非但略而未詳,亦且置之不通」。他廣泛地汲取了前人的理論成果,聯繫當時戲曲創作的實際,結合了他自己的創作經驗,對戲曲理論作了較為全面的系統的總結。

李漁突破了前代曲論中填詞首重詞採、音律的主張,強調劇本創作命題和結構的重要性,認為詞採都是為命題和結構服務的。在中國古典戲劇理論史上,李漁第一個提出「結構第一」的觀點,這是他整個劇論中最精採的部分。他指出劇作者在構思作品的過程中,首先應該精心設計作品的結構,猶如工師之建宅,「必俟成局瞭然,始可揮斤運斧」; 假如作品的結構尚未完善,而「卒急拈毫」, 其結果「勢必改而就之,未成先毀」。

他看到一些作品,「惜其慘澹經營,用

心良苦」,但是不能搬上舞臺,指出他們失敗的原因,「非審音協律之難,而結構全部規模之未善也。」李漁的這個思想,反映了戲曲本身的客觀規律,也是他總結了當時戲曲創作實踐經驗而提出來的,具有較高的科學性。

李漁系統地闡述了戲曲作品結構所要遵循的具體原則,提出了「立主腦」、「減頭緒」、「密針線」等一套完整的主張。本文即其「立主腦」部分。他說的「主腦」包含兩層密切相關的意思,一是所謂「作者立言之本意」, 近似於我們今天說的中心思想或創作動機;二是要緊緊圍繞中心思想,選擇一個中心人物、中心事件作為結構上的 主幹,以便更集中、更突出地表現中心思想。

李漁這種把「立言之本意」和在劇中設人設事結合在一起,作為戲曲創作構思的中心問題的理論見解,是符合戲曲創作規律的。

李漁的戲曲理論,具有系統性、完整性。他的編劇理論密切聯繫舞臺演出實際進行探討,揭示戲曲創作的若干規律。他對前人較少涉及的「登場之道」作了初步的系統的總結,這在中國古代戲曲理論發展史上是一個重要突破。

