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鶯鶯傳》到《西廂記》,看張生如何從渣男變成情種的?

2021-01-14 心安歷史說

唐代元稹的唐傳奇《鶯鶯傳》問世以來距今也有一千多年的時間了,它是最早敘述張生和崔鶯鶯故事的作品,到了宋元時期又經過文人的不斷創作,至金,董解元寫了《西廂記諸宮調》將這個悲劇的結局改為喜劇,元代王實甫最終完善,元雜劇《西廂記》問世,《西廂記》的完成說明王實甫對於「情」的關注更加深刻,希望所有的相愛的人都能夠可以不顧一切地在一起,「願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屬」。

元稹的額《鶯鶯傳》在唐傳奇之中並不是很出彩,但是這個關於崔張的故事在文學史中卻頗負盛名,很多的學者紛紛猜測崔鶯鶯和張生是否是有人物原型存在的,魯迅先生說「元稹以張生自寓,述其親歷之境,雖文章非上乘,而時有情致,固亦可觀,惟篇末文過飾非,遂墮惡趣…….」魯迅先生這段話可以看出他是支持《鶯鶯傳》是在敘述元稹自己的生活經歷的,雖然文章不算上乘,但是有「情致,只不過結了個不好的結尾。關於這個說法陳寅恪先生也是同意的,張生是元稹以自己的親身經歷為題材而塑造的,崔鶯鶯也是確有其人,元稹確實與一個青年女子相愛過,有人說是他的表妹但是這種說法並沒有得到很大的認同,元稹的這個愛情並沒有得到祝福,甚至是違反了封建社會的禮教和習俗,並且也阻礙了元稹的仕進之路,所以導致了他的始亂終棄。

一、《鶯鶯傳》中的人物

首先是崔鶯鶯,在《鶯鶯傳》中雖然不是《西廂記》所描寫的相國的千金,但是她的家庭條件也是極好的「財產甚厚,多奴僕」雖然不是什麼貴族少女,也是大家閨秀。一個大家閨秀對張生一個小讀書人愛的那麼熱烈,但是封建社會的局限性又讓她充滿了矛盾和不安,所以她愛的很辛苦,她贈送給張生玉環,希望張生也和她一樣對待愛情可以忠貞不渝,堅定不絕。但是內心仍有不安,像是在與張生分別時候的一段話:崔已陰知將訣矣,徐謂張曰「始亂之,終棄之,固其宜矣。愚不敢恨。必也君亂之,君終之,君之惠也。則沒身之誓,其有終矣。又何必深感於此行」這句話仿佛是鶯鶯敏銳的女性第六感,反映出了她對張生始亂終棄的一種預感,而她希望的是二人能夠長長久久,但這也只是種奢望罷了,她似乎知道她和張生的感情是不牢靠的,自己最終會被張生拋棄,她能夠衝破封建禮教愛上張生,但是在封建禮教的桎梏下,張生最終還是會拋棄她。這似乎也是封建社會中廣大婦女的命運。出生在封建社會,思想上有封建思想的影子,但是有時候也具有一定的叛逆心理,就是希望可以有朝一日突破這種限制,但是終於邁出了那一步,又會擔心對方始亂終棄。

其次是張生,在現在看來,張生就是一個始亂終棄的渣男形象,他從剛開始的「數日來,行忘止,食忘飽,恐不能逾旦暮,若因媒事而娶,納採問名。則三數月間,索我於枯魚之肆矣」但是到了後來卻說鶯鶯是「妖孽」,是「紅顏禍水」認為女人誤國當然也會耽誤他張生,所以舉了周幽王和殷紂王帝辛的例子來為自己辯解。張生對鶯鶯的感情剛開始的時候也是情真意切的,但是人一旦投身於名利場,走上了封建主義的道路之後,他的思想行為也會隨之而變化,在當時的社會中,張生拋棄鶯鶯的行為也就是很平常的了。

但是按理來說,作者應該是站在鶯鶯的角度來,對愛情予以讚美,對張生始亂終棄的渣男行為予以抨擊和批判。事實卻並沒有如此,他卻反駁,用一種主觀上的唯心來肯定了張生這種行為,認為這種行為是合理的。但是到了以後,尤其是宋代以來,人們對於元稹對張生行為的辯解並沒有很多人支持,相反,大家對於崔鶯鶯的遭遇卻是同情,所以唐代以後的學者就在《鶯鶯傳》的基礎上加上了後來的自己對文本的理解,給作品帶來了個大團圓的結局,於是就有了後來的《董西廂》和《王西廂》。

二、《董西廂》對《鶯鶯傳》的創新

到了宋金時期,有一個董解元,具體名字不詳,他以諸宮調的形式以一種全新的姿態重新演繹了崔張的愛情故事,我們現在都成為《西廂記諸宮調》與王實甫的《西廂記》區分開來還叫《董西廂》。它的出現無疑是具有創造性的,它對《西廂記》的完成也是具有很大意義的,王實甫的《西廂記》就是在《董西廂》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

《董西廂》的思想主題也發生了變化,《鶯鶯傳》的主要矛盾在於崔鶯鶯和張生,雖有一定的衝破封建的思想但是最終還是衝不出封建思想的桎梏,而《董西廂》主要矛盾則是以鶯鶯,張生和紅娘為一線,鶯鶯母親為另一線。鶯鶯作為相國小姐,不惜衝破封建思想的束縛,敢於追求自己的愛情,她可以不顧一切地和自己喜歡的人在一起,和《鶯鶯傳》中自怨自艾的封建女性崔鶯鶯不同,《董西廂》中的崔鶯鶯具有了很大的叛逆性,其實這是一場關於新時代的追求愛情的女性和封建禮教的一場鬥爭,這場鬥爭中,還出現了統一戰線的人物,那就是紅娘和法聰和尚,他們在二人的愛情道路上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而在《鶯鶯傳》中的紅娘幾乎沒什麼作用,法聰和尚則是董解元創造出來的人物在《鶯鶯傳》中沒有這個人物。這個就說明了董解元的一種思想,那就是在和封建思想封建禮教作鬥爭的時候,要想突破封建禮教的束縛,單靠自己的努力是不夠的,還需要有幫手,自己一個人單槍匹馬怎麼能撼動數千年來的封建思想呢?

而張生在《董西廂》中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從一個始亂終棄的渣男變為了對待愛情忠貞不渝的人物,從一個接受封建道路,封建思想的人物變為了一個敢於衝破封建禮教,敢於和封建禮教鬥爭的人物。但是張生也面臨著一個矛盾,那就是《鶯鶯傳》裡一直存在的愛情和自己的功名之間的矛盾。但是見到鶯鶯以後就完全忘了書墨紙硯,心裡裝滿了鶯鶯。但是面對老夫人的責難,他想的是「不以功名為念,五經三史何曾想」他的內心深處還是忘不了自己的功名,但是在面對愛情和功名的時候,愛情排在了第一位。但是對於封建社會的讀書人來說,他們一生唯一的出路就是走科舉之路,所以他也接受了老夫人的要求——去考科舉。在他的一生中只有愛情和功名,想要得到愛情,那就需要妥協,要科舉榮身,這似乎是張生軟弱的一面,在這一方面向老夫人妥協了。但是他的愛情之路仍舊是充滿曲折的,在老夫人和鄭恆的安排下,逼迫鶯鶯,但是在多人的努力下終於在一起。