相關焦點

  • 李漁:閒情何處寄,認真過此生 | 回聲
    本期薦讀 :李漁《閒情偶寄》 |  第 86 期
  • 閒情如何偶寄 | 陸春祥
    文/陸春祥細讀《閒情偶寄》,花了整整兩個月時間。此次重讀,有一種走進李漁生命歷程之收穫。
  • 閒情偶寄作者李漁,竟也是一名對聯大師,一生創作眾多精品對聯
    喜歡古典文學的朋友,應該聽說過《閒情偶寄》的大名。《閒情偶寄》乃是一部集合美食、戲曲創作、歌舞、養生、園林、建築、花卉的著作,體現了作者李漁對待人生的態度,展示了從生活中找到快樂的妙訣。《閒情偶寄》問世之後,獲得了很高聲譽,名列「中國名士八大奇著」,被譽為古代生活藝術大全。諸如林語堂、梁實秋等現代作家都對《閒情偶寄》有諸多美譽。
  • 淺顯易懂的古代化妝術——《閒情偶寄》「修容」「點染」篇
    閒情偶寄匾 一生大半時間在商海浮沉,走南闖北,他因此而養成了一個小愛好。 那就是每到一處,必與當地名妓同樂。 正因如此,李漁對于美人、對於女人有很多自己獨到的見解。
  • 閒情偶寄 | 活成一個至情至性的人
    芥子園畫傳初集他倡編的《芥子園畫譜》流傳至今,被黃賓虹、齊白石等視為經典範本;他寫成的《閒情偶寄》深諳生活之道
  • 《閒情偶寄》:何為尤物
    ……  媚態之在人身,猶火之有焰,燈之有光,珠貝金銀之有寶色,是無形之物,非有形之物也。惟其是物而非物,無形似有形,是以名為尤物。尤物者,怪物也。不可解說之事也。凡女子,一見即令人思之而不能自已,遂至捨命以圖,與生為難者,皆怪物也,皆不可解說之事也。
  • 李漁與甄寶玉的原型關係
    筆者最近在琢磨《閒情偶寄》。它是李漁的一部才華橫溢的百科全書式的理論著作。筆者通讀全書上下冊後,發現它與百科全書式的古典小說《紅樓夢》的默契度奇高。可以說,《閒情偶寄》的毎一個話題,在《紅樓夢》中都有適當的文字反映。反過來說,《紅樓夢》的很多話題甚至用語,在《閒情偶寄》裡可以找得到一模一樣的內容。
  • 唐朝李漁,《笠翁對韻》、《肉蒲團》是他寫的,芥子園是他建的
    李漁的作品遠不止這一部兒童讀物,他的《肉蒲團》讓青年人慾說害羞,他的《閒情偶寄》讓中老年人愛不釋手,他還寫了十餘部戲曲,間接促成了《芥子園畫譜》的出版,他還是我國古代最早重視版權的文人……這樣一位傳奇人物,又有著怎樣的一生呢?
  • 李漁的《閒情偶寄》是自然與人文相輔相成的獨特「世俗美」
    此人便是李漁。李漁一生風流倜儻,更是工詩能文,他從61歲開始著手創作《閒情偶寄》,以清新雋永、風趣幽默的文字,寫盡生活之美。故不得已而著為《閒情偶寄》 一書, 託之空言, 稍舒蓄積。」正是有著這樣的四個期許,所以他想要以《閒情偶寄》來「聊表生活之閒情」,「偶寄內心之所感」,名為閒情,實為寄情,在李漁的筆下,生活從不枯燥,其滋味著實美妙,林語堂曾在英文版《吾國與吾民》中,給《閒情偶寄》以極高的評價,譽之為「中國人生活藝術的指南」。
  • 「週遊」世界的李漁
    以文學創作而論,韓南就指出,李漁「強調文學的獨創性甚於任何中國作家,或許也甚於20世紀以前的任何歐洲批評家」,兼之他幽默、快樂,是「一位快樂的哲人和藝人」。此外,李漁還富有商業意識,先後開辦書坊與家庭戲班,這些都是他引起西方漢學家的極大興趣並被廣泛推崇的主要原因。
  • 歌劇《芥子園》:文人李漁的維權故事
    明末清初的一代文人李漁是不折不扣的「暢銷書作家」,他支持出版的《芥子園畫譜》詳細教授中國畫中的一片葉子有多少種畫法、山石怎樣皴染,竹子的風晴雨雪四種狀態如何,因而成為一代代畫家效法的中國畫大綱;李漁寫下的《笠翁對韻》是兒童熟悉對仗、用韻、組織詞語的啟蒙讀物;此外,他還是戲曲劇本的創作者和戲曲理論的研究者,他的一部《閒情偶寄》是中國古代戲曲觀的全面總結,也是古代文人衣食住行等風雅生活和美學理念的展示
  • 論《四庫全書總目》的戲曲文體批評
    (32)即便是認同「稗官為傳奇藍本」(33)、「非奇不傳」,並以小說為「無聲戲」的李漁,都說「《西廂》系詞曲,與小說又不類」(34)。  隨著戲曲理論和實踐漸次豐富,以詩歌為本體的「曲」的觀念和戲曲的搬演性、敘事性逐步為人所重視,但對戲曲乃是「戲」與「曲」的融合統一的認識尚顯混沌。即便是王驥德《曲律》這樣的大著,亦將戲劇研究置於曲學體系中,顯示出戲曲本體觀念上的模糊。
  • 明朝叛逆boy李漁:你以為他寫黃書,賣笑演出,其實他是生活美學大師
    他寫戲曲,且親自導演,組成家庭戲班各地演出;他還是古代史第一個職業作家,靠寫作掙錢那種,小說詩詞歌賦無數,著作等身。 這些李漁都看到了,60歲時,他出版了一本凝聚他一生審美精華的書:《閒情偶寄》。李漁整部閒情偶寄,教人追求生活的快樂,但同時也清楚的表達,生活中的美與樂並不完全依賴於物質,不應因物質基礎的的欠缺而放棄自我審美。
  • 閒情偶寄,把秋天過成詩
    清初文人李漁在他的奇著《閒情偶寄》中提到,「過夏徂秋,此身無恙,是當與妻孥慶賀重生,交相為壽者矣」。 夢蝶圖 元 劉貫道 酷暑可畏,對沒有空調電扇的古人來說,熬過了又一個夏天,秋風乍起,是該和家人們慶祝一番的。
  • 百味書屋 | 點擊進入喜劇大師李漁的百味世界
    《閒情偶寄》是李漁的一部寓「莊論」於「閒情」的藝術美學和生活美學著作,形式生動活潑,筆調輕鬆愉快。正如作者在該書卷首《凡例七則·四期三戒》中所道:「風俗之靡,猶於人心之壞,正俗必先正心。然近日人情喜讀閒書,畏聽莊論。有心勸世者,正告則不足,旁引曲譬則有餘。是集也,純以勸懲為心,而又不標勸懲之目。名曰《閒情偶寄》者,慮人目為莊論而避之也。」
  • 《芥子園》:李漁唱著歌劇「反盜版」
    事實上,反盜版這事兒要回溯到三四百年前,文化奇人李漁因為有人盜版他的《閒情偶寄》而憤然赴蘇州打官司,雖因官場黑暗官司失敗,但卻成了歷史上反盜版鬥士的先驅。最近,李漁這段歷史被寫成了歌劇搬上了京城的舞臺,這就是前幾天在天橋劇場連續上演數場的大型民族抒情歌劇《芥子園》。整晚,觀眾被主人公李漁堅韌執著剛強不屈的精神所感染,同時也被他與女主純真的愛所打動。
  • 之江編劇村成立!《北平無戰事》《暗算》的編劇們雲集於此
    12月18日,之江編劇村舉行啟用儀式。之江編劇村由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區三級和浙江大學共建,這個擁有兩千五百平米的建築面積,兩千平米的草坪的「村」,雲集了一批聲名赫赫的編劇:劉和平、馬繼紅、王宛平、申捷、溫豪傑、程蔚東、蘭曉龍、黃亞洲、麥家、範志忠等著名編劇,他們的到來,讓編劇村變得生機勃勃,充滿可能性。
  • 黃仕忠:日本江戶時代對中國戲曲之接受
    觀其所錄語詞,其所據戲曲文獻,主要是明臧晉叔的《元曲選》。此書存本二冊。第一冊卷首為元曲專門用語的解釋。所作釋語,多將此詞內容與日本的狂言、謠曲作比較。書中解釋「楔子」時,引用了李漁的《閒情偶寄》,故此書成於世紀末葉以後。次所錄,有「陶九成論曲」「芝庵論曲」「丹丘先生論曲」「涵虛子論曲」,顯是摘自《元曲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