所以在作者看來,科舉榮身,金榜題名也不一定會得到美滿的愛情,完美的婚姻,只有在自己的鬥爭下,在別人的幫助下,才會成功,單單靠自己是不容易成功的。

三、《西廂記》「願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屬」

王實甫的《西廂記》是在《董西廂》的基礎上加以深刻改造,成為一出優秀的元雜劇,深刻反映了反封建的主題思想,在藝術上,在思想上,人物形象塑造上都超過了董西廂的水平。董西廂將鶯鶯和張生的感情是在和報恩聯繫在一起的,在這一方面,董解元知道這是越禮的行為,所以給崔張二人的愛情加上個合理的理由,而王實甫則不同,二人是一見鍾情的,二人的愛情是單純的喜歡,並沒有任何的雜質。

在人物塑造方面,崔鶯鶯是帶著鬱悶出場的,帶著青春少女懷春的思想,當她第一眼見到張生的時候就相互吸引,當看見張生注視自己的時候,他的反應是「嚲著香肩,只將花笑捻」,當紅娘催她走的時候卻是「回顧,覷末一下」這一細節描寫,說明鶯鶯對張生也動心了,當鶯鶯發現張生也喜歡她的時候,她的反應則是主動和張生去接近,她知道張生在月下吟詩,她也去附和,二人是郎有情妾有意。她對張生的愛情是純粹的,沒有任何雜質,沒有《董西廂》報恩的情節。當張生去上京趕考的時候,她悔恨的是「為了蠅頭小利,拆鴛鴦兩下裡」她對張生的囑託是得不了官就趕快回來,和《鶯鶯傳》的:崔已陰知將訣矣,徐謂張曰「始亂之,終棄之,固其宜矣。愚不敢恨。必也君亂之,君終之,君之惠也。則沒身之誓,其有終矣。截然不同,她是一個大膽追求愛情,勇於和封建禮教鬥爭的鬥士。

但是《西廂記》還反映了崔鶯鶯性格的另一方面,那就是熱情又有著冷靜,小聰明卻有點點陰險。她看到紅娘送來的小紙條就勃然大怒,當紅娘去責備張生的時候卻發現是給張生的情詩,而張生到了的時候,鶯鶯的臉色又突然變了,弄得張生也是一臉懵。這是為什麼呢,一方面她也是受到封建禮教的影響覺得這個是不合時宜的,但是又抑制不住對張生的思念之情,加上她不知道紅娘的態度,萬一紅娘和老夫人一夥兒怎麼辦,所以導致她內心的節奏不協調。

而《西廂記》裡的張生是一個情種的形象,他一見到鶯鶯的時候就被迷住了,真是陷入愛情的人智商為零,傻的可愛。他撞見鶯鶯的時候說出「我死也」,她就是我一生所要追求的完美女神的形象呀!然後見到紅娘就自報家門,然後問小姐怎麼樣,從而看出張生在愛情中變得痴了。在賴婚的時候,張生與鶯鶯拒不接受二人的兄妹關係「不知夫人何見,以兄妹之禮相待」「小生非哺哆而來,此事若不諧,小生即當告退」他的話雖然有點混亂,但足以證明他由經歷從高興到失望的一個過程,也表現了他對愛情的執著,對以老夫人為代表的封建禮教的一種反抗。

《西廂記》裡還有個關鍵的人物,那就是紅娘,老夫人讓她服侍鶯鶯,也就是對鶯鶯一個監督的作用,但是她內心深處也是反對封建禮教的束縛,當她察覺到了崔張二人的小心思之後就幫他們,有心玉成其事,但是上面講到崔鶯鶯的性格,所以主僕二人不得不相互堤防著對方,既要想辦法對付鶯鶯,還要想辦法對付老夫人,處處忍受著雙方的懷疑和指責,但是還要幫助崔張二人,這就像某個電視劇中的胡宗憲,兩下做人處處為難。在「拷紅」一節中體現出紅娘已經是向著崔張了,說的老夫人竟也啞口無言「使至官司,老夫人亦得治家不嚴之罪。官司若推其詳,亦知老夫人背而忘恩,豈得為賢哉?」可以看出紅娘潑辣聰慧的性格,她也在崔張愛情起了催化劑的作用。

王實甫在最後說「願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屬」,崔鶯鶯和張生寄託著他的理想,因為在那個時代的婚姻是不可能以愛情為目的的,都是聽從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夫妻之間甚至根本沒有愛情甚至是感情可言,所以在王實甫的那個年代,不可能會「有情人終成眷屬」的,在他的筆下,崔張的愛情是那麼真實感人,甚至是現代的人也渴望有這種愛情,沒有物質的幹擾,只是簡簡單單的愛情,真情至上,在那個年代更是不可能。王實甫在以前兩部作品的基礎上加以創造性升華,使得《王西廂》無論是人物塑造,藝術手法,還是影響都超越了前代的兩部作品,不光對未來的敢於衝破封建禮教的青年男女有很大影響,在我國古代文學史中也有很大影響。

相關焦點

  • 《鶯鶯傳》與《西廂記》比較
    無奈之下,老夫人要求張生進京趕考,中榜後回來娶鶯鶯為妻。最後,張生高中,二人終成就了美滿姻緣。由此,兩個故事在結局上形成了強烈的對照。雖然都是以崔鶯鶯同張生的愛情故事為表現內容。但在結局上唐代元稹的《鶯鶯傳》以悲劇結尾,元代王實甫的《西廂記》以喜為結局。而這種結局的變化並非無中生有,只因兩位作者所處的時代不同。
  • 《鶯鶯傳》與《西廂記》
    最終,鶯鶯還是沒能逃脫被無情拋棄的宿命。這部紅極一時的《鶯鶯傳》,是唐代大詩人元稹的自傳體小說。他自己,便是那位始亂終棄的薄情郎—張生之原型。 400多年以後,元代大劇作家王實甫,據《鶯鶯傳》,創作了《西廂記》。在他筆下,改寫了這一悲慘結局,張生不再是負心人,相反,和所有格林童話的結局一樣—「張生和鶯鶯從此過上了幸福快樂的生活」。
  • 西廂記中讀童話,鶯鶯傳裡品現實
    猶記小時候看童話看到灰姑娘和王子在一起時會很開心,有情人終成眷屬是一件多麼美好的事情。長大一點時看《西廂記》,張生和崔鶯鶯歷經磨難在一起後賺得了我的一把同情淚。也在那時知道了《鶯鶯傳》,只是那時不喜看悲劇,裡面的張生虛偽得讓我無心看下去。後來偶爾又想起這兩篇,心境已然不同。西廂記是落魄書生與富家千金的愛情童話,鶯鶯傳則是刻薄書生與痴心千金的人生故事。
  • 京劇《西廂記》鶯鶯性格的轉折點——「擲杯」
    他的《西廂記》,通過「寺警」、「酬韻」、「鬧柬」、「賴柬」、「寫方」、「哭宴」、「警夢」等情節和細節。刻畫了鶯鶯鮮明而難忘的形象。田漢的改編本,儘量吸收了這些精華部份。但要塑造新的鶯鶯形象,必須增添新的情節和細節,讓他們和原來的情節銜接得緊密合理。新增加的「教弟」、「抗命」、「並騎」中的情節,便加強了「性格主動和強烈」的鶯鶯形象。田漢特別提到「賴婚」中增加「鶯鶯擲杯」的細節描寫。
  • 《西廂記》中崔鶯鶯人物形象
    塑造人物形象在《西廂記》中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王實甫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以細節描寫和詩詞刻畫為手段,不僅塑造出了一系列生動、豐滿、典型的人物形象,還推動了情節發展,謳歌了反對封建禮教,追求婚姻自主的主題。在《西廂記》中,詩詞刻畫和細節描寫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扮演著重要角色。從這兩方麵塑造人物,使創造的角色不是概念的,單一的,而是複雜的,充實的,這是西廂記的藝術成就之一。
  • 鶯鶯傳:是元稹假借張生的名義,寫自己對崔鶯鶯一見鍾情的情緣
    鶯鶯傳:是元稹假借張生的名義,寫自己對崔鶯鶯一見鍾情的情緣《西廂記》是我國家喻戶曉的古典戲劇名著,它敘述了書生張君瑞和相國小姐崔鶯鶯邂逅相遇、一見鍾情,在紅娘的幫助,私下結合的愛情故事,它表達了青年男女對美好愛情的憧憬和追求。曹雪芹在《紅樓夢》中,通過林黛玉的口,稱讚它「曲詞警人,餘香滿口」。
  • 解讀經典《西廂記》,看男主張生英雄救美,女主鶯鶯以身相許
    張生本來就已經被鶯鶯迷得神魂顛倒,當他得知如果能擊退孫飛虎就可以娶鶯鶯為妻之後,當即獻出一個計謀:他讓寺廟裡的老和尚出去與孫飛虎談判,說鶯鶯正在給父親服喪,等到三天喪期一過,就會主動出去嫁給孫飛虎。這其實只是拖延時間的緩兵之計,另一邊,他已經悄悄託小和尚去給自己的好朋友杜確送信,要他率兵來解圍。杜確是張生的昔日同窗,但是他後來棄文從武,考上了武舉狀元,官拜徵西大將軍。
  • 電視裡都是騙人的,西廂記裡的張生原型是標準渣男!
    冤有頭債有主,說到《西廂記》,不得不提到一個唐朝有名的大詩人,叫元稹。
  • 張生和崔鶯鶯的愛情為什麼這麼曲折?
    那麼問題來了,兩情相悅的張生和崔鶯鶯的愛情為何歷經坎坷?01.《西廂記》與《鶯鶯傳》眾所周知,如今的《紅娘》源於明王實甫的《西廂記》,因為荀慧生先生所扮演的紅娘實在太出色了,於是改名《紅娘》,以確定紅娘的第一主角地位。這種事情在梨園界並不鮮見,比如著名的《鍘美案》,又叫《秦香蓮》,區別在於包拯或秦香蓮的第一主角地位。
  • 漫談《鶯鶯傳》
    之前對於崔鶯鶯和張生之間的愛情故事,僅僅是從《紅樓夢》廿三回中的「寶黛共讀西廂」片段對《西廂記》有幾分了解,所以把這段故事認為是在古代中國封建社會時一段追求自由戀愛的佳話。真正學習了《鶯鶯傳》,感覺到這是一個鶯鶯和張生的故事、感性和理性的碰撞、情感和倫理的矛盾,註定這是一個讓人扼腕嘆息的悲劇。崔鶯鶯:我不喜歡這世界,我只喜歡你。
  • 為什麼《西廂記》會火?——走近經典
    《西廂記》故事最早見於唐人元稹的傳奇小說《鶯鶯傳》。 在《鶯鶯傳》中,張生是始亂終棄的文人,他騙取了沒落貴族家的女兒鶯鶯的愛情後,又拋棄了鶯鶯另娶高門,還以這樣的言辭粉飾自已的無恥行為: "大凡天之所命尤物也,不妖其身,必妖於人。
  • 《西廂記》:符合這3點的男人,一定不能嫁
    初識《西廂記》,還是在《紅樓夢》裡。沁芳橋邊,桃花底下,黛玉前來葬花,卻發現寶玉私藏的《西廂記》。於是二人於花下共讀,讀罷,黛玉還不忘說一句:「詞藻警人,餘香滿口。」於是,《西廂記》這三個字,便承載了我童年所有可以想像的美好。
  • 解讀《鶯鶯傳》——愛情戰爭
    後世廣為流傳的《西廂記》便是在此基礎上的再創造。關鍵詞   鶯鶯傳;愛情悲劇;戰爭  《鶯鶯傳》篇幅不長,但所描寫的時空跨度很大:時間上從崔張二人的青蔥年少時期寫起,直到二人各自婚嫁娶妻、分道揚鑣,空間上主要在蒲州和長安兩個地點之間切換。情節也相當緊湊,人物性格充滿矛盾和戲劇性。
  • 張生為何對崔鶯鶯薄情始亂終棄?
    張生和崔鶯鶯的故事,出自唐朝大詩人元稹編撰傳奇小說《鶯鶯傳》。像《鶯鶯傳》這種寫情、寫愛、寫傳奇的小說,在《鶯鶯傳》之前,大多荒誕怪異,有神仙鬼怪參與其中,故事雖然引人入勝,但大家都不當真事看待,一笑而過。《鶯鶯傳》高度寫實,時間、地點、時代背景,都與現實掛鈎。
  • 由張生和崔鶯鶯的愛情故事寫成的《西廂記》,是一部怎樣的劇本?
    元代著名的戲劇家王實甫寫的《西廂記》是中國戲曲史上成就很高的劇本。《西廂記》寫的是張生和崔鶯鶯的戀愛以及及他們反封建鬥爭的故事。劇本描寫了張生和鶯鶯愛情的產生、發展、遭到破壞以及他們如何為愛情而鬥爭,並終於獲得勝利的過程。
  • 一個流傳千年的愛情故事《西廂記》的前世今生
    這些都是《西廂記》帶給人的印象,然而,這卻不是這個傳奇話本全部的面貌。唐代誕生 張生負心薄倖從《西廂記》往前追溯,其起源是由唐代元稹所作的傳奇小說《鶯鶯傳》,由此演化而來。《唐代傳奇》是唐代文言短篇小說,後人多將其稱之為《唐傳奇》。唐傳奇的故事內容包含很廣,例如神靈鬼怪、神怪愛情的交融、俠義、愛情、歷史等等。
  • 品黃梅說趣事:《西廂記》裡張生的原型元稹竟是個始亂終棄的渣男
    《鶯鶯傳》,故事裡的張生就是元稹本人,而讓人意想不到的是,這裡的「張生」在得到鶯鶯的身與心後將其拋棄,另娶他人。原因很簡單,因為鶯鶯雖然長得漂亮,家裡也富有,但是沒有權勢,自然是配不上「張生」的。所以,《鶯鶯傳》是一個始亂終棄的悲劇故事。
  • 《春香傳》《西廂記》來溫州啦!
    越劇《春香傳》雖然節日未至,但是溫州大劇院早已為溫州的戲迷朋友們備好了「大戲」,由浙江小百花越劇團帶來的越劇《春香傳》、《西廂記》將分別於2月21日、22日到溫演出。日前該演出門票已正式開售,購票詳詢0577-89975111/222。  成立於1984年的浙江小百花越劇團,擁有國內戲曲界一流的編、導、音、舞等主創人員。
  • 品讀 | 王實甫《西廂記》
    張生從和尚那知道鶯鶯小姐每夜都到花園內燒香。夜深人靜,月朗風清,僧眾都睡著了,張生來到後花園內,偷看小姐燒香。隨即吟詩一首:「月色溶溶夜,花陰寂寂春;如何臨皓魄,不見月中人?」鶯鶯也隨即和了一首:「蘭閨久寂寞,無事度芳春;料得行吟者,應憐長嘆人。」張生夜夜苦讀,感動了小姐崔鶯鶯,她對張生即生愛慕之情。
  • 《西廂記》中的人物形象張生篇
    《西廂記》中的人物形象張生篇——以細節描寫和詩詞刻畫為途徑《西廂記》「願普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這一主題表達了大眾的心聲,代表著很多人的願望。讓《西廂記這部愛情劇,深受讀者喜愛。《西廂記》中的張生是在原著《鶯鶯傳》基礎上不斷加工變化之後的形象,和之前大有不同,是形象變化最大的一個